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6:21:52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总面积1311平方千米。总人口32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张家川镇,邮编:741500。代码:620525。区号:0938。拼音:ZhangjiachuanHuizuZizhixian。

目录

·                                 • 基本概况

·                                 • 行政区划

·                                 • 人口民族

·                                 • 自然资源

·                                 • 历史沿革

[显示全部]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基本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成立于1953年,以原清水县、秦安县、庄浪县、华亭县和陕西省陇县管辖的回族聚居区为行政区域。自治县建县较晚,但历史悠久,早在新时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秦的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之要道。全县现辖3镇12个乡,269个村委会,1296个村民小组。止2007年底,总人口32.15万,其中回族22.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9.3%,农业人口30.52万人,占总人口的94.9%。
全县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耕地面积56.44万亩,粮田面积45.94万亩。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7条,水资源总蕴藏量为2.1125亿立方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5.6—8.3℃。无霜期限163天左右,年降水量500毫米。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县内资源比较丰富。森林面积59.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1.6%,野生植物600余种,有草地面积59.14万亩。药材资源分布广、品种多,共有各类中药村154种。属国家级二、三类保护动物10余种。主要矿产资源8种,矿点18处,探明铁矿石储量3111.93万吨,平均品位35.4%;铜矿石储量1367.4万吨,铜金属储量10.51万吨,平均品位0.73%;硫矿石储量175万吨,铅、锌、银及非金属石灰石、石英石、长石也有一定的储量。境内旅游资源也别具特色。自然景观有关山云凤风景区、东峡水库、石峡水库、白石嘴牧场、五星牧场,特别是关山云凤风景区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历史人文景观有马家塬遗址及墓群(马家塬战国墓地)、宣化岗拱北、正觉寺、老庵寺、街亭古战场、秦亭遗址、南川道堂等10处。在位于木河乡桃园村的马家塬战国墓葬群遗址向东、西各延伸200米的地形范围内,有较为密集的战国中晚期墓葬分布,遗址内已出土文物400余件,其中包括甘肃尚属首次发现的装饰精美的战国中晚期车乘,该遗址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张家川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还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张家川“花儿”尤其别具特风格,被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自治县成立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按照“狠抓项目、开发资源、调整结构、活跃商贸、依靠科教、党建保障”的总体思路,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足用活民族政策,推动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8.8亿元,增长17.8%;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809元,增长20.3%;财政支出完成4.26亿元,增长3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6亿元,增长10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360元,增长3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增长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行政区划

 

1953年7月6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清水县北部的张家川、木河、宣化、恭门4区的1镇25乡,秦安县龙山区的龙山、北河、连五、高庙、天宁、赵坡乡,陇城区的五方乡,庄浪县金锁区的清真乡和新陇区石桥乡的张棉驿等村以及陕西省陇县马鹿区的马鹿、长宁驿、宝坪乡为张家川回族自治区的行政区域;时,自治区设6区1镇37乡。7月20日又增设17个乡,全区共辖6区1镇54乡。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1955年12月缩区并乡,撤销张川、木河两区。经调整,全区设4区1镇29乡,即县直属3乡1镇、龙山区10乡、宣化区7乡、恭门区5乡、马鹿区4乡。

1956年8月至9月,将清水县白驼区松树乡的高家、刘山、刘坡、郭湾、杨坡、候吴6个自然村,秦安县连柯乡的榆树、高庄、大阳家、中庄、小阳家、洼子、南山、河李家、阎家、那坡里、梁家堡子、梁家湾12个自然村,华亭县店子峡乡的上堡子、石窑子、赵银子3个自然村划归张家川回族自治县。10月,撤销龙山、恭门、宣化3个区,增设龙山镇,并将大麻、峡里两乡合并。撤并后全县设1区2镇27乡,即县直属2镇23乡,马鹿区4乡。

1958年8月撤销马鹿区,合并部分乡,全县缩编为2镇12乡。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经调整,全县辖张川镇、龙山、马关、大阳、恭门、峡里、马鹿7个人民公社,28个管理区。12月20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合并,置清水回族自治县,辖13个人民公社、55个管理区,331个生产队。1959年5月改管理区为生产大队。

