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硫酸盐气溶胶的骗局(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05:47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12:02 新浪读书 1990年IPCC在报告中称,计算机全球气候模型模拟显示,气候变暖的趋势与真实观测资料“大体一致”。但真实观测资料是一个缓慢的、不稳定的全球变暖,这种变暖开始的时间太早,以至于没有人将之归咎于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这种气候变暖趋势,在几个无法解释的突变阶段(1850~1870年,1920~1940年)都一直进行着,而不是在1940年后人为稳定、大量地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后才开始的。此外,IPCC和气候模型曾因1940~1975年的气候变冷趋势而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这是任何人都没有预料到的,而且对于其中的原因IPCC也无法解释。为了隐藏其本身的缺陷,IPCC在1990年后,对温室效应分析增加了一个致冷因素。IPCC声称,电厂的二氧化硫废气排放.
桑特也删除了在第8章草案中被专家认可的这些关键报表:●“上述列举的研究没有一项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我们可以将观察到的(气候)变化归结为温室气体增加的这一具体原因。”●“尽管这里讨论的一些气候模型声称发现了重大气候变化,但迄今没有研究能肯定地将气候变化全部或部分归因于人为的影响。也没有任何研究能定量评价温室气体或气溶胶对观测数据的影响——适合政策制定者的基本论点。”●“任何积极的发现和气候重大变化的原因的声称都可能会继续引起争议,直到气候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减少。”●“尽管这些研究中都没有具体的气候变化原因论据,但他们往往会得出一些结论,而且这些结论几乎都是站不住脚的。”●“何时能确定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对这一问题最好的回答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不足为奇。”桑特在IPCC的报告中一手扭转了“气候科学”,从而影响了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政治进程!根据IPCC所揭露的“可觉察的人为影响”的推测,已被世界各地新闻媒体引用成千上万次,并在成百上千次的非科学辩论当中成为“阻拦牌”。《自然》杂志温和地指责《IPCC报告》中的第8章曾被反复修改校正以“确保它符合”决策者在政治上的需要。在一篇社论中,《自然》杂志曾支持《京都议定书》。不赞成《京都议定书》的《华尔街》杂志则于1996年11月发表了《铺天盖地的温室效应》的社论。随后,美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弗雷德里克赛茨在杂志里详细地写出该报告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冠之以“全球变暖的大骗局”。[13]奇怪的是,大约在同一时间出版的,与桑特合作的另一篇研究论文,其说法却完全不同。该研究的结论认为,上述3个气候预测系统的自然变异在问题被解决之前,都相互不一致。“因此,很难确定的是,人类影响气候的信号存在或没有被发现。”[14]为什么像桑特这样一个比较年轻的科学家,能轻率地修订IPCC的报告?我们不知道到底是谁指使他这样做。但IPCC工作组主席约翰霍顿先生,曾收到了一封日期为1995年11月15日的美国国务院的信。信中说:从本质上说,在马德里的IPCC工作组敲定之前完成的有关讨论,以及在马德里讨论后该章作者被说服以适当的方式改变文字之前,这些章节都是还没有敲定的。这封信的署名是一个高级职业对外服务人员戴奥林毛特,他当时是国务卿副助理代理。然而,主管美国国务院负责全球事务的是当时的前参议员蒂莫西沃思。沃思不仅是强力提倡人为气候变暖主义者,而且是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时任副总统戈尔的亲密政治盟友。看来,毫无疑问,该信件是沃思命令并由毛特送去的。毛特后来被任命为驻冰岛大使。冰岛是一个安逸舒适的、和平的发达国家。这个驻冰岛大使是个经常去白宫的政治盟友,而不是职业外交官。在1995年11月举行的马德里全体会议是一个政治会议。共有96国代表和14个非政府组织参加。他们负责逐行检查这一“公认”的报告。其中支配IPCC报告的第8章内容被重写,以符合由联合国、非政府组织和克林顿政府支持的全球变暖运动。“科学的大多数”的颂歌让具有全球气候变化专业知识的绝大多数科学家赞同对最近气候数据那种令人恐慌的诠释,这纯粹是一种幻想。事实上,在这本书中,在文献里,就包括了数以百计的气象学家,他们反对这危言耸听的有关气候变化影响的观点。不过,声明中有一个“科学共识”,即关于气候变化的令人恐慌的故事,已经在报刊上和电视节目中发挥了惊人的影响力,其中就包括一些在科学界中有异议的迹象。●1992年,在一份《有关温室效应的大气科学家声明》中,签名反对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约有100人,其中大部分成员来自美国气象技术委员会。[15]●1992年的“海德堡上诉案”,同样也对有关坚持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表示了怀疑,这吸引了全世界四千多名科学家签名。[16]●1996年的《莱比锡全球气候变化宣言》,出自一个关于温室气体辩论的国际会议,有超过100位气候或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签名。[17]
