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五周年将至 64%美国人做好再次遭袭准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38:45
“9·11”事件即将满5周年之际,本·拉丹成了这个世界最大的谜。人们发现,这个恐怖大亨露面越来越少了,但这个家伙的影响却变得无处不在。美国情报官员这样描述他:“比起希特勒,他的号召力更强,他在录像上说一段话,这个声音就在几亿人中间回荡”。拉丹的影音制品似乎已成为历史上传播最广的政治宣言。8月23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推出了长达两小时的纪录片《跟随本·拉丹的足迹》。该片于美国时间星期三晚上首播后,立刻成为各大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美联社认为,该片列举了详尽的细节,把拉丹作为一个人而不是简单归类为一个怪物,真实展现了“这个20世纪传奇人物”的成长和转折,深刻剖析了“一个令美国百思不得其解的人”。
本·拉丹的若干个阶段
该片以美国反恐专家彼得·伯根的作品《我所认识的奥萨马·本·拉丹》为蓝本,跨越4大洲、十几个国家,采访了21名与拉丹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包括他的童年朋友、英语老师、“圣战”战友、采访过他的记者、他的传记作家、恐怖袭击的幸存者、拉丹的保镖、甚至崇拜他的妇女……CNN著名女记者克里斯蒂娜还深入到许多拉丹待过的地方。该片画面除了自己采集外,还转引了其他电视台过去播放的有关镜头,不少画面是第一次播出。片中,拉丹的一生被分成了若干个阶段:青少年时代(1957-1974);觉醒的岁月(1975-1979);“圣战者”(1979-1988);恐怖边缘(1991-1996);第一次警告(1996-1998);向美国宣战(1998);第一次袭击(1998-2000);第二次警告(2000-2001);“9·11”事件(2001);1000个拉丹(2001-2006)。片中还有些令美国人瞠目结舌的事,比如“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布什虽然立刻向恐怖主义宣战,却没抓拉丹,因为美国派遣的兵力严重不足。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密行动小组领导盖瑞·伯恩特森说:“在(2001年)12月初,我曾想建议华盛顿增加兵力,我以为至少能增派600到800名突击队员,但我却空等一场。”由于美军不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上造成密不透风的围堵攻势,拉丹神不知鬼不觉地从阿富汗消失了。
除了CNN这部片子,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也推出了上下两集的拉丹纪实。

拉丹曾是安静礼貌的孩子
在拉丹出生地沙特阿拉伯的吉达,他中学时的老师布莱恩和跟拉丹玩得最好的伙伴巴塔非讲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如何变成了一个宗教极端分子。布莱恩说,拉丹在校时并没表现出过人之处,也没有领导才能,数理化课程一般,上课时安静地坐在靠窗的位置,平时少言寡语,但很懂礼貌。巴塔非说,他们当时最爱看李小龙和美国西部牛仔的影片。拉丹不仅没有暴力倾向,有时还会被别人欺负。一次足球比赛时,拉丹受人欺负,巴塔非挥拳帮忙。拉丹事后说,如果巴塔非不来,他会“和平地”处理好这件事情。巴塔非认为,后来拉丹发生了变化,拉丹比任何人都虔诚,每天5次礼拜一次不缺。此后,他不再听音乐,不看电视,经常一人到沙漠生活,身上只带最少量的食品。虽然他的家族是沙特的名门望族,有花不完的钱,但拉丹的屋里没有空调和电视,没有沙发和床,他睡在地板上,将物质生活降到最低水平。巴塔非说,拉丹似乎从青少年时代就准备过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
他们影响了拉丹
拉丹传记的作者彼得·伯根说,拉丹此后,全盘接受了埃及激进宗教组织“穆斯林兄弟会”的思想。该组织的领导人赛义德·库特卜撰写的《路标》一书令拉丹手不释卷。库特卜宣扬对异教徒展开“圣战”,而且认为穆斯林在没有受到袭击的情况下,也可采取先发制人的袭击。尽管此人1966年就死去,但其思想似乎一直在影响拉丹。
巴勒斯坦宗教领袖阿卜杜拉·阿扎姆则在行动上影响了拉丹。1979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后,拉丹进入阿富汗参加“圣战”。当时“圣战”领导人之一就是阿扎姆。曾与拉丹并肩作战的阿扎姆的儿子在接受采访时说,拉丹刚上战场时胆子很小,枪炮声响时他四处躲藏。但在阿扎姆的调教下,拉丹成了一个真正的“圣战者”。拉丹和阿扎姆一道,领导了著名的贾吉战役,重创了苏联军队,拉丹也因此声名大噪。在宗教思想方面,阿扎姆主张穆斯林不伤害穆斯林,拉丹起初并不反对这一主张,后来却自立门户,与其分道扬镳。
第三个影响拉丹的是后来成为“基地”老二的扎瓦赫里。1988年,苏联开始从阿富汗撤军,拉丹转移到巴基斯坦白沙瓦,首次见到扎瓦赫里。后者狂热的宗教思想令拉丹“耳目一新”。扎瓦赫里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边界的伊斯兰世界,推翻所有世俗的伊斯兰政权”。这与阿扎姆的主张相违背,但拉丹接受了这一主张。
“基地”起初并不以美国为敌
1988年到1992年,是拉丹和扎瓦赫里筹划和建立“基地”组织的阶段。当时的“基地”需要宗教导师,拉丹和扎瓦赫里都不具备足够的宗教背景,于是他们邀请了住在美国的宗教人士拉赫曼。影片公布的“基地”成立时的文件显示,当时“基地”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推翻世俗的伊斯兰政权,没把美国当成袭击目标。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特顿时有唇亡齿寒之感。拉丹曾主动向沙特王室提出派自己的队伍帮助保护沙特,但遭到拒绝。令拉丹气愤的是,沙特将美国军队请进了家门。在拉丹眼里,让异教徒的军队进入有着麦加和麦地那两大伊斯兰教圣地的沙特,无异于引狼入室。他发誓要将美国军队赶出沙特。在和沙特王室闹翻后,拉丹遭到追捕并逃到了苏丹。20世纪90年代中期,拉丹被取消沙特国籍,财产也被没收。
1997年,拉丹首次接受CNN采访,这也是美国记者首次采访拉丹。采访拉丹的彼得·阿奈特回忆说,拉丹当时指责美国不公正,警告美国必须离开穆斯林的领土,否则将遭袭。当被问及美国平民是否会遭袭时,拉丹说平民不是目标,但如果美国不从穆斯林领土撤离,“基地”不能保证平民的安全。这是拉丹向美国发出的第一次警告。1998年,拉丹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采访,记者约翰·米勒回忆说,拉丹指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恐怖分子”,“基地”对美国的袭击将“不分军人和平民”。拉丹预测,“美国黑色的一天即将到来,那时美国将不像今天这个样子”。1998年5月,拉丹和扎瓦赫里在阿富汗举行记者招待会,首次正式向美国宣战。拉丹宣布,美国军人和平民都是“合法的目标”。当时,已被美国关进监狱的拉赫曼发出了袭击美国的“宗教命令”。
“9·11”本可以避免?
