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河南落后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13:32
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Wed Aug  2 23:45:28 2006)
发信人:zzdxzyf (danning), 信区: henu
标  题: [转载] 近代河南落后的原因
发信站: 两全其美网 (Fri Jun 23 15:44:15 2006), 本站(lqqm.net)
【 以下文字转载自 HeNan 讨论区 】
【 原文由 仰望星空 于 Fri Jun 23 14:32:04 2006 发表 】
河大的兴衰史就是河南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史    (管锥河南之一)

追随着京师大学堂现代大学滥觞的脚步,1902年河南大学堂在省会开封诞生,
但这个大学并没有发展起来。十年后的1912年,一批河南志士仿效清华留学欧美预备
学校,建立了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这种学校在全国少见,还有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
学。在积贫积弱的内陆中原,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眼界高远、气魄宏大、教学先进,培
养出了赵九章(中国卫星之父)、杨廷宝(建筑大师)、阎振兴(水利泰斗)、张伯声(
地学巨子)等人,送走了很多学子去欧美深造,这批人后来大都成为栋梁。暗淡的近代河
南闪现了一道亮色。
接下来大学兴起,清华也成立大学部。河南需要大学,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为
中州大学,时间是1923年。洋博冯友兰任文科主任,海归曹理卿任理科主任。但同为洋博
士的前校长李敬斋一直以来主张将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为工业学校,并以辞任以明志。两
条道路泾渭分明,哲学家冯友兰着眼于长远,倾向通识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而李敬斋是
权变的思路,当时的阶段应发展工科以促进工业化。孰是孰非?难以判断。但如果按李敬
斋的想法实施学校主攻工科,那么在1952年院系调整中,河南大学就会像浙大、湖大
一样改成工学院,而不是和山西大学一起变为了师范学院。
在省主冯玉祥的支持下,中州大学合并农业学校、法政学校,成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
,也许这个第五中山与第二中山武大、第三中山南大、第四中山浙大还有差距,但它也并
非平庸之辈。
中州大学后来改名为河南大学,因为老的河南大学堂变成了中等学校。1928年
,河南大学成立了医学院,与已有的文、理、法、农并为五院。河南大学开始深耕,学校
的建筑至今还昭示着当时的气魄和档次。这些建筑是比肩于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校园)
、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校园)的,位居国内前列。规模宏大的大礼堂耗资二十万大洋,
从德国进口屋架,可容纳三千人,而当时河大仅有五百师生。这些建筑中西合壁,科学美
观,至今仍是河大的骄傲。当时校园东边是明城墙,西边是河,北边是铁塔,南边是大湖
,一派宁静优雅的气氛。遗憾如今已变化很多。解放前河大有2000多亩校区,号称华
北第一大校(当时清华还没有东扩),分散于开封城的多个地方。解放后随着农、工、医
学院独立,只剩下八百亩校园。
三十年代的河南大学就已经很有实力,人才济济,但直到1942年才得到机会升格为
国立。1944年,在教育部高校***估中,河大获得全国国立大学第六名,这个地位在今天很
令人怀疑,可能吗?又有人说,河南大学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册的几所中国高校之列
是由于科学史家李约瑟抗战时曾到访过河大。2003年,央视“世界著名大学”中国内地十
所高校中选择了河南大学,引起了全国的嘲笑。河南大学官方并没有公开很多过去的资料
,我觉得河大至少可以进入民国大学二十强。它的农学院、医学院办得很好,医学院曾是
全国五强之一,在解放后首批获得博士点。文学院更是名家云集,有范文澜、郭绍虞、姜
亮夫、董作宾、萧一山、蒙文通、楚图南、高亨等。当时的河大还培养出了一批研究生。
河大很强的又一个证据是,在三四十年代河大拥有几十位海归博士,这在六十年后
的今天仍是会很有竞争力的。生物学博士王鸣岐解放后做了复旦生物系主任,水利系的严
恺做了河海大学校长,化学博士李俊甫与英国人李约瑟的交流激发了后者《中国古代科学
技术史》的写作。河大的很多任校长如田培林、邓萃英、刘季洪、姚从吾、许心武、黄际
遇等都是洋博士,这些经受过欧风美雨现代文明滋养的学者使河大境界很高。
河大得以雄起,一是靠延揽人才,像张仲鲁、刘季洪、张静吾等都是到处请人。另
一是善于经营,河大从教育部和省里争到了很多政策和经费。工学院院长阎振兴后来做了
教育部长,校长田培林做了教育部常务次长,邓萃英也做了教育部次长,刘季洪做了考试
院院长,姚从吾做了中央研究院院长....   再一是不拘一格,26岁的人能当教授,没有学
历的人也能当教授,河大有很多歪才怪才偏才。
解放前开封的运河还通畅,河大有很多来自省外的师生。在这个不安定的时代,河
大的科研、教学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培养出了很多的人才。历史系师生一直是殷墟发掘
和甲骨文研究的主要力量,医学院投入到台儿庄抗战医护当中,文学院出现了作家群。很
多后来的名人如邓拓、马可、袁宝华、白寿彝、侯镜如、王实味、姚雪垠等都曾在河大就
读。
河大平静的校园生活总是暗潮涌动,派系之争屡屡交锋,抗日抗暴轰轰烈烈,地下
党活动频繁,很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诸如王国权、赵毅敏、罗章龙、王雨田、邓拓、彭
云等。1948年,河南大学左翼数百师生在范文澜、嵇文甫、王毅斋的领导下,投奔中原解
