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宇宙测量尺、宇宙仪和宇宙空间展示仪的理论基础-周坚-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10:32

发明宇宙测量尺、宇宙仪和宇宙空间展示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什么宇宙是这样的,这是很多人想要问发明人的问题,发明人一直在强调是基于周坚红移定律发明了宇宙测量尺、宇宙仪和宇宙空间展示仪,而作为发明这三大天文仪器的基本定律——周坚红移定律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就是周坚红移定律而不是哈勃定律,其实这些问题早就在发明人撰写的于2009年4月发表的专著《解析宇宙学》中有所记载,只是这本个人专著出自民间目前没有正式出版而已,发明人曾经以题为“ΩM=0.3,ΩΛ=0.7宇宙模型的简单函数”的论文形式投过相关刊物,但迅速就被初筛退了稿,我想我这个民间人物已经投稿无数,人家可能已经厌烦了,只要看见是我的稿件几乎是看也不看就退回了,算了,从此也就不准备再投稿了,但于2009年3月已经发明的宇宙测量尺、宇宙仪和宇宙空间展示仪的理论依据还是得告诉人们,否则人们怎么能够认为你看到的宇宙就是真实的宇宙呢,为此我将从前撰写的论文“ΩM=0.3,ΩΛ=0.7宇宙模型的简单函数”从新写到我的量天博客中,敬请各位朋友查阅验证。

 

ΩM=0.3,ΩΛ=0.7宇宙模型的简单函数

 

周坚

广西柳州市柳北区柳长路611号,柳州 545012

E-mali: zhzhjjjj@163.com

 

摘要  基于对正在加速膨胀的ΩM=0.3、ΩΛ=0.7宇宙模型的深入理解,发现其ΩM=0.3、ΩΛ=0.7宇宙模型对应着一个非常简单的函解,该函数中有两个常数,当调整这两个常数为一特定值时,这个函数的曲线就与正在加速膨胀的ΩM=0.3、ΩΛ=0.7宇宙模型曲线吻合。这种现象蕴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物理规律,这个基本物理规律就是光传播的距离与宇宙学红移成正比,与宇宙学红移加1的和成反比,其中的比例常数 =2.3683×10-4 Mpc-1定义为红移常数。

 

关键词  Ia超新星  ΩM=0.3,ΩΛ=0.7宇宙模型  哈勃图  红移定律  宇宙学红移

 

 

1  Ia超新星

1.1  Ia超新星的光变曲线

早在20世纪30年代,Baade就提出超新星有可能作为一种宇宙测量的标准光源(Baade 1938)。

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人们已经认识到许多最亮的超新星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质(Kowal 1968; Colgate 1979)。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天文学家逐步认识了超新星的分类并对一系列近邻超新星进行了仔细研究之后,才使这一想法有可能成为现实,Branch和Tammann(1992)对Ia型超新星作为标准光源的适用范围作了全面的阐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系列光谱、光变曲线数据以及新的分析方法使得人们发现Ia超新星的峰值光度同光变曲线形状相关(Phillips 1993;Riess et al 1995;Perlmutter 1997)。

图1.1是Hamuy等人于1996年给出的B波段Ia超新星光变曲线。

图1.2是 Kim于2004年给出的通过削光修正后的B波段Ia超新星光变曲线。


图1.1  B波段Ia超新星光变曲线[Hamuy et al.1996]

 


图1.2通过削光修正后的B波段Ia超新星光变曲线[Kim 2004]

 

从图1.1和图1.2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1)Ia超新星的光变曲线非常一致。

(2)Ia超新星几乎都有相似的绝对发光度,即具有近似相同的绝对星等。

 

1.2  Ia超新星的定标

根据出现Ia超新星的星系中的造父变星的距离尺度来定标,观测推出超新星的最大绝对星等为MV=-19.52±0.07和MB=-19.48±0.07(Sandage et al 1992)(Saha et al 1995),也有推出MV=-19.53±0.07和MB=-19.55±0.07(Tammann  et al  astro-ph/9911296)。通过对超新星爆炸的物理机制的直接模拟预测的超新星的绝对星等为MB=-19.4±0.3(Branch 1992)。Branch在一篇评述文章中指出当前蓝Ia超新星的光度MB≈MV,其值为-19.4到-19.5等(Branch 1998)。