1961年12月15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分设时,将原属清水县傅堡、朝阳、后川3个生产大队划归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将原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盘龙、蒲魏等14个生产大队划归清水县。时,全县政区设张川、马鹿、恭门、龙山、马关、刘堡6区、32个人民公社、342个生产大队、1125个生产队。

1965年3月调整社队规模,撤销6个区工委,全县缩编为张川镇、马关、梁山、连五、龙山、大阳、木河、川王、张良、胡川、张棉驿、刘堡、恭门、平安、马鹿、闫家16个人民公社、191个生产大队、1090个生产队。

1980年6月,增设渠子人民公社。时,全县共设17个人民公社、266个生产大队、1294个生产队、2个居民委员会。

1981年改张川镇人民公社为张川镇。时,全县政区辖1镇、16个人民公社、266个生产大队、1294个生产队、3个居民委员会。

1983年12月改变“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公社改为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下设村民委员会,村下设村民小组。全县设1镇、16乡、266个村民委员会、1294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

1984年2月,析张川镇为张家川镇、上磨乡,析龙山乡为龙山镇、四方乡,龙山镇增设南街居民委员会。全县设2镇、17乡、266个村民委员会、1294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

1992年12月,将大阳乡太原村委会分设为太原和阳湾村委会。1996年8月,将木河乡店子村分设为店子、毛家、水沟三个村委会。时,全县辖2镇、17乡、269个村委会、4个居民委员会。

2003年12月,调整行政区划,撤销四方乡,将该乡的马堡、韦沟、东山3个行政村并入马关乡,将榆树、马河、连柯、四方、韩川、李山6个行政村并入龙山镇;撤销上磨乡并入张川镇;撤销张良乡,将该乡的纳沟、上沟、大堡、杨店4个行政村并入张川镇,将阴山、袁家、张巴、海河、毛山、袁河、仁湾7个行政村并入恭门镇;撤销渠子乡,将该乡的水滩、下渠、东沟、双庙、吴家、高沟、寨子、陈阳8个行政村并入大阳乡,将大地、圆树2个行政村并入张川镇,将上渠、八卜子2个行政村并入木河乡,将深坷、后湾2个行政村并入胡川乡。经撤并,全县设3镇、12乡、269个村民委员会、12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至2006年底行政区划未变。
注:

按周分封制,领地方圆不足50里,不直接通达天子,依附于诸侯,谓之附庸。
当时的刺史部依然是监察区,而州刺史在州内有固定治所,不再赴京奏事。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口民族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甘肃东南部惟一的回族聚居区,但回族聚居区的形成,主要还是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年)陕甘两省回民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张家川后,形成了回族聚居区。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从元明开始,已有少量回族居住。依据一些零星史料推断,其一部分是1225年成吉思汗在结束第一次西征时,将被征服国家的“回回”群众编成卫军、亲军、“探马赤军”等,协助蒙古军队作战。或派遣到各地驻防,或在中国的西北部屯兵垦田,日久便散居各地,这些人在内地有的经商、有的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其中有一批“回回”便进入张家川定居屯垦。据《元史》记载,元朝因多次移军屯田和军队的不断转移,众多的“回回”军散布西北各地,他们就地驻扎屯垦,亦兵亦农,垦田备战,后因军队编入民籍,成为民户,与当地汉族联姻结亲,有一部分定居生活在张家川地区,从事农业生产。第二部分是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成祖朱隶对海外边远诸国招徕怀柔,使西域贡使、商人由新疆吐鲁番、哈密等地进入河西走廊直至关中,岁岁不绝,且有留居中国的,不仅经商,还定居为农。张家川位居关陇交通过往要道,是农商具茂的地方,一部分商人在经商往来中留居,使张家川逐渐形成了回汉民族杂居的情况。到清代中期,由于一部分回族后裔,先后以投亲靠友、经商开店、做皮毛生意等方式,选择有回民居住的村落和集镇定居,境内汉多回少,有“汉七回三”之说,当时,境内大部分为荒山大林,耕地少、居民稀。群众多以一姓一族为聚居处,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回族村庄,回族人数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4。主要分布在境内东关、西关、上磨、刘堡、梁山一带。

