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十年前的电影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18:52
  
  时如白驹,飞驰而过,1997,弹指一挥就是十年,转眼已是07了,我的时间意识还固执的停滞在过往里,不肯前进。那一年,香港回归了,那一年,我还在山大的大操场露天电影看《甲方乙方》,在科学会堂,101电教室看《甜蜜蜜》,《泰坦尼克号》、《变脸》,在宿舍里光驱直响的电脑上看《香港制造》、《小武》、《古惑仔》……,不曾想这些电影转瞬间已经变成了十年的记忆。
  
  世界上有两种电影,一种用眼睛去看,一种用心灵感知。前者把时间搜刮而去,后者把时光注入我们的灵魂……我用笔墨记录下十年的电影记忆,记录下那些把时光注入我们灵魂的美丽胶片。
  
  贺岁电影一朝开幕,十年之间蔚然成风
  
  代表作:《甲方乙方》
  《甲方乙方》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讲述的是:钱康、姚远、周北雁、梁子四个善良、智慧的年轻人,开办了一项“好梦一日游”的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此业务引来一大批突发奇想的顾客:书摊老板想当一天巴顿将军;嘴巴不严的四川厨子想体验一下“打死我也不说”的英雄气概;大款想做“吃苦梦”;大男子主义的人想做“受气梦”;明星想做“普通人梦”,在帮助人们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四个人从开心、好玩和胡闹中,逐渐投入了自己的真诚。
  也许从电影艺术的水准来审视《甲方乙方》,它可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电影刚拍摄时,当时的影评人评价其为电视剧,是小品,唯独不是电影。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巨大的震撼和长达十年之久的持续影响力。
  《甲方乙方》至少在两个方面开创了中国电影之先河:第一,首度提出了“贺岁片”的概念,此后十年内,中国贺岁大片蔚然成风;其次,它是第一部采取导演不领片酬而是利润分成的“风险共担”模式,开创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又一种先河,当年《甲方乙方》一炮而红,创下3000万高额票房,冯小刚自然也是赚了盆满钵满。
  
  冯小刚用其生活化的诙谐电影语言,调侃着他眼中的社会和生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冯氏风格。不去刻意煽情,只是若隐若现的反应出在嘈杂的现实中,面对着种种生活的残酷与无奈,在那些玩世不恭,谦卑调侃之下所埋藏的温情与善良。
  这部电影让我们难以忘怀的还有那些经典的台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阿”、“打死我也不说”、“既然张先生来了,就让咱家的骡子呀马啊那些个大牲口都歇了吧!”,这些充满调侃诙谐的话语依然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记忆里,活跃在我们的唇边,我们的笔下。之后《手机》里那句充满方言口味的“做人要厚道”“的确有些审美疲劳阿”更是经久不衰,风靡N年。
  《甲方乙方》可谓是中国商业电影进程中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葛优也从此成为冯小刚的御用明星,冯+葛的组合成为了中国贺岁大片的票房保证,应运而生了《没完没了》、《不见不散》、《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一系列让我们难以忘怀的经典电影。
  
  
  