放区,陈毅以其为基础成立了中原大学,范文澜任校长。中原大学1949年随中共中原局迁
往武汉,后发展为中南财经大学等校。河南大学本部受国民党的指令往台湾南迁,先到了
苏州停留,很多人拒绝去台。这次迁校造成大量人才沿途流失。由于河大的欧美色彩,不
少师生最终还是去了台湾。剩余部分于解放后重回开封。

建国后高等教育采用苏联模式,强调分科、专业化,压缩大学,加强工学院、师范
学院。这与民国时按英美模式注重综合性是不同的。于是河南大学医学院、农学院分别独
立建校,财经系构建中南财经学院,水利系构建武汉水利学院,土木系并入湖南大学,植
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河南大学仅剩文、理科,但随
后没有像山东大学那样保留综合性大学身份,而是变成了师范学院,全国后来仅有北师、
华东、东北三所师范院校是重点。
河大的衰落关键点在省内的两次决策失误,一是1955年将河大理科迁往新乡,在开
封集中力量办文科。很有积累的河南大学理学院只换来新建的平原师范学院文科三专业,
同样拥有南京、苏州两所师范学院的江苏就没有互调专业集中建文理。以河南之大,本应
分别建设河南师范学院、平原师范学院两所学校,而不是只建河南师范学院开封文科、新
乡理科两个分部。接着两个分部又各自一条腿走路。省里的小气使仅剩文科的开封河大后
来不能入选历次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此出现了大省河南长期无全国重点院校的局面。
二是省会迁郑后一直没带走原河大文理科。但是带走了原河大医学院、农学院,后
来又拿走河大化学系成立河南化工学院(郑州工业大学前身之一)。而安徽、广西迁省会
时都带走了最高学府。由于一省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政策限制,河大一直拖到二十多年后的
1984年才得以复名,但仍作为师范院校。长期以来不以科研为主,学生就业多限于中学教
师,严重影响了河大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迁到省会的山东大学与没迁省会的河南大学今
天的巨大差距。河南大学不在省会又是师范院校,省里理所当然的要重视郑州大学。
值得一提的是,由河南大学堂演变而来的开封师专于六十年代并入仅剩文科四系的
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大学),使河大再次成为文理科院校,并开始了艰难的理科复兴历程
。新乡师院也逐渐建起了文科,新乡的理科已不可能重回开封。就这样,左翼河大的三大
领导人范文澜、嵇文甫、李俊甫分别去了中原大学、郑州大学、新乡师范学院,都做了校
长。
翻检八十年代初期的高教档案,我被吓了一跳,河大拥有一百位左右的正教授,那
时的教授还都是由教育部批,数量居全国大学前四十名之列,超过了华中师院、华南师院
、陕西师院......   为什么竟没进入教育部直属?同样河南医学院当时比山东医学院、西
安医学院强,却也没像后二者那样进卫生部直属。原因不得而知,大概是改革开放初的河
南并没有大力的向中央争取,反正当时是计划经济、包分配,人才总是会被分来的,管他
在哪培养。如果争取,中央应该会考虑大省河南的需要。更何况耀邦同志对河南还是很关
心的。
另一个问题是当时实力在全国很靠前的河大中文、历史、地理竟没设博士点,一种
解释是教育部有保有压,博士点向重点大学集中,当时是不会让一个地方师范学院成为博
士单位的,即使你很强。偏居开封的河大经过建国几十年岁月的淘洗,已经淡出了人们的
视野。当河大一再的退让之后,它已经没有话语权去争待遇了,它曾经的优秀也饱受质疑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人才纷纷向发达地区汇集,文理基础学科地位沉沦,地方院
校遭遇到政策和经费瓶颈,内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也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于是河南大学随
着开封的衰落而难以前进,众多兄弟院校纷纷超过。
面对重重困境,河大苦苦的挣扎,尽管自身不乏痼疾,但曾经沧海、不甘沉沦的贵
族骨血依然生生不息。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河大的数理化已经发展起来,生物、土木也先后重建,经济、
法律有所起色,医学、药学从无到有。河南大学又开始了它新的崛起征程。
一部河南大学的兴衰史,就是河南现代化道路的经验教训史。

今天,当我行走在离中原心脏郑东新区三十公里的河大新校,看到它精美灵动的现
代风貌,当我伫足在古城开封城墙、铁塔、大湖怀抱的河大老园,看到它恢弘厚重的古典
气韵,我满怀着欣喜和信心,这样的学府是不会长久沉寂的,它必将重新屹立于名校之林

今天,河南大学正迎来一系列的机缘。一,作为高教薄弱的大省河南的综合性大学
,河大的文理工农医各科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经济学的规律决定着河南只会在河大身
上追加投入而不是另树新校。事实上河大现在已拥有近四万在校生、近二百个硕士点。二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现代化建设进入深层次,文理科的重要性、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使
得中国高校的格局大变化,河大成为这次洗牌的受益者。三,百年沧桑、曾经辉煌、历久
不灭的精神积淀和资源积聚使河大有相当的高度和优势。在中国高教重拾德美现代大学精
神的新趋势下,河大残存的欧美气息再现光芒。四,郑汴一体化的实施,多条干线高速公
路、客运专线铁道、国际机场快速路的修建使河大的地理劣势大大减小;另一方面,开封
作为一个宁静丰满、风格独特的城市,必将在未来世界凸显价值。五,“向纵深推进”、
“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的全国形势使得河大长期遭遇的政策荒、经费荒、人才荒会
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
但是河大要在近期内大发展仍有很多困难:一,不能进入211、省部共建等各种俱乐
部以获取政策扶持和平等对待;二,面临穷省办大教育、集中力量建郑大的全省大局;三
,难以借助合并的机遇;四,开封经济低迷;五,封闭环境下形成了人治传统和僵化思维

在这种处境下,河大该怎样做?
