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海水鱼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5:48:44

中华颈蛭病

 


  中华颈蛭病是由中华颈蛭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中华颈蛭俗称蚂蝗。虫体呈椭圆形,背部稍隆起,体长3.4-5.5厘米,宽0.8-2.2厘米。呈淡黄色或白色,环带
区粉红色。前端有一个前吸盘,下接一狭而短的颈部;后吸盘较前吸盘大,其大小仅次于体宽。体侧有膜质圆形的皮肤囊11对,这些小囊具有呼吸作用,并能有节律地搏动。
  中华颈蛭主要寄生在鲤、鲫鱼的鳃盖内和鳃上,吸取鱼的血液,寄生处的表皮组织被破坏,引起贫血和继发性疾病,严重时,病鱼因失血过多,体质瘦弱,呼吸困难而死亡。此病多流行于春季,我国南北方地区均有发现。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清塘、有积极预防作用;

  2、对病鱼应拨除虫体,用火焚毁。



弯体病

 


  弯体病又称畸形病、龙尾病。鱼类发生弯体病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水中含重金属盐类,刺激鱼的神经和肌肉收缩所致。新开的鱼池,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属盐类溶解在水
中,所以鱼种患弯体病的现象较多。养鱼较久的旧鱼池,土壤中的重金属盐类大都溶解完了,一般不易发生此病。二是由于鱼缺乏钙质而产生弯体病。患弯体病的鱼,主要的症状是身体呈"S"形弯曲,有的病鱼身体弯二三具屈曲,有的只尾部弯曲,有的鳃盖凹陷或嘴部上下腭和鳍出现畸形。
  防治方法:
  1、新开鱼池先养1-2年成鱼,以后再养鱼苗鱼种;

  2、病鱼池经常注入新水,改良水质;

  3、加强饲养管理,多喂营养全面的饵料;

  4、若缺钙质,在5千克豆浆中加0.5千克石灰投



弯体病

 


  弯体病又称畸形病、龙尾病。鱼类发生弯体病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水中含重金属盐类,刺激鱼的神经和肌肉收缩所致。新开的鱼池,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属盐类溶解在水
中,所以鱼种患弯体病的现象较多。养鱼较久的旧鱼池,土壤中的重金属盐类大都溶解完了,一般不易发生此病。二是由于鱼缺乏钙质而产生弯体病。患弯体病的鱼,主要的症状是身体呈"S"形弯曲,有的病鱼身体弯二三具屈曲,有的只尾部弯曲,有的鳃盖凹陷或嘴部上下腭和鳍出现畸形。
  防治方法:
  1、新开鱼池先养1-2年成鱼,以后再养鱼苗鱼种;

  2、病鱼池经常注入新水,改良水质;

  3、加强饲养管理,多喂营养全面的饵料;

  4、若缺钙质,在5千克豆浆中加0.5千克石灰投


鳃霉病

 


  鳃霉病是由鳃霉菌寄生在鱼鳃上引起的鱼病。国内发现的鳃霉有两种类型:寄生在草鱼鳃上的鳃霉,菌丝体比较粗直而少弯曲,通常是单枝延长生长,分枝很少,不进入血管和
软骨,仅在鳃小片的组织中生长;另一种是寄生于青、鳙、鲮鱼鳃上的鳃霉,它的菌丝常弯曲成网状,分枝特别多,分枝沿着鳃丝血管或穿过软骨生长,纵横交错。
  感染鳃霉病急性型的病鱼,出现病情后几天内即大量死亡,表现为鳃出血,部分鳃丝颜色苍白,鱼不摄食,游动缓慢。慢性型发病的病鱼,死亡率稍低,坏死的鳃丝部分腐烂脱落,鳃丝贫血,呈苍白色。诊断鳃霉病必须借助显微镜确诊。剪少许腐烂的鳃丝,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鳃霉菌的菌丝。
  防治方法:

  ①经常向池中注入新水,改善鱼池水质,可减少此病发生。

  ②改用稻草粪肥直接沤水法为混合堆肥法来培育鱼苗鱼种,改茶饼清塘法为生石灰清塘法,可以预防鳃霉病的发生;

