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考试时间最长的状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57:27

李蟠(生卒年不详),字仙李,号根阉,为清朝康熙三十六年的状元。此人虽政绩平平,但若论状元经历,他却是中国历代状元中空前绝后的一位,因为他曾举创下了中国状元中的三项记录:考试时间最长的状元、带干粮最多的状元、清朝唯一一个来自徐州的状元。那么他的考试时间是多长呢?如果从排队入场的时间算起,他用了整整二十四个小时!至于他带的干粮,是三十六个馒头,而且是古代那种实面的(是不是想起了猪八戒)。下来我就仔细为大家解读下这位清代奇人。

李蟠本不是徐州人,原本祖籍河北正定,元朝至正年问迁来徐州(差一点徐州在清代就出不了状元了)。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李向阳,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举人。父亲李合稍差点,是明末弘光年间的拔贡,赶上改朝换代,一辈子也没捞到个什么官做。著作有《忖庵诗集》,也算对得起老爹。有这样的出身,李蟠幼承家训,年少聪颖,很早就显露出过人天赋,旧志载:“李蟠幼年聪慧,读书可一目十行,写文章,洋洋数干言,一气呵成、不涂改一字。”所以,早早就被乡里邻居看好,将来必定金榜题名。李蟠本人也十分努力,会试、乡试中一路过关斩将,直接冲到了殿试。

在别人眼里,经过此番考试,李蟠一定步入仕途,未来光宗耀祖。然而,他本人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字写得不好。清代的科举比较偏重书法,所以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此外,他还有另一个缺点——文思迟涩,也就是俗话说的脑子慢。要知道殿试比的就是反应和文笔,半天蹦不出个把字,那还了得。如果仅仅是这两点也就罢了,偏偏他身材高大,特别能吃,一顿饭能干掉两三个人的口粮。综合上三点,清朝史上最搞笑的状元登场了。

殿试的考生在早上四更天就摸黑起床了。李蟠知道自己的肚子难伺候,所以前一天就早早准备了三十六个馒头,准备考场上顶不住的时候来上两口。清朝的殿试规定,考生必须在傍晚前交卷。史载,当天的各个考生都先后在傍晚前交卷离场,唯有能吃、笔迹差、脑子慢的李蟠奋战了一个白天,还未完成答卷,仍伏在案上苦干。监考官也是人,坐了一天,自然也饿了、困了,所以就不断催促李蟠交卷。他一着急就哭了,哀求说:“我一辈子的事业就在这一天了,请不要催促我,让我成就功名吧!”监考官员无奈只好同意。就这样,他一边啃着馒头,一边低头苦干,直到到次日的四更才交卷,耐力实在非一般人能比。

按说迟交卷子这么长时间,李蟠的状元梦肯定没戏了。谁知康熙皇帝知道了这件事,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并仔细审阅了他的殿试答卷《廷对制策》,与皇帝本人的《策问》一问一答,遥为对应,满篇2000余字,文笔雄劲,气势磅礴,陈述治国要略,精深之至。其内容对军政、吏治、河防、靖务均有涉猎,且答对贴切,符合事理,条理清晰,切中时弊,不乏真知灼见,并有独到见解。康熙皇帝阅毕大为赏识,钦点李蟠为一甲一名(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人国史馆,篆修《大清—统志》,并为侍渎,有“天朝第一人物”之美誉。

这样得来的状元自然有人不服。与他同榜的探花姜宸英心中不服,于是写了一首打油诗加以讽刺:

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

仪容如绛勃,刀笔似萧何。

木下还生子,虫边更着番。

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李蟠带了三十六个馒头进的考场,吃完之后,也做完了题,故有人称其为“饽饽状元”,也即馒头状元。)

开头两句是恭维话,转而是讽刺。“望”即声望,第一句称赞他声望满故乡。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殿试成绩分为三甲(三个等级):第一甲只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称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称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为“赐同进士出身”。李蟠既中状元,自然是“名高进士科”了。
  第三句议论李蟠的仪容。“绛勃”
  即被封为“绛侯”的汉初大将周勃。周勃出身低微而没有文化,与灌婴一道担任丞相时,世人有“绛灌无文”之讥。李蟠躯体高大,满脸胡子,就像是一名武夫,姜宸英说他的样子像周勃,讥讽他的文才不佳。
  第四句是议论李的才学。说李蟠的“刀笔”似汉初的名相萧何,表面上是褒,其实是挖李的老底。“刀笔”指书
  写用具。古人记事,用刀刻在龟甲、竹子上,后来才发明笔,因此人们把办文案的小官吏称为“刀笔史”。后又将讼师称为“刀笔”,因为这种人的笔就像刀那样锋利,可以杀人。萧何年青时曾任小吏,而李蟠也曾在家乡干过这种工作,诗人借此来讽刺这位钦点状元。
  ———借古代的文、武名人来进行明褒暗贬,手法很绝。
  第五、六句是从姓名入手来写的。“木”下“子”就是“李”,暗讽李蟠的家世无文,像木那样愚顿。“虫”边加上“番”就是“蟠”,这一句的讽刺更加刻薄。“番”这里应读为bo(音“波”),“番番”是“勇武”的意思(见《诗经.大雅.崇高》:“申伯番番”)。“番”同时是“蹯”的本字,即兽足,蟠还是一种与老鼠生活在一起的虫,叫“鼠妇”———“虫边更着番”就是虫再加上野兽的脚或再加上鼠妇,说李蟠不是人。
  最后一段也是讽刺。诗人提出:李蟠有什么地方难学?就是他能吃得完三十六个饽饽。“饽饽”就是馒头,据野史说,李蟠参加殿试时带了三十六个饽饽,在试场里吃光。
  这首诗联想丰富,构思精巧,因此很快流传开来,人们都将李蟠称为“饽饽状元”。

历史总是爱和人开些玩笑的,李蟠因科举而成名,也因科举而没落。两年后,康熙任命李蟠、姜宸英为顺天府(辖北京及周围地区)乡试的正副主考官。那时,数千考生汇集,人才济济,但中试的多数是达官贵人的子孙或有关系的人。这是李蟠作鬼———当时他已投靠太监雹三志,成了巴结权贵、贪财如命的家伙。于是舆论哗然,有人还贴出了“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的小字报来揭露。康熙“龙颜”大怒。将李、姜逮捕入狱,并下令重新考试。不久,姜宸英病死狱中,而巨贪李蟠却被宽大处理,流放关外。

至于李蟠,3年后赐归故里,从此闭门著书,直至善终。著有《偶然集》传世。所书《东坡放鹤亭记》、《金刚经》,世人视为珍宝,惜已散失。今徐州户部山有状元府遗址,云龙山上有其撰写的碑文3种。不过,在此次监考中,他挑选出了如鄂尔泰、史贻、杜讷等后来的清朝名臣,其中鄂尔泰还做了乾隆的总理大臣,也算不辜负康熙皇帝的一番知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