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中国〕中国希望—在新起点上扬帆起航(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36:52
〔魅力中国〕中国希望
—在新起点上扬帆起航(组图)
2009年09月30日11:18 来源:新华网

2009年7月1日,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举行的国际汽车展上,叙利亚运输部副部长马哈茂德(右)和中国驻叙利亚大使李华新试坐吉利“熊猫”轿车。
2008年12月1日,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污水处理作业区,一名工人正在取样。2009年上半年,山西省GDP增速-4.4%。在GDP负增长的背景下,山西做出了“黑”转“绿”的抉择:上半年,山西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92%,万元GDP电耗下降8.54%,二氧化硫减排量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目标。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题:中国希望--在新起点上扬帆起航
“第二季度,我们的订单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稳固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的份额。”
共和国60华诞到来之际,以自主“中国芯”研发著称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邓中翰博士兴奋之情溢于言表,“10年前,我参加国庆观礼后满怀憧憬回国,开创了自己的事业。今天,我对未来更有信心,充满希望。”
对未来更有信心,充满希望--这是共和国60周年之际一位归国学子的肺腑之言,更是13亿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中国这艘巨轮扬帆起航,乘风破浪,驶向光明灿烂的彼岸。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机遇,用好机遇,“中国希望”才能变成“中国现实”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地处湖南东南部的攸县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今年1至7月,全县GDP增长16.1%,财政总收入增长近20%。
“危机面前,我们必须变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攸县副县长艾医卫说。
变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面对机遇和挑战,一个地区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
回望中国历史,我们曾有过丧失机遇陷入谷底的惨痛教训,也有抓住机遇实现跨越的辉煌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自觉抓住了20世纪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新进展和世界经济迅猛发展提供的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发展了自己。”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和共和国国史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程中原研究员说。


2008年12月12日,河南洛阳中信重工的重型装备制造厂车间正在紧张生产。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持续深度蔓延的经济“寒流”中波澜不惊,化危为机,保持了良好的经营发展态势。
2007年7月5日,农民工在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街道的“阳光公寓”里活动。为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重庆市南岸区投资250多万元,在各街道建设“阳光公寓”,只需“一人一天一元”的低费用,农民工就能住进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的公寓房。
今天的中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这是一个认识的新起点--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伴随着思想理论的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愈加成熟,方向愈加明确,思路愈加清晰,信念愈加坚定。
这是一个发展的新起点--经过60年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位。人均收入大幅提升,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经济建设取得非凡成就的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良好的发展条件,成为中国继续向前迈进的坚强基石。
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改革大开放给中华大地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更深入地和世界发生联系……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新起点,新形势,新使命。别说和60年前比,就是和30年前比,我们今天所处的历史起点已经完全不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赵树凯说。
新起点,蕴含新机遇--
从国际看,世界发展大势有利于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科技革命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从国内看,巨大而且有待挖掘的国内市场、丰富而且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政治社会长期稳定、一整套行之有效并不断完善的方针政策……这些都将为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我国发展的总体环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过,总的看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这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指出。
新机遇,蕴含新希望--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突然来袭,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出台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制定11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前启动重大科技专项……中国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既着眼当前又着眼长远,不仅使中国看到了希望,也使世界看到了希望。
不久前,吉利“熊猫”汽车在大马士革第九届国际汽车展上“亮相”。
“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经济低迷,对中国企业,尤其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说,“我们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尽快进行战略转型,提高培养人才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占领国际市场。”
在海外推出新车型、申请收购沃尔沃……吉利汽车的一系列动作,成为中国企业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的缩影。
专家指出,大国关系格局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这些因素为中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近年来,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党中央审时度势,对形势作出了重要判断。
赢得机遇、用好机遇,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亿万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充满希望。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杨春贵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越走越富有成效,越走我们越充满信心。”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难而进,趁势而上,努力变危为机,变挑战为希望
“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个问题始终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的脑海中打转。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新世纪、新起点、新阶段,未来发展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三个世所罕见”彰显党中央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也提示着中国复兴之路绝非坦途。
“发展是第一要义。从经济角度看,我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迟福林说。
直面挑战,化危为机,才能变挑战为希望--
自去年开始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在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的同时,凸显出一些地方和行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弊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尤为迫切。
节约能源资源,保护自然环境,这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作为第一煤炭大省,山西省曾多年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高耗能高污染、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矛盾暴露无遗。
铁腕治煤,彻底改变粗放式办矿体制,“倒逼”数千名“煤老板”退出经营前台……如今,痛定思痛的山西毅然做出了“黑”转“绿”的抉择,立志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不要“带血的煤”,不要“带血的GDP”。
能源资源有限,环境不容破坏,高耗能之路难以为继。山西省的“阵痛”转型,昭示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环保部门的估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占当年GDP的3%。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
