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麦加的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1 10:06:49
《环球》杂志总编辑/马晓霖

  在英文词典中,麦加(Mecca)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也不仅专指穆罕穆德出生并传播伊斯兰教的麦加城,而已经引申为“令人向往的地方”,具有了普遍意义。

  穆斯林禁地

  麦加被视为伊斯兰教的三大圣地之首,位列麦地那和耶路撒冷之前,被誉为“万城之母”。麦加是阿拉伯语的译音,其本意为“吮吸”,因沙漠阿拉伯人渴望吸吮甘泉似婴儿嘬奶而得名。

  作为伊斯兰教的禁地,麦加城非穆斯林不得进入,哪怕来者是帝王将相。伊斯兰会议组织曾经在麦加举行过一次首脑会议,参加会议的黎巴嫩总统本人却是个基督徒,因此,无法亲临会场,只能在麦加以西75公里处的红海港城吉达通过电视收看会议实况。而作为经吉达到麦加的外来朝觐者,须在进入吉达地界前更换戒衣,否则,只能从吉达到麦加外围的几大戒关受戒,然后才能进入麦加朝觐。

  1月7日,《环球》杂志记者乘坐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班机进入沙特境内时,机长相继用英语和阿拉伯语通知所有朝觐者,飞机即将进入禁地边界,意在提醒没有更换戒衣的朝觐者更换戒衣。麦加禁地界,叫做米嘎特,古阿拉伯时期就已存在,后被伊斯兰教法所确立,又经穆罕默德重新划定。以麦加城为中心,北部边界点“台奈依木”离麦加6公里;南部边界点“阿达”离麦加12公里;东部边界点“加伊拉奈”离麦加16公里;东北部边界点“枣椰山谷”离麦加14公里;西部边界点“夏米斯”离麦加15公里。各界点都立有一米高的标志界碑,用多种文字晓谕:界内为禁地,禁止非穆斯林入内和不文明行为。

  13日,《环球》杂志记者所在的记者采访团成员在伊斯兰教第二大圣地麦地那受戒,两位分别来自坦桑尼亚和马尔代夫的电视台记者把戒衣留在吉达,所以惶惶然不知如何是好。好在麦地那有戒衣出售,而且一套只售人民币70元,《环球》杂志记者主动帮他们买了两套,否则,他们当天无法进入麦加进行副朝。

  “联合国城”

  麦加面积仅为26平方公里,常住居民40万人,整座城市藏卧于沙特西部赛拉特山地中段一条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的不规则矩形低谷中。四周是数百米高的山丘,东西两侧山势稍陡,城东北、西北、正西、正南各有一个出口,沟通内外,地形易守难攻,形同围城,因此素有“安全城”之谓。古老的麦加西距红海90公里,北距第二圣城麦地那450公里,东距首都利雅得1000公里,均有公路和航空线相连,对外交通便利。我们从距麦加75公里的吉达出发,由于道路是双向四道快行线,所以不到一个小时就赶到了麦加。初到麦加城,仿佛穿越峡谷,突然掉进谷底,刚才还视野开阔,转眼间道路两侧山体笔立,万仞高楼从谷底拔地而起,众多山间隧道灯火通明,把我们载入一个洞天之地。

  麦加城分为新城和旧城,受地理位置所限,麦加城过去一般沿西南和北方发展。旧城建于干涸的易卜拉欣洼地上,街道狭窄,店铺林立,汇聚着中古时期的宗教建筑和宫殿,古色古香,甚至居民的服饰、语言和习俗依旧保留着穆罕默德时代的遗风。新城区从旧城西向吉达方向伸展,街道宽阔,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夜幕降临,灯火通明,一派现代化城市景象。进入老城顿时感觉除了山和楼,便是车和人,所有尚未平坦的地方都被来自世界各地的朝觐者塞得满满当当,各种服装,各种肤色,各种语言,各种神色和手势,使我们目不暇接。