●在199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一项超过400人,有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的气候研究人员参加调查的报道说,只有10%的研究人员说他们“非常同意”声明所说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全球变暖的进程已经开始”。而有48%的研究人员说他们从来没有相信全球气候预测模型,只有在有强有力的论据基础上才会主张迅速、果断地采取国际行动来应对危险的全球变暖。[18]●1997年一份对美国国家气候学家的调查发现,90%以上的委员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即“有科学证据表明,全球气温变化很可能是自然发生的,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具有周期性”。[19]●1998年,有超过17000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俄勒冈州的请愿书》,并表示怀疑人为影响全球变暖的观点和反对《京都议定书》。其中有两千六百多名反“京都”的署名者具有气候科学全权证书。请愿书的签署是由俄勒冈科学与医学研究所主持的。[20]实际上美国国家气候学家联合会,发表了一份相反的声明: 气候预测非常复杂且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航天应用研究委员会(AASC)承认,气候预测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需要10年或10年以上的时间尺度来理解这种完全根据经验的预测的准确性,即这种预测所谓的“验证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要等上10年或更长时间来评估其预测的精度。”[21]当然,人为影响气候变暖的倡议者曾试图抹黑所有的反对者。在俄勒冈州请愿书事件发生以后,恶意批评者“发现了”在署名名单上的几个假名字,并报告了他们。另一方面,有一批所谓的臭氧行动组织,其总部设在华盛顿。1997年,一份关于全球气候混乱的《科学家声明》被送往白宫。它声称已有来自美国和国外的2611位科学家签署认可人为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证据是“定论”。根据“健全经济公民”(反对危言耸听的气候组织)组织调查,只有约10%的署名者有气候科学领域工作经验。事实上,该署名包括2名景观建筑师、10个心理学家、1名受过训练的中医和1名妇科医生。[22]IPCC的“曲棍球棒”曲线抹去了全球气候历史最近一段时间,IPCC企图改写地球上已知的气候历史而玷污了其在自然科学界的权威形象。中世纪和罗马暖期,以及期间的冷期,这些都给那些主张人为影响全球变暖的人出了个大难题。如果中世纪和罗马暖期在没有温室气体的情况下仍然比今天温暖,那么现代的暖期又会有什么非同寻常的呢?对世界历史的尴尬解释:“在中世纪时的气候,据说和今天一样暖和,甚至比今天还更为暖和。这样的声明似乎无伤大雅,但对那些反对采取行动遏制全球变暖的人来说,这已成为一件闹得满城风雨的事件。如果中世纪气候比今天温暖,显然它不可能归因于矿物燃料的消耗。这具有争议的论点将证明20世纪的全球变暖,可能是全球气候的另一个自然波动。因此并不需要采取任何政治行动,以遏止化石燃料的使用……许多新的古温度系列研究已初有成果。但是,经过很好校正且具有10年或更高精度的数据采集点仍只有少数的十几个地点……这些极少数的记录主要来自热带地区,只有极少数来自南半球……这些证据都没有指向中世纪暖期为何和现代暖期一样温暖甚至更为温暖。”[23]但科学使之更加困难:“我们今天发布的一个新报告,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黛安道格拉斯达尔基博士,她利用了来自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证明了作为一个全球性情况存在的小冰期并不限于北半球和欧洲……作为她报告的一部分,在41页注明的文献中包括相关研究的海洋内核、海平面升降曲线、树木年轮、泥炭沼泽、盐沼、石笋、历史记录,甚至人类牙釉质,以确定小冰期的量级、时间和地理范围。”[24]全球气候变暖的整个概念,无论是自然论还是人为论,都取决于地球的气候和与之联系紧密的且通过空气和水流及其反馈的生物圈。如果全球气候不是一个无缝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则让人担心的“全球变暖”,就可以简单地转移到地球上一个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区域。
1996年,众所周知的事件是IPCC发表了第二次评估报告,其中包括一个过去1000年的全球气候历史图,显示了一个地球最近气候变化的历史画卷。它表明,中世纪暖期的气温要暖于今天,小冰期的气温要低于今天。从古树年轮、冰芯及温度计中读取的地球1000年的气温变化(引自1995年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图22)6年后,在2001年气候变化问题专家小组会上,IPCC更是大胆地提出了一幅根本不同的地球过去1000年的气温变化图。2001年气候变化突出展现的图形是基于1998年的研究,是由来自马塞诸塞大学的一个年轻博士迈克尔曼恩领衔研究得出的。曼恩等的研究是基于使用了几种气温指示器(但主要是树木年轮)评估1000~1980年的气温变化。然后,他就按照自然状态粗略地将20世纪的地表温度的记录(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在城市热岛下记录的温度)嫁接到1980年以前的记录。这一结果是戏剧性的。经历了难以解释的中世纪暖期和尴尬的小冰期。