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4P REAL CINEMA…… - 電視傳媒 - 衰仔樂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6:28
关于24P REAL CINEMA……
24P是电影行业标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标准?因为实验证明,每秒刷新24次画面, 在视觉残留作用下,人眼即可感觉画面是连续的,低于24/秒,就不能保证“总是”连续的了(可能某些低动态画面,还是感觉连续,但某些高动态画面,就觉得不连贯了)。那么高于24/秒,人眼是否会感觉画面是连续的呢?当然还是连续的,30/秒,60/秒,人眼都会感觉是连续画面,那么为什么电影拍摄不用30P,60P呢?因为每秒花费24张胶片,比每秒花费30张胶片或60张胶片,成本更低,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

24P标准制订有它的时代局限性,当时的电影拍摄,大动态画面应该是很少的,没有高速摇镜头,没有地貌飞行……事实上,24P对于当代的电影制作,在某些画面表达上,已经成为拖累,比较典型的是地貌飞行类镜头,画面快速的掠过冰川、海洋、草原……你会觉得画面模糊,不平滑,晕眩,对于这类镜头,也许30P、60P能有更好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仍在采用24P标准?首先是成本,24P也许能应付95%的画面表达,电影行业不太可能为那5%,而将整个产业的胶片成本提高25%或150%;其次还是成本,100年电影宝库中堆积的24P胶片资料得花多少时间和金钱来整理和转换?

24P=24Hz么?不是,24/秒,能够满足人眼感觉画面连续的需要,但24/秒,同时会让人眼感觉画面闪烁,因此电影院放映24P胶片的时候,使用了遮光装置,在2帧画面之间,用遮挡板制造了一个1/48秒的黑帧,实际上,在影院看电影时,人眼接收的是48Hz的视觉信号,24张胶片画面,和24帧黑幕。48帧/秒,画面连续,且无闪烁感……电影行业用这个天才的小装置,省下了一半的胶片,因此才没有诞生出48P的行业标准

24P REAL CINEMA !!为啥要追求24P,要标榜REAL的CINEMA?因为有消费需求,啥样的消费需求? 发烧……这是主要原因,几乎任何领域的Hi-END,走到最后,都是追求原汁原味,电影院是24P,那么家庭影院也要向24P看齐;另一个原因是某些画面,24P确实表现更好,更流畅,但不是所有都如此。

NTSC是60Hz,电影胶片的24P,拿到电视上播放,需要经过3:2 Pull Down的插帧处理,才能从24/秒转换到60/秒,但是很不幸,60不是24的整倍数,这个转换得到的画面视觉感受并不平滑,一些画面,人眼可以感受到颤动,因为3:2 Pull Down是将奇数帧重复3次,偶数帧重复2次得到的,由于相邻2个帧在视网膜上停留的时间不一致,所以会觉得画面有些颤动,这种感觉,不同的人,体验不尽相同,也许有些人没有不良反应,也许有些人会觉得难以忍受,即便是同一个人,也许有些画面没有不良感觉,有些镜头会觉得晕眩。但无论如何,这种3:2 Pull Down带来的画面颤动是确实存在的,在60Hz 的LCD或NTSC电视上观看胶片电影,影片完结时的演职员字幕表,从下往上卷动的那种,绝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文字在向上卷动的过程中,有一种跳动感,而不是丝般平滑……这就是1/20秒-1/30秒-1/20秒-1/30秒……带来的视觉颤动感。电影放映机在使用遮挡板插入黑场,将24P转换成48P时,实际上是一种2:2 Pull Down,从24到48,每一格画面在1秒内的相互时间比例关系是没有被改变的,仍然是“匀速”的呈现出来,而3:2 Pull Down则不同,1/48秒-1/48秒-1/48秒-1/48秒……的匀速态,被扭曲成了1/20秒-1/30秒-1/20秒-1/30秒……的非匀速态,这就是颤动感,跳动感的根源。

好消息是BD碟片记录的是24P的节目源——原汁原味。

坏消息是大多数NTSC,PAL,以及广为普及的电脑LCD液晶显示器,无缘24P。因为他们不能被“匀速”的Pull Down。NTSC—60Hz,PAL—50Hz,LCD显示器—60Hz(通常在800x600以下才能提供72Hz),和24P无法实现等比转换,24P要匀速、等比的转换,很显然,需要48Hz、72Hz、96Hz、120Hz的刷新率,分别对应2:2 Pull Down、3:3 Pull Down、4:4 Pull Down、5:5 Pull Down,从而实现匀速、等比的转换,以免产生颤动感。2:2、3:3、4:4、5:5……不同的Pull Down关系,对结果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反正24就连续,48就不闪烁(或许某些个体会感觉48Hz有闪烁感,需要72Hz以上才有良好感受,同时应该注意到液晶的48Hz和CRT的48Hz是不可比的)。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电视机厂商(或播放机厂商、或显卡厂商……)在实现2:2、3:3、4:4、5:5 Pull Down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案,是插入黑场?灰场?复制帧?运算中间帧?不同的方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对于2:2 Pull Down,也许仿效电影播放机,在2帧之间,插入一个1/48秒的黑场或灰场就OK了,但对于120Hz的显示设备来说,在5:5 Pull Down中,很显然,不可能在1帧1/120秒的图像后插入4帧总长达1/30秒的黑色画面来糊弄消费者…………那会非常糟糕,不同的实现方案,需要对应的处理技术。

实现良好的24P,能让片尾的演职员字幕表平滑的流淌过画面,能让片头的厂商标志更加稳定而不再微微颤动,也能让一些镜头看起来更平顺,但24P不能让地貌飞行类镜头有所改善(比如《后天》片头中镜头快速掠过大片浮冰的场景,冰块看起来颤动、模糊、有些晕眩),因为原始的24/秒的电影拍摄技术,不足以表现这种速度的镜头推动,或许在5 :5 Pull Down中,运用高级算法,推算出原始胶片的2帧之间的中间4帧渐变图像,从而实现平滑,无颤动的影像再现,不过到了那时,发烧友会说那不再是原汁原味……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