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杜的凄惨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32:45
今天的人们或许还记得胡适,但对他的儿子胡思杜想必知之甚少。对于胡思杜在大陆的凄惨遭遇,知道的人怕是更寥寥无几。我们重新来挖掘这一史实,为的是让后人能够明白历史真相,以此来纪念这一死去的胡适后人。
1957年6月4日,胡适在美国纽约预立遗嘱时写道:“去年以后,如果留有遗产,留给夫人江冬秀女士,如江女士先行去世,则留给两子胡祖望、胡思杜,如两子仅一人留在,则留给该子。如两子均已去世,则留给孙子。”直到1962年病逝台北,胡适做梦也没想到他的小儿子在大陆居然已经在大陆“畏罪上吊自杀”了!这是怎样的人间悲剧!
胡思杜是胡适最小的儿子,生于1921年12月17日,这一天正好是他的父亲胡适的生日。胡适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厚望,取名“思杜”是为了表示对恩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感激之情。胡思杜生性顽皮,不好读书,但善交朋友,好玩乐。胡思杜年少的时候,身体不好,患有肺病。胡适为了培养这个孩子费尽了心思,专门给他请了家庭教师。胡适的学生罗尔纲曾经做过胡思杜的家庭教师,他在晚年著作《胡适琐记》中,有一章提到了胡思杜,说他从小就有进步思想,比较爱国热爱鲁讯等等。
胡思杜的生活基本上在国内度过。1939年,胡思杜则随母亲避难上海,胡适委托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1940年11月9日,这位竹姓朋友写信给胡适:“小二在此读书,无甚进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请兄赶快注意。”胡适知道后,对儿子的前途甚为担忧,于1941年5月安排思杜到美国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胡思杜在美国一呆就是8年,1948年夏,他在美国染上了吃喝的恶习,被学校驱逐回国。胡思杜回国后,胡适的许多朋友替他介绍工作,但胡适以“思杜学业不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为由拒绝了所有邀请,只同意胡思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为的是让他能多读点书。
1948年1月底,平津形势趋紧。朱家骅、傅斯年、蒋经国等在蒋介石授意下磋商谋划“抢救”平津学术教育界知名人士的细节办法。同年2月14日,蒋介石两次亲自打电报催促胡适飞抵南京,并于当日再次派出专机飞北平,实施紧急“抢救计划”。胡适和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排在被“抢救”的第一批,其次是平津的知名教授如陈寅恪、陈垣、毛子水、钱思亮等人。形势危急,胡适这才下了走的决心,但胡适小儿子胡思杜却不愿意随父母南行,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共产党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胡思杜表示愿意留在亲戚家里,胡适夫妇没法,只好答应。但是,胡思杜万万没想到,与父亲胡适的这一分别竟成了永别。
北京解放后,胡思杜到华北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部学习。1950年9月22日,国内掀起一场“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汤用彤、金岳霖、朱光潜、梁思成等一批解放后没有离开大陆的知识分子,纷纷撰写文章,表明坚定的“批胡”立场。这一天,胡思杜在香港《大公报》上发表文章《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可谓立场鲜明:“他对反动派的赤胆忠心,终于挽救不了人民公敌的颓运,全国胜利来临时,他离开了北京,离开了中国从阶级分析上,我明确了他是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在政治上,他是没有进步性的。”胡思杜为了表明自己追求进步,径直斥骂父亲胡适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宣布与胡适脱离父子关系:“在他没有回到人民的怀抱来以前,他总是人民的敌人,也是我自己的敌人。在决心背叛自己阶级的今日,我感受到了在父亲问题上有划分敌我的必要。”。我们且不论胡思杜对父亲胡适的批判是否伪心,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像胡思杜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胡思杜的这一篇文章被海内外报纸纷纷转载,引起了强烈反响。胡适见到此文后,认为儿子胡思杜是逼不得已的:“我们早知道,在共产主义国家里,没有言论的自由;现在我们更知道,连沉默的自由,那里也没有。”1952年11月,胡适应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学院的邀请,自美国飞抵台北讲学。蒋介石专门邀请胡适吃饭,并拿出香港《大公报》上胡思杜批胡适的文章,不料胡适竟笑着说:“我的小儿子天性愚钝,实不成器,不如总统令郎迷途知返!”胡适这番话多少有点无奈和自嘲。
胡思杜那些批判胡适的言论在国内得到了许多人支持,他甚至以为与父亲胡适划清界线,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但他显然低估了国内形势的发展,也低估胡适的影响力。1954年秋,国内又掀起对胡适《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8大本《胡适思想批判论文汇编》,约200万字。这场批判风潮持续了10个月之久,波及到整个中国大地,人们批判胡适是“异族胡适”、“文化汉奸”、“胡适这个妖怪”、“套着美国项圈的走狗”、“出志祖国的最无耻的卖国贼”……彻底把胡适批透了。当然,胡思杜的“好日子”并没有真正来临,他也被牵连到了。胡思杜不仅要站出来批判父亲胡适,还要承受着“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儿子的骂名。
随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此按后迁至四川,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在“马列部”任历史讲师。在那里,胡思杜非常积极努力地工作,想为父亲“赎罪”。1955 年 秋 ,马列主义教研组资料室成立,胡思杜任主任。但由于他是胡适的儿子,在国内几乎没有亲戚,人们怕在运动被牵连,更不愿意跟他交朋友。胡思杜一直没交上女朋友,30多岁的他一直单身度日。
1957年,党中央号召全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胡思杜不知这是一场政治运动的预示,他因为想入党,就积极主动地给单位的院、部领导提了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胡思杜没想到这是“引蛇出洞”,学院领导马上将他定为“右派”分子,说他是向共产党进攻,并抬出他的父亲胡适一齐批判。这之后,胡思杜被拉到批斗大会上批判,不知批判了多少次,他精神上崩溃了,终于承受不了打击,于1957年9月21日上吊自杀。
胡思杜在自杀之前,把一封遗书留给了远房堂兄胡思孟,信是这样写的:“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你来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个同事,他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情况。你是我最亲的人了,现在我已经死了,你不要难过。你能吃苦,耐劳。我留下的六百多元钱,公债券二百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学的话,供给他们上大学。一个手表也给你,留个纪念。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你的孩子们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立点功。”
胡思杜死后,国内正处于轰轰烈烈的“反右”运动中,对这个“自绝于人民”的胡思杜没有进行任何报道,而身居海外的胡适一家更是无从得知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