曼恩给我们描述了900年的全球气温稳定状态——即一直到1910年。那么,20世纪的气温似乎失去了控制。曼恩的图形因其形状类似于曲棍球棒,因而在科学界成为臭名昭著的“曲棍球棒”(见下图)。[25]“曲棍球棒”曲线图(引自2001年IPCC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图)在美国,克林顿政府还拿起了曼恩气候历史图,并将它作为美国国家评估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后果的栩栩如生的例子,并发表于2000年。曼恩的研究同有关中世纪暖期、小冰期数以百计的历史原始资料,以及数以百计的气候变化科学论文与证据是相矛盾的。但曼恩的研究迅速响应了IPCC和克林顿政府想要的全球气温的历史性变化,即它从未发生过。曼恩还被任命为IPCC有关气候报告的主要作者和一个主要的气候专业期刊——《气候学报》的编辑,以便向其专业发布新东西。为了能明显消除那些令人尴尬的世界气候历史钉子,IPCC在2001年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包含了以下语言: 是否有一个“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这两个术语,是被用来形容大约在17~19世纪和11~14世纪,在欧洲及邻近地区各自两个不同的气候时代……鉴于其半球情况,“小冰期”只可被视为一个北半球适度的冷期,在此期间,其温度相对于20世纪后期的水平下降不到1℃……“小冰期”似乎已作为在北大西洋地区大气环流模式改变的最清楚的表达……在过去的几个世纪,有关南半球温度变化的证据相当少。在北半球,有什么证据可用于从半球尺度来显示夏季和全年平均情况有明显的不同?唯一明显的相似点是,20世纪晚期以来前所未有的变暖。[26]实际上,IPCC告诉我们,要无视绝大多数历史和物理证据,即大约在1300~1850年期间世界的平均气温急剧下降(-17℃~-16℃)这一事实。他们假装这些充分证据仅仅是一阵冷风、冰川的前进,强大的风势以及可怕的风暴并没有将格陵兰岛上的挪威定居者冻死。这暗示着地球的气候在小冰期并不寒冷。全球环流只获得了一点少许的“收缩”。即使世界上的气候循环不能正常运作500年以上的时间,也没有必要担心全球变暖。除非你所在的地方气温有问题。所幸的是,当然,在3000年的地球历史上并没有口头或文字记载以支持这样一个概念,也没有来自古生物学家在冰芯、树木年轮或其他实物上的证据。世界各地的气温将继续和来自太阳的总热量以及大气和水汽复杂的扩散相关。“曲棍球棒”的致命缺陷曼恩等人的研究是颇具争议的,尽管它们传播广泛。然而奇怪的是,还没有通过同行气候科学家的审查,就迫使曼恩研究团队于2004年7月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一份《更正错误》的声明。[27]迫使他们这样做的是两名加拿大专家: 在统计方面训练有素的多伦多大学金属专家斯蒂芬麦金太尔,来自加拿大大学的经济学家罗斯麦基特里克。曼恩研究报告刊登在IPCC的报告之后,麦金太尔和麦基特里克曾请求得到曼恩研究的原始数据。但曼恩却提供了一份迟缓和不完整的数据。这暗示着,先前并没有被要求审查他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有关原始数据!他们发现,这些数据并不能提出曼恩所声称的研究结果,“归因于校勘错误,不合理的推断或外推,过时的数据,错误的地理位置,不正确的主成分分析和其他质量控制缺陷”。利用纠正的和更新的原始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都是通过古气候学世界数据中心审查的,并运用了曼恩自己的方法重新计算1400~1980年期间北半球的气温指数,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杂志上。[28]上一章作品目录下一章
“其主要发现是,在15世纪早期,气候变暖超过了20世纪任何时期”,麦金太尔和麦基特里克在报告里说。换句话说,曼恩的研究,从根本上是错误的。曼恩和他的研究小组还没有承认这一点。他们的“更正”明确表示,虽然其公布的代用资料内容包含几个错误,“但这些错误并没有影响到我们以前的公布结果。”[29]在加拿大的《金融邮报》上,特伦斯科拉发表的有关评论使曼恩更为尴尬: 联合国气候变化机构和《京都议定书》进程的伟大的宣传图标之一,就是“曲棍球棒”,一个声称显示了世界气候变迁的漂亮图形: 即近乎1000年的一个美好的、稳定气温的世界气候,这一气候一直持续到20世纪后期气温突然开始飙升时。“曲棍球棒”随即被数以千计的报告和出版物转载和引用,就像风暴似地席卷了大江南北的气候科学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一项重大的尴尬即将来临,联合国有关机构一直将“曲棍球棒”当作宣传的焦点……其他科学家也重新分析了部分图形,并发现无法认同这一结论。这意味着一个伟大的气候主张——20世纪的碳排放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气候变暖,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错误。[30]这似乎比错误更糟。曼恩的研究还遗漏了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在与曼恩的研究小组交流过程中,麦金太尔和麦基特里克获悉,在曼恩他们的研究中,到目前为止给出的20世纪最重要的树木年轮资料,来自加利福尼亚州谢拉内华达山区的14个地方。在这些古树中,古老的、生长缓慢的高海拔的狐尾松(可活近五千年)在1900年后强劲生长。唐纳德格雷比尔和舍伍德伊德索收集了这些树木生长年轮的资料,其研究成果在1993年刊出,题为《在树木年轮中探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空中施肥的影响》。[31]格雷比尔和伊德索明确指出,在他们的研究中,本地或区域的气温变化都无法解释20世纪那些成龄树木为何突然加速生长。