我想:首先,就理念而言,要开放,学习先进经验,引入外来血液;要积极,敢于
争取,不怕得罪人;要民主,倚重理科,调动广大师生的智慧和资源;要灵活,千方百计
谋发展;要创新,不拘一格,敢想敢干,不怕犯错。
第二,在战略上,要寻找突破口和优势。科研方面,要采用非均衡发展、局部带动
的模式先期建好英语、地理、历史、中文、政治学、药学、生物、纳米等基础强、成本低
、竞争小的学科,多出成果。教学方面,要实施信息化和通才教育、实践教育、宽松教育
,以有利于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的孵化。
第三,在管理上,要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改革分配制度、教师选聘和晋升制度、
干部选拔制度、科研管理体制、行政后勤管理体制中的不合理内容,破除官本位、文理失
衡、一系独大、近亲繁殖、大佬通吃,确立科研、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提高行政、后勤
的服务质量。
第四,在经营上,我不赞成河大规划的将老校区布局为艺术、体育、外语学院,这
样就不能充分利用新老校区。降低老校区地位会浪费百年积淀所形成的优秀、独特底蕴,
它是河大的资本。我的方案是将老区改造成基础教学部,即所有大一、大二学生在老校区
接受两年的通识教育,不分专业,文理都修,类似于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如校区不够,则
跨过明伦街南扩,将鱼塘纳入河大,开封市要看到这个长远利益。而各专业学院只培养大
三、大四学生和研究生,可以设在新校区,也可以设在郑州。这样跨市合并才能实现实质
性融合,这样对吸引生源和师资都有利,学生等于上了两个大学。开封的地域性积极面得
以利用,而消极面得以避免。基于此,模仿武大、上海交大整合省(市)人民医院,学习
华北电力大学跨市合并。要走出去,树立“河南大学在郑汴”......
从河大沦落时起,就有一代代河大人矢志不渝、历尽艰难,要振兴河大、重铸名校。
我相信他们的努力一定会带来收获,河南大学一定能够凤凰涅盘、再展雄姿!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0 2:26:59编辑过]
失业者煮川志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233397635
QQ:458975031     E-mail:zhchzh123@tom.com2006-6-18 5:04:00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大河博客煮川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87
积分:162
门派:阿猫阿狗
注册:2006年4月26日第 4 楼
------------------------------------------------------------------------------
--
河南人的金矿在哪里?         (管锥河南之二)

无疑,近代以来,河南是落后中国中的落后省份,河南人是落后国人中的落后族群
。比如,中国的科教落后于美国,河南的科教落后于全国。比如,湖南、江浙、广东、四
川、安徽名人辈出,而河南就人均稀少。
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中国有很多著名法学家出自河南。像法理
学领军人张文显,刑法学领军人马克昌、赵秉志,民事诉讼法领军人江伟,刑事诉讼法领
军人樊崇义,法律史权威刘海年,民商法权威杨振山,环境资源法权威马骧聪,比较法权
威王晨光...... 据学界人士讲,在北京,三个法学博士就有一个是河南人。中国人民大学法
学院、中国政法大学都快成河南人的天下了。
相比较而言,河南人好象不大适合搞经济学。全国知名的经济学家中,河南人只有
北大的刘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王梦奎等少数几位。河南全省仅河大有三个经济学博
士点。但河大也比较惭愧,八十年代时,西北大学、兰州大学还挂靠河大培养经济学硕士
,而现在人家西北大学早就是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了,并培养出魏杰、张曙光、张维迎
、刘世锦、邹东涛、冯仑等经济界名家。河大学子好象只有一个蔡继明能叫得响,还不是
河南人。
不过,经济学者詹小洪说,很快经济学这个“社会科学的皇后”得把霸主地位让给
法学。有人已经喊出,改革开放要迎来“法学家时代”了。的确,市场经济终究是法制经
济,跟制度文明最相关的法学自然要大显身手了。
江总书记曾讲过,为什么那么多的外国领导人都是学法律出身?是的,我们放眼望
去,无论是林肯、克林顿,还是普京、米洛舍维奇,在西方,法学背景的领导人是最多的

河南人,你准备好了吗?

