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汉非洲卖蚊帐成亿万富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3:18:45
核心提示
一个67岁的老退休工人,还有希望改变命运吗?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的王仁德老人,为了推销“大眼蚊帐”,以67岁的高龄只身来到遥远的非洲苏丹国。
他一次次地深入战乱连年、动荡不安的苏丹达尔富尔地区,遭遇过恐怖的撒哈拉沙尘暴,经历了当地反政府武装的绑架,还遭遇过可能被凶残的非洲狮吃掉的危险……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位老人以他过人的胆识和善行为先的中国式智慧,居然与联合国机构、苏丹政府与反政府武装官员以及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成功叩开了非洲庞大的蚊帐市场,一举成为在当地置地12公顷、建造超级大花园、购买两架豪华直升飞机的亿万富翁。
那么,他是怎样在这一幕幕惊险事件之中成就自己的传奇的呢?
为卖“大眼蚊帐”,67岁老头闯苏丹
今年73岁的王仁德是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县平定乡人,他从鹰潭市东风农机厂退休后,于1998年开始经营床上用品,但生意一直不瘟不火。
2000年5月上旬,王仁德到南昌进货,发现有一商家的蚊帐特别便宜,他便进了40件(2000顶)回到鹰潭,很快就销售一空。然而时隔不久,麻烦来了——开始有人要求退货。原来,这批蚊帐的洞眼偏大,蚊子很容易钻进去,尤其是蚊帐洗过之后,这个问题更明显。王仁德最怕有人说他不讲信誉,他一一接受了退货,结果累计达1800多顶,一下子亏了1万多元!
做小买卖的王仁德觉得自己亏大了。他想:老汉我讲信誉,你经销商也得讲信誉!于是,2000年9月,他来到南昌要求退货,商家却把他领到了生产厂家。该厂此时已经倒闭,留守人员听了王仁德的请求后,说:“就是这倒霉的蚊帐使我们厂倒闭的,现在我们积压了6万多件(300多万顶),堆满了5个大仓库。你现在退货可以,但我们没有钱,只能折合货物给你。不过,还是这样的蚊帐。”王仁德听了哭笑不得,他只得又拖回了50件“大眼蚊帐”。
王仁德把这些“大眼蚊帐”拖回鹰潭后,从此对蚊子、蚊帐之类的信息特别敏感。2001年3月,他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讲非洲苏丹事情的文章,说那里的非洲伊蚊特别多也特别厉害:体大嘴长,吸血量多且刺入深,传染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恶性疾病的几率很高。他当即就琢磨开了:既然非洲伊蚊大,“大眼蚊帐”岂不是正好合适?如果把南昌那个倒霉的厂家积压了多年的300多万顶蚊帐全部卖到苏丹,不就一下发大财了吗?
想到了就行动,“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这是王仁德一直信奉的行商法则。他马上给南昌那家厂打电话,欣喜地得知那些“大眼蚊帐”还是堆在仓库里。厂家还表示如果愿意买,最低价200元一件(50顶),一顶蚊帐的价格竟然只要4元钱!接着,他又特意去浙江海运公司咨询运费及保费事宜,估算一顶蚊帐运到苏丹只要4.16元。他认准了——这种价格的蚊帐肯定最有竞争力!
王仁德有了去一趟苏丹的想法。老伴知道后,吃惊不小,说:“你都66岁了,还跑到非洲去?这不是胡闹吗?”他最不服气的就是有人说他老,执意要去。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由他去。尽管已知苏丹发生战乱,但他还是去南昌和北京,办理了赴苏丹商务考察的签证。
2002年3月12日,时年67岁高龄的王仁德携带30顶“大眼蚊帐”,乘飞机到了苏丹首府喀土穆。他一下飞机,顿时感到滚滚热浪迎面扑来,几乎使他窒息——此时此地的温度竟然高达55 摄氏度!当天,他昏昏沉沉地住进了一家小旅馆。吃晚饭时,他才发现这里根本没有青菜,多是些腌鱼腌肉和油炸食品。结果,他只得皱着眉头吃了一点腌鱼和一盘油炸土豆。谁想到了夜里,他感觉肚子翻江倒海,随即上吐下泻。尽管如此,次日到当地医院开了一点药后,他还是不顾医生的劝告,马不停蹄地开始考察当地的蚊帐市场。
通过考察,王仁德很快得知,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的人民饱受伊蚊之苦,每年死于伊蚊传播的登革热的人就达9万之多!该地区有约600万人口,显然是一个极大的市场。然而,由于该地区政府武装与反政府武装冲突不断,蚊帐这种生活必备品竟成了罕见的奢侈品,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蚊帐为何物。王仁德虽然可以运来大量蚊帐,却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销往那里,因为没有商家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推销。最令他苦恼的是,他即使运来了蚊帐,由于该地区极度贫困,老百姓也根本无力购买!
