再努力也比不上天生丽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04:58



    你好!

    自从上了大学,一直在困惑以后该怎么办。我的专业是公共关系,在上大学之前一直不清楚什么是公共关系,当一个公关人应需要什么品质,不知道该怎么去努力?我好像不适合,我不擅长说话,对很多事也不太关心,不知道该怎么去努力。

    最近管理学老师提了个问题,要我们小组讨论,问题大致是这样:一个著名品牌要举办一个电视演讲,如果获胜,整个班级同学会得到这个著名企业的带薪实习机会一年,而获奖的这个人就会成为这个著名品牌的代言人。芳芳经过努力地准备,写了一篇很精彩的演讲稿;而田田有一些特别的优势:形象、声音、应变能力。如果田田用芳芳的稿子获胜可能是最大的。如果你是管理者,你会选谁去参加这个演讲?

    讨论的时候我和同学想法不同,他们都觉得派田田去很正常,用不用芳芳的稿子是另一回事。而我却觉得虽然田田有一些特长,但是这样很不公平。您会怎么做?

    进入大学,大家都对我说社会本来就不公平,我明白。我总是不知道很多事,被别人看成小孩很正常,即便学习再努力也没有别人参加学校活动光彩。就像芳芳很认真努力地准备,写出了好的稿子,但是在大家心里还是比不过田田的这些特长。

    感觉很不公平,努力有时候比不过天生的。资质不同,资质一般的要努力很久也不一定追上资质高的,这些没办法,不知道怎么办。

    小M

    小M:

    你好!

    从你的来信中感到你在大学里遇到了困扰,从专业学习和同学的反应中,你发现同学们更认可形象好、善于应变的同学,而自己不太具备这些品质,你感到灰心、失望,进而产生“社会是不公平”的认识和感受。

    事实上,你的困惑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这涉及和心理学联系密切的两个主题: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这是处在大学阶段的同学们必然要面对和经历的。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死亡分为八个阶段,大学阶段的心理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探索自己,认识自己;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的职业方向;找到“我是谁”。只有对自己有比较好的认识,才能够为自己选择合适的职业道路,进而对自己有较好的定位。这个心理任务关系到人对自己的评价和人生意义的追寻,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人都需要通过环境和别人的反应来定位自己,你感到自己“不适合……不擅长说话,对很多事也不太关心”,这样的感觉可能不好,但也是对自己的认识。而人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认识,也往往来自于环境对自己的反应和态度。

    由于你的专业性质和班级氛围,你会感到失落和“不公平”,这是很能理解的。这恰恰是在形成“自我同一性”过程中的正常感受。而这样的感受会促使你思索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真正适合做什么。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具有很多“特点”,有人外向、有人内敛。这些不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但不同并不意味着有高低优劣之分。之所以有“优点”、“缺点”之说,是由于有标准存在,同样“特点”在这个标准下可以称之为优点,在那个标准下可能会被认为是缺点,所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标准不一样,得出来的结论就会不一样。

    心理学家霍兰德认为每个人的个性和价值观不同,只有选择和自己的个性倾向相匹配的职业,才容易获得自信和良好的自我认同感。那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人群和专业,不同的特点会得到不同的待遇;可能你所学的专业更多需要的是外向特质;但这并不表明你的特点没有价值。每种特点只有置于适合的领域,才会发出它的光芒。谁能说,“幕后人”就没有价值呢?

    你说由于不了解公共关系专业,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自己不太适合。这可能是你感到不被认可、不公平的主要原因。这一点中国很多大学生会遇到。但是大学阶段是认识自己、探索自己的好时机;而大学所学专业也不意味着决定你今后的路。现实情况是,很多同学通过对自我探索,在离开校园之际重新做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同时大学也是人扬长避短的阶段,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多样的社团活动,会给人提供很多锻炼的机会。

    你说自己不擅长说话,对很多事情不懂,这并不表明你今后会一直这样。如果你很羡慕那些能在人群面前侃侃而谈的同学,希望自己能够具备那样的特点,那么抓住这个机会去锻炼自己也是很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