河南本土的法学教育过去其实很不错。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的法学硕士点在全国获
批的比较早。河南大学有知名学者吴祖谋、陈景良等。郑州大学法学院更是曾跻身全国十
强,是改革开放后恢复的第一批法律院系,是全国有77级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四个院校之一。
在司法部的大力支持下,八十年代郑大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北京政法学院、西南政法
学院等高校调入刘国任、肖乾刚、叶高峰、金凯、潘永隆、霍震、沈绍芳、魏敏、李志敏
、杨敦先、张玉镶、甘继华、蒋碧昆、朱继良、曾绍汝、卓之干、常怡等著名专家,长期
任课,谱写了郑大法学院的辉煌。
河南还有个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始建于1948年。并在1984年与中央第二政法干
部学校合并,也曾是一个好学校。现拥有正副教授一百余人,居全国同类院校之首。
但是,事情很富戏剧性。2005年,获硕士点不久的湖南师范大学拿下了国际法博士
点,湖南大学拿下了经济法博士点,重庆大学拿下了环境法博士点,南京师范大学则拿下
了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就连黑龙江大学、安徽大学都得到了民商法博士点,而河南全省
目前仅有郑州大学宪法与行政法一个博士点。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现在还在培养专科生
,而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早在几年前就与湖南师范大学合并了,现在已经开始培养博士
了。
与此相关的是,郑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张绍谦移师上海交通大学,河南大学法学院院
长章武生移师复旦大学,院长韩长印移师上海交通大学,副院长陈金钊移师山东大学....
..
河南遭遇政策不公    (管锥河南之四)
俗话说,“政策是火车头”,有了政策的导向,发展会大大加快。作为一个落后地区
,作为第一人口大省,作为东西南北交会的中原地带,作为民族传承的祖根之乡,河南理
应得到更多的政策眷顾。但是我们往往看不到,我们看到的反而是政策的冷淡。
解放后,占全国人口十三分之一的河南一直没有一所全国重点大学。这正常吗?人们
总是说河南的高校水平太低,因此进不了重点。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其实水平低是
结果而不是原因,因为过去进不了重点所以现在水平低。
解放前,河南高等教育水平并不低,也有重点大学。有三个响当当的高校:一, 焦作
工学院,是中国矿业教育的摇篮,现迁到了北京和徐州,改名中国矿业大学,因为原矿业
部在北京。 二,国立黄河水利专科学校,与河海水利专科学校齐名(现更名河海大学,前
校长严恺院士原在黄河水专),后来受限于“一省一所国立大学”的政策而成为河南大学
水利系,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被迁到了武汉,构建了武大水利系(后独立为武汉水利学院
),黄河水专教师郭暄出任武大水利系主任。 三,国立河南大学,原第五中山大学,拥有
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和数十位海归博士,四十年代位居全国国立大学前列,
英才云集,贡献巨大。该校解放后被分拆入中南数省,本部改为地方师范学院。
解放后河南高校也不是特别差,在八十年代,河南大学拥有的教育部审批的正教授数
居全国大学前三十名(参考:《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教授人名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版
)。
长期以来,中央扶持重点大学、部属院校的政策对河南高校造成了特别严重的伤害。
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在八十年代都有实力得到博士点,但当时博士点是向重点院校集中的
。在科研项目的审批、办学经费的划拨方面,河南高校是不能与重点院校公平竞争的。这
就导致了营养不良、恶性循环。
如果说河南不重视教育,那也不全面。毕竟河南后来加强了教育投入,毕竟河南是
穷省办大教育。90年代申报“211”时,河南希望进入两所高校。教育部提出“一省一校”
的原则(即一省扶持一所地方院校),要知道河南的人口相当于东北三省之和。就算不计
人口,这个“一省一校”的原则为什么对江苏、上海网开一面,他们都有两所地方院校进
了“211”工程,中央的教育经费和政策扶持反而倾向了富裕地区。2005年新增“211”高
校,河南方面非常努力,河南大学的实力已经达到了“211”的标准,但还是进不去。就在
这一次湖北又进了三所“211”高校。不管是什么原因,湖北有七所“211”高校而河南
只有一所总是说不过去的。在解放前,湖北、河南都是一所国立大学。如果没有建国后的
院系调整,没有中央的倾斜和扶持,湖北高校能把河南高校远远甩下吗?为什么几十年后
在湖北设那么多重点院校?就算是建中心以带动周边,也不能集中到这种程度呀!能辐射
得那么远吗?就算是计划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后遗症,现在要统筹区域发展、建设和谐社
会,理应改弦更张,一视同仁给政策、拨经费了,还拖到什么时候。是在湖北设七所“2
11”高校重要还是在河南设两所“211”重要?
全国人民都说河南人素质差,那么为什么不提高他们的素质、给他们建一些好大学了
?难道说河南人没有纳税?纳的比邻居们少?
2004年教育部决定在没有中央直属高校的省份搞“省部共建”地方院校,同样确立了
“一省一校”的原则。当然新疆由于有生产建设兵团,给了两个名额。河南想进两所高校
是违反原则的,但湖南、陕西这样有中央直属高校的省份也搞了省部共建地方院校就不违
反原则吗?说湖南、陕西是老区,但河南是穷地呀,“老少边穷”是一起的呀!我们一方
面指责它的穷,一方面在分配资源时又不给它,那它不是越来越穷吗?
经过多年的建设,郑州大学有了一定的实力,大省河南在半个世纪后也应该重获国立
大学。郑州大学进教育部直属的要求并不过分,当教育部没有托词的时候,抓教育的领导
竟说出所有的中国高校都是教育部的高校,这不是明显的偷换概念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能破例进入“985”工程,郑州大学为什么就不能?西北很重要,一亿河南人就不重要吗?
不是要“以人为本”吗?