明明是个极大的市场,却可望而不可及,这让专程来此地的王仁德怎能不郁闷?他不甘心地问当地一个华人:“他们那么穷,连卫生纸也不用吗?”对方告诉他:“那里的这类卫生用品是通过国际组织无偿提供的。”王仁德顿时眼前一亮,心想:自己如果能把那300多万顶蚊帐卖给这些国际组织,不一样成功了吗?
惊险不断,枪林弹雨中大展中国智慧
打赤脚的不怕过河!王仁德不怕碰壁,他通过当地华人,找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非洲机构秘书处驻苏丹援助事务干事黄民华先生,讲了自己的“蚊帐计划”。黄先生听了后,说:“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您,联合国援助物资的采购,是总部设在哥本哈根的机构间采购办公室统一安排的,我爱莫能助。”
王仁德还是没有气馁,经过多方打探,他得知苏丹当地政府其实有一定额度的联和国援助资金可以自主支配。于是,他托人引见了达尔富尔地区布拉姆市负责援助事务的副市长贾巴津,希望贾巴津能批量购买他的“大眼蚊帐”。贾巴津说:“达尔富尔地区非常闭塞,估计他们未必会接受这样‘先进’的玩意儿。如果他们对蚊帐不感兴趣,我们采购您的蚊帐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不知道您是否能够让他们对您的蚊帐感兴趣,但我需要提醒您的是:达尔富尔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地方!如果您要做这件事,需要有足够的勇气与耐心!”
王仁德当然明白贾巴津的忠告一点不虚,但他还是不想放弃,他对自己说: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怎么能够就此放弃呢?决不能!我要先做好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们喜欢蚊帐!
2002年3月25日,王仁德雇了一名叫陈华的翻译兼司机,租了一辆意大利QINE越野车,带着10顶蚊帐去达尔富尔腹地,去“启蒙”那里的人们使用蚊帐。越野车刚刚出城大约三四十公里,就遇到了极其恐怖的非洲撒哈拉沙尘暴!只见天际边升起了一大片黄色的烟幕,如同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一般。旋即,“蘑菇云”上下翻腾,铺天盖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来,天空瞬间完全黑暗,伸手不见五指了!沙尘暴卷起沙尘与碎石,疯狂地袭击着越野车,发出骇人的噼噼啪啪的乱响声。突然,坐在车内的他们感觉一阵地动山摇,越野车被飓风吹了一个趔趄。为了壮胆,陈华打开了顶部的雾灯,却惊骇地发现越野车竟然已经被埋了半截!
他俩心惊胆战地在车内呆了5个小时,沙尘暴才渐渐停息。陈华试着打开车门,竟愕然发现越野车“自动”远离了公路——强悍的沙尘暴竟然把这辆重达2300公斤的越野车推了130米!
他俩驱车继续前行,向达尔富尔腹地驶去。然而,直到傍晚时分,他俩依然没有看见一户人家。失望之余,他俩在野外生火吃饭。当天黑了下来,他俩准备在车内过夜时,突然一阵清脆的枪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一群黑人从灌木丛中冲了出来,将他俩团团围住。他俩惊骇地发现,这群人不仅有数支冲锋枪,有个精瘦的黑人手中竟然还有一个1米多长的大家伙——火箭筒!然而,这群人看清眼前的他俩是黄皮肤的中国人时,立刻“张牙舞爪”地乱叫起来。王仁德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不过看到他们那黝黑的脸上笑着露出一排白牙齿,他悬着的心放下了——那是喜出望外般的友好表情。原来,和达尔富尔地区绝大多数人民一样,反政府武装人员憎恨和反感西方人,而对中国人十分友好。因为中国人在这里有很多建设项目切实有效地帮助了他们,尤其是帮助他们打井取水使深受缺水之苦的他们非常感激。所以尽管这里时常有反政府武装分子和政府武装交火,但他们一遇到有中国人在场都主动放弃离开,中国人在此还算安全。很快,他俩被引导到大约3公里处的皮巴韦村。
王仁德了解到,皮巴韦村村民的驱蚊方式主要是在屋子的前后栽种一种葵类植物,它发出的气味可以驱赶包括非洲伊蚊在内的昆虫。只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伊蚊依然时常冲入室内叮咬人,令皮巴韦村人不堪其扰,却又无可奈何。1996年,非洲暴发伊蚊传播的登革热瘟疫,皮巴韦村在这场瘟疫中就死去了16人。
然而,现在王仁德给他们送来了专门对付伊蚊的蚊帐,他们却害怕使用,害怕这个把自己“囚禁起来”的笼子会给自己带来厄运,因此白给也不要!
