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心情叫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23:42:03
透视:有一种心情叫读书
透视中国
BBC中文网中国事务特约撰稿人 江迅

读书习惯离人们渐行渐远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文化名人余秋雨负责对参赛歌手的文化知识点评。比赛临近结束时,余秋雨发出这样的感慨:“15位选手歌唱得很好,但文化知识考评大部份为零分。这使我有点纳闷,是不是考题太难呢?我问了命题组,回答是,这些题目没有超出中学文化知识考核的范围。我在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些基础知识还是必须掌握的,像对屈原、曹操、聂耳,不应该不知道。”
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屈原、曹操,正是不读书的恶果。

在刚过去一个月的第十一个“世界图书与版权日”(4月23日,中文又称世界阅读日、世界读书日)之际,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披露了“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只占全体人口的5%,读书习惯离人们渐行渐远了。
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低到1999年首次调查以来的最低点;在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与前几次调查相比,读书率呈下降趋势,1999年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国民图书阅读率已连续六年下降;在读书者总体中,有25%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
4月23日正值周日,笔者在上海书城参加一个“读书日”活动。书城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巧遇50多岁的岑菊芬,她是笔者一起在安徽务农的“知青”同学。已经退休的她是从媒体上知道今天是阅读日的。
她说,读书是一种遗失了的美好回忆。三十六七年前,在山沟里读到一本好书多不容易。睡在草棚里,点着煤油灯读书,有时煤油用完了,还奢侈地打着手电筒,也要读到尽兴。附近一带的“知青”组成读书小组,休息天要聚集一起,翻山越岭三四小时,参加读书小组读书活动。
那段艰苦的读书岁月,在岑菊芬看来,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是一生中珍贵的一段回忆。她每天家务事不多,除了早上运动,就是读书、看电视,参加了一个环保非政府组织NGO做义工,活得有滋有味。那天在书城,她买了七八本书,书类很杂。
休闲多样化读书受排挤

像岑菊芬那样视读书为一种生活,读书是一种快乐的,当今已经不多见。浮躁、张扬、焦虑、忧郁,从上到下,从东到西,从学界到商圈,从官府到民间,人文价值、人生价值自我迷失,能不导致“阅读危机”的出现吗?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识字而每年不读一本书的受访者在回答其原因时,选择“没时间读书”的占43.7%。广州大洋网的一项调查也得到印证,61%的受访者读书“没有时间”,受访者每天花在读书的时间,不到上网和看电视时间一半的占77%,仅有6%的受访者花在看书上的时间超过上网和看电视的时间。
旅游、健身、影视、网络游戏、舞台演出可谓异军突起,休闲的多样化,确实排挤了读书时间。
来自上海“市民信箱”的一项调查显示,83%的民众不读书的原因,抱怨书价太高。一位留学美国的“海归”说,美国的平装书一般是9到10美元,是中国大陆同类图书的三倍,而美国的人均收入却是中国人的10倍,看来中国大陆的书价是偏高的。
不过,笔者要问,现在的电影票,一张动辄要五六十元人民币,奢侈品、化妆品、保健品的消费能力不低,即使书价不合理,怎么花二三十元买一本书就不舍得呢?
当然,一味指责今天国人不读书,也不是问题的全部。北京中央电视台有个《百家讲坛》节目,这档并不被看好的讲座式节目,是在深夜“睡眠时间”播出的,由于集中了名师,讲的是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形式不拘一格,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终于办成一所人们趋之若鹜的开放“大学”。
电视讲座超人气
北京作家刘心武在《百家讲坛》作“揭秘《红楼梦》”系列讲座,观众反响热烈,引发了一场关于“红学”的论战,除了红学家们、观众和网民也纷纷加入。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二零零五年策划的《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2》竟然一路高歌,前后发行近60万册,雄登全国各地主流书店畅销书榜。

福建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主讲的“汉代风云人”也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一档超人气节目。“韩信是待业青年。”“诺,相当于现在说的OK。”
“你小子混蛋,我和你哥是哥们儿,你居然在皇帝面前说我坏话。”……讲者风趣幽默,听者酣畅淋漓。这样的历史课颇获观众热评。易中天用通俗语言翻译正史,用说书般的手法,表述西汉前期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众多观众对阅读历史重新产生兴趣。当今中国,有“超级女声”的“玉米”、“凉粉”追星族,易中天的铁杆追捧者叫“易粉”、“乙醚”,其狂热程度不输给“超级女声”的追随者。
今年3月,笔者在北京与易中天用餐,易中天说:“过去很多历史书,如《史记》、《后汉书》,对普通读者而言艰涩难懂,史学家们又远离他们。应该有一些学者向大众负责。
“这种负责不是用‘普及‘能概括的,因为普及只需把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而品读比普及重要得多,品读需要去阅读、去品味,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解读,寻找能给现代人启迪的东西。”
北京“共和联动”又推出《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一书,首版就印了15万册,上市三个月内始终盘踞书店畅销书榜。在《百家讲坛》,纪连海揭秘和珅,毛佩琦揭秘明十七帝疑案,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马骏揭秘二战风云人物,葛剑雄正说地域文化史等系列讲座,也都引人入胜,成为向当当的文化大餐。“共和联动”占得先机,成功策划出版《马瑞芳揭秘〈聊斋志异〉》和毛佩琦、葛剑雄等书。
文化大餐
5月,笔者在北京见“共和联动”董事长张小波,他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风行书市的现象,让我们公司意识到,一股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兴起,要引导读者回归经典,除了现有的经典名著外,还需要一种新的形式。
“刘心武、易中天们不约而同都打破古典文化为少数人研究的专利,把读者颗解历史的门坎放低,创造条件使大众参与,让历史成为大众的历史。大众媒体与图书联动,会让读者更容易介入。这是有品味的书,又与大众读者没有距离,这样的文化餐肯定有市场。”
5月22日,《易中天品三国》(第一部)出版招标会在北京举行。以无标底招标的形式,面向中国各地出版社公开招标,这在中国大陆图书出版界尚属首次。上海文艺出版社以版税14%,首印数55万册,3年保底销量20万册的竞标数值中标,获得《易中天品三国》(第一部)的出版权。这一数字显示,出版社对读者购买颇具信心。
让百姓感觉读书不是遥远的事,是全民阅读的前提。从《百家讲坛》到图书热销,可以看出:书,还是有人要读的。几个月前,广西山区的周小玲有个愿望,她为了买一本书,每天省下吃馒头的钱,饿着肚子上学,最终因家人生病还未实现有一本书的梦想。
消息在上海《新民晚报》披露后,3天内收到捐书1.2万册,可帮助爱读书的周小玲节省下一百万只馒头钱。希望书库委员会上海办事处表示,已将捐书送往山区,周小玲们读一本书的梦圆了。
这世界竟然还有以读一本书为梦想的孩子,不能不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