高等教育的落后只是河南落后的一个标本,高教政策的冷遇只是河南总体政策冷遇的
一个方面。人们往往把河南的落后归因在河南自身,归因在河南的极“左”理念、河南人
的劣根性......   抛开近现代中原大地的战争和灾害不说,解放后中央搞的区域非均衡发
展和以农促工、以乡养城政策就没有责任吗?解放后中央在河南搞共产主义试验损害了河
南,就不应该对河南进行补偿吗?既然让河南来搞农业,承当国家粮食安全,那么不应该
对这种低附加值的产业进行补贴吗?
今天,难道我们还不对过去的政策进行纠偏?
今天,难道我们还不对现在的政策保持立正?
河南的“鸽派”风格         (管锥河南之五)
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说,河南人民是听中央话的!是的,从明清至今,河南百姓一直是良
民。认真服从中央的安排,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这一方面是传统统治思想教化的结果,
一方面是河南地方想和中央搞好关系,以求中央的认同和抬爱。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决定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用黄河水来抵挡日军。河南方
面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于是滔滔洪水吞噬了豫中、豫东千里沃野。数以千万的河南百姓家
园毁废、流离失所。黄泛区至今还有后遗症,当地百姓又得到了什么补偿。
解放后的1958年,刘少奇等人想搞公社、乌托邦,过渡到共产主义。刘跟河南省委
书记吴芝圃说:"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你们可以试验一下。"于是吴芝圃就响应了中央领
导同志的号召,在河南开始了共产主义大跃进的试验。极“左”风潮从此席卷河南,中原
大地饱经磨难。
1959年,信阳饥荒,当时粮库里屯满了农民上缴的粮食,但老百姓宁肯饿死也没动
粮库的屯粮。在这场悲剧中,信阳人口锐减了上百万。至今,当地百姓对这场“粮食关”
仍心有余悸,但他们并没有什么怨言。人民是多么的朴实!
那么,这个老实听话的纳税大省为什么就得不到中央政策的眷顾?难道是老实人吃
亏、会闹的孩子多吃奶!越是热乎越不感冒!
我们可以看到河南大学与山东大学的例子。解放前至解放初,河南大学与山东大学实
力差不多。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华东区保留复旦、南大、厦大、山大四所综合性
大学,而中南区仅保留武大、中山两所综合性大学。河南大学被改成了师范学院,其部分
院系被调往武汉。当时负责中南区院系调整方案的是中南区文教委员会主任赵毅敏,赵是
河南滑县人,河南大学毕业。赵毅敏的兄弟历史学家尹达也是河大毕业。赵在这次院系调
整中毫无私心,积极响应中央加强师范学院、中南区集中建设武汉的方针。通过这次调整
,河南高教被湖北远远甩下。老实的赵毅敏后来做了中纪委副书记。但湖北就不客气了,
2005年,湖北人主政的教育部给湖北批了三所“211”高校,对河南一所不批。1954年,中
央决定将沿海的山东大学内迁郑州,山东大学不同意,经过博弈,山东大学提出抽调部分
师资在郑州援建一所高校,并得到了复旦大学等校力量的帮助。青岛的山东大学得以保留

院系调整后,河南大学又遭受第二次分拆,文、理科各自独腿走路。文革期间,山
东大学也被第二次分拆。“从山东大学被拆散那时起,一些干部教师就有不同的看法和意
见,他们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向上级反映意见和陈述理由,强烈要求重新恢复拆散前的山东
大学。最后经周恩来总理批示,山东大学又被重新恢复”,并争到了重点院校的帽子。现
通过合并,已成为“985”副部级全国一流大学。而河南大学呢,忍气吞声,现在已沦
落到三流大学的层次,与山东大学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长期以来,河南总是柔性有余而刚性不足,总是想以和促和,希望中央能顾念情分给
政策。这根本就是一个误区,健康良好的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是一个蓬勃的互动关系,而不
只是单纯的授受关系、一团和气,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有活力。中央的决策绝对正确吗?
能绝对避免主观主义和非理性因素吗?地方上必须发挥好受者的能动性、实践的首创性和
具体的权变性,这样于地方、于中央都有益。地方发展的不好不也是拖中央的后腿吗?地
方的创新不也是帮助了中央吗?只有上下相互监督、相互提醒,才能促进我们事业的发展

对河南而言,今后如何在鸽派与鹰派风格间寻找结合点,是一个重要问题。
http://vcom.hnby.com.cn/dhbbs/index.asp 大河社区http://bbs.466700.com 淮阳论坛
http://bbs.icxo.com 经理人社区 www.huaizhong.cn/txl淮中论坛http://blog.hnby.
com.cn/user1/2523/index.htm 我的博客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饮冰
级别:精灵
积分:954
经验:10683
文章:667
注册:06-03-23 15:20
发表: 2006-06-23 14:16:57 第2楼
“窃钩者”河南人            (管锥河南之六)
提起名声不好的河南人,我常会想到一句古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枭雄们
的哲学是小善大恶,可以犯罪不可犯错。
我年少的时候在西北游历,有一次在乌鲁木齐火车站,一个拉客的汉子问我坐汽车
不,我没理会他。这个人上来就揣了我两脚......  按通常的推测,这个人肯定是个河南
人。因为据说河南人的素质最差,坑蒙拐骗、打架斗殴......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河南人素质差?人之初是差不多的。河南人不想素质
好、有教养、受尊重、有口碑吗?他们不想像英国绅士、法国贵族那样高雅文明吗?他们
不想既吉普塞又凡尔塞、既波希米亚又布尔乔亚吗?