张家川形成回族聚居区的主要原因是,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1874年)西北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政府把被迫投降的官兵安置到甘肃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张家川镇、恭门镇、龙山镇、胡川、刘堡、平安、张棉驿、川王、连五、梁山、阎家等15个乡镇。他们大多利用已逃亡或迁徙汉民所遗留的村庄或屋舍居住,被安置在张家川的降清回民军共有三部分:一是李得仓部。李得仓在宁夏固原肖河城降清后,其所部“南八营”官兵及群众,共有9.62万人,被安置在张家川的有3.1万人,他们有张家川本地人、礼县盐官人、秦安莲花城人、陕西固关人、陕西巩昌人、甘谷人等。二是崔伟部。清政府将在西宁之役失败后被迫投降的崔伟部,即陕西风翔籍回民军和眷属共1万余人,安插在清水、秦安两县境内的恭门镇、张川镇、龙山镇。他们是陕西凤翔“三十六坊”人、陕西麟游、渭南人、华亭神峪河人、灵台人、陕西澄城人。三是毕大才部。毕大才西宁兵败投降后,被安置在张家川地区的官兵及眷属共有3280人,他们多为泾阳、三原、蓝田人,集中在今连五乡境内。至此,张家川地区的民族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以前的汉民多回民少变为回民多汉民少的回族聚居区。此后,陆续又有回族后裔、亲戚因逃荒或经商留居张家川镇、龙山镇、胡川乡、木河乡一带。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又有河南的张、马、丁、白等姓皮毛商20多户连同眷属迁到张家川定居,还有因逃荒、经商留居到张家川的外地回族群众。共同形成了一个以张家川镇为中心,人数较多,面积较大的回族聚居区。

清政府把这几部分回族群众安置到张家川地区后,便计口授田,督其耕种,由官府出资配给农具、耕牛、籽种。耕牛一般是三家或五家一头。同时,清政府还采取各种措施,控制这些新被安插的回族群众。他们曾普遍设立十家长、百家长,由官府直接统辖。并给各户发给良民牌,以备随时检验。当地回族群众不能擅离居处,有事外出者,须经十家长、百家长许可,并由他们上报官府备案。有人擅自外出,十家长、百家长须上报稽查,并予处分;如知情不举,则重加惩处。被安插的回族群众亦不能擅自接纳外来回族群众,有要求前来定居者,即当上报官府,由官府询问后再行决定。

在贫瘠、偏僻、荒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生息于此的张家川回汉人民靠自己的勤劳、勇敢在这块土地上顽强地生息发展了起来,他们征山治水、战天斗地,开发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至1953年7月全县共有人口134645人,其中,回族107716人,占人口总数的80%;汉族26919人,占19.99%;其他民族10人,占0.01%。1964年5月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共有人口131762人,其中,回族89186人,占人口总数的67.7%;汉族42576人,占32.3%,与1953年相比减少了2883人。1982年后,回族人口有了较大的发展,1990年5月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县总人口数与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八年增加了39692人,增长18.49%,平均每年增加4962人。至2006年,全县共有人口321513人,其中,回族222746人,占人口总数的69.28%;汉族98767人,占人口总数的30.72%。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陇山西麓,属六盘地槽与陇西陆台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为六盘山经向构造与秦岭纬向构造接壤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5°54′至106°35′,北纬34°44′至35°11′之间,全境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斜三角形。东西长62公里,南北宽48公里,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

张家川县属天水市辖县,东接陕西省陇县,南邻清水县,西连秦安县,北毗华亭、庄浪县。人民政府驻地张家川镇,与周边市县均有公路相通,西距省会兰州市378公里,东经陕西省陇县至西安市388公里。

地貌与气候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张家川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以山地为主,最高点为秦家塬石庙梁,最低点为龙山镇马河村,海拔在1486米~2659.4米之间。

东北部陇山巍峨,峻岭重叠;西南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源于陇山纵贯全境的六条山梁,宛如手指,自东北向西南伸展。境内地貌复杂,东北部为陇山石质、土石山地,中东部为红土与红砂岩粘土相间山地,中西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山地。全县地貌大体上由梁峁、沟壑、川台、河谷四部分形成。土地总面积19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7.4﹪。

张家川深居内陆腹地,地处东南、西南季风交互影响的边缘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形成了明显的地域型立体小气候环境,中西部为温和半干旱区、温凉半干旱区和温寒半干旱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但雨量较少;东北部为温寒半湿润区和温寒湿润区,气候偏冷,光照较差,无霜期较短,雨量充沛。全县气候差异较大,年平均气温7.5℃,无霜期163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204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其特点是:夏短而不热,冬长而严寒,雨热同季,夏润冬燥,春暖迟,秋凉早,昼夜温差大,夏季无酷暑。

