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代名画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0:27
作者:籍忠亮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125   2009-5-27 16:46:25  【字体:小大】
在读中国历代绘画通史的著作时,我特别研读了最早的也最完备的,在中国绘画史学的发展上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的著作——《历代名画记》。作者张彦远是晚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书画理论家。其先辈对书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不但收藏书画,而且在书法艺术上都有一定的造诣。他的叔祖张谂还著有《吴画说》一篇。如此家世,便培养了张彦远书画及理论修养。《历代名画记》采集了前人的绘画理论著作和历史著作,加以整理,并发挥了自己的见解。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内容大致可分为绘画艺术历史发展的评述;有关资料和作品的鉴识收藏情况;画家传记这三个部分。
最前面一部分,即第一卷和第二卷前三节,是绘画历史发展概况的叙论。第一卷第一节《叙画之源流》,着重指出绘画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指出绘画的功用是“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还谈到绘画的发展,书画的关系及其渊源。第二节《叙画之兴废》,简述绘画的发展和各时代的主要代表画家。还叙述了绘画作品流传聚散,作者家世收藏情况,以及编写本书的动机和方法。附带也记述了过去的理论著作和绘画的分科情况。第三节《叙历代能画人名》,实际上是后面画家传的目录。第四节《论画六法》,对谢赫的六法论加以发挥,提出了精辟的见解也论及了画家风格的演变和对待创作的态度。第五节《论画山水树石》叙述自魏晋以来山水画的发展演变。
第二卷第一节《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对画家的师承关系、风格演变进行了历史的论述,也兼及对鉴赏评论者的一些条件的认识。第二节《论顾陆张吴用笔》,则是讲不同时代四位画家艺术表现的特点。
鉴识收藏部分即第二卷至第三卷第三节。这一部分内容包括:书画鉴藏情况,绘画的市场价格、依势豪夺的行为,在鉴定工作中有重要意义的印鉴的辨识验证、收藏工作中的装备裱轴、复制临摹等等。就此可见,唐代的书画鉴识工作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历代名画记》中的有关评述,则是把书画鉴藏作为一门学科正式予以整理记录的开始。
张彦远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肯定了绘画的社会作用,较之前人更明确。
张彦远在对于一幅绘画作品品评上,提出了非常独到的见解,他提出要评鉴一件绘画作品,要用五个要素作为标准,既自然、神、妙、精、谨细是也。他认为“自然”为上品之上,顾恺之、陆探微的画达到了自然的境地,是真正“得意”的作品。他认为“神者”为上品之中。“失于自然而后神”,并把张僧繇、孙尚子、杨契丹等人的作品列为神品。他认为“妙者”是上品之下,“失于神而后妙”,并把阎立德和卫协等人的作品定为这一等。他认为“精者”为中品之上,“失于妙而后精”。杨子华、郑法士、董伯仁的作品被列在这一等。在他看来,此类作品精致求形有余,而传神气韵不足。他把“谨而细者”列为中品止中,并指出“精之为病而成谨细”,“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
张彦远在绘画评论上,也提出了独特看法。他要求评论家首先应了解绘画发展的概况、画家的继承关系,以及不同的风格体制。
张彦远在“六法论”问题上,对谢赫的“六法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发挥。他注意到了“六法”之间的主次位置和相互关系,指出“传移摹写,乃画家末事”,“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张彦远对“六法论”的解释和发挥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很强调画与书法的关系,指出“故工画者多善书”,“书画同笔同法”。另一点则是很强调“笔不周而意周”。他认为画在于“得意”,面“特忌形貌”,也就是最忌讳单纯地追求外表的“形似”。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在中国绘画史学发展通史中的地位,在于这部完成于公元9世纪的中国绘画通史巨著、总结了前人有关绘画史和绘画理论的研究成果,继承和发展了“史”与“论”相结合的传统,开创了绘画通史的体例。作者在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材料的基础上,以当时的实践所能达到的理论认识水平为指导,进行绘画历史的探讨和研究,并且用系统的绘画发展的史实和历史经验,丰富了绘画理论。其叙论部分,对绘画发展认识集中阐述,发挥了作者的理论见解,传记部分,按时代先后排列,画家的生平、思想、创作的有关材料,做了较全面地介绍,评价画家的得失分寸得当,被认为是我国首部较系统、完整的绘画通史性巨著,对于研究中国的绘画史学,有着极深刻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