  浪漫风潮席卷两岸,文艺小品再达巅峰
  
  
  代表作:《甜蜜蜜》、《半生缘》
  一首邓丽君的老歌,几个小人物的哀怨别情,悲欢生活,演绎在香港回归前后的九七大背景里,成就了风靡一时的《甜蜜蜜》,这首老歌重新回放在大街小巷,这部电影讲述的爱情故事席卷两岸。陈可辛不愧为香港文艺小品的篆刻大师,轻如炊烟云丝般的铺陈,淡若香草幽兰的情节,一个故事讲的缠绵动人。《甜蜜蜜》的成功,还要归功于女主角张曼玉的出色演绎,当时的张曼玉演技已是炉火纯青,她将李翘,一个顽强坚韧的女子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眼神,一个抬头,似乎我们看到的不是电影,就是她自己的故事。
  《甜蜜蜜》是香港金像奖史上的一个纪录,11项提名,9项大奖,分量最重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等被它一手囊括。在中国电影史上,《甜蜜蜜》已经成为文艺电影的又一次巅峰。
  讲到《甜蜜蜜》,我们不能不提到里面的另一个重要的人物——黎明。黎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干净的气质,从94年的《都市情缘》到97年《甜蜜蜜》、《半生缘》、98年《玻璃之城》,一直到2004年《大城小事》,历经十年感觉他的气质还是丝毫不变——纯净。虽然他只是靠《甜蜜蜜》首获提名,《半生缘》甚至连提名都没有,但这种纯净的气质让黎明成为香港文艺小生的不二人选。从这个层面讲,虽然张曼玉已经是第三次封后,但我觉得收获最大的还是莫过于黎明。
  97年还有一部文艺电影是必须要提到的,那就是《半生缘》,导演许鞍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导演,拍摄题材非常广泛,曾凭《女人,四十》以及后来的《男人,四十》获多项大奖。《半生缘》中,她用细腻的手法静静的讲述着张爱玲笔下老上海半个世纪的沧桑,活在其中的凡人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不动声色却韵味悠长,最大程度的演绎了张爱玲原著的味道:浮华褪尽,她比烟花还寂寞。可惜的是,这部佳作只获得最佳女主、配两项提名,梅艳芳获得最佳女配角奖,略显美中不足。
  那一年,其实没有看懂《半生缘》,虽然当时,我以为我懂了。
  







  
 
  小制作拍出大作品,草根黑马震惊影坛
  代表作:《香港制造》、《小武》
  
  《香港制造》
  少得可怜的50万元港币、过期胶片,5个志趣相投的朋友组成的幕后班底,全部的非职业演员,一个少年无望的爱情追寻,一部出色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制作电影。 陈果曾说过,拍主流电影太痛苦,要沟通要面对老板的面孔,整个过程又痛苦有不过瘾,如果有机会他一定要自己写自己拍。他的“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的梦想终于在《香港制造》这部电影里实现,那一年陈果38岁。
  情节不够离奇,场景不够美丽,演员没有名气,可以说有些平淡乏味——这是我第一次看《香港制造》的感觉,直到曲终人散,一个人慢慢咀嚼,甚至以后第二次,第三次看这部影片,才越发清晰的感受到青春挽歌的惨烈与力度。陈果的电影里带着明显的地域色彩,那个繁华的香港在陈果的镜头下变成一个垃圾城市,到处充斥着贫困、肮脏与世俗,那些郁郁的边缘人在生活中挣扎,在青春里哭泣,生活却依然像浩荡的水一样流淌不止。我依稀还能听到阿屏的妈妈对中秋说:“你可惨了,还有漫漫长路要走。”于是绝望开始如影相随,我们希望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不受到伤害,我们拼命抵抗,却只能看着那些逝去的无奈微笑。
  我们在陈果制作的一大堆灰暗的垃圾里,却发现一些闪光的东西照耀着我们的心灵,他们叫反抗,就像中秋死去的青春。
  陈果讲述的是永远会被大历史忽略掉得普通人的生活,或者说更早根一点的是永远被历史的大车轮压得扁平的小人物的生活,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他之后的作品里,《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榴莲飘飘》,一直到《香港有个好莱坞》。在陈果的电影里,悲剧的力量无处不在,但这种悲剧的行走却是淡定的,不经意间将人物的命运推向悲剧的极致,这就是陈果的力量。
  《香港制造》在当年香港金像奖激烈的竞争中勇夺最佳电影、最佳导演(陈果)与最佳新人(李灿森)项大奖。并获得台湾金马最佳导演,金紫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大小奖项二十余个,可谓黑马震惊影坛。
  当然说起这部电影,必须向一个人致敬,那就是天幕的老板刘德华,不敢说有他才有《香港制造》,当可以肯定的说因为刘德华,陈果的梦想得以尽早实现。话扯得远一点,2006年风靡一时的《疯狂的石头》,刘德华也投资其中,所以说,刘德华对于中国电影的贡献决不只是他所拍的一大堆烂或不烂的影片。
  