二氧化碳就犹如树木和植物的肥料,同时也增加了它们的水利用效率。树木在大气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情况下,极有可能生长得更为迅速。高海拔的狐尾松也一样,在湿润和肥力肥沃的环境下,有可能对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呈现极强烈的反应,这是格雷比尔和伊德索研究的关键点。曼恩和他的合作者明知二氧化碳的施肥现实,因为它清楚地呈现在研究报告标题中,这是他们自己从最重要的加权数据站点上得出的,但是却有意将之遗漏。最大的全球变暖谎言: 《京都议定书》的执行——廉价和便利《京都议定书》最大的欺诈行为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 人类从使用化石燃料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是廉价和便利的。“京都”支持者通常认为,正是一些大型石油企业和电力垄断公司俘获了我们的头脑,我们在所有这些年来才一直崇信化石燃料。几乎没有“京都”倡导者建议使用核电,而核电是目前唯一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碳的具有成本效益的能源替代方案。“京都”用可再生的提法来装扮它的“5%的解决办法”以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在现实中,IPCC表示,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适度”水平,可能需要全世界削减化石燃料使用60%~80%。“京都”成员国,即使是排放量不断上升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不得不放弃几乎是它们所有的化石燃料,以实现这一值得怀疑的目标。通过“京都”机制极大地降低了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水平,显然会迫使人类在使用能源和技术方面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正是它的假定所要做的。世界上的人们将资金转向投资于具有争议性的核电或几乎完全放弃现代科技,这对很多世界公民来说,仍然没有哪一个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即使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迫切希望像美国人和欧洲人一样生活,似乎是第三世界国家比第一世界国家更愿意签署《京都议定书》,并将方向快速转向可再生能源。“京都”成员将不得不在政治上将能源定量配给居民点、学校、医院和企业以满足生活、生产之需。现代交通工具和反季节新鲜果蔬将被大幅削减。旅游业将可能只为那些中奖的幸运者服务。由于很多好的工作机会变少、可供选择的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减少,以及较少的方法以改善人类的健康,人们的生活水准将直线下降。世界上许多地区的景点将覆盖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如今,在加利福尼亚州,在相同的时间内,从占地数千英亩的风车和太阳能电池板上产生的电量等同于从占地万平方米的一个发电厂的电量。而且,太阳能、风能,甚至核能产生的液体燃料也无法使用在汽车和飞机上。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几十亿人会发觉很难摆脱贫困和不可持续利用的可再生木材、秸秆来做饭和取暖。同时,野生动物的命运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因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将面临被清理,以满足木柴和耕作低产作物之需。
参考文献(1)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8月07日12:02 新浪读书 1. “About Climate Action Network Europe,” 〈〉.2. “About USCAN,” 30 January 2006, 〈〉.3. Ken Green, “The ‘Fatal Conceit’ of Kyoto,” Toronto Star, 25 April 2004.4. Quoted by the Associated Press, 6 April 1990.5. The ByrdHagel Resolution passed 950 by the 6. ByrdHagel Resolution.7. M. Parry et al., “Adapting to the Inevitable,” Nature 395 (1998): 741.8.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First Assessment Report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9. IPCC,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 1996,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10. IPCC,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2001.11. IPCC,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 1996, chapter 8, 412.12. IPCC, Second Assessment