  ③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全池遍洒。



鱼怪病

 

  鱼怪病是由日本鱼怪寄生于鲫鱼、麦穗鱼等胸腔、腹腔中引起的鱼病。雌虫较雄虫身体大1倍以上,呈乳酪色,常向左或右扭曲,怀卵时,呈笨重的圆球状。雄鱼怪长卵形,身

体左右对称。鱼怪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小,呈三角形,深陷于胸部,背面两侧有2只腹眼,胸部由7节组成,宽大而隆起,腹部6节,第6节称尾节。
  病鱼在胸鳍基部附近,有一个似黄豆大小的椭圆形孔洞,个别有两个,孔内寄生鱼怪。若鱼苗被1只鱼怪幼虫寄生,几分种内即死亡;若3-4只鱼怪幼虫寄生于夏花草鱼种的鳃上,也会导致鱼种死亡。鱼怪成虫寄生于鲫鱼、麦穗鱼体内,使病鱼完全丧失生殖能力。鱼怪病在我国流行甚广,尤以云南、山东为严重。
  防治方法:
  ①利用网箱养鱼条件,在鱼怪释放幼虫的6-10月中,可按网箱水体,用晶体敌百虫挂袋,每立方米水体1.5克,或用0.5克敌敌畏(80%)乳剂遍洒,均可杀灭网箱内鱼怪幼虫;

  ②加强对患病鲫鱼、麦穗鱼、雅罗鱼的捕捞,以减少鱼怪病的传播。
   




鲺病

 


  鲺病的病原体是日本鱼虱。身体椭圆形,透明。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的腹面有一对用作吸附在鱼体上的吸盘和一个刺破鱼皮肤的口刺。胸部分四节,每节有一对游泳足。腹部不分节,
为椭圆形的叶片,是鱼虱的呼吸器官。鱼虱没有卵囊,卵直接产在水生植物或石块上。卵圆形,黄色或褐色,外面有一层胶质物,借以固定在其体物体上。水温29-31℃时,10-14天即可孵出幼虫。幼虫孵出后,若两天内找不到寄主,即行死亡。鱼虱离开鱼体后,可在水中自由生活较短时间,所以它可以自行由一尾鱼转移到另一尾鱼体上去,也能随水流入其他水体中。鱼虱寄生到鱼体后,用口刺刺破鱼的表皮,并用大颚撕破表皮,吸食鱼的血液,造成许多伤口,促使其他病菌侵入,引起其他鱼病。同时,鱼虱在刺伤鱼体时将分泌的毒素带入鱼体,引起伤口内部组织溃烂。当鱼体寄生有大量的鱼虱时,呈现极度不安,常跃出水面,或在池中狂游,食欲减退,黄体消瘦,造成死亡。幼鱼受危害最大。每年6-8月为流行盛期。
  防治方法:
  ①鱼池用生石灰水消毒,杀灭水中的鱼虱成虫、幼虫和虫卵;

  ②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5克;

  ③用4-5根号筒杆扎成一束,每666.7平方米水面插7-9束,浸出汁液防治。
   


锚头鳋病

 

  鱼类锚头鳋病的病原体有鲩锚头鳋,鲤锚头鳋、多态锚头鳋。鲩锚头鳋多寄生于草鱼,鲤锚头鳋多寄生于鲤、鲫鱼,多态锚头鳋多寄生于鲢、鳙鱼。锚头鳋的雌

虫营寄生生活,雄虫营自由生活。雌虫体细长如针,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铁锚状,钻入鱼体组织中。胸部细长如管,前端细,向后逐渐粗大。胸、腹部露在鱼体组织外面。在生殖季节腹面生殖孔挂着一对细长的卵囊。锚头鳋把头部钻入鱼体内吸取营养,使鱼体消瘦。鱼体被锚头鳋钻入的部位,鳞片破裂,皮肤肌肉组织发炎红肿,组织坏死,水霉菌侵入丛生。锚头鳋露在鱼体表外面的部分,常有钟形虫和藻菌植物寄生,外观好像一束束的灰色棉絮。鱼体大量感染鱼种,有3-5个锚头鳋寄生,就能引起死亡。以秋季流行最严重。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可以杀灭水中的锚头鳋幼虫;