由于Ia型超新星在光极大时光度的弥散度非常小,例如Hamuy等人用超新星极大光度同光变曲线下降率的经验关系对26颗蓝Ia超新星的峰值光度进行改正获得B、V、I波段的弥散分别为0.17、0.14、0.13等(Hamuy et al 1996),如果考虑光极大和极大后的衰减规律,还可以将光度弥散度进一步减小,因此迄今为止它是用以探测宇宙的最佳标准光源(Perlmutter et al 1999)(Riess et al 1998)。

 

1.3  Ia超新星的光度距离

已知Ia超新星的光度距离的定义是:

                         (1.1)  

其中L和F分别是Ia超新星光极大时的绝对光度和视光度,它们分别与Ia超新星光极大时的绝对星等Mmax和视星等mmax相对应:

         (1.2)   

     (1.3)  

因此Ia超新星的距离模数mmax-Mmax和光度距离的关系为:

                 (1.4)  

Ia超新星的视星等mmax和光度距离的关系为:

                 (1.5)  

式中光度距离rL的单位是Mpc。

如果采用Friedmann-Robertson-Walker(FRW)标准宇宙学模型,那么在给定红移z处Ia超新星的光度距离 是红移z及模型参数ΩM、ΩΛ的函数(Carroll et al 1992): 

       (1.6)  

式中的H0是哈勃常数,ΩM是宇宙物质密度参数,ΩΛ是归一化的宇宙学常数,k=1-ΩMΛ,S是正弦或双曲正弦函数;当ΩMΛ≥1时,S为sin;当ΩMΛ≤1时,S为sh。

 

1.4  Ia超新星的哈勃图

将(1.6)式代入(1.4)式,则有:

        (1.7)  

将(1.6)式代入(1.5)则有:

         (1.8)  

由(1.7)式可见,Ia超新星光极大时的距离模数是红移z及模型参数ΩM、ΩΛ的函数。

由(1.8)式可见,Ia超新星光极大时的视星等是红移z及模型参数ΩM、ΩΛ的函数。

上述(1.7)和(1.8)两式就是星等红移关系式。由(1.6)式可得到在给定宇宙模型参数下的距离模数值,将之同实测得到的距离模数(1.7)式进行比较,并调整ΩM和ΩΛ值,使得两者间的差别最小,从而达到确定宇宙模型参数的目的。

由Hansen负责的丹麦的一个研究组历时两年的高红移Ia超新星的寻找工作终于发现了第一颗高红移Ia超新星(SN1988u,其红移为0.3)(Hansen et al 1987)。目前有两个独立的研究团队正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一个是“超新星宇宙学项目”(Supernova Cosmology Project—SCP),另一个是“高红移超新星巡天组”(High-z Supernova Search Team—HZSST)。

到2000年初,两个研究组共发现近200颗高红移超新星,其中经过光谱证认为Ia超新星的有100多棵,最远的一颗z≈1.32(Gilliland et al 1999)。具有测光数据的Ia超新星近60颗。1998年,Perlmutter等人给出了高红移Ia超新星的哈勃图1.3 (Perlmutter et al 1999)。

正是由Perlmutter和Riess分别负责的两个研究小组将60颗具有测光数据的Ia超新星绘制成Ia超新星哈勃图,从而发现今天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图1.3  高红移Ia超新星的哈勃图。实心圈是42颗高红移Ia超新星的观测值(超新星宇宙学项目样本)(Perlmutter et al 1999),空心圈是18颗较低红移Ia超新星的观测值(Calan/Tololo Supernova Survey超新星巡天)。

 

 

图1.3中确实明显地显示:宇宙膨胀率在变化,但是宇宙膨胀并非减速,而是加速!这42颗Ia超新星,它们的红移范围为0.18<z<0.83,红移小于0.18的18颗低红移的Ia超新星数据来自Calan/Tololo Su pern- ova Survey超新星巡天。

