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与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48:07
 越秀区朝天路崔府街的得名,源于街中有南宋名臣崔与之的府第。崔与之曾在此指挥平定围攻广州的叛军之乱。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号菊坡。先世是河南卞京(今开封)人氏,其曾祖因乱南迁,后人先后居于江西宁都、广东河源,至其父始定居广东增城。崔与之少年家贫而发 愤苦读。32岁时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入太学读书,3年后中进士,授得州司法参军。任内时曾拆自己官署的房瓦补官方粮仓之漏,为地方官所器重。还不畏权势,直判高官之子在乡霸占寺田,故守法持正之声渐传至朝廷。1203年,他任江西新城知县,正值饥荒之年,发生饥民抢粮事件。他即采取安抚平乱政策,停止征敛,减少赋税,顿使境内平定,百姓安居。后来任邑州通判时,州武官苛暴,克扣军饷,引至官兵哗变。朝廷命崔代理守官平乱,他不畏艰险立即进城查办首恶,变乱遂平。1213年,任金部(户部辖部)员外郎,事必躬亲。后调任主管淮东抗金,到扬州后,他抓紧时机选将集兵、修城浚濠、练武布阵,遣精锐守军事要地,金兵无法入侵。后又升秘书少监太子侍讲。及至任四川成都府本路安抚使、制置使时,广积钱粮,重视备战,金兵不敢入侵。四川人赞他为“岭南古佛,西蜀福星”,在三贤祠中供奉他的画像。朝廷升他为礼部尚书时,崔已年过60,亦厌倦官场,请辞返广州,府第在今朝天路崔府街内。后宋理宗数次下诏封他为吏部尚书等职,他均上书力辞。理宗于 1235 年封他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崔正欲再上表辞官,却遇兵变围城。
    原来,先前广州摧锋军远戍建康,后留戍江西,转战皆捷,有功而幕府不报,求撤戍亦不报,终酿成叛乱。叛军返广东,烧惠阳,焚博罗,长驱直围广州,郡守夜逃,城内人心惶惶,文武官员聚集到崔与之府第商讨对策。次日,崔与之登城,叛军见到他即俯伏听命。崔对叛军晓之以理,又派门生李昂英等出城安抚,大部分叛兵愿归正。为首者怕追究责任,带残兵亡命肇庆,广州之围遂解。崔与之即密调循州、连州、南 雄三州兵马再追逃亡的叛军,叛军终于请降。是年,朝廷升崔与之为端明殿学士、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参知政事等职。次年,又封他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崔与之均力辞官职,还把帅广半年薪俸全部交公,不受分文,传为佳话。
     1239年农历六月,宋理宗终于批准他依丞相之职、特授观文殿大学士退休。这一年的农历十一月,崔与之去世。临终遗嘱“不许作佛事,子侄俱不得求官阶”。宋理宗得知他去世,罢朝、辍乐、减膳以志哀思,并遣官致祭。后来还亲书“菊坡”二字赐给崔家。崔与之官至紫金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 封南海郡开国公,赠少师,谥“清献”。
    崔与之为官47年,未受过一次弹劫。晚年居家养老,只买小屋一间,自题“晚菊堂”,日以书为伴,不干预外事,官方人士见他一年也只有一两次。崔与之中年丧偶亦未续娶,但家教甚严。
    后人为纪念他,将他居住过的街道名为崔府衔,一直沿用至今。还建祠祀祭, 在其故乡及白云山、漱珠岗皆曾有崔公祠。
    崔与之诗词颇知名,词笔开创“雅健”为宗的岭南词风,人称为“粤词之祖 ”。虽然他流传下来只有两首词,但其《水调歌头·题剑阁》已见其词风不减苏东坡、辛弃疾。词云: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元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末就,妨去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崔与之在学术上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问,在岭南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形成菊坡学派。其著作后人辑为《崔清献公集》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