上层社会肯定有修养、素质好,所谓知书达礼、富贵生礼仪。那么素质差的河南人
就是底层人了,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假设这个河南人是城里人,他不想像外省那样少遭
战争和灾害的蹂躏吗?他不想像沿海那样享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地利、享有中央“先富起
来”的政策、享有大量外资企业的就业机会吗?他不想像内地别省有较少的劳力竞争、有
较多的国家项目投资吗?他愿意背井离乡、抢人饭碗、受人白眼吗?他愿意混在底层、缺
少光明、低性价比吗?他愿意恶名在外、恶性循环、危及子孙吗?
假设这个河南人是个乡下人,他不想摆脱“剪刀差”、摆脱“以农养工、以乡养城
”吗?他不想摆脱农业这种潜力有限、容量有限、低附加值的产业吗?他不想有良好的国
资基础设施吗?他不想有良好的教育、卫生条件吗?他不想识字读书、有一技之长、有高
收益吗?他不想有退休金、有社会保障条件,从而少生孩子早致富吗?他不想有更多的休
闲时间、有更小的劳动强度以修身养性吗?
但是,他缺少基础、缺少条件,他和别人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受着双重标准
的不公平对待。于是他成为一个“窃钩者”,一个素质差的人,而那些素质高、有教养的
精英人士为什么就不能对他们予以宽容呢?
上层社会也会道貌岸然,“正义”窃国。基本的道德、良知可以被他们不拘一格,
恢恢的蛛网、秩序可以被他们强力冲决。是的,窃书不为偷,窃国不为盗,因为他们是规
则的制订者,历史的书写者,真理总是掌握在强者的手里。
当元老们凭借先天优势、占据有利地位,巧取豪夺、攫取垄断利益;当新贵们完成
肮脏的原始积累、漂白发家史、走上正道、变为君子;当俗人们人云亦云、为虎作伥、幸
灾乐祸、打落水狗,他们理所当然的要忘掉来源、忘掉条件、忘掉感恩、忘掉怜悯,去鄙
视、去嘲弄、去扭曲、去限制他们的河南兄弟......
从多极化、单极化到两极化:河南之路(管锥河南之八)
人们大都觉得河南是个平庸的地方,没有像西安、武汉这样的名城,没有像四川大
学、山东大学这样的名校,没有像五粮液、红塔、蒙牛这样的名企......   表面上这使得
河南默默无闻。深层次的是使河南在各种资源的争取中缺乏竞争力,败下阵来,进而形成
恶性循环。也得不到品牌超额利润和品牌延伸效应。更甚的是连自身的资源都保不住,被
强大的对手吸走。
这种恶性循环的起点在哪里?我认为是解放后河南走的多极化发展模式。解放初的
省会开封与陕西西安实力相当,河南大学也很强。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河南的力量被
分散到开封、新乡、郑州三个省会和洛阳老工业基地。同样,河南大学也被分解到开封师
院、新乡师院、河南化工学院,多极化发展。于是,我们看到,90年代的郑州、洛阳、新
乡、安阳实力差不多,河南大学、河南师大、郑州工大、郑州大学实力也差不多。由于力
量分散,没有哪一个城市可以跻身副部级,没有哪一个大学可以跻身重点院校。
有鉴于此,河南痛下决心,集中力量建郑州,集中力量建郑大,变多极自由竞争式
发展为垄断式发展。要打造一个实力强大、可以参与高层次角逐、吸附力强、附加值高、
带动力大的龙头和品牌,阻断恶性循环。当然,由于老大的垄断,各兄弟城市、兄弟院校
发展受到局限,对老大非常的不满。
这种单极化发展的收益是巨大的,郑州、郑大在短期内实力大增,展露头角。
形势逼人,河南再出重拳,加大单极化力度。“郑汴一体化”提出,开封成为郑州
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郑大合并郑工大、河医大。河南要把郑汴打造成另一个武汉,
把郑大打造成另一个武大。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武汉的发展速度缓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武汉身边没有一个
相当的竞争对手,垄断也造成了自足和惰性,而竞争才有效率和活力。中西部的第一城市
成了成都,而不是大武汉。因为,成都长期以来有重庆的竞争,发展得很快。同理,武汉
大学倒是发展的不错,因为身边有个华中科技大学势均力敌、你追我赶。
垄断的更高层次是垄断竞争,单极化发展应该让位于两极化发展。
我们会发现,郑大的发展速度赶不上湖南师大、中南大学、山西大学、陕西师大等
校。因为郑大是垄断式发展,而后者是垄断竞争式的发展。中南大学的竞争者是同为“98
5”的湖南大学,湖南师大的竞争者是湘潭大学,山西大学的竞争者是太原理工。而郑州大
学身边没有竞争者,因为合并后的新郑州大学是河南大学实力的二倍多,缺少对手的郑大
自然压力不大,对郑大望其项背的河大也不由气馁心灰。
因此,河南最终还是应该选择两极化的垄断竞争模式。我们可以展望,洛阳将整合
济源,与郑汴竞争;河大将整合农大,与郑大竞争。只有这样,发展才会更快。正如,中
国要集中力量建北京、上海,集中力量建清华、北大。既不是多极,也不是单极,而是两
极。
失业者煮川志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233397635
QQ:458975031     E-mail:zhchzh123@tom.com2006-6-18 5:19:00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大河博客煮川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87
积分:162
门派:阿猫阿狗
注册:2006年4月26日第 12 楼
------------------------------------------------------------------------------
--
开封的独特优势和独特出路         (管锥河南之九)
一千年前,开封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它是北宋的国都;一百年前,开封是中原最大
的城市,它是河南的省会;如今,开封是河南靠后的城市,甚至不如本省的一些县城。于
是,举世哗然,“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
人们总是希望,一个先发的事物能够立足基础、不断超越、永占潮头,但他们往往
会失望。其实,兴衰更替、此起彼伏本是历史的铁律,谁也没有永恒。如此说来,开封的
衰落倒也很正常,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但历史也不是这样的简单,它还有累积、有传承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开封现在的价值。
古物已经倾颓,但精魂还在萦绕;前人已经逝去,但事迹仍在传说......