 


图1.4   Ia超新星哈勃图[Riess 2000;Perlmutter & Schmidt 2003]。

图1.4是 Reiss和Perlmutter等人基于Perlmutter et al 1999和Reiss et al 1998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的60颗具有测光数据的I超新星哈勃图进行修正的I超新星哈勃图。

ΩM=0.3,ΩΛ=0.7宇宙模型

2.1  ΩM=0.3,ΩΛ=0.7宇宙模型

通常我们用无量纲参数ΩM和ΩΛ来表示宇宙中物质密度和真空能量密度。它们的定义是:ΩMM0,即今天宇宙中物质密度ρM与临界密度ρ0之比,ρ0=3H20/8πG;ΩΛ≡Λ/(3H20),代表宇宙中真空能量密度。从图1.3和图1.4中可以看出,在红移较低时,各种模型和观测结果都很好地一致,而只有在高红移下不同模型的差别才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与观测结果最佳符合的宇宙模型是ΩM=0.3、ΩΛ=0.7宇宙模型。

 

2.2  ΩM=0.3,ΩΛ=0.7宇宙模型的简单函数

仔细观察Ia超新星哈勃图1.3和1.4中的ΩM=0.3、ΩΛ=0.7宇宙模型曲线不难发现,这个非常复杂的曲线方程(1.7)对应着一个非常简单的函数,这个简单函数的表达式是:

     (2.1)  

         (2.2)  

式中的α和A都是常数。

由(2.1)式可得到在给定α和A这两个常数下的距离模数值,将之同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得到的距离模数(1.7)式进行比较,并调整α和A值,使得两者间的差别最小,从而达到确定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函数(1.7)与它的简单函数解(2.1)式完全相等的目的。

在调整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函数的简单函数解(1.2.1)中的两个常数 和A的过程中发现,将两个常数α和A分别调整为α= 2.3683×10-4 Mpc-1和A=0.0014后,由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函数的简单函数解(2.1)式给出的Ia超新星的距离模数随红移变化曲线与最佳符合观测结果的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曲线重合,也就是说,非常复杂的曲线方程(1.7)对应着一个非常简单的函数解(2.1),图2.1所示就是这种对应关系成立的Ia超新星的距离模数随红移变化曲线,图中标出了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在图1.3和图1.4中使用的60颗具有测光数据的Ia超新星。

 

图2.1  Ia超新星的距离模数随红移变化曲线。图中,实线是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曲线,它与该模型参数宇宙模型的简单函数(1.2.3)式曲线重合,实心圆点是42颗高红移Ia超新星的观测值(超新星宇宙学项目样本),空心圆点是18颗较低红移Ia超新星的观测值(Calan/Tololo Supernova Survey超新星巡天)。

综合上述讨论可以确定如下事实,那就是在采用Friedmann- Robertson-Walker(FRW)标准宇宙学模型建立起来的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对应者非常简单的函数解,其具体函数解的表达式是:

         (2.3) 

          (2.4) 

式中,α= 2.3683×10-4 Mpc-1,A=0.0014。很明显,(2.3)式是反映Ia超新星的距离模数随红移变化的关系式,(2.4)式是反映Ia超新星的视星等随红移变化的关系式,而这两个关系式是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的简单函数解方程。

 

2.3  ΩM=0.3,ΩΛ=0.7宇宙模型的物理意义

综合上述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的简单函数解方程(2.3)发现如下事实:

(1)在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中,在给定红移z处Ia超新星的光度距离rL与红移z具有如下简单函数关系式:

          (2.5)  

式中,常数α= 2.3683×10-4 Mpc-1,常数A=0.0014。

(2)在红移z非常小的情况下,由于常数A是一个非常小的常数,因此在给定红移z处Ia超新星的光度距离rL与红移z具有如下简单函数关系式: 

                       (2.6)  

