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多姿的慈孝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33:32
2008年1月10日,中国文联、中国民协“送欢乐、下基层”到江北区进行慰问演出,同时举行了《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命名仪式。由此,全国第一个“慈孝文化之乡”落户在我们宁波,落户在江北区。
慈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巨大。在全国2000多个县级城市中,江北区是与慈、孝最有渊源关系的县(市、区)之一。东汉永元八年(公元96年)二月十五日,汉和帝发了一道《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诏书引用《大学》的话:“孝者所以事君也”, 称赞董黯孝行卓然可嘉,并官封议郎,“使居言责,以匡朕之不逮。”从此,在宁波城区的慈城就有了“甬上孝子第一人”董黯。
(一)从孝子到“三孝乡”
作为慈孝文化原始母本的董孝子传说故事。源于东汉的董黯,董黯是西汉的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家住慈湖北岸的谈妙涧,父亲早亡,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日,董母病重,汤水不进,弥留之际言告儿子:想喝娘家的大隐溪水。董黯一听,立即去几十里外的大隐挑水救母,一天又一天,……不知是水的甘冽沁入母亲的心田,还是儿子的孝行感动了上苍,天天喝着儿子挑的大隐溪水的董母终于转危为安。
后来,董黯在田间锄草,忽然从地下冒出一股清水,清水像泉涌成渠的一样,这水清澈透明,味道甘甜,犹如大隐的溪水。董黯就地掘土为井。乡里人听说此事,纷纷称赞是董黯的孝行感动了天地。而董黯却说:是母亲的慈爱所感动了天地。听了董黯的话,乡人们笑了,随之就将这口土井取名为孝子井,而将井上游的渠水取名“慈溪”。
有关董孝子的孝行有多个版本,其中一个董黯的复仇版本,说的是邻居打了他的母亲至死,董想报仇,但想到假如杀了这个邻居,那么邻居的母亲将因失去儿子而伤心,因此他给母亲守墓等待替母亲报仇的时机,终于等到邻居母亲因年老去世,董黯立即砍下找他的母亲的邻居的头,并供于母亲坟前,读了一篇祭文后去自首。关于这个版本,几年后的唐代诗人贺知章为董孝子黯复仇所著的《十年心事苦》。十年心事苦,惟为复恩仇。两意既已尽,碧山吾白头。
董孝子之后,慈城又涌现了唐孝子张无择,宋孝子孙之翰。据传,唐代张无择立官为民,廉洁奉公,后因父亡,他弃官奔丧,并在父亲坟墓边搭建草屋相伴,读书养性,有泉水从草棚旁涌出,有灵芝生长在溪边,人们称赞是孝行感动天地。因张孝子的孝行,慈城流传着孝顺井的传说。为了纪念张无择,乡人在慈城三民路上建造了张孝子祠。宋代的孙之翰侍母极孝。其母亲病重时,孙之翰日夜侍奉以至昏厥,宁波知府赵伯圭大为感动,问他为何如此,他只言心中惟有母亲,只想救活母亲。由于上述三位孝子的孝行,慈城历史上曾被称为“三孝乡”、“三孝镇”。根据光绪版的《慈溪县志》记载,慈城被历代皇帝旌表的孝子(女)就有30多个。而慈城的子(女)孝父(母)慈的民风,我们还可从《慈溪县志》记载的“邑有董孝子遗风,人知孝爱,乐循理事旧矣”一一了解。
众所周知,自汉代以后,中国慈孝文化强调的是“子(女)孝”,相对忽视了“父(母)慈”,开始了单向流程。而慈城人继承了先秦儒家“父(母)慈子(女)孝”的文化传统,几乎以是父(母)子(女)留传下来的。历史上,慈城的父母,对孝子大多是慈爱的、关怀的、养育的,没有出现有意为难、考验,甚至摧残儿女身体的“卧冰”之类的现象。
(二)从子(女)孝到父(母)慈
慈城的慈母中,最典型人物是明代的冯岳母亲。冯岳官至刑部尚书,因一身清正廉洁,年老返乡,皇帝敕封立“完节坊”和彩绘台门。据说,冯岳年幼时,误传其父客死在异乡,其母因伤心早亡,年幼的冯岳就由三娘(其父的小妾)抚养成人。宁波俗语曰:“六月的日头,后娘的拳头”。而冯岳的三娘却慈爱胜似亲娘,有部传统戏剧《三娘教子》说的就是冯岳与其后娘的故事,现在冯岳故居旁还留存一口明代的三娘井。
慈城多望族,又多是亦官亦商的世家。这样家庭的男主人要么离乡做官,要么出门经商。有道是天不测风云,在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灵通的年代,有的男人一去杳无音讯,而对一家老小,虽有佣人服侍的女主人常常能放下架子,走家穿户,做一些类似像“梳头娘姨”的活赚钱养家糊口。因而,慈城一些望族家谱前言,对含辛茹苦养育儿女的慈母多有浓重的笔墨加以赞颂。
据慈城老人回忆,慈城多水井,这与昔日嫁囡嫁井有关。原来,在一些望族谈婚论嫁时,女方往往会出一笔钱专门用来替出嫁的女儿打井,这意寓我家的女儿像董孝子一样会孝敬公婆,二来也是为的让女儿少受苦。众所周知,过门的新媳妇必定要迎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的日子。在没有热水器,没有空调的年代,冬暖夏凉的井水是多么的实惠。而慈城的嫁囡嫁井旧俗又包涵着多少父(母)的慈爱呢?