今日开封之于河南、中国、世界
开封是中原文化遗存非常丰厚的地方,它是河南的根。作为近七百年来河南的省会
,中心地位长期未移直到1954年,一代代积淀下来。豫风的典型是开封,这里是河南的戏
曲、杂耍、书法、绘画、菜肴代表之处。
开封是中华文明融汇非常全面的地方,它有中国的魂。这里有儒家文明--贡院、佛
家文明--相国寺、道家文明--延庆观,这里有农业文明--朱仙镇年画、手工业文明--汴绣
官瓷、商业文明--山陕甘会馆,这里有伊斯兰文明--东大寺、天主教文明--河南总修道院
、犹太文明--犹太人后裔定居地,这里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混血之处,这里是游牧民族
金和农耕民族宋交战、定都之处。
开封是人类生存状况非常典型的地方,它是世界之镜。上千年来,黄河一次次毁灭
了开封,开封一次次的重建。庞贝古城早已消失,开封古城至今绵延。多少年来地上黄河
一直悬在开封的头上,但开封并未因此而惶恐。这种西西弗的命运与精神象征着人类的命
运与精神。
当众多古城纷纷湮灭、变脸之后,开封还留存着很多传统的、原生态的东方文明,
让我们能重温前人、重温远方。
开封的春天在哪里?
现实是窘于浪漫的。今天,开封落后了,开封难以发展。经济时代的残酷法则让开
封虎落平川,艰难挣扎。是农耕文明的黄金期已过,是海洋文明的青春期正盛吗?是历史
做出了新的选择吗?不,这也不是永恒。历史也会轮回,开封的春天已来了!
近代以来,时代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晚近资本主义三个阶段。自
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经济,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政治,而现在所处的晚近资本主义阶段
的本质是文化。于是我们看到了互联网迥异传统的的暴发,看到了迪斯尼、好莱坞、韩剧
在全球的扩张,看到了时装业、旅游业、餐饮业的如日中天......  甚至在中国这个发展
中国家,我们也看到了超级女声的强势和暴利,看到了北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选择

开封不能走亦步亦趋的工业化渐进式发展道路,这是一条按部就班的道路。这将浪
费开封的资源,也将局限开封的前途。开封会丧失翻盘的机会,而沦为一个平庸的二三流
城市。开封应该迎头赶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我并不反对开封发展传统工业,我的意见是以文化产业为主、为方向。开封发展工
业几十年了,为何总是起不来?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分工的社会,各个个体有短有长。开
封要扬长避短,树立特色。
开封应该四两拨千斤
开封并不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城市,它有很多资源可以盘活。
开封的影视业近年来拍了《孔雀》《祥符春秋》《鸡犬不宁》,开封的书画业占全
省市场的大头,开封还有优势的糕点小吃业、手工艺品业......
开封需要大手笔。需要谋势,以乘势而上。文化产业更多的要靠策划、要靠谋略。
文化产业的运作既是科学,更是艺术,以正合,以奇胜。
因此,开封要树起中原文化之都的大旗。一旦拿到了这个平台,发展文化产业就会
如虎添翼。
开封要争到中国宗教之都的品牌,成为东方的耶路撒冷。要扩建大相国寺、开宝寺
铁塔、延庆观、山陕甘关帝庙、清真大寺、修道院等。宗教是未来的大热门。
开封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代表者有地下古城、犹太孓遗、多元文明群。我的这个
想法可能无理据。
开封要树起宋代大旗,宋是个光辉灿烂的朝代。涌现了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
包拯、岳飞、司马光、苏轼等名人,有梁山好汉演义、杨家将演义、五鼠闹东京演义等,
有精美浩瀚的宋词资源......
