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的新疆情:少数民族面前不当大哥当兄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9:30:25
王震的新疆情:少数民族面前不当大哥当兄弟http://news.QQ.com  1993年04月04日00:00   新华网  杨琳  第 1 2

水是改造戈壁大漠的命脉。王震率领驻疆部队大兴水利。1951年5月,在库尔勒十八团渠放水典礼上,他兴奋地跳进水渠中。

王震和新疆农垦战士一起。

点击浏览更多最新图片

  “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新疆一直怀着深深的感情,我的心和新疆各族人民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琳

  2008年4月11日,王震将军诞辰百年。

  此前,中央电视台播出了6集电视文献纪录片《王震》,每一集都是以新疆开篇。对于这样的构思,纪录片撰稿人周志兴说,这是因为王震与新疆有着特殊的感情。

  新疆,在王震看来,是“第二故乡”。在这里,王震和战友们留下了令人动容的创业激情。时至今日,“王震三下准噶尔”、“王震四进塔里木”、“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仍然为人津津乐道。而“一手拿镐,一手拿枪”,更是王震1949年率部入疆后屯垦戍边、促进民族团结的形象写照。

  “有创造精神”

  王震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我这个人的革命生涯,就是从南泥湾开荒,到全国农垦,还是开荒。”而毛泽东给他的题词“有创造精神”,对王震其人性格的描述更是贴切。

  1949年11月,王震所部入疆,王震任中共新疆分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理司令员兼政委。很快,一个棘手的难题摆在了他的眼前——粮草。

  当时,全疆工农业总产值仅7.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仅占0.5%。广大农村异常贫困,贫苦农民平均每户才有1把砍土镘、1把镰刀,每6户才有1张土犁。全疆人均占有粮食195.7公斤,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粮食已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20万军队的粮饷绝无可能。也就是说,军队必须自给自足。

  1950年1月,王震发布驻疆部队一律参加生产的命令,拉开了解放军屯垦戍边的历史大幕。他当时的原话是:“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建设战线之外。”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那里的人们将水视为第二生命。在修建重大水利工程“和平渠”的时候,老工程师樊宝云见识了一个“天大的奇迹”。

  按照设计,这一工程光水渠两岸的干砌就需要片石7000方,按每方3000斤计算,有2100万斤,庞大的数字令樊宝云对当时新疆的运输条件忧心忡忡。王震得知后哈哈大笑,说:“咱们没有汽车,可有的是‘拖拉机’嘛!”

  王震所指的“拖拉机”实际上就是“人拉爬犁”。而樊宝云根本无法想象单靠人拉爬犁就能解决这样大的问题。当时,正值满天飞雪、遍地坚冰的隆冬季节,习惯了干三季休一冬的新疆本地人,惊讶地看到曾经8次负伤的王震,穿着破旧的棉军衣,带领战士拉爬犁搬运石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那早已被汗水浸湿了的破棉衣,经寒风一吹又结上了一层冰霜,他却神情自若地躬着腰,步履稳健地向前赶。仅仅几天,部队和地方人员拉运的石头堆积如山。

  一下子,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全城沸腾了。人们议论着:“这是延安来的汉人,他们心是诚的,对我们是真的。”樊宝云老工程师深深地感动了,他在日记里写道,“从没见过这样的军队。这是奇迹,天下的大奇迹。”

  当时的新疆百废待兴,要创建工业,钱从哪里来呢?说是从屯垦军人的嘴里抠出来的、身上省出来的,一点也不为过。在筹备八一钢铁厂时,来自上海的余铭钰工程师首先提出了资金问题。王震干脆而直率地回答:“资金你不要担心,目前新疆近20万军队的军费国家仍然照发,这些军费的绝大部分均可用来建设。”

  王震对军队的要求是,“老办法,节衣缩食,先从军队做起……我们十几万官兵,每人节约一顶帽子、一件衬衣领子和两个口袋。再不够的话动员捐献军饷、菜金……先把我的津贴拿出来,就从这个月开始。”

  就这样,驻疆部队军装的双领子改成了单领子,为的就是节省外边的这一段。为节约布料,干部衣服的四个口袋改为两个上口袋。每年发的两套单衣改成一套,每年一套的棉衣改成了两年一套。每天还要从干部、战士的口中抠出半斤粮食、9分6厘菜金,苞谷面窝头能吃饱就算是很好的生活了。

  曾任王震秘书的伍绍祖先生对本刊记者说,“这么做是引起了外界议论和意见的。这样的办法王震都用了,他是真想为新疆做出实事来啊!这样的工作作风,太值得今天的共产党员和干部们学习了。”

  驻疆部队在茫茫荒原上白手起家,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到1950年底,新疆部队在天山南北修建水渠32条,总长2470里,可灌溉耕地127万余亩。1951年,全军区播种89万亩,收获粮食4450万公斤。1950年到1952年,仅迪化地区就建起了大中型厂矿企业12个,投资总额高达9642万元,职工人数增加了10倍。20万大军驻守边防,反倒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新疆各族人民从中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他的温度有三千度”

  王震评价自己“粗鲁得很”,但实际上他是一个爱读书、珍惜人才、能与知识分子交心的人。在主持新疆生产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他对人才的珍重。

