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降驴途日记(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1:12

牯牛降驴途日记(二)

07年10月牯牛降   2007-11-15 11:10   阅读13   评论0   字号:    

 

10月5日  AM

早晨6点起床,一出门就被清晨的美景迷住了。历溪古村四面环山,太阳刚刚出来,还没有照到这片安静的地方,天还没有全亮,但是阳光已经照到了远处的山顶,山顶笼罩在曙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好一幅金光罩顶的美丽图画。我和小苏拿出相机一通猛拍,不过我的手机效果不好,拍不出那个气氛,相机也只是入门级的,效果自然比不上专业相机,只好将就了,只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风景。


       洗漱用餐完毕,小苏他们和村长请来的向导商量行程和价格。而我,则跑到村里最大的一棵古树那儿拍照去了。那棵树真大,四个成年男人是环抱不过来的,树荫有一亩地那么大。据说是明代就栽下来了,距今有好几百年了,听向导说了一个树的名称,可惜没听懂。现在,这棵树已经是文物了,受国家保护的。

 

完事后,8:15左右,我们背包上肩,就此踏上了艰苦而又充满乐趣的牯牛降徒步穿越之旅。

 

登山前要经过一段土路,这是整个驴途中最平坦的一段路,大家有说有笑,信心满怀,轻松自如,其实,艰苦的旅程正在前方等着我们呢!

在一个铺着两块石板的小桥上,我们停了下来,向导开始向我们讲述这座桥的故事。这座桥由两条石板组成,两条石板上都各凿了一个方孔,不过,一条石板上的方孔被凿穿了,另一条上的方孔则被凿了一半,未被凿穿。以前,山上住着姓汪的,山下住着姓王的,姓汪的下山和姓王的上山,这座桥都是必经之地,有时候会因为过桥有一些小矛盾,后来,在桥上做了这两个记号,规定姓汪的走那条方孔被凿穿的石板,姓王的走那条方孔未被凿穿的石板,自此,大家各走各路,相安无事。后来,姓汪的全部迁到了下游,这个规矩也就不存在了,不过,姓王的走到这儿,还是习惯走那条方孔未被凿穿的石板,我看到,向导也是这样的,习惯成自然了。关于汪村,在登顶的路上,向导还向我们讲了个故事,在这儿提上来说一说。汪村以前是在山上住的,后来为什么迁到下游呢?这里有个传说。过去,汪村有一个大户人家养了一条狗,一年冬天下雪的时候,这条狗生了几只小狗,可是这几只小狗生下来第二天就不见了。此后几天,大狗每天准时回来吃两顿饭,其它时间都看不见它。主人很纳闷,一天就悄悄地跟着去看,发现狗一直往下游走,走到一个地方停了下来,主人发现那几只失踪的小狗就在那儿呢。而且,那地方有个奇怪的现象,外围大雪覆盖,白茫茫一片,而小狗呆的地方则一点雪都没有,大狗每天吃过饭后都过来喂小狗。于是,姓汪的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就全部迁到了这儿,这就是现在的汪村。呵呵,没想到,这偏僻的乡村还有这么动人的传说。不过,也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生活来源吧!

 

平坦的路走了大概有两公里,期间经过了稻田、森林保护站、茶园,偶有上坡,不过都不算陡坡,大家基本不吃力。前一公里的路两边有齐膝高的野草,大家的鞋子和裤脚都被露水打湿了。经过茶园时,向导和我们说祁门的红茶是最有名的,味道很好,只可惜我们五个驴友对旅游纪念品不敢兴趣。

就在大家开始有点累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都无语的时候,来到了一条溪流前,我们要踩着石头,穿过小溪继续爬山。其实,我们一路都是沿着这条小溪走来的,时常能听到潺潺的水流声,安静的时候,听着这样美妙的音乐,行进在山间小径上,不也是一种享受吗?刚走到河对岸,向导叫大家卸包休息,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休息。我掏出GPS,发现此时的海拔大概在310米左右,距离我们要登顶的最高峰1727.6米还有1400米的高度。大家卸下背包,有的拿起相机对着周围一通狂拍,有的蹲下来用清澈的泉水洗个脸,还有的干脆手捧着泉水喝了起来。大家象小孩一样,在石头上跳来跳去,欢声笑语荡漾在幽静的峡谷里。