  《小武》
  在1997年,如果提到黑马与草根,那就不得不提另一位导演与他的电影——那就是贾樟柯的《小武》。
  在贾樟柯的眼睛里,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处于一个强烈的转型期,社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混乱、浮躁、焦灼的氛围里,每个人在这种氛围里都承受了很多东西,每个人都在重新确立自己的位置,一切都在解构再重构,就在这种氛围下,《小武》应运而生,用一句时髦的话来形容,就像一棵突然挤破的青春痘。
  《小武》整部电影都是在拍一个人,拍小武这个人,通过他带出整个空间,带出整个世俗场景里面所有人的生存状态。然后通过他展现出一个九十年代的中国人在追寻幸福的过程中所丢失掉的东西,那种痛楚的感觉。
  97以及以后的几年,《小武》受到了太多的关注,关注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影片受禁,再就是获得了太多的奖。受禁是因为《小武》没有送国家电影局审查就直接出国参评,而且他的拍摄资金是香港来源,与国内没有任何关系,贾樟柯后来的几部作品也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获得太多的国际大奖与影界的好评也使得《小武》备受关注,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沃尔夫冈斯道奖,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等等十几项大奖。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 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之后,贾樟柯陆续拍摄了《站台》、《任逍遥》,一直到如今的《三峡好人》,但《小武》是贾樟柯的作品我最喜欢的一部,这部作品更容易走近我的心灵,或许是因为影片与我似曾相识的记忆碎片太多了。
  


    银河映像集体亮相 渐成港影中兴象征:
  代表作:《一个字头的诞生》、《十万火急》、《两个只能活一个》、《暗花》
  
  银河映像诞生于1996年的《一个字头的诞生》,导演是银河铁三角之一的韦家辉,这是他《和平饭店》后的第二部电影,影片借鉴了基耶基洛夫斯基《误打误撞》的结构,讲述了一个混混的两种不同的江湖道路,影片基调黑色、荒诞,韦家辉一反传统黑帮影片的拍摄手法和风格,用镜头语言将一个平凡的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大量广角镜头和运动场景的衔接天衣无缝。开辟了所谓的“失意的光影”的风格,成为银河映像一段时间内最为典型的标志。
  之后,银河铁三角的绝世天才游达志拍摄了《两个只能活一个》、《暗花》,更延续和增强了这种银河风格,《两个只能活一个》游达志加入进入的爱情元素更让影片别具一格,而《暗花》则成为那个时期银河映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整部作品以布局和操纵来隐喻命运的多劫和定数,将人自身在巨大的外界环境中,已是注定的悲剧,任凭你努力挣扎,都无法改变预先的命运轨迹的宿命论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鲜明的风格和凌厉的影像让《暗花》获得诸多奖项的提名,然最终获奖寥寥。
  《十万火急》并非银河映像制作,但其班底十有八九是银河人,所以更被看作为银河映像成立前的一次集体亮相。这是一部在精神上模仿好莱坞主旋律影片的作品,是香港电影史上罕见的弘扬集体主义的影片。导演杜琪峰在片中展现的刻画群像的能力,对大场面的调度和掌控,以及所展现的英雄主义精神,奠定了其在香港影坛中的地位,之后杜琪峰日渐成为日渐衰败的香港影坛中兴的象征,成为港片的品质保证。剧中的主演刘青云也奠定了与杜琪峰的长久合作的根基,成为银河映像的御用艺人,也可谓受益匪浅。
  2000年铁三角解体,游达志出走,让众多影人扼腕叹息,这是电影商业进程的结果,也是银河映像宿命风格的又一次验证,之后杜琪峰拍出了香港影坛的惊世之作《枪火》;2003年《大块头有大智慧》后,韦家辉宣布离开,铁三角彻底分离,之后又拍出了《枪火》的续集《放逐》,成为杜琪峰影史中最为重要的两部作品。06年底,杜琪峰导演、韦家辉监制、刘青云主演的电影《神探》低调开拍,不知这算不算得上银河重聚首的迹象? 
  从96年成立至今,银河映像共制作电影四十余部,《非常突然》、《暗战》、《枪火》、《孤男寡女》、《全职杀手》、《PTU》、《大事件》、《龙凤斗》、《黑社会》、《大块头有大智慧》、《放逐》等一系列经典影片都是银河映像奉献给我们的难以磨灭的电影印记。
  让我们记住这些电影吧,记住这些名字:杜琪峰、韦家辉、游达志、游乃海与银河映像。
  