  ②鱼种在放塘以前,用1/10万-1/5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小时;

  ③用1/5万的高锰酸钾浸洗草、鲤、鲫病鱼。水温15-20℃,浸洗1.5-2小时,可杀死全部幼虫和部分成虫;

  ④用农药二溴磷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药0.12克,7天后向鱼池注新水;

  ⑤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5克,隔7天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

  ⑥用4-5根号筒杆枝叶扎成捆,每666.7平方米水面放7-9捆,浸出汁液,有一定防治效果。



毛细线虫病

 


  毛细线虫病是由毛细线虫寄生于鱼肠中引起的鱼病。虫体如细长线状,头端尖细,往后逐渐变粗,尾部钝圆,体表光滑。雌虫长4.9-10.1毫米,雄虫1.9-4.1毫
米。卵生,卵随寄主粪便排入水中,沉入水底,或附在水草及碎屑上,被鱼吞食后感染。
  虫体以头部钻入宿主肠壁的粘膜层内,破坏肠壁组织,引起发炎,严重时可致使死亡。少量寄生,不显症状,感染4条以上虫体,鱼体即消瘦,体色变黑,离群独游,长度1.7-6.6厘米的草、青鱼种,平均感染强度达7.5条时,就能引起大量死亡。主要危害草鱼、青鱼种,鲢、鳙、鲮鱼也有感染,此病在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一带较为流行。

  防治方法:
  ①彻底干塘,暴晒池底至干裂;
  ②用漂白粉与生石灰合剂清塘,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0克,生石灰120克,单用生石灰无效;

  ③发病初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按每千克鱼每天用0.1-0.15克,拌入豆饼粉30克,做成药饵投喂,连喂6天,可有效地杀死肠内毛细线虫。



黄颡似嗜子宫线虫病

 

  此病又叫"瞎眼病"。是由一种似嗜子宫线虫的雌虫引起的鱼病。虫体粗壮,呈血红色,体两端钝圆,体中稍粗,体表布满不规则排列的透明疣突。发育成熟的雌虫子宫充满活动的幼虫。繁殖方法与

嗜子宫线虫相似。雌虫体长20-40毫米,中间宿主是台湾剑水蚤,每年4-6月繁殖。幼虫能在水中自由生活4天,悬浮于水上层,黄颡鱼吞食阳性台湾剑水蚤而被感染。每年9-10月雌虫由腹腔迁至眼窝中定居下来,发育成熟,寿命为1年。病鱼眼眶四周发炎充血,虫体不断长大,导致眼球突出,以每年4-5月鱼体病症为最明显。
  对红肿、突眼的病鱼,先剪开眼周外的肌肉组织,逐渐向眼窝剖进去,如有线虫,就可见虫体盘曲在眼窝内,有时数条缠绕在一起。此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游一带地区,除危害黄颡鱼外,长吻、粗唇也常患此病。
  防治方法:

  因此病常在水库等大水面发生,尚无有效控制方法。



鲤嗜子宫线虫病

 


  鲤嗜子宫线虫病又叫红线虫病,是由鲤嗜子宫线虫引起的体表寄生虫病。对鱼危害的主要是雌虫。虫体盘曲在鲤鱼鳞片下的鳞囊内,虫体长10-13.5厘米,呈圆筒形,活体为血红色。雌虫寄生在鱼
的腹腔和鳔中,个体很小,乳白色。幼虫寄生在剑水蚤体内,鲤鱼吞食阳性剑水蚤而感染,幼虫通过肠壁而钻到鲤鱼腹腔中生长发育。雌、雄虫在腹腔或鳔中成熟交配,雌鱼迁移到鳞下寄生。雌虫在鳞片下吸取鱼的营养,发育长大,并破坏皮下组织,使鳞囊胀大,鳞外松散,竖起,有时导致鳞片脱落,周围组织又由于虫体活动损伤,引起肌肉发炎,继续感染水霉和细菌,严重时会造成死亡。此病在长江流域、华北、东北地区均有流行,主要危害2龄以上的大鲤鱼。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带水清塘,以杀灭幼虫和阳性剑水蚤等。切忌用茶饼,因茶饼不仅不能杀死幼虫,还可延长其寿命;