由此可见,在采用Friedmann-Robertson-Walker(FRW)标准宇宙学模型建立的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中,在给定红移z处Ia超新星的光度距离rL(z,0.3,0.7)与红移z成正比,与红移z加1的和成反比,其中比例常数α= 2.3683×10-4 Mpc-1无可厚非地是与红移有关的常数,而当红移z很大时,光度距离也很大,这时的(1.2.5)式中的非对数项Az/5α(1+z)将不能忽略不计,其中常数A= 0.0014无可厚非地是一种与星际消光现象有关的系数。

 

2.4  ΩM=0.3,ΩΛ=0.7宇宙模型与WMAP的关系

WMAP项目于1995年提出,1997年获得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批准,2001年6月30日被发射上天,同年10月1日进入观测站并开始观测,2003年2月11日公布了WMAP第一年的观测结果,2006年3月16日公布了WMAP三年观测数据,并结合其他观测对宇宙学基本参量进一步了修正。

第一年的观测结果显示哈勃常数H0=71+4-3 km.s-1Mpc-1(Spergel 2003),第三年的修正结果显示哈勃常数H0=71+1-2 km.s-1Mpc-1(http://wmap. gsfc.nasa.gov)。

如果将与红移有关的常数α(= 2.3683×10-4 Mpc-1)与哈勃常数H0(=71 km.s-1Mpc-1)进行比较,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哈勃常数H0(=71 km.s-1Mpc-1)除以光速c(= 299792.458 km.s-1)就是这个常数 (= 2.3683050759×10-4 Mpc-1),这真是如此之巧合(我当时还真不敢相信有这么巧,并进行了多次演算核实确认)。

由此可见,在Friedmann-Robertson-Walker(FRW)标准宇宙学模型中,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与WMAP观测确定的精确哈勃常数H0=71km.s-1Mpc-1通过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的简单函数解方程(2.3)建立了因果联系,这应该是宇宙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红移理论

3.1  红移

红移在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是指物体的电磁辐射由于某种原因波长增加的现象,在可见光波段,表现为光谱的谱线朝红端移动了一段距离,即波长变长、频率降低。相反的,波长变短、频率升高的现象则被称为蓝移。

红移最初是在人们熟悉的可见光波段发现的,随着对电磁波谱各个波段的了解逐步深入,任何电磁辐射的波长增加都可以称为红移。对于波长较短的γ射线、X-射线和紫外线等波段,波长变长确实是波谱向红光移动,“红移”的命名并无问题;而对于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微波和无线电波等波段,尽管波长增加实际上是远离红光波段,这种现象还是被称为“红移”。

 

3.2  周坚红移定律

在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的简单函数解方程(2.3)中发现,方程中存在一个公共项z/α(1+z),即暗示某种参数与红移z成正比,与红移z加1的和成反比,其中的比例常数α是与红移有关的常数,这应该是该方程中的理论精华。

将模型参数ΩM=0.3、ΩΛ=0.7的宇宙模型的简单函数解方程(2.3)中的理论精华提炼出来,按照ΩM=0.3,ΩΛ=0.7宇宙模型的物理意义,我们看到,红移为z的天体光度距离与红移z成正比,与红移z加1的和成反比:

                 (3.1)  

式中,rL(z)是红移为z的天体光度距离,单位是Mpc,z是天体的红移,α是比例常数(α= 2.3683×10-4 Mpc-1),当尝试用哈勃常数H0除以光速c后发现,哈勃常数H0除以光速c的值,即 α=H0/c =71km.s-1Mpc-1/299792.458km.s-1=2.3683050759×10-4 Mpc-1,在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保留四位有效数字的情况下,α= 2.3683×10-4 Mpc-1,这正好是这个比例常数,难道就这么巧吗?还就是这么巧。

实际上,上式揭示的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那就是光在传播一定距离后的谱线红移规律(我们一定要接受这个事实,这是人们真正正确认识宇宙的关键),这个规律的基本关系式是:

                (3.2)  

式中,r是光传播的距离,单位是Mpc,z是谱线红移量,α是比例常数,取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保留四位有效数字则为α=2.3683×10-4 Mpc-1。该式就是光在传播一定距离后的谱线红移规律关系式,并称之为周坚红移定律,这是为纪念作者在发现这个规律所做的艰辛探索的杰出工作以及重大贡献,将它命名为周坚红移定律的。