          同志情结大放光彩  香港票房光芒不再 
  代表作:《春光乍泄》、《高度戒备》、《古惑仔4之战无不胜》、《赌神3之少年赌神》
  
  由于受好莱坞电影的强烈冲击,1997年的香港电影依然在持续低迷,票房已经连续第五年下跌,全年上映港片不足100部。但总体来说,从电影质量而言,比96年还是回升了很多,也产生了很多影响致深的电影。
  
  王家卫拍摄了《春光乍泄》,这是十年来最言之有物的王家卫电影,从94年《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开始,经过时间的锤炼,让《春光乍泄》里的每个镜头都若有所言,整部电影前所未有的圆润浑成。是很多人心目王家卫的巅峰之作。同时,它为梁朝伟赢得了第二个金像影帝,让梁朝伟走向拿奖专业户的道路。而张国荣第七次提名再次落空,其实这部影片里他的表演着实不错,将那种柔媚的气质展现的淋漓尽致,算是他所有影片里的上佳之作了,可惜仍未能帮他赢得第二座小金人。
  8年之后,又一位华裔导演李安在不同的地域阐述了相同的情感,为他赢回了奥斯卡,他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80年代后期的监狱风云、龙虎风云系列,使林岭东+周润发成为香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堪与吴宇森+周润发媲美,90年代后,林岭东也一度到好莱坞发展,97年回到香港拍摄了《高度戒备》,启用刘青云与吴镇宇两员战将,也算一部上乘之作,当年金像获得多项提名,但最终都失望而归。
  那一年,96年风靡的《古惑仔》拍了第四部《战无不胜》,郑伊健凭借古惑仔系列坚实的迈向了一线;
  那一年,在香港像神话一样的《赌神》系列拍了第三部《少年赌神》,黎明在这一年可谓大获丰收。
  那一年,香港票房的保证还是成龙大哥的《一个好人》,星爷的《97家有喜事》和《算死草》,以及96年底的《食神》,而他的《大话西游》经历香港的惨淡后开始红透整个大陆,这不能不说是盗版DVD的功劳。
  那一年,刘德华与梁家辉在拍《黑金》,这是华仔电影产量最低的一年,仅此一部。
  那一年,《宋家皇朝》一揽多奖,却没有被更多人记住,只是张曼玉多了一座小金人。
  那一年,《南海十三郎》让我们知道了杜国威。
  那一年,舒琪又多了两部三级片《玉女心经》和《97蜜桃成熟时》,但在《色情男女》中的精彩演出开始让她慢慢走出脱片沼泽。
  那一年,张艺谋拍了轻松喜剧《有话好好说》,被指模仿了《天生杀人狂》与《堕落天使》的诸多痕迹,他试图用晃动的镜头将城市的不安和内心的冲动表现出来,但被王朔毫不客气地指为:“那是一种瞎晃”。十年之后,他拍摄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声势甚大,但毁誉参半,“票房和乳沟一样,挤挤总是有的”,我如是说。
  那一年,是周润发离开香港的第二年,没有任何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