  ②用2%-2.5%食盐水浸洗鱼体15-20分钟,效果显著;

  ③用1%高锰酸钾或碘酒涂擦病灶部位,注意防止药液流进鱼鳃;

  ④每立方米水体用0.2-0.5克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以杀灭剑水蚤中间宿主。



鲤长棘吻虫病

 

  此病是由鲤长棘吻虫寄生在鱼肠道中而引起的鱼病。虫体短柱状,身体后端1/3处最宽大。吻部细长,具吻钩12行,每行有20-22个,前端的钩大于后端的钩。颈

部短。此病原通常寄生在前肠,数量多时可廷至全肠。少量感染除局部病灶部位有炎症外,一般不显症状;大量感染时,虫数有数十个至百余个,虫体聚集成簇,有的甚至穿透肠壁。大量寄生能使肠道堵塞,病鱼丧失食欲,鱼体消瘦,出现贫血现象,逐渐死亡。进一步诊断方法是,剪开肠壁,括下肠粘液,用玻片压片,在解剖镜下观察虫体并统计其数量。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消灭水体中的虫卵和中间宿主,并严格隔离病鱼;

  ②发病水域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晶体敌百虫(90%)全池遍洒,以杀灭中间宿主。同时用口服敌百虫治疗法,每50千克鱼用药15-20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喂3-6天;或每666.7平方米水面用敌百虫100克,浸泡2.5-3千克麸皮,每天喂1次,连喂6天,可控制病情。
   



舌形绦虫病

 


  舌形绦虫病是由舌状绦虫,双线绦虫的裂头蚴寄生在鱼体腔引起的鱼病。虫体身体扁平,乳白色,肉质肥厚,呈带状但不分节,体表略有皱纹,俗称"面条虫"
虫体长度从3-4厘米到数米。舌状绦虫的背、腹面中线各在一条凹陷的纵槽,双线绦虫则各有两条纵槽。这类绦虫的终寄主是鸟类,虫卵随鸟粪落入水中,孵化出钩球蚴,被剑水蚤等吞食,在其体内发育成原尾蚴。鱼类吞食水蚤后,原尾蚴穿过肠壁,在鱼体腔内发育成裂头蚴,鸟类吃了这些鱼后,裂头蚴就在鸟肠内发育成成虫。

  病鱼腹部膨大,但身体消瘦。常侧游或腹部朝上,游动缓慢无力。剖开鱼腹,即可见腹腔内充塞白色卷曲的虫体。此病在我国流行很广,从小水面的池塘到湖泊、水库及江河均有病例,特别是对水库渔业影响甚大。病鱼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防治方法:

  ①塘堰等小水面,可用含90%的晶体敌 百虫,每立方米水体用0.3克,或用粉剂敌百虫,每立方米水体用药
1-2克,全池遍洒,以杀灭水蚤太虫卵;
  ②枪击和驱赶鸥鸟,以控制此病蔓延。



黑点病

 

  黑点病又叫黑斑病,是由一种未定名的吸虫引起的一种体表寄生虫鱼病。这种吸虫与复口吸虫相似,也分前后体,囊蚴的前体中可见口、腹吸盘和粘附器,但前端两侧无侧器官,后体较长,并可见

