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04:12
书评人:曾炜
记得应该是在大学二年级(不是很清楚了),读到了费正清先生的《美国和中国》,那似曾相识又朦朦胧胧的问题和思索,被这个号称“中国通”的美国人激发并萦绕在我的心头。我第一次感觉到,外国人说关于中国的事情比中国人自己说更有意思——很难说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不管他说的对与错,这个美国人总是很认真的分析、推理并作出严肃的结论,我就觉得他非常的可爱,竟然对中国人那么感兴趣。
再后来,随着我的阅读面增广,我发现,关于中国的话语不只有费正清,还有黄仁宇,钱穆,韦伯,白杨,甚至鲁迅也算一个。围绕着中国,形成的话语已经汗牛充栋,又或者干脆可以这样说,自从我们不再阅读和注解古老的经典之后,我们的话语都是关于中国的。围绕着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中国人,什么是中国人的人格,什么是中国的幸福和欲望等等。人们兴致勃勃地论证,注解,证明。。。最后,就连我们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关于中国的定义和叙述,更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突然出现了那么多“中国话语”,似乎越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就越是难以理解自己,好像中国越来越“小孩”了,甚至外国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刘香成的《中国:1976-1983》也正是另一次关于中国的话语,这一次的作者,是一位摄影家,他用镜头记录了中国1976-1983年的中国,照片里有这个国家的学生,工人,领导者;童年小孩,青年人,老年人;静默哀伤,欢腾狂欢,嬉戏胡闹。仔细翻阅影集之后,你会惊叹作者惊人的毅力,独到的眼光,宏大的视野和细微的观察。那里有中国人最快乐的回忆,也有中国人最痛苦的教训。
难以用言语描述摄影集的所有内容,我也不想把那本引人深思的图片集被我这虚弱的语言所窒碍。最合适的办法还是你亲自捧在手上,去感受它带来的文化和历史的震撼或者普通人的感性愉悦。毫无疑问,就像那些曾经给我新鲜感的中国话语一样,这本摄影集也再次给了我何为中国的认识。
《中国:1976-1983》描述的那段历史,是中国人结束了闹腾的文革之后,人们进入改革开放之初的情景。1976似乎注定是一个历史难以忽略的历史点,那一年,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它有点像2008年那样的折腾,大喜大悲,大风大浪。不过还好,在两年的徘徊之后,中国人走上一条不至重蹈苏联覆辙的渐进改革之路,从此在大方向上好像没有出现大问题。如今回想起来,30年弹指一回间,人们更是庆幸当初是走对了,继续走下去的决心也越来越强了。可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彷徨和焦虑是我们这些自信满满的后来人难以理解的,而这本摄影集正好为我们记载了人们那个时代的那种独特表情。这些现在看来有点古旧,有时候甚至有点幽默的照片,在我们轻松之余,总能给我们带来几分历史的深邃和思索。
不过,我不想总用那些像历史,文化,政治等等一些沉重的词汇来描述这样的一本摄影集。历史过度的重量对于一般的民众而言是难以承受的,是不能承受的历史之重。我更愿意像尼采那样,少一点历史的滥用,多一些轻松的表面和日常生活。或许我们就可以这样肤浅地理解,过去那痛苦的十年就是一次文化和历史过度的重量的结果,又或者可以说,中国整个古旧年代就是一个被大部头历史典籍压得喘不来的历史。这些摄影集反映是日常的生活,是老百姓普通的苦与乐,他带来除乐思考之外,还有愉悦的享受和美好的希望。
刘香成的中国是哪一个?在我们理解,是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中国日常表情吧。
2009-11-10 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