王仁德对此早有思想准备,他自己支起蚊帐,独自睡在了里面。皮巴韦村的村民好奇地围拢过来,不断拍打伊蚊的他们看到没有一只伊蚊进入蚊帐,王仁德在里面十分优哉的样子,不禁十分羡慕。终于,一个胆大的村民也钻了进去,发现果然没有一只伊蚊来叮咬,他大叫着:“真是好东西呀!进来呀!”顿时,又有5个村民钻了进来,把整个蚊帐挤得满满的!他们兴奋地大叫:“感谢真主!为我们送来这样好的宝贝!”
皮巴韦村村民和达尔富尔地区许多居民一样,认为天下的财物都是真主的,不分彼此,一人有财,大家都可以享用。所以,全村村民见有这样的好东西,立刻钻到越野车里,把剩下的9顶蚊帐一抢而空。王仁德教会他们如何使用蚊帐后,他们兴奋得就像过节一样,围着蚊帐你钻进去我钻出来,闹腾了整整一个晚上。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王仁德对他的“蚊帐计划”更有信心了。他想:国内商家不是有免费促销吗?我在这里也这样干,既行善,又让苏丹人民喜欢蚊帐,“启蒙”市场,一举两得!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这样先后免费发放了15000顶蚊帐。渐渐地,使用蚊帐成为达尔富尔部分居民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他的“第一件事”做成了!
勇者无畏,传奇老人成为亿万富翁
王仁德虽然还没有通过蚊帐赚钱,但他却尝到了行善——免费送蚊帐的甜头!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给达尔富尔地区腹地的人民送去蚊帐,使得他们免受伊蚊叮咬,避免传染疾病的发生,所以他成了他们眼里的“及时雨”,只要提起“王仁德”,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就连达尔富尔的反政府武装也对他充满敬意,其中一个叫登柯德尔的头目尤其欣赏他,只要遇到他,总是要派人护送他到达目的地。
王仁德的善行当然也受到官方的赞赏与肯定,布拉姆市副市长贾巴津多次接见他,与他成了好朋友。尼亚拉市市长德瑞巴卜也多次接见他,勉励他多为苏丹的人道主义事业作贡献。由于他在达尔富尔地区“红”“黑”两道中建立了特殊地位,当两种势力需要进行谈判之类的事宜时,竟把他当成了特别的沟通渠道。有一次,登柯德尔所部扣压了一位来达尔富尔搞科研的丹麦植物学家的影像资料,政府方面几次要与登柯德尔交涉,但登柯德尔指名只与王仁德对话。后来,政府方面通过王仁德的积极斡旋,做了一些让步,登柯德尔便归还了影像资料。类似的事情王仁德还做过不少。
回报终于来了!2003年1月,达尔富尔地区政府在可支配的联合国援助资金额度内,以8美元的均价先后4批次购买了王仁德的“大眼蚊帐”20万顶!登柯德尔以及多个反政府武装首领则明确表示:只接受由王仁德提供的蚊帐,其他任何人任何机构提供的蚊帐概不接受。王仁德因此掘得第一桶金——130万美元!
然而,当王仁德准备趁热打铁大干一场时,2003年5月,达尔富尔地区局势风云突变。反政府武装为了制造国际影响,竟然一反常态开始绑架关系友好的中国人。5月12日傍晚,王仁德和陈华驱车到达一个叫尼亚拉的村庄时,3名反政府武装分子突然截住他俩,将他俩粗暴地绑架了!