到雏形的生殖腺。成虫寄生在吃鱼的鸟类肠中,如苍鹭、翠鸟等。第一中间寄主是椎实螺,在其中有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各发育阶段,尾蚴为叉尾型。第二中间寄主是鱼类,在鱼的皮肤中发育成囊蚴。
  病鱼身体消瘦,体表及鳍条、鳃盖、下颚等部位布满黑点,手摸有粗糙感,严重时,可引起鱼体弯曲,甚至脊椎变弯。主要危害草、鲢、鳙等鱼苗鱼种。长江流域都有发现,春末至秋末均有流行。
  只要挑下黑点,置于显微镜下观察,鉴定吸虫囊蚴便可确诊。

  防治方法:

  ①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椎实螺;

  ②发病鱼池,可用硫酸溶液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7克,杀灭椎实螺;

  ③枪击或驱赶鸥鸟。


居吸虫病

 


  血居吸虫病是由血居吸虫寄生在循环系统引起的鱼病。主要有寄生于鲢、鳙鱼的龙江血居吸虫、寄生于团头鲂的鲂血居吸虫,寄生于草鱼的大血居吸虫,寄生于鲤、鲫鱼的刺血居吸虫。血居吸虫
的身体薄而小,游动时似蚂蟥状。它们的特征是无口,无腹吸盘。肠道为分叶形盲囊。睾丸多对,对称地排列在虫体中部。卵巢蝴蝶形,位于睾丸之后。血居吸虫的卵在鱼鳃中孵出毛蚴,钻出鳃后,钻入椎实螺、扁螺等体内,发育成胞蚴,繁殖出许多尾蚴,遇到鱼体后从体表侵入并进入循环系统发育成成虫。
  病鱼腹部膨大,内充满腹水,肛门红肿,有时有竖鳞、突眼等病症。鱼苗发病时,鳃盖张开,鳃丝肿胀,急性感染时,病鱼有急游、打转、呆滞等不正常现象,并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

  1、同复口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2、每万尾鱼种,在鱼饵中拌入含90%的晶体敌百虫15-20克投喂,每天1次,连喂 5天。
   


三代虫病

 

  三代虫病寄生在鱼体的皮肤和鳃上,其形状大小和指环虫相似,但没能眼点。另外三代虫是胎生生殖。在每一个成虫体中部可以看见一个椭圆形的胎儿,而在这胎儿

体内,又开始孕育下一代的胎儿,故名"三代虫"。虫体的后端有一个固着盘,盘上有1个对大锚钩和8对小钩,借此固着在鱼的鳃和体表上。精巢和卵巢在体后端。三代虫的最适繁殖水温为20摄氏度左右。三代虫的胎儿从母体产出以后就具有成虫的特征,它在水中漂浮,遇到鱼后,附在鱼体上营寄生生活。以鱼的粘液、组织细胞和血液为营养。鱼体大量寄生三代虫后,躯体极度消瘦,逐渐死亡。每年的春季和初夏危害饲养的幼鱼。观赏鱼也常患三代虫病而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1、用0.5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2、用0.1-0.4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面碱合剂(比例为1:0.6)全池泼洒;

  3、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水温10-25摄氏度,浸洗我5-30分钟。
   



毛管虫病

 


  毛管虫病的病原体主要是中华毛管虫。它的身体长形和卵形。身体的一端,长有一束放射状的吸管,身体的中部,有一个棒状或香肠状的大核。大核的后面或侧边,有一个球形的小核。身体内有
大量大小不一和形状不规侧的颗粒。毛管虫用内出芽的方法进行繁殖。即从母体的细胞质内形成胚芽,胚芽离开母体以后,成为自由活动的纤毛幼虫。幼虫在水中游动进,侧面观像小碟,正面观呈圆形,中央凹陷。幼虫在水中游动时,如遇到鱼就固定在鱼体上,失去纤毛,长出吸管,渐渐发育成为成虫。它寄生在鳃瓣上,把身体延长,伸入鳃丝的缝隙里,有吸管的一端露在外面,破坏鳃组织。大量寄生时,严重妨碍鱼的呼吸,影响鱼的生长发育,引起死亡。每年6-11月流行,主要危害夏花和越冬的鱼种。
  防治方法:
  1、鱼种在放养以前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洗浴30分钟;

  2、对病鱼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5:2)全池泼洒。
   



小瓜虫病

 