 

休息完毕,继续启程。接下来的路,一段比一段险要,一段比一段难走。也许是平坦的路走多了,一下子遇到很陡的坡路,还是有点吃力的。这个时候,手里的两根手杖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想想,多亏了这两根手杖,否则,我们能不能成功穿越还是个未知数呢。据说,上坡的时候,手杖能够减轻下肢10%的承重,下坡的时候更是达到了15%,经过这次实践,发现有了拐杖确实轻松了很多。所以说,要成为一个成功的驴友,体力和意志当然是不可缺少的,装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就这样,我们忽上忽下,忽而平坦,忽而凹凸不平,一会儿走进了灌木丛,一会儿又烈日当空,队伍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蜿蜒前行,大家的体力都差不多,队伍没有拉长。我们的汗也出了很多,好在向导保证大家一路有水,不用额外带太多的水,所以每个人都不吝惜水壶里的水,想喝的时候尽管喝。所以,向导也是驴途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好的向导不仅可以让驴友走对方向,不致迷路,还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负荷和路程,节省体力。我们的向导(王导)今年53岁了,17岁开始上山采药,走了36年的山路,不仅体力充沛,而且野外经验丰富,熟悉牯牛降的一草一木,所以哪儿有水,哪儿没有,已经不是记在脑子里,而是刻在脑海里了,这样,我们就不必带过多的水在身上,不但解放了我们的背包,还可以放心地补充水份。

在上山的第一个营地,看到有几个驴友在扎营休息,我们没有卸包,而是继续赶路。这一走,就一直走到9:35。看到第二个休息点的时候,我们都已经累得不行了,卸下背包,大家立即补充水份,吃东西补充体力。我还脱下了登山鞋,换上了拖鞋,解放自己的双脚,脱下鞋子的那一霎那,真是犹如重生,那感觉不可言语。王导开始洗路上采的野山葱,我们则边休息,变闲聊。休息了大概20分钟,我们要离开的时候,这个休息点又来了十几个驴友,有男有女,是浙江金华的,都说天下驴友是一家,在这深山老林里看到驴友,分外亲切,大家东扯西扯随便聊了几句。就在我换上登山鞋准备重新上路的时候,惨剧发生了。可能因为脚底沾了水的缘故,当我站起来从我休息的石块上跳到另一个石块上时,脚底一滑,我摔倒了,一只脚踩到了水里,身子歪到了一边,耳朵则撞到了旁边的岩石上,可怜的我当时血就下来了,好在同行的小苏带了创可贴,立即给我贴上了。唉,血的教训啊!

顶着受伤的耳朵,我继续驴途。也许是第二次休息得比较充分,在到达第三个休息点时,大家都不是太累。途中有发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我们的驴友小苏的单反相机“湿身”了。因为拉链没有拉上,包滚落到水里,相机也跟着湿了。大家都替他惋惜。于是,小苏开始边走边晾晒相机,我们戏称他晒宝了。不过,这也是驴途中常见的事情,经过多了,经验也就丰富了。

到达第四个休息点时,已经是11:15了,大家也饿了,卸下背包,掏出事先准备的食品准备午饭,王导则在我们身边继续洗野山葱。我们休息的地方是一块巨石,上方有一个小水池,泉水从旁边流过,下方有一个稍大的水池。巨石上空没有遮挡,太阳当头照下,虽是秋天,还是有点热辣辣的感觉。吃饱喝足,我们躺在温热的石头上休息,被太阳晒过的石头暖暖的,躺在上面,刚刚的疲劳一扫而光。有的干脆脱掉上衣,晒起了肚皮。我看了下GPS,海拔高度650米,但是自此以后一直到宿营地,GPS就失灵了,到了1400多米的高度,还显示700米,海拔多高只有听王导说了,真是郁闷!看来,高科技也不是屡试屡爽的神丹妙药,关键时候,还是要靠我们驴友自己啊,好在这一路没有什么关键时候。这次休息时间比较长,大家晒鞋的晒鞋,晒相机的晒相机,晒身子的晒身子,折腾了将近一个小时,再出发时,已经十二点多了。王导说,我们这支驴友队伍,是他带过的行军速度最快的,也是休息时间最长的。呵呵,这叫张驰有度,驴友的目的不纯粹是行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