幸运的是,当晚9时许,王仁德和陈华趁机逃脱了。他俩趁着夜色一路狂奔,直到筋疲力尽,才气喘吁吁地躺下来休息。这时,他俩忽然发现一旁有一群野鹿跃过,顿时惊出一身冷汗:野鹿乃是非洲狮的最佳猎物,有野鹿出没的地方就有狮子!陈华催促王仁德赶紧离开,但王仁德毕竟年事已高,经过刚才一阵狂奔和惊吓,体力严重透支,瘫卧在草丛里。就这样,他俩睡在狮子等猛兽随时可能出现的荒野上,提心吊胆地捱了一个晚上。
次日上午,他俩又紧张地起来赶路,到了中午时分,烈日当头,气温高达50摄氏度左右,严重缺水的他俩嘴上已经干得起了大大小小的水泡……一直到下午3时,他俩才终于看见一个村庄。尽管知道这里的村民大多都是反政府武装的支持者,可不去喝水肯定会渴死在路上,他们只得冒险碰碰运气。当潜行到村庄里的一家独立院落,看到院里走出一个男子时,王仁德才谎称迷路,讨口水喝。那男子答应着回到屋里,出来时却拿着枪对着他俩,接着喊人过来粗暴地剥去了他俩的上衣和鞋,用铁链分别将他俩牢牢反手绑住。
就在他俩感到凶多吉少的时候,王仁德忽然看见村里有个似曾相识的男子走来,但是叫不出名字。他连忙用不大熟练的苏丹语向他大喊:“蚊帐、蚊帐!王仁德、王仁德!”对方诧异地喝道:“你是谁?”他焦急地说:“我是你的朋友!我是送蚊帐的王仁德呀!”那人盯着他看了看,竟然摇摇头说:“你不是王。我认识王,可你不是!”他急了,大声说:“我就是王仁德!你再瞧瞧!瞧瞧!”那人这才又仔细打量蓬头垢面、面目全非的他,之后把手贴在心口,感叹起来:“真主啊!”他终于认出了王仁德,赶紧给王仁德和陈华松了绑。
消息传开后,全村人都跑了过来,把王仁德和陈华围成一圈,一边跳一边不停地喊:“王仁德,蚊帐!王仁德,蚊帐!”有人甚至拿着木棍追打曾粗暴对待王仁德的那个村民。当天晚上,附近村庄又赶来500多人。9时许,反政府武装的一个大头目带着满载20辆军车的300多名武装人员匆匆赶来。他们为王仁德和陈华开起了篝火晚会,1000多个苏丹人一起举着火把载歌载舞。王仁德和陈华被请到大头目的左右就座,一一接受1000多名苏丹人的礼拜。在这个终生难忘的夜晚,王仁德和陈华都喝醉了……
经过这次惊心动魄的遭遇后,王仁德不仅没有被吓倒,反而以更大的热情,奔波于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政府和反政府武装之间,做了大量有益于苏丹和平事业的工作。2004年3月14日,苏丹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人质事件:中国华北有色建设工程公司苏丹水井分公司的两名员工贾会朋、李爱军,被苏丹反政府武装劫持。王仁德得知消息后,积极会同国际红十字会,冒着生命危险,以近7旬的高龄穿梭于苏丹政府与反政府武装之间,为他们的沟通对话创造了一些积极条件。两名中国员工被成功营救后,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代办冯福德盛赞王仁德:“您是高龄和平使者!”
王仁德为苏丹的卫生事业与和平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苏丹人民的尊重,同时也为他的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04年9月至2006年3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非洲机构秘书处、国际红十字会苏丹分会和苏丹达尔富尔地区政府援助事务委员会、苏丹布拉姆市政府、苏丹尼亚拉市政府先后致函联合国机构间采购办公室,要求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王仁德先生公司的产品。由于有上述组织和政府机构大力举荐以及王仁德“大眼蚊帐”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联合国机构间采购办公室于2005年1月至2007年3月,先后6批次采购王仁德的“大眼蚊帐”达5.8万件(折合290万顶),援助了非洲不少国家,对遏制当地肆虐多年的疟疾、登革热、艾滋病、乙型脑炎、黄热病等多种疾病的蔓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王仁德则一举成为亿万富翁。苏丹主流媒体《苏丹之声报》在大幅刊登王仁德的传奇故事时这样写道:来自中国的王仁德先生对苏丹和平事业的贡献,对苏丹乃至非洲卫生事业所作的贡献,应该在非洲历史上留下一页!
2006年,王仁德在苏丹首府喀土穆近郊投入750万苏丹镑(折合约200万美元),置地12公顷,建起了一座超级庞大的花园,在里面建造了3栋别墅。王仁德高兴的时候,常常与朋友们开着美国悍马越野车,在花园里奔驰。他还耗资290万欧元购置了1架法国生产的EC135直升飞机,耗资260万美元购置了1架美国贝尔112型直升飞机,常常亲自驾驶直升飞机,飞到达尔富尔地区腹地的那些他熟悉的村落去。每当他的飞机在村落的上空盘旋时,村民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冲出屋子奔走相告,欢呼迎接……
王仁德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你想改变命运,任何时候开始都行,哪怕到了67岁也不晚!而如果你前怕狼后怕虎,一直都躲在犹豫的屋檐下,只能蹉跎此生,碌碌无为。朋友们,向可敬的王仁德老人借一点胆气,借一点豪气吧!
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