  当时的新疆没有一寸铁路,修铁路需要钢材,王震决定建设八一钢铁厂。他亲赴上海请陈毅市长帮忙,聘请具有资本家和冶金专家双重身份的余铭钰担任八一钢铁厂的总工程师。

  1951年,余铭钰来到新疆。王震亲自到机场迎接,亲自安排余铭钰在他办公的新大楼下榻,又为其设宴洗尘。王震的热情和诚意打动了余铭钰,决定献出自己的工厂,举家西迁,将工厂的全套设备以及主要技术人员和部分工人迁到新疆。

  余铭钰之子余宁扬回忆说,“他(余铭钰)说我要到新疆去。人家汽车能停离我们100公尺左右的地方,人走进来,这种敬重不是很简单的。这么一个官,我算是老百姓,无非就是希望我贡献一点技术。”

  余铭钰到新疆后,王震又为他报请国家一级专家待遇,并把当时新疆进口的第一批苏联胜利牌卧车分给了他一辆。一些人对此很有意见。王震说,“我分给余专家一辆是因为他能把矿石炼成钢铁,如果你们哪一位也能点石成金,我王震也送卧车一辆。”

  对于一些因为这样那样原因不被信任的知识分子,只要有真才实学,对新疆建设有益的,王震也大胆启用。

  新疆煤矿蕴藏丰富,但由于开采基础极差,利用率很低,燃料告急。王震得知一位有名的地质专家王恒升因为解放前受到不公正对待,正在迪化监狱服刑,特意请示周总理批准,从监狱里保出王恒升创办六道湾露天煤矿。

  在六道湾煤矿开工时,王震亲自将绣有“总指挥”字样的红布袖标戴在王恒升右臂上。昨天还是身穿囚服的囚徒,今天就成为了领导建设工地千军万马的“总指挥”,人们无不称赞王震的大将风度,称这是在新疆重用人才的创举。

  1984年,邓小平和王震到宝钢考察,当听说炉内温度约有1670度时,邓小平笑着手指王震对别人说,“他的温度有三千度”,说的就是王震的热情。

  伍绍祖说,“我所了解的王震,就是这样对革命、对事业无比热情,对人民群众无比热情,对科学技术、对改革开放无比热情。”

  正是这种热情,这种气度,使王震像磁铁一样,在自己周围吸引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农学家涂治,水利专家王鹤亭,钢铁专家余铭钰,地质学家王恒升,纺织专家刘钟奇、应寿纪,植棉专家王桂五,轧钢专家顾逎义……都是王震领导新疆建设的高级参谋,为新疆建设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同时,王震还在新疆扩建了新疆学院,创办了新疆军区工业学校、俄文专科学校,亲自筹划成立了新疆八一农学院,一支人数众多的科技队伍迅速成长起来,这为发展新疆的现代化工业和农牧业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我们不当老大哥,是兄弟民族”

  王震曾说,新疆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特别是要尽快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现代工业中心,促进各少数民族自己的现代工人阶级的诞生,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为各少数民族的经济繁荣提供更为有力的政治保证。

  多年来屯垦戍边的巨大成果,新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提高,就是对民族团结最为有力的促进。

  1953年调离新疆后,王震的视线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新疆。他先后15次回到新疆视察工作,新疆的各族干部群众,也经常到北京他的家里做客,与他谈新疆的发展变化。新疆在北京举办活动,他不管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参加。他还常常亲自动笔,给中央写报告对新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出各种建议。1981年,他到新疆推广地膜栽培技术,以老军垦的名义与位于准噶尔盆地的新湖农场领导签订了新的植棉合同,鼓励职工生产,使兵团的棉花生产登上了新的台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境内外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加上工作上的一些失误,新疆的民族关系一时出现紧张。1980年10月到1981年8月,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王震四次抱病入疆,在解决新疆民族矛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王震说,“我是自己跳出来管这件事的。”

  1980年10月,他在巴音郭楞自治州干部大会上说:“我们要同各族人民讲友爱,讲团结。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讲文化,并不比其他民族高。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汉族是一个主体民族,九亿多人,少数民族称我们老大哥,我们作个揖‘阿弥陀佛’谢谢你,我们不当老大哥,是兄弟民族。”

  1991年,83岁身患癌症的王震最后一次回到新疆,最后一次走进塔里木。他动情地说:“我在1980年曾经说过,现在我重申,如果去见马克思,我已委托战友和亲属将我的骨灰撒在天山上,永远和各族人民守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西北边陲。”

  在即将离开时,他特意穿上了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戴上维吾尔族的花帽,像一位慈祥的维族老人,与送行的同志一一道别。临别时在机舱门口,他慢慢地弯下腰来深深地鞠了一躬。

  跟随《王震》摄制组几乎走遍了王震所到过的每一个地方,采访了二百多位相关人物的撰稿人周志兴感慨地说:“纪录片没有访问高官,采访对象都是普通百姓。历史是公正的。只要为老百姓做了好事,老百姓就会记住你。王震1953年就调离了新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在新疆人民的心中仍然有着极高的地位,这就说明了一切。”

  1993年4月4日,王震实现了把骨灰撒在天山南北的愿望,践行了与他的战友和各族人民永远相伴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