(三) 从慈孝到慈善
在慈城的慈孝名册中,记录着一个名叫冯元仲的孝子。冯元仲他因淡泊名利而隐居县城的汤山,并筑堂采药,以卖草药为生。据记载:汤山草堂边有一望烟楼,冯元仲每天早起就要登上楼向城里眺望,如无炊烟者,他都会施于银米。自古读书人多贫寒,于是他的汤山草堂常常成了穷秀才们的客栈,有一书生携母在草堂内暂住了数年,一年除夕,他实在无颜再居,就悄悄陪着母亲下了山。元仲知道后,连夜追回这对母子,还烧了热气腾腾的腊肉年夜饭款待。由于冯元仲的乐于助人,乡人尊称他为先生。
与冯元仲一样,慈城人似乎都愿意接过慈孝的接力棒,通过自己的行动,又将单纯的孝行演绎成崇高的博爱。比如: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慈城闹饥荒。一个叫冯制的义士打开了自家的粮仓,将千斛稻米施于百户邻居。又将家宅的古塘开闸放水,以让乡邻浇灌。又比如:清光绪初年,一个叫陈士芳的乡贤,捐出自家的一半土地,创办陈氏义田会,用来救济族中鳏寡孤者,贫困无告者。他的善举,轰动乡里,众人称赞,而他却说:“吾何能为善,皆吾祖父志也。”由此乃有“仁与孝兼之矣”的善举被收进了光绪《慈溪县志》。
由翰林杨泰亨创办的云华堂历时半个多世纪,作为民办的慈善机构,一直靠乡贤们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得以生存。云华堂收养弃婴、孤儿和孤老,还兼办有200位学生的小学,这期间有多少人助工捐资呢?岁月悠悠可能难以统计,但人们却牢记着有功于云华堂的人:秦润卿、秦子敬、董恒祥、陈章夫、叶志康,还有一位名叫陈芝霖的老人。陈芝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徒步往返二十多里,去云华堂帮助堂内的老少。为了行善,这位老人自学中医,熟读《本草纲目》等医书,收集了许多民间土方、偏方,调制了不少药膏,为无力求医的邻里乡亲治病……因为博爱,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的慈城人,无论其家产多少,他们都不会忘记在家乡,为乡民做一些善事、好事。慈城的保黎医院、普迪小学、慈湖中学等等,无不凝结历代慈城孝子的博爱之心。
(四)从慈城到宁波
慈城的董黯被皇帝敕封为孝子后,它的孝名从慈城传到了宁波。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在宁波的祖关山建董孝子庙作纪念的。明朝洪武四年,敕封为“董孝子之神”,并于每年的六月六祭祀董孝子,以弘扬孝道。于是,宁波城内出现了第一个与慈孝文化有关的地方,那就是祖关山。
关于祖关山,清代万斯同在他的贸西竹枝词中咏叹:“胜日寻幽出祖关,风情鸟意此中间。虽无花榭供芳蝶,幸有松坡当小山。”可见,祖关山曾有小山坡。如今,那儿虽然早就没有小山或者说松坡,但宋朝诗人乌斯道笔下的董孝子庙仍旧保留着。“断碣有诗王相国,古祠无主董征君。野桥一望皆春水,老树千年独暮云。”位于祖关山的董孝子庙是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而在中国历史上以一个平民的名子敕建宏大的庙宇并不多见,建庙每年搞纪念活动,可见董孝子在宁波人心目中的地位。
与祖关山一样也赋予慈孝文化的另一地名是惊驾桥。惊驾桥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说是当年康王赵构,一路被金兵追杀着逃到明州,在骑马路过此桥时,马突然受惊,将赵构从马上摔下而被取名。另一版本说是因乾隆皇帝寻父而得名。相传,乾隆登基后的一次微服私访,得知自己不是满人所生,而是汉族大臣杨林之子,于是就向奶妈询问,原来他是被调包了。乾隆知道了身世后,决心借南巡之机到浙江寻父。在杭州他了解到杨林改名换姓出家到天童,就传旨起驾前往天童寺,路经宁波江东的一座石桥,突然从桥下冲出一个袈裟褴褛、满脸污垢的老和尚,皇驾的两匹马因此受惊。侍卫立即将和尚抓起,押到乾隆的面前,乾隆问老和尚姓什么,和尚两眼流泪道:善哉,善哉,贫僧姓木易,名二木也。“说完就走了。乾隆心中一惊,知道眼前老者就是生父杨林,但出于皇帝的尊严不便动情,只好默默地看着杨林离去。后来暗暗派人为杨林造成了一座杨王府。只是这原本不出名的石桥因皇帝受惊过而被后人称为惊驾桥。无论是哪个传说版本,反正江东惊驾桥因皇帝的马惊吓而得命,而传说涵含着广义的慈孝节义。