Report, 1996, chapter 8, 439.13. F. Seitz, “Major Deception on Global Warming,” Wall Street Journal, 12 June 1996.14. T. P. Barnett, B. D. Santer, P. D. Jones, R. S. Bradley, and I. R. Briffa, “Estimates of LowFrequency Natural Variability in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s,” The Holocene 6 (1996): 96.15. S. Fred Singer, Hot Talk, Cold Science (Washington, ; Independent Press, 1992), 40. Quoted statement by Atmospheric Scientists on Greenhouse Warming, 27 February 1996.16. Heidelberg Appeal, publicly released at the 1992 Earth Summit in Rio de Janeiro, 17. Text of the Leipzig Declaration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18. Dennis Bray and Hans von Storch, “1996 Survey of Climate Scientist on Attitudes towards Global Warming and Related Matters,”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80 (March 1999): 439455.19. “Survey of State Experts Casts Doubt on Link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Global Warming,” press release, 1997, Citizens for a Sound Economy, Washington, 20. Global Warming Petition, Oregon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Medicine, Cave Junction, Oregon, 〈〉.21. Policy Statement on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Chang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Climatologists, approved November 2001.22. Scientists Statement on Global Climatic Disruption, Ozone Action, Washington, , 6 June 1997.23. Raymond S. Bradley, “Climate in Medieval Time,” Science 302 (17 October 2003): 404405. Bradley coauthored with Michael Mann two widely cited studies denying that the Medieval Warming and Little Ice Age were important global climate events.24. Fred Palmer, President, Greening Earth Society, 25 January 2001.25. M. E. Mann et al., “GlobalScale Temperature Patterns and Climate Forcing over the Past Six Centuries,” Nature 392 (1998): 779787.26. IPCC,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Chapter 2, Section , “Observed Variability and Change,” 27. Mann et al., “Corrigendum: GlobalScale Temperature Patterns and Climate Forcing over the Past Six Centuries,” Nature 430 (1 July 2004): 105.28. S. McIntyre and R. McKitrick, “Corrections to the Mann et al., “Proxy Data Base and Northern Hemispheric Average Temperature Series, 1998,” Energy & Environment 14 (2003): 751771.29. Mann et al., “Corrigendum,” 105.30. T. Corcoran, “The Broken Stick,” Financial Post, 13 July 2004.31. D. A. Graybill and S. B. Idso, “Detecting the Aerial Fertilization Effect of Atmospheric CO2 Enrichment in Tree Ring Chronologies,”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7 (1993): 8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