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的学问:权力磁场解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15:07
“圈子”的学问:权力磁场解码

  两种不同意义的“包围圈”

  作为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生活中有家庭圈子、亲属圈子和朋友圈子,学习中有师生圈子、同学圈子和校友圈子,工作中则有同事圈子、业务圈子及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圈子,等等。如果没有了这些圈子,人就是孤独的,甚至难以在社会立足。这似乎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马克思关于“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经典论断。

  既然每个人都需要生活在一个或几个圈子里,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营造一个“包围圈”,那么,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他也有家庭、单位和朋友。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干部身处“包围圈”是完全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这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包围圈”。对于普通人而言,利用自己的各种圈子谋求利益,往往表现为民间互助,尽管也可能逾越界限,但一般通过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就能够得到及时纠正,有效恢复社会秩序。而由于领导干部手握国家公共权力,对社会和他人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支配力,一旦滥用和寻租,就会给自己及其圈子内的人员带来巨大政治或经济利益,结果必然影响其身边“包围圈”中各色人士的加入动机,从而使这个“包围圈”改变性质。

  在我看来,领导干部身边往往存在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包围圈”:一是监督包围圈、廉洁包围圈;二是腐蚀包围圈、腐败包围圈。前者对领导干部依法用权,廉洁自律,起一种促进、保障和支持作用,而对领导干部的违法滥权,以权谋私,则起一种监督、提醒和阻止作用。它是预防领导干部腐败的一个“隔离带”和一堵“防火墙”。后者恰恰相反,它不仅不能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还会对领导干部的腐败堕落发挥潜移默化的“催化剂”作用,特别是对那些不能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智的领导干部来说,这样的“包围圈”无疑是一个腐败“酱缸”,一旦陷入难以自拔。显然,我们在此讨论的“包围圈”,主要是指后者即腐蚀包围圈和腐败包围圈,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努力使后者向前者转化,至少是使“包围圈”中性化,不至于成为领导干部的腐败推动器。

  领导干部“包围圈”的实质及形成机制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并深刻认识问题的实质所在。那么,要破除领导干部的“包围圈”特别是尽量避免“包围圈”的形成,其前提也是认真把握领导干部“包围圈”的实质,弄清其产生和形成的机制,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由领导干部的政治角色和社会地位决定,领导干部“包围圈”实质上是权力流失圈、腐败寄生圈和利益共生圈。这个“包围圈”的形成并不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个人魅力与学识水平,而是取决于领导干部所实际拥有和行使的公共权力的大小和多少,更准确地说,是国家权力的巨大磁场强力吸引的结果,尤其是权力运作无边界、权力行使无制约的必然结果。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之所以能够在领导干部周围形成“包围圈”,主要责任还在于领导干部自身。就“包围圈”的形成机制来说,主要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一是领导干部失察,缺乏慎权的官员道德和政治意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其位懒谋其政,总想做“甩手掌柜”式安乐官,事事交由手下人和身边人代劳,严重脱离群众,权力流失甚至权力被盗用成为必然,久而久之领导干部自身被架空,身边人扯虎皮拉大旗的行为就会肆无忌惮,在领导干部周围形成“包围圈”;二是领导干部心知肚明身边工作人员在假传圣旨胡作非为,却出于某种目的装聋作哑不闻不问,更有甚者为了一己私利碍于情面或者不便出面,而指使怂恿身边工作人员打着自己的旗号进行权力寻租,但为了让身边人保守秘密和死心踏地,必然对他们进行收买和笼络,最终形成以贪官为核心、以身边人为外围的腐败“包围圈”,这是一个十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危害更大,影响更巨。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