周坚红移定律的物理意义是光传播的距离与谱线红移成正比,与谱线红移加1的和成反比,其中的比例常数 =2.3683×10-4 Mpc-1定义为红移常数(或周坚红移常数)。

将(3.2)式进行整理,则周坚红移定律(3.2)又具有如下形式:

              (3.3)  

以上两式都是周坚红移定律,这是为了应用方便而转换成不同的表达形式而已,它告诉我们,光传播的距离与宇宙学红移成正比,与宇宙学红移加1的和成反比,或者说,宇宙学红移与光传播的距离成正比,与1减光传播的距离的差成反比,其中有一个常数α存在。

 

3.3  周坚红移定律与哈勃定律的关系

在周坚红移定律(3.2)式中,当红移很小(z<<1)时,式中的分母项(z+1)始终近似恒等于1,因此必然有:

          (3.4)  

将红移常数的组合形式α=H0/c代入上式则有:

             (3.5)  

进一步整理则有:

            (3.6)  

式中,r是距离,单位是Mpc,z是红移,H0是哈勃常数,即H0=71km.s-1Mpc-1,c是光速,即c =299792.458km.s-1

从(3.6)式中明显看出,哈勃常数H0乘以距离d的结果是速度,而光速c乘以红移也是速度,因此就有:

        (3.7)  

而哈勃定律做多普勒效应解释的关系式是:

            (3.8)  

综合上述低红移情况下的周坚红移定律和哈勃定律的比较不难发现,低红移情况下的周坚红移定律和哈勃定律是完全一致。由此可以确信哈勃定律是周坚红移定律在低红移端的表现形式。

 

3.4  周坚红移定律与哈勃定律的直观比较

为直观反映周坚红移定律与哈勃定律的内在联系,我们以红移z的对数为纵坐标,以距离r的对数为横坐标,并将周坚红移定律(3.2)和哈勃定律(3.7)绘制在该对数坐标图上就形成了周坚红移定律与哈勃定律的直观比较图3.1。


图3.1   周坚红移定律与哈勃定律的直观比较图。实线是周坚红移定律曲线,虚线是哈勃定律曲线。

从周坚红移定律与哈勃定律的直观比较图3.1中明显看到:

(1) 距离大约在小于200Mpc(6.5233×108ly,约6.5233亿光年)的范围内,周坚红移定律曲线(图中实线所示)与哈勃定律曲线(图中虚线所示)完全重合,几乎看不到任何差别,说明在1929年由哈勃发现的哈勃定律与本书发现的周坚红移定律在距离小于200Mpc(6.5233×108ly,约6.5233亿光年)的范围内是完全一致的;

(2) 距离大约在大于200Mpc(6.5233×108ly,约6.5233亿光年) 的时候,周坚红移定律曲线(图中实线所示)与哈勃定律曲线(图中虚线所示)似乎开始出现差异,虽然不明显,但周坚红移定律曲线(图中实线所示)开始向上脱离哈勃定律曲线(图中虚线所示),说明哈勃定律与周坚红移定律在距离大于200Mpc时开始出现了差异;

 (3) 距离大约在大于200Mpc(6.5233×108ly,约6.5233亿光年)至大约1000Mpc(32.6163×108ly,约32.6163亿光年)的范围内,周坚红移定律曲线(图中实线所示)与哈勃定律曲线(图中虚线所示)明显显示出分离,并随距离的增大而逐步增大,但不明显,说明哈勃定律与周坚红移定律的近似一致的关系大约可延伸到1000Mpc (32.6163×108ly,约32.6163亿光年)的距离范围内;

(4) 距离大约在大于1000Mpc(32.6163×108ly,约32.6164亿光年) 的范围内,周坚红移定律曲线(图中实线所示)与哈勃定律曲线(图中虚线所示)在图形中明显显示随距离的增大而急剧增大,直到距离趋向1/α