影片披露,“9·11”发生前,一系列迹象表明,“基地”将要对美国发动袭击。之前的两个月,拉丹在阿富汗的坎大哈突然接受巴基斯坦记者哈米德·米尔的采访。米尔回忆说,拉丹当时表示再过几个星期,世界会感到“惊奇”,美国的棺材届时会十分畅销。8月6日,布什接到了联邦调查局的密件,警告“基地”的诸多活动表明将要在近期对美发动袭击(影片公布了密件原文)。9月9日,“基地”两名成员暗杀了亲美的阿富汗北方联盟领导人马苏德。影片说,这是“基地”在扫清障碍,为的是袭击美国后得到塔利班更好的保护。两天后,“9·11”事件发生。影片说,像往常一样,在采取某个重大行动前,拉丹总是要发出警告或提示,但遗憾的是,这一系列迹象没有引起美国政府的足够重视。影片透露,“基地”为“9·11”准备了5年的时间,其间拉丹亲自过问每个细节,如袭击地点和方式等。
64%的美国人做好再次遭袭准备
拉丹到底在哪儿,这恐怕是美国人现在最关心的问题。目前美国情报部门一口咬定拉丹在巴基斯坦境内,甚至有消息透露,拉丹就在巴北部一个叫奇特拉尔的地区,靠近阿富汗。这一结论是由一盘拉丹于2003年录制的录像带而得出的,画面中出现的树木是该地区的特有品种,而且扎卡维死后3周,拉丹才通过“半岛”电视台播出了悼念录像,这说明他的藏身之地一定非常偏僻,交通不便。
美国人认为,拉丹选择巴基斯坦作为藏身之地,是因为他对该国十分熟悉,那里还有大量的民众支持他,“藏在巴基斯坦和藏在家里一样”,而且美国军队在那里也非常不受欢迎。巴基斯坦官方坚决表示和美国站在反恐的统一战线上,巴驻美大使坚决否认拉丹在巴的猜测,认为无论从文化还是宗教上那个地区都不适合拉丹,他相信拉丹还在阿富汗境内。
不过,拉丹究竟在哪里似乎还不是最致命的问题。CNN的影片在“1000个拉丹”这部分说,真正的拉丹正在东躲西藏,但更多的拉丹在采取行动——2004年西班牙火车连环爆炸案、2005年伦敦地铁连环爆炸案、伊拉克层出不穷的恐怖袭击……不久前,英国警方破获炸机阴谋后,美国政府迅速将这个炸机计划与拉丹和“基地”组织挂上钩,称“在大西洋上同时引爆若干架客机是拉丹所策划的恐怖主义活动的经典模式”。这样的判断在民众中引起强烈响应。据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最近一项民调显示,48%的被调查者认定拉丹仍然是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的绝对“大佬”。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民众对拉丹的心态也在不断变化。2001年反恐战争刚刚打响时,76%的人觉得拉丹跑不了;2004年,66%的人认为美国能逮到他;到了今年,只有58%的人还看好拉丹可能落网。相反,认为拉丹可能将在短期内对美国实施新的恐怖活动的人却在不断增加。去年8月,51%的人觉得很可能或比较可能;今年1月,这一数字增长到53%;到了8月,64%的人已经做好了遭受袭击的准备。另一个民调则显示,44%的人认为这次拉丹不会得手,30%的人则持悲观看法。
美国中央情报局拉丹小组的前任负责人迈克尔透露的信息更令人吃惊:“一位宗教领袖曾授权拉丹可以使用核武器攻击美国,其行动的死亡人数目标是1000万美国人。”克里斯蒂娜则指出,拉丹真正的“威力”还不是主使伦敦炸机阴谋,甚或策划核武器攻击美国,而是无论他藏在哪儿,都能让他的意识形态顺畅地传播,越来越多的穆斯林受到他观念的影响而站到与西方对立的位置上,他们情愿为拉丹牺牲生命。真正恐怖的不是拉丹,而是日渐深入人心的“拉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