  走在麦加的大街上,除了来自非洲、东南亚和欧洲的朝觐者,除了完全把脸蒙起来的麦加妇女,几乎无法判断谁是主人,谁是客人,哪些是外国人,哪些是当地人。因为即使老城街道的店铺东家,即使是驾车拉客载货的司机,也大多都是在这里打工的外国人。麦加毫无疑问是个“联合国城”,外来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居民,店铺餐饮、楼堂馆所、贩夫走卒无不以外国人为中心,既服务于朝觐者,又以朝觐者为衣食父母。单从这一点讲,麦加也是举世无双。

  在麦加感悟人生

  论自然条件,麦加地处沙漠中心,一年大部分时间雨水稀少,干燥而炎热,气温高达摄氏50度左右,几乎寸草不生,并非人类特别是游牧民族的理想居住之所。每到雨季,受地中海暖湿气流的影响,会出现暴雨甚至形成山洪,造成自然灾害。今年的朝觐季节可能是最为舒服的日子,虽然白天比较炎热、干燥,但早晚的麦加清凉、舒爽,甚至有点清冷。相对于公历而言,伊斯兰历的斋月每3年提前一个月,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过去几年都是世界各地穆斯林争相来朝的好时间。

  当然,对于虔诚的穆斯林而言,只要自身条件具备,他们在乎的不是天气和路途艰难,而是如何尽快完成一生一次的天命。如果因朝觐而丧生,并被埋葬在麦加,会被许多穆斯林认为是难得的荣幸和完美归宿。13日傍晚,《环球》杂志记者在禁寺天房广场采访时看到,在150万人的礼拜行列中,有4具遗体被抬进禁寺,据说都是未能等到完成朝觐而魂归天房者。于是,在随后的昏礼中,礼拜者的祷告就多了一些对死者的祝福和对人生的感悟。

  虽然自然环境恶劣,地界偏远,但麦加在阿拉伯半岛的蒙昧时期,就已经成为半岛的商业、宗教和文化中心,是中东甚至亚非地区商队的必经之地、商贾之所,在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发展历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就是这个地方,就是麦加一个普通的家庭,在公元570年诞生了穆罕默德,世界从此被深深地打上了麦加、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烙印。

  麦加的幸运

  14日中午,《环球》杂志记者站在禁寺广场外围一座23层高楼的楼顶,俯瞰下方围成无数个圆圈的百万礼拜者,天空白云忽隐忽现,禁寺时而暴露在灿烂的阳光下,时而被蔽日的白云披上乌纱。方圆之地,居然瞬间气象万千,使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熟悉、并经常感慨的耶路撒冷,那里也是山不在高,却经常烟云缭绕变幻。我并不相信风水,但是,在这种地方常常容易让人思量:为什么世界三大宗教发源于如此类似、如此接近的地方?在我看来,至少富于变化的景象更能激发人的想像和灵感,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奇异的力量。

  穆斯林一日五次的礼拜,最初朝向位于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穆罕默德被迫流亡麦地那6年后受到真主启示,要求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不论身在何处,都应将礼拜朝向由耶路撒冷改为麦加方向。

  此后千百年来,虽然阿拉伯和伊斯兰世界朝代变迁,帝王更替,政治、文化中心集中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等大城市,但是,麦加的第一宗教圣地的地位从未发生过变化。阿拉伯倭玛亚、阿巴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曾大兴土木,精心维护和修缮麦加和麦地那两个圣城,创造一切条件接待一年一度的大批朝觐者,包括挖掘水井、修桥铺路,设立驿馆,派兵沿途巡逻保卫等等。这些措施使得麦加一直保持千年辉煌,也免去各种战乱的袭扰和冲击,成为世界城市中少有的和平城市。从这个角度讲,麦加是幸运的,麦加人是自豪的,和被战火毁灭过8次的耶路撒冷相比,和今天仍在血火和仇恨中艰难度日的耶路撒冷人及其同胞相比,麦加的的确确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国王也是圣地的仆人