(5) 距离大约在2500Mpc(81.5406×108ly,约81.5406亿光年) 的附近似乎存在一个急速变化的拐点,在距离小于这个急速变化的拐点距离时,周坚红移定律曲线(图中实线所示)向上偏离哈勃定律曲线(图中虚线所示)的程度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但在距离大于这个急速变化的拐点距离时,周坚红移定律曲线(图中实线所示)向上偏离哈勃定律曲线(图中虚线所示)的程度随距离的增大而急剧增大。

 

3.5  周坚红移定律的本质

将周坚红移定律(3.3)中的分子项进行加1减1处理,则有:

           (3.9)  

将上式整理得:

             (3.10)  

将上式进一步整理得:

              (3.11)  

根据红移的定义,红移是由观测者观测到的波长λ和在地球上实验室测定的波长λ0来确定,其表达式是:

              (3.12)  

在地球上实验室里测定的波长λ0就是被确定的星系辐射光子的波长。

综合(3.11)式和(3.12)式,则有:

   (3.13)  

将上式进行整理,则有:

            (3.14)  

将上式再进行整理,则有:

            (3.15)  

将上式两边同乘以hc,则有:

             (3.16)  

已知光子能量与波长的关系式是:

                      (3.17)  

其中,E是光子的能量,单位是J,λ是波长,单位是m, h是普朗克常数(h=6.6260755×10-34J.s-1), 是光速( =2.99792458×108m.s-1)。

设Eλ是观测者观测到天体辐射光子λ的能量,即Eλ=hc/λ,Eλ0是天体辐射原始光子λ0的能量,即Eλ0=hc/λ0,代入(3.16)式则获得如下关系式: 

     (3.18)  

式中,Eλ0αr的含义是光子λ0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随传播距离成正比率衰减量,用“Eλ0r”表示则有:

                (3.19)  

式中,Eλ0r是波长为λ0的光子在传播中的能量衰减量,Eλ0是波长为λ0的光子能量,r是波长为λ0的光子在真空中的传播距离,单位是Mpc,α是红移常数,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衰减常数,即α=2.3683×10-4 Mpc-1。该式就是光子λ0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随传播距离成正比率衰减的变化规律,简称为光能衰减律。

综合上述讨论可知,在地球上的人们观测到某一天体光子的能量实际上是该天体辐射光子的能量减去该光子随传播距离成正比率衰减的能量,由于这个光子的单位距离的能量衰减量非常小,因此,人们在非宇宙距离尺度上是无法观测到的,但光能衰减律(3.19)所揭示的光子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周坚红移定律是光子在传播过程中能量变化在波长上的直接反映形式,是光传播特殊行为的本质反映。

总之,观测到的光子能量与原始辐射的光子能量是不等的,它必须考虑光能衰减律的影响,而将这三个变量联系起来的关系式就是(3.18),它真实地反映了光子在真空中传播的能量变化属性,为论述方便,将式(3.18)命名为光能定律。

 

3.6  宇宙学红移的定义

20世纪10~20年代,天文学家发现远星系光谱线的频率随着它离我们距离的远近而有规律地变比,即谱线红移。1929年哈勃总结出谱线红移的规律是:对遥远星系,红移量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比例系数 H叫哈勃常数,这红移叫宇宙学红移。

综合上述讨论,其实宇宙学红移是满足周坚红移定律(3.2)的,因此,宇宙学红移应定义为满足周坚红移定律(3.2)的红移,它反映的是光传播的特殊行为,当宇宙学红移很小(z<<1)时,周坚红移定律(3.2)就等效于哈勃定律(3.7),这也是宇宙学红移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Baade.ApJ,1938.88:285

