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文学叫“纯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45:05
有一种文学叫“纯爱”
从"女性身份"的丧失,到夸大女性的欲望和权利,"女性写作"一路走来,恰恰缺少的是两极之间有关女人"原质性"的东西,这种"原质"就是"纯爱"。
一谈到女性文学,便总与"女权"、"身体"、"性"甚至"胸口"沾边,让人不禁嗅到了浓浓的火药味儿。从女性身份的隐藏和丧失,到夸大女性的欲望和权利,"女性写作"一路走来,恰恰缺少的是两极之间有关女人"原质性"的东西,这种"原质"我以为就是"纯爱"。从很多作品来考察,仿佛我们的女作家一出生或者一开始写作就成熟了、沧桑了,她们好像从来就没有单纯过、没有热爱过,更没有过女人的柔情、憧憬和向往。这如果不是女性写作者的悲哀,也是女人的悲哀。
"纯爱"这个词最早发端于日本,近期风靡日本的小说《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就是这类作品的范本。据说,这本书在日本卖了3000万册以上,创造了图书销售市场的奇迹。更有好事者将老川端康成和老三岛由纪夫的作品也归入到"纯爱"小说之列,并且总结出"纯爱"小说的唯美主义和复古主义特征,这或许是有点道理的。
目前,日本文学界流行着两种对"纯爱"的解释--一种是没有肉体关系的所谓"纯纯的爱";而另一种则是不顾一切的、陷入沼泽状态而不悔的挚爱,它几乎可以跟不伦之恋等量齐观。而我所理解的"纯爱"更倾向于前者,那就是排除了社会性等诸多因素,是一种"纯粹"的"奋不顾身"的"无条件"的爱。这种爱尘世鲜有,发生了即催人泪下,感天地、泣鬼神,既叫人难以置信,却又让人渴望自己是故事中的男女主角。
日本、韩国的偶像剧多以"纯爱"为主题,比如《电车男》、《蓝色生死恋》、《不可不信缘》以及前两年曾经赚取过不少中国读者眼泪和钱币的韩国小说《菊花香》等等,统统属于"纯爱"影视和小说中的猛料。中国实际上也有过疑似的纯爱作品,比如琼瑶的言情小说。其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内地女性读者中有着强大的号召力,销售量绝对接近天文数字,只可惜那时多数是非法出版或者盗版。琼瑶的作品基本囊括了上面总结的纯爱小说的两个特点,但是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其又过于老派了,爱情终拗不过道德的纠缠,悲剧只是故事成为喜剧的转换,这使得她的小说最终由于"纯度"不足而沦为让人逐渐搁置的言情经典。
有人曾从中国人的性格来分析,说中国人缺少浪漫的情怀,因此产生不了特别纯爱的小说,比如日韩偶像剧冲击中国影视市场的时候,就有人(包括我自己都曾认真研究过)曾立志炮制出中国的偶像剧,结果搞出来的东西大多不伦不类,不是虚情假意便是矫揉造作。我倒是认为不是说中国人缺少浪漫性格,而是我们浪漫不起来,或者说我们没有浪漫的资本。我们以往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说实在话真的没有办法让我们浪漫,浪漫是需要心态和物质基础的,比如宽松和谐的社会、发达富足的经济等等。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的偶像剧都是经济高度发展和相对稳定后的产物。
近几年,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已然得到了相当稳定的发展,精神的追求已经成为人们每天紧张和空虚之隙的一种选择和慰藉,这其实就是纯爱文学的土壤。今年出版的小说《和空姐同居的日子》或许就是一个征兆。推荐者在评论这本书的时候说:"在作者信手拈来、看似情色的书名下,却是健康得一塌糊涂的描写。全书与性无关、与同居无关,是淡淡的、纯粹的爱恋,如同一道道涓流在你心田流过,渗入五脏六腑、遍布神经末梢,最后通体百骸已经全被淡淡的感动所打通。放下此书时,才知道欲罢不能,清新的爱的体验已经成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神往风景(李师江语)。"文字或许有广告促销之嫌,但是论者确实抓住了该书纯爱特征的根本。
而另两部小说《古朵与米兰》(文化艺术出版社)和《流星日记》(文化艺术出版社),我不能说完全符合"纯爱"小说的特质,但它们确是"女人"或者准确地说是"女孩"写的小说,而不是"女性"写作。
我希望这样的小说能够给当前的文坛带来一点新鲜空气。
来源:新闻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