  池塘养殖鱼类的小瓜虫病病原体是多子小瓜虫。鱼体被小瓜虫大量寄生时,病鱼的鳍和皮肤上出现一个个的白点,所以又叫白点病。

  小瓜虫的成虫呈圆形,幼虫呈卵圆形。幼虫的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而成虫则没有。成虫的个体比较大,把它用吸管放在玻片上,可以看到灰白色的小球不停地转动。虫体全身长着均匀的纤毛,体内有一个很大的马蹄形大核。感染了小瓜虫的鱼,由于受到刺激,体表和鳃部分泌大量的粘液,鱼因呼吸困难而死亡。每年的3-5月和8-10是小瓜虫病的流行季节。15-25摄氏度的水温是小瓜虫繁殖的适宜水温,当水温在10摄氏度以下和上升至26-28摄氏度时,发育停止,28摄氏度以上,容易死亡。小瓜虫主要危害夏花鱼种和越冬鱼种。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利用池塘冬季渔闲时期种植作物,改变池塘环境,消灭病原体;

  3、鱼种放入池塘以前,用2毫克/升的硝酸亚汞溶液处理1.5-3小时;

  4、对病鱼池用硝酸亚汞溶液全池泼洒,每1立方米水用药0.2克;

  5、用1立方米水放适量石灰,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15-20分钟。

  对小瓜虫病千万不能用硫酸铜或食盐等治疗,因为这些药物不但不能灭小瓜虫,反而能引起小瓜虫形成胞囊进行大量繁殖,使鱼的病情更加恶化。
   


斜管虫病

 

  斜管虫病的病原体为鲤斜管虫。虫体背面隆起,腹面平坦,前面较薄,后部较厚。腹面观一般呈卵形,将死的个体呈圆形。背面除有横行刚毛外,其余部分无纤毛,腹部两侧

在纤毛线上长着纤毛,腹面中部裸露。身体的腹面前中部有一胞口,胞口由16-20根刺杆作圆形围绕成漏斗状的口管,并与身体纵轴向左成30度倾斜角,故名斜管虫。身体后部有一个大核,一般在大核的旁边或后面有一球形小核。适宜斜管虫繁殖的水温为8-18摄氏度,最适繁殖水温为5-12摄氏度。因此,每年3-4月和11-12月是此病的流行季节。夏秋两季比较少见。斜管虫离开鱼体后在水中自由状态下可维持生活1-2天,可以直接转移到其他鱼体或水体中去。在鱼种培育池塘和小面积的人工水域环境内的鱼对斜管虫感染最敏感,而且能引起严重的死亡。斜管虫主要侵袭鱼的鳃和皮肤,以鳃和皮肤上的粘液作营养。当鱼被斜管虫大量寄生时,鱼的鳃和皮肤遭受破坏,并刺激皮肤和鳃大量分泌粘液,使鱼的呼吸困难,鱼体表现瘦弱发黑,游动迟钝,随即死亡。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对病鱼用8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30分钟;

  3、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5:2)全池泼洒。
   




微孢子虫病

 


  微孢子虫病大多是由格留虫引起的鱼病。在草、鲢、鳙、鲤、鲫、鳊、乌鳢上发现的大多是赫氏格留虫,在鱼性腺中发现的为长丝匹里虫。赫氏格留虫孢子椭圆形,前端有一个极囊,极丝不
清楚,另一端有一个液泡;长丝匹里虫孢子呈卵形,极囊极大,极丝清楚。
  病鱼体表、皮肤上有白色圆形胞囊,内部器官,无论是脂肪组织或其他器官亦为白色胞囊,生殖腺上则更具明显的白点,很容易与卵巢区别开来。
  微孢子虫病在青、草、鲢、鲤、鲫、鳊、、乌鳢等鱼的肾、肠、鳃、皮肤、脂肪和生殖腺中均有发现,对鱼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大量在生殖腺中出现时,会影响鱼的繁殖能力。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2、每50千克鱼用硫磺粉75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4天;