2 Kowal C T.AJ,1968.73:1021.Type Ia Supernovae as Standard Candles.

3 Colgate C.ApJ,1979.232:404.

4 Branch,D.,Tammann,G.A.,1992.ARA&A,30,359.

5 Phillips M M.ApJ,1993,413:L105.

6 Riess A G.,Press W H.,Kirshner R P.ApJ,1995.438:L17.

7 Riess,A.G.,et al.1997. Astron. J. 114 722.

8 Perlmutter S.ApJ,1997,483:565.

9 Hamuy M.,Phillips M M.,Suntzeff N B.,et al.ApJ,1996,112:2398.

10 Kim A.2004.LBNL Report LBNL-56164.

11 Sandage A.,et al,ApJ.1992,401:L7.Cepheid calibration of Type Ia supernovae.

12 Saha A.,et al,ApJ,1995,438:8.Cepheid calibration of Type Ia supernovae.

13 . Tammann G A.,Parodi B R.,Reindl B.astro-ph/9911296(In:Szabadas.L.,Kurtz.D., eds. he Impact of Large-Seale Surveys on Pulsating Star ResearchProceeding of the IAU Coll.176,Budapest).

14 Branch D.ApJ,1992,392:35.Models of type Iasupernovae.

15 Branch D.Annu.Rev.Astron.Astrophys.,1998,36:17.

16 Hamuy M.,Phillips M M.,Suntzeff N B.,et al.ApJ,1996,112:2398.

17 Perlmutter, S., Aldering, G., Goldhaber, G., Knop, R.A., Nugent, P., et al. 1999. Astrophys. J. 517:565-586.

18 Riess, A.G., Filippenko, A.V., Challis, P., Clocchiatti, A., Diercks, A., et al. 1998. Astron. J. 116:1009-1038.

19 Carroll S M,Press W H,Turner E L. ARA&A,1992,30:499.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20 Hansen L.,Jorgensen H E.,Nielsen H U.Messenger,1987,47:46.

21 Gilliland R L.,Nugent P E.,Phillips M M.ApJ,1999, 521:30.

22 Riess, A.G. 2000. Pub. Astron. Soc. Pacific 112:1284.

23 Perlmutter, S., Schmidt, B.P. 2003. In Supernovae and Gamma-Ray Bursters, ed. K. Weiler, vol. 598 of Lecture Notes in Physics, Berlin Springer Verlag.

 

 

 

 

 

 

 

 

 

 

 

 

 

 

 

 

类别:科技 |  自分类:量天  |  评论(1) |  引用(0) |  固定链接  |  阅读 (35) |  顶( 0 ) | 埋( 0 )

上一篇:用宇宙测量尺测量21颗亮星之一——测量天狼星 下一篇:为什么可观测宇宙极限球面半径是137.71980870亿光年

推荐给好友     不良信息举报     推荐给编辑

浩瀚宇宙   回复  拜读了,发现了你的可贵精神! at 2009-07-15 20:06:05  
发明宇宙测量尺、宇宙仪和宇宙空间展示仪的理论基础-周坚-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 宇宙测量尺、宇宙仪和宇宙空间展示仪的起点位置-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 观察宇宙空间膨胀特性的小模型——宇宙空间展示仪-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 周坚:用宇宙测量尺测量美公开59张星系相撞照片之十二-周坚-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 周坚:用宇宙测量尺测量美公开59张星系相撞照片之一-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 宇宙仪是自由翱翔于宇宙深空的“指南针”-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哈勃拍到2.5亿光年外两个星系相撞的宇宙测量尺测量分析-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 周坚:用宇宙测量尺测量美公开59张星系相撞照片之十一-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 宇宙仪的经纬关系-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周坚:为宇宙划界的柳州人-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宇宙谜团岂能阻挡人类的进步-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宇宙情景的观测认识过程-周坚-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中国学者预测欧航局“普朗克”观测的宇宙全景图-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 顺势思维与创新思维在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获结果决然不同-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 光速和光传播极限距离-周坚-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霍金的“时间机器”与周坚的“宇宙飞船”-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放歌60年:周坚撰写《解析宇宙学》专著的经历-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 周坚每日解读一天文图——相互作用的星系-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走过两周年的周坚红移定律-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喊出我们土生土长13亿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 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大外行星系的解析宇宙学解读-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 周坚:将1改为1+z意味着什么-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 周坚每日解读一天文图——NGC17星系相撞奇观-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 周坚每日解读一天文图——2MASX星系相撞奇观-周坚 -广西柳州市周坚的量天博客-强国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