开封可以打“民国”牌,开封的民国遗存很多,在全国少见。民国是西风东渐时期
,中西交融性比较大,很有特色。
通过以上五个平台和品牌,争取政策、投资和客源,建设一批有档次的旅游、文化
项目,建设一些有优势的文化产业基地,形成良性循环。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8 6:57:33编辑过]
失业者煮川志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233397635
QQ:458975031     E-mail:zhchzh123@tom.com2006-6-18 5:20:00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大河博客煮川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87
积分:162
门派:阿猫阿狗
注册:2006年4月26日第 13 楼
------------------------------------------------------------------------------
--
中科大与河南:往事并不如烟       (管锥河南之十)
1969年,有意迁往河南的中国科技大学遭遇河南当局的冷淡,时为安徽省革委会主
任的李德生却主动要去了这所名校。历史很有讽刺性,李德生的故乡就是河南。从此后,
中科大成为安徽的骄傲和机会,河南则因此而后悔、痛楚,经年不绝。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根据形势,中央决定进行“战备疏散”,中国科技大学被
国务院科教组列入北京十三所下迁高校之中。据时为中科大革委会常委之一的蔡有智教授
回忆,“九月下旬,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疏散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河南
组带有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的亲笔信。我是去河南组的成员,因为带有刘西
尧同志的亲笔信,我们受到了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他让我们去南阳地区看看,在谈
话中我们意识到他们对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我们在南阳周边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地区
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两
组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两地没有条件,不能去。接着又派两组,一组去江西,一
组去安徽。我是去江西组的成员,到江西省后,省里明确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选址的
同志在宣城地区看了以后也觉得不行。在这两组人员还没回到北京时就接到了定点安徽省
安庆市的通知。”其间,是安徽的领导人李德生迅速行动,把中科大争取到了安庆,由于
安庆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
科大。
    另据中国科技大学校史记载,学校南迁原定在河南南阳,后改为安徽安庆。从刘西
尧专函河南也可以看出,中国科技大学是想建在河南的。河南之所以拒绝中科大最权威的
说法是怕大学师生挤占河南的副食口粮。
当南阳籍的建筑大师杨廷宝在主持规划中科大合肥校园时,我想,他的心里一定不
好受。
后来,中科大多次想迁回北京,毕竟它要依托中科院办学,但安徽省一直极力挽留
,就没有走成。安徽省还争取到了下放的中科院研究所,一跃而为科教名城。安徽现有国
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两个国家大科学工程。而河南连国家
重点实验室都没有。
无独有偶,中国地质大学曾想落户河南平顶山,也被河南错失。

河南错失中国科技大学的后悔只在表层、显意识里。河南的小农思维是在骨子里,
不自觉的,不那么容易改掉。
在错失中科大十年后的改革开放之初,满目疮痍,各省高教实力差距不大。但随后
的河南既没有争到国家投资,也没有加快发展速度,被兄弟省份远远甩下。小省山西现有
八个学校可以培养博士,黑龙江有十一个,而大省河南只有五个。河南的教育投入与河南
的GDP相称吗?河南重视教育了吗?
当中科大在八十年代大力扩张建设新校区时,河南大学的2000亩老校园则被挤兑的
只剩八百亩,而学生数却涨了好几倍。我们在精神上有境界吗?
2000年,省里提出加快发展河南大学,坚决破除小农意识,却只给三校合并的新河
大拨地1800亩建设新校区,以至教育部长陈至立都说,这能容纳下几万学生吗?以至于现
在要跨过大马路再建新新校区。而同期的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新校区征地一万亩,人家要为
一千万临沂儿女圆大学梦。我们在视野上有眼光吗?
我们看到,湖南师范大学整合医专、省人民医院、解放军医院,建设医科。南京师
范大学整合动力专科学校,建设工科。这才是解放思想、不拘一格。从培养专科一步跨入
培养硕士,节省了多少资源。河南敢想师范大学办医学院逐渐渗透伺机改名吗?我们在思
维上有创新吗?
我们看到,中科大在八十年代就在合肥市第一个装上了暖气,先给学生用,食堂伙
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最好的建筑是学生楼,寝室里可以彻夜自由用电,因此成就了
科大八十年代的辉煌。而我们河南高校呢,都21世纪新校区了,图书馆还没有行政楼大,
食堂伙食被千夫所指,学生公寓连阳台都不设。我们在体制上有优势吗?
失业者煮川志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1233397635
QQ:458975031     E-mail:zhchzh123@tom.com2006-6-18 5:21:00举报帖子
使用道具
大河博客煮川志
等级:论坛游民
文章:87
积分:162
门派:阿猫阿狗
注册:2006年4月26日第 14 楼
------------------------------------------------------------------------------
--
河南农村的深刻变革与巨大挑战           (管锥河南之十一)
几千年来,河南农村一直延续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两亩薄田一头牛”的小农经济格
局。经济发展追求财富增长,追求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产出的效益和效率。对河南农村而
言,物质产品主要靠种植业、养殖业,剩余的还有木工、漆工、泥瓦工等,文化产品仅有
剪纸、皮影戏等少数几项,财富的增长是很慢的。近代工业革命以后,河南农村成为贫穷
落后的地方,由于人口的众多,困难是极其巨大的。
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河南农民开始批量走出农村,之后规模不断扩大。这些走出去的农
民进入采矿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工业。在他们离开土地、离开家园的时候,他们
满怀着不舍,对远方既憧憬又畏惧。仅仅几年以后,他们就再也不愿回去了,他们已经在
异乡过上了新鲜、有希望的生活。又过了几年,他们开始摆脱给人打工的生活,自己创业
做起了主人。
在农民创业的队伍中,办工厂是最具深刻意义的。无论是发展特色农业还是搞农产品深加
工,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都是有限的。但办工厂可以极大的转移富余劳力,又节省了人力
迁徙成本,缓解了城市人口膨胀。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