  过去1000多年间,虽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沿途安全缺乏保证,但到麦加朝觐的人依旧络绎不绝。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朝觐条件严重恶化,但是,朝觐者每年也保持在数万人之众。随着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沙特王国的经济腾飞,随着世界局势的总体趋于平稳,到麦加的朝觐者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达到100万人,1975年为155万人,1980年为180万人,1984年居然达到300万人之多。麦加造就了朝觐,朝觐又繁荣和光大了麦加。虽然今天的麦加街头,特别是禁寺附近,可以看到不少前来乞讨的穷人和断腿残臂的儿童,但是,或许正是这些人类的阴暗面更能凸显朝觐追求人类平等、和平与共同富裕的意义,才能进一步提升朝觐者的灵魂。

  沙特阿拉伯1932年立国后,麦加被定为“宗教首都”,由穆罕默德的后裔进行管理。历届沙特国王尤其重视对麦加的维护、修缮和扩建工作。特别是进入石油时代后,沙特国王每年都要斥巨资用于麦加及朝觐相关工程的建设,现任国王法赫德更是把自己定位于“两圣地之仆人”,累计拨款上千亿美元对麦加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现代化的改造和扩建,使这个城市成为数百万朝觐者便捷、舒适、宾至如归的地方。

  严格自律造就伊斯兰文化之都

  由于一年四季不断有穆斯林往来麦加,特别是在进行副朝、斋月和正朝的几个月份,麦加同一时间聚集了200多万人,而全年接待的穆斯林总计超过千万人。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朝觐者,熙熙攘攘,摩肩接踵,车水马龙,城内满目白衣、白巾,城外帐篷连营,一如起伏无垠的波浪托起了整个城市,既充满活力和激情,又秩序井然,条理分明。在这里,人们会惊诧于沙特政府具有如此娴熟、自如的管理技巧,但在我看来,这和朝觐者特殊时期、特殊地点的严格自律也不无关系。

  1962年,在沙特政府发起和资助下,世界最有影响的伊斯兰教组织—伊斯兰世界联盟(简称“伊盟”)在麦加成立。该组织利用世界穆斯林朝觐的机会,召开各种会议,组织和服务朝觐活动,讨论穆斯林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一步强化了麦加的世界伊斯兰教中心地位。1月16日,由沙特政府组织的第三届朝觐暨伊斯兰论坛在麦加举行,2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学者围绕“麦加—伊斯兰的文化之都”这个主题进行了演讲,讨论麦加在伊斯兰文化和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影响。由此可见,麦加作为一个伊斯兰宗教和文化的学术之都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麦加是个禁地,自然严格执行所有教规。这里严格禁酒,醉汉上街,将被判监禁一周,鞭打四十;走私酒类,监禁一月;秘密酿酒,枭首示众。这里虽然没有电影院,但麦加人可以安装接收外国电视节目的卫星天线,也可以在家庭影院放映电影。由于伊斯兰教禁绝偶像崇拜,所以很难在麦加商店看到有脑袋的服装人体模型,但是,供儿童玩耍的玩具和洋娃娃不在严格限制之列。香烟虽然不在禁忌之列,但被伊斯兰教视为异味之物,人们不得在任何清真寺内吸烟。虽然禁寺外抽烟的当地人甚至朝觐者也不少,但是,麦加出售香烟的商店还真少见。

  按照规定,麦加只允许穆斯林长期居住,但国籍不论,因此有许多国家的侨民居住在麦加,使麦加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城市。15日晚上,《环球》杂志记者在下榻旅馆背后的街巷里,遇到了一对摆摊兜售丝织品的中国维吾尔族夫妇。60多岁的丈夫叫热琴甫,10年前从新疆和田到麦加朝觐,然后投靠亲戚定居下来,并且拿到了沙特居留证。热琴甫的孩子都在和田,他们每年都要回国进货,并说中国的真丝制品在这里非常畅销。说话间,两位阿拉伯妇女过来挑买台布,热琴甫的妻子用简单实用的阿拉伯语和她们交流。虽然买卖没有谈成,但是,热琴甫乐观地说,没关系,在麦加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因为这里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萝卜白菜各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