专家指出,从整体来看,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仍较弱,缺少世界知名品牌。据统计,我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等产量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依赖进口。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进行产业升级,不跟上创新的步伐,即使侥幸渡过这场危机,但未来也不能长久生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启动消费,扩大内需,力促经济结构由“生产主导型”转向“消费主导型”, 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之道。“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这已接近极限。”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中国必须调整依靠出口和投资的增长模式。
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就必须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上来,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直面挑战,补足“短板”,才能变挑战为希望--
“保障太少,看病太贵,房价太高,孩子上学太难,这让我感觉自己还只是个‘城市过客’。”在广东打工5年的农民工张诚坦言。
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造福人民。在新阶段,着力解决就业、社保、分配、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努力满足人们的新期待,成为社会发展中绕不过的“一道坎”。
张诚的话,说出了不少人的心声。“中国看上去已成为经济巨人,但实际上还存在较多社会发展‘短板’,在一定意义上还是个‘拄拐杖的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学艺表示。
促公平,事关全局。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宋晓梧说,“研究经济增长、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不研究解决分配比例关系严重失衡,无异于舍本逐末。”    直面挑战,破解难题,才能变挑战为希望--    “我们过去60年解决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基本集中在非公共领域,遗留下来的问题大都在公共服务领域。”复旦大学教授石磊认为,这些“公共性”问题,就涉及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等深层次改革。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改革进入“深水区”,对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出新要求。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面临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结尾处的一句话令人振奋,这也是执政党做出的庄严承诺。    直面挑战,放眼世界,才能变挑战为希望--    忙于博鳌亚洲论坛的龙永图,难忘作为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的那段经历:从1986年到2001年,为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与各缔约方谈了整整15年,从“黑头发谈成了白头发”。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艰难历程中,世界知道需要中国的活力,中国人也在学习与世界打交道。    “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将是中国迈向复兴之路的关键,也是对我们的考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王在邦说。    既是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机遇与挑战从来就相伴而生。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善于化危为机,就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沿着希望之路阔步前进
前不久,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上海世博会签下1500万元的订单,提供最新“物联网”技术。
“在这个‘制高点’领域,我们和世界水平同步。”中心主任刘海涛说,“这将改变我们在前两次信息革命浪潮中落后的局面,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当今世界处于一次大变局的前夜,一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赛跑已悄然开始。
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中国之所以充满希望,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新路标是4个大字--“科学发展”。
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发展”不放松。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回望风雨历程,人们更加坚信: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发展,在于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固守传统发展模式就是最大之危,开创科学发展模式就是最大之机。”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说,科学发展观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经验教训之总结,是促进中国今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灵魂。
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放眼神州,科学发展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转变方式,破解难题,这是一条创新之路。
 作为国内重型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企业,河南洛阳中信重工通过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今年前8个月,公司累计新增订货80.4亿元。
“我们逆势增长的秘诀就在于实现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理念的更新,走了科学发展的新路子。”中信重工总经理任沁新说。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中国的一揽子计划注重将“保增长”和“调结构”紧密结合,“实现科学发展”成为始终贯穿的一根红线。就像经济学家厉以宁所说:“看准机会,国内企业及时转型,进行产业升级,就能在危机中找到阳光。”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这是一条富裕之路。
今年年初,广州的企业退休人员发现,每月的养老金人均涨了120元。
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高度重视民生。从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到亿万农民将逐步享有国家“老有所养”的基本保障,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更多资金投向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领域,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既有利于消除低收入群体的后顾之忧,也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国内需求,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提供稳定的驱动力。”迟福林说。
--节能减排,持续发展,这是一条希望之路。
“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9月22日上午,纽约,联合国总部大会厅,国家主席胡锦涛郑重宣示。
蓝天多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近年来,我国结合节能减排等工作,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的工作逐年取得新进展,企业和地区的竞争力逐渐提高。
--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这是一条复兴之路。
细心的人们发现,从重庆、成都到天津、武汉,近年来,一系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都遵循了科学发展观中的根本方法,坚持了统筹兼顾的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国际形势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挑战风险。
……
科学发展之路,是一条创新之路、富裕之路、希望之路、复兴之路。正如古巴《格拉玛报》一篇文章所说:“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十分丰富。中国已经切切实实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最大希望和最佳样板。”
60年风雨兼程,60年成就辉煌。共和国60年历程,让人们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坚定的信念,充满美好的祝愿。
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片、一段段视频、一处处复原景观……9月19日上午,“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
“60年的成就赏心悦目,60年的开拓振奋人心。向共和国华诞致敬!为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期盼更加美好的下一个60年。”署名“李平”的参观者在留言簿上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情。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目标令人鼓舞,蓝图催人奋进。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共和国60华诞的日子里,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唱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    让我们努力播种、耕耘、收获吧--在希望的田野上……
(执笔:李斌、张旭东、宋振远;参与采写:谭浩、叶书宏、孙闻、杨维汉、韩洁、崔清新、姜锐)
系列链接:
〔魅力中国〕中国曙光—1949年10月1日历史一幕再现(图)
〔魅力中国〕中国道路—在伟大的旗帜指引下(图)
〔魅力中国〕中国跨越—新中国60年八大历史性变迁(图)
〔魅力中国〕中国梦想—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图)
〔魅力中国〕中国脊梁—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图)
〔魅力中国〕中国方位—在世界发展的坐标上(图)
〔魅力中国〕中国英魂—献给为共和国捐躯的先烈们(图)
〔魅力中国〕中国情怀—献给我的母亲——中国(图)
点击进入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