  3、每100千克鱼每天用200-400克盐酸左旋咪唑拌饲料投喂,连喂20-25天;

  4、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30分钟。
   


鲮单极虫病

 

  鲮单极虫病是由鲮单极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鲮单极虫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尾鳍或鳞片下的鳞囊中生长、发育、繁殖,形成一个椭圆形鳞片状扁平胞囊,往往使鳞片竖起。

最大的胞囊,可像乒乓球大小。在鲮鱼尾鳍上寄生的鲮单极虫,孢子呈狭长瓜子形,前端逐渐尖细,后端钝圆,缝脊直,极囊约占整个孢子2/3-3/4。
  鲮单极虫病主要危害鲮鱼和2龄以上鲤,鲫鱼,此外,散鳞镜鲤、鲤鲫杂交种也有患此病的。鲮鱼的胞囊大多在尾鳍上,用放大镜可清楚看见。鲤、鲫鱼的胞囊多在鳞片下,严重的病鱼,大部分鳞片下都有鲮单极虫胞囊,呈浅黄色,胞囊把鱼体鳞片竖起,病鱼在水边缓缓游动,那种全身鳞片竖起的病状,使人望而生畏,失去商品价值。此病在长江一带甚为流行。

  取下少许胞囊,在玻片上加水压成薄片,用显微镜可观察到大量鲮单极虫。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可预防此病;

  2、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20-30分钟。


银鲫、鲫和黄颡鱼碘泡虫病

 


  东北银鲫碘泡虫病是由鲫碘泡虫引起的、鲫碘泡虫病是由圆形碘泡虫引起的、黄颡鱼碘泡虫病是由岐囊碘泡虫引起的鱼病。鲫碘泡虫孢子椭圆形,缝脊直而显著,有为囊茄形,
呈"八"字形排列,有大小两个明显的嗜碘泡。圆形碘泡虫孢子近圆形,前端有两个粗壮的棍状极囊。岐囊碘泡虫卵形,前端尖而后端钝圆。
东北银鲫碘泡虫病的病灶在头后颈部两侧有一对瘤状大胞囊,表面肿胀,有的肌肉腐烂;鲰碘泡虫病在鲫的吻部及鳍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乳白色圆形胞囊,小的只有针头大,大的直径可达0.2厘米,一条鱼上多时可达数百个。黄颡鱼碘泡虫病胞囊分布在各鳍的末端,白色胞囊大小不等,或重叠起来呈灰白色。
  患碘泡虫病的银鲫、鲫、黄颡鱼,鱼体消瘦,特别是各种胞囊让人望而生畏,使鱼失去商品价值。
  取下胞囊,放在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压片,在显微镜下检查鉴定病原种类可以确诊。

  防治方法:

  1、每666.7平方米用125千克生石灰彻底清塘,可以预防此病发生;

  2、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充分溶解后,浸洗病鱼20-30分钟。
   



鲮鱼碘泡虫病

 

  鲮鱼碘泡虫病是由野鲤碘泡虫、佛山碘泡虫寄生而引起的鱼病。佛山碘泡虫的虫体壳片内前端有两个瓶状极囊,内有螺旋形极丝,细胞质内有两个胚核和一个明显的嗜碘泡,孢子

为椭圆形。而野鲤碘泡虫的孢子为长卵形。受碘泡虫侵害的鲮鱼种,体表出现肉眼可见的小量乳白色瘤状胞囊,使鱼体消瘦,无力游动直至死亡。越冬鲮鱼种体表往往有许多点状胞囊,虽不会使鱼种致死,但会影响其生长发育。此病主要流行于两广地区。
  取下体表胞囊,在显微镜下压成薄片观察,可发碛大量碘泡虫孢子。
  防治方法:

  1、用生石灰等彻底清塘,可抑制孢子大量繁殖,减少此病发生;

  2、鱼种放养前,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高锰酸钾,搅拌使之充分溶解,成500毫克/升浓度的溶液,浸洗鱼种30分钟,或用1立方米水放500克石灰氮,充分搅拌成悬浮液,浸洗鱼种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