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道子与壁画、帛画、卷轴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59:41
作者:籍忠亮   来源:籍忠亮美术馆   浏览:718   2008-6-7 16:24:26  【字体:小大】
了解壁画的历史,才能了解吴道子的绘画成就。他首先是,也主要是一位宗教壁画大师,佛寺道观是他一生施展艺术才华的主战场。
唐朝继承前代崇佛传统,又大力崇道,因为李氏王朝与被道教奉为教主“道德天尊”的老子李耳同姓,尊其为祖宗可证明君权神授的合法性,便于巩固统治,于是推崇备至。高宗与玄宗崇道最力,据唐书记载,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命两京与全国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令士庶家各藏《道德经》一本,亲自加注,供人学习;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在科举考试中加入《老子》策等等,大大促使道教普及与发达。吴道子的书法老师贺知章甚至请为道士,李白也加入道教。崇道措施与风气,无疑也促成了道教壁画的普及与发达。
唐代由于有着强大的经济后盾,寺观遍布全国各地。它们宗派林立,规模宏伟,穷奢极丽,都饰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士庶的宗教信仰和审美需要。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唐代大多数名垂青史的大画家,都创作过壁画,如阎立本、尉迟乙僧、李思训、李昭道、薛稷、王维、韩幹、郑虔、毕宏、韦偃、周昉等人;吴道子则是执牛耳者,一生竟画了三百余间壁画,空前绝后,无人可比。
中国上古绘画除壁画之外,还有画在帛上的独幅画。1949年在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楚墓发现一幅《龙凤人物帛画》,1973年又从长沙子弹库楚墓发现一幅《龙舟人物帛画》,虽然都是随葬物,但已说明社会上有帛画存在。战国以前的帛画,至今尚未发现实物。文献记载中的绘画,如《尚书》所记殷高宗武丁梦有良相辅佐,命人画像,终于找到此人的傅说。那画像当是画在织物如帛之类物品上,才便于携带或张挂,那时还未发明纸张。刘向《说苑》记叙:“齐有敬君者,齐王起九重台,召敬君图之。敬君久不得归,思其妻,乃画其妻对之。”这位画家是在九重台画壁画的,画爱妻像,必是可以随身携带类似照片一样的帛画。
帛画经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由丝织品的总称帛,生发出专用书画的绢,又传而经五代、宋、元、明、清直到现代,成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载体材料,并因之形成许多重要特色。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纸张先多用于书法,后也用于绘画。无论绢帛还是纸张,画后都要经过装裱,使画幅平挺,以便于观赏,于是有了卷轴画与屏风画。它们在南北朝开始发达,至隋唐已很流行。到两宋时代,因国力与宗教发生变化,壁画逐渐衰落,文人地位提升,卷轴画的创作与消费超过壁画,此后至今,趋势不变。宋代及其后的画家很少画壁画,壁画主要由民间画工在制作。唐代画家却普遍兼画壁画和卷轴画,只是侧重不同而已。吴道子既是壁画大师,又是卷轴画大师,并且像壁画那样多产。他还对绢作过改造。宋代米芾《画史》说:“古画至初唐皆生丝,至吴生、周昉、韩幹,后来皆以热汤半熟,入粉捶如银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笔。”吴道子比周、韩从艺早得多,这项发明的“专利”应当归属他才对。
唐人记载的吴道子壁画,可能不一定都准确,有时没有题记,单凭风格判断,会出现差误。例如《历代名画记》记叙慈恩寺一幅未完成的壁画,说“旧传是吴,细看不是。”又有庄严寺“吴画《山水》,据其画迹,不是吴”。这是张彦远的鉴定,别人也许会有异议,只是未见记载,我们只能把上述文献都作为参考资料来看待。
唐末战乱频仍,寺观毁损更多,唐以后的文献就很难见到有关吴道子壁画遗迹的记载了。《图画见闻志》记洛阳大相国寺十绝,其四为佛殿内有吴道子画的《文殊维摩像》,已是转载该寺的碑文而不见其迹了。
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记:“汝州龙兴寺吴道子画两壁:一壁作维摩示疾,文殊来问,天女散花;一壁作太子游门,释迦降魔,笔法奇绝。苏子由(辙)曾施百缣修之。”这是宋代传为吴道子所作的壁画,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离洛阳不远。如果该壁画确实可靠的话,表明他“浪迹东洛”时,除了在两京画壁画,偶尔也到外地接活。
宋代涉及吴道子壁画的文献很少,倒是可以看到关于他的卷轴画的记载。吴道子的卷轴画,在唐人著录中并不多见。《历代名画记》只记有长安太清宫“绢上写《玄元真》”,兴唐寺“吴生、周昉绢画”,以及《明皇受箓图》和《十指钟馗》,都是顺带提到,极为简略。唐人似乎重视吴道子的壁画,远甚于他的卷轴画,《唐朝名画录》竟连一幅也没提到。
按宋代董P48《广川画跋》的说法,吴道子为裴旻画的壁画是《地狱变相》,另外还为他画了一幅同题材的绢本画,但在唐代已失。《图画见闻志》说吴道子有《朱云折槛图》,还和五代耿焕《野人闲话》一样记有吴道子画的“衣褴衫,韚一足,眇一目”而挖鬼目的钟馗,这两幅也都是卷轴画。
苏轼除自己收藏吴的遗品外,还送寺院供养。他的《答宝月禅师》说:“有吴道子绢上画释迦佛一轴,虽颇损烂,然妙迹如生,意欲送院中供养”,“此画与前来菩萨天王无异,但人物小而多耳。”
精通鉴赏的董P51,其《广川画跋》记有一幅吴道子的《护法神》,并为一位叫李祥的收藏者所藏的吴道子作品写过跋。
张邦基《墨庄漫录》也记润州(今江苏镇江)苏氏家藏吴道子《六甲神》一图。
但传到宋代的吴道子卷轴画,并非都是真迹。米芾是大鉴定家大收藏家,他宣称“白首只见四轴真笔”,而见过的假吴道子画却有300件。他认为李公麟家收藏的《天王》一画虽佳,被称为吴道子所作,但“细弱无气格,乃其弟子辈作”。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贵族家所收,率皆此类。”“得佛即命为吴,未见真者。”原因是“唐人以吴集大成,面为格式,故多似,尤难鉴定”。
苏轼对吴道子很有研究,很佩服,评价极高。他说他看别的画不一定能知道作者是谁,但对吴道子的画一眼就能判断真伪,可惜“世罕有真者”,他“平生盖一二见而已”。
这种情况相当普遍,董P52也说他鉴定过几件冒称吴道子所作的画,如《天王像》、《乞巧图》等。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金兵南下,宣和旧藏不是被掳北上,就是散佚民间。到了南宋,御府吴道子藏品就不多了,据《宋中兴馆阁储藏》所载,总共只有24件。
这些藏品大部分与宣和旧藏不同,应是重新收集的,可靠性如何,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