过去的宁波城厢,有座孝闻坊,这是表彰宁波的另一孝子杨庆性而且建。据记载杨家相对贫穷,杨父生病后请不起医生,杨庆性听说割股剪汤能治,便按人说照了,竟然痊愈。然而杨家鑫灾难,父亲病好,母亲却病倒,病得不轻,郎中说需人肉焚(斗)灰能医,杨庆性就割下右乳斗灰作引子和中药一起服用。有意思的是杨庆性竟长出右乳。宋宣和三年,皇帝建崇孝坊,予以表彰杨庆性的孝行。自董孝子之后,宁波的孝子(女)层出不穷,城西的陈孝子——陈思礼,老慈溪的东南乡,今洪塘街道的裘孝子——裘望亭,宁波西乡石塘李孝子李宗质等等,他们以各自的孝行,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谱写一曲又一曲的慈孝赞歌。
岁月悠悠,慈水悠悠,坚固的石牌坊随着时代步伐退出宁波人的视野,但蕴含着慈孝文化的街名和标志性建筑,却与我们相伴,这些街巷的名称有苍水街、张斌桥、忠介街、华夏巷、乌含巷、柳庄巷等。
(五)民间传说中的慈孝文化
从余姚的河姆渡、慈城的傅家山等出土文物发现,宁波的先民对鸟类十分崇拜。正是人类对鸟的崇拜,民间传说中的不少故事是借鸟来传说的,比如《念娘鸟》、《哭爹鸟》、《怨鸟》、《竹杠鸟》等等,不少就是慈孝的故事,说某某人因不孝或孝死了,而后变了鸟,但它还是叫声来思念亲人等等,这种以动物喻人并以故事形式来反映当时社会的现象。
在江北庄桥流传着《敲破猫饭碗》民间传说。故事说的太婆、婆婆和孙媳妇三代人三个女人的事儿,自古婆媳关系一直难处理。据传,这份人家太婆年老生病卧床时,婆婆对她不太孝敬,经常固定饭碗给她吃饭,而且常年不洗,像猫碗一样。太婆过世了,孙媳妇便将这只猫饭碗敲破,再对婆婆讲:“婆婆,我将这只猫饭碗敲破,你年老后我再不会用这只碗来侍候您。”,媳妇的话说得婆婆十分难过。民间传说的生命力在于它既是实现社会的写真,又是对某一现象的讽刺,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大凡读过宁波的民间传说都知道,宁波有诸多的传说是从不同角度讥讽民间逆子的不孝行为,比如水上坟的传说。但宁波好多传说又歌颂母亲的慈爱。如,宁波人过八月十六的传说。宁波人的中秋节为什么过八月十六呢?据传至少有三个版本,一个版本与宋代的宰相史弥远有关,一个版本与明朝工部尚书赵文华有关,还有一个版本说的是老百姓同情小康王赵构的落难。但是无论是哪个版本,差不多都蕴含着慈孝文化,都是说父母慈,儿女孝;或者说是人的慈善之心。
(六)民谣谚语中的慈孝文化
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百余年的外滩文化,我们宁波是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宁波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港湾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宁波是座港口城市。宁波的先民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前开始了商贸活动,宁波还是中外闻名的商埠。岁月的积淀使宁波产生了十分深厚的民间文化。而宁波民间文化中相当精彩而生动是谚语(俗语),我们不妨选摘宁波谚语: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记爹和娘;
家有老人是个宝,关门落锁不用忙;
男女有别,长幼有序;
做囡不断娘家路;
六月日头,蛮娘拳头;
老要赡养,小要抚养;
养老日日厌,养小日日鲜;
久病没孝子;
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夸自己;
眼睛生在额角头,只知自己不知人;
屋留三尺好走路,人留三分好见面;
八节八礼,八分形过。
细读上述谚语(俗语),我们会发现这些谚语(俗语)或多或少褒贬了人的慈孝的行为,从中告诉我们该怎么去对待自已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还陌生人。上述谚语(俗语),有的是褒扬的,还是贬义,但暗示我们该怎样处世待人,应该是劝人为善,平和处世。
再看宁波的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