资源与物产

张家川地理位置独特,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资源和物产。境内有大小河流7条,总长度234.48公里,总流域面积1311.8平方公里,自东北部至西南部,可分为千河、长沟河、牛头河和葫芦河四大水系,均属渭河北岸支流。7条河流均发源于陇山的涓涓细流,按照自然地势,由东北向西南流去。全县水资源量为2.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为1.7亿立方米,但总经流量不均,形成西部缺水,东部富水的状况。地下水为雨水补给和河水入渗。境内河溪沟岔泉水分布比较广泛,散布着大小泉池500多眼,几乎每个村庄和山沟都有泉水露头,水质较好,年泉出露总量为150万立方米,是群众生活、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

境内关山林区山青林茂,万木峥嵘,有林地59.14万亩,森林覆盖率20.8﹪,占全县面积的30﹪。木材总蓄积量达120.47万立方米。生长着杨、椴、松、桦、栎等128种木本植物。林区有金钱豹、毛冠鹿、林麝、獐子、石貂、鬣羚、青羊、水獭、黄鼬、红腹锦鸡等珍禽异兽57种,其中10余种为国家二、三级保护动物。境内中药材品种繁多,有38科、154种,主要有沙参、党参、大黄、紫苑、独活、升麻、甘草、蒲公英、猪苓、寄生、柴胡、冬花等植物药材以及少量的鹿茸、麝香、牛黄等名贵药材。经济林木以苹果、梨、核桃、山杏为主,尤以红星、红冠、红元帅品种质量上乘,产量最高,最受国内消费者欢迎。林区有野生植物600余种,其中东部林沿地带盛产蕨菜,经盐渍加工,色味鲜美,远销日本。

县境东北部有大片宜牧草山、草场,放牧草地面积达54.10万亩,其中成片草地18.77万亩。野生牧草有154种,均属灌木草丛类,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菊科为主。饲草年产量达1.4亿公斤,载畜量折羊单位9.17万只。富有科学营养价值的蚕豆、箭舌豌豆和紫花苜蓿在全县有较大的种植面积,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广阔前景。

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8个品种、18个矿点,其中:金属矿主要有铜、铅、铁、锌、银等6种,非金属矿有花岗岩、石灰岩、石英石、长石等7种。非金属矿产资源不仅储量大,而且品位高,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尤其花岗岩以其色泽好、质地硬、品位高而成为上乘的建筑、装璜、雕素材料。

境内物产丰富,土特产品种较多,蕨菜、蚕豆、药材、山货、阿胶、皮毛产品等名优产品久享盛名,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成为张家川县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全县有耕地56.45万亩,人均1.87亩。粮食作物有冬小麦、玉米、马铃薯(洋芋)、糜子、蚕豆、莜麦、荞麦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大麻等,种植业在全县的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历史沿革

 

夏商时境内为西戎地。
周孝王十三年(前885),周封在渭之间养马有功的赢非子为附庸①,在秦建邑,号赢秦(邑在今张家川镇瓦泉村)。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今张家川县属陇西郡。
西汉沿袭秦制,实行郡县二级制。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置天水郡,辖16县,其中陇县(治今张家川县城)在今县境。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监察性质的刺史部13州,陇县属凉州刺史部天水郡辖。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改王莽所置州牧为刺史,凉州刺史部②驻陇县(今张家川县城)。明帝永平十七年(74),天水郡改称汉阳郡,辖13县,撤清水、戎邑道并入陇县。灵帝中平五年(188),凉州刺史部由陇县迁冀县(今甘谷)。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三国魏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三国初,魏复置清水县,撤陇县并入清水县。属广魏郡。之后张家川再未置县,今县大部属清水县、秦安县辖。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今张家川县分属秦州之冶坊(治今清水县黄门乡)、陇城(治今秦安县陇城乡)二县。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撤陇城县并入秦安县,撤冶坊并入清水县。今张家川县分属秦州之清水、秦安两县辖。
明清时,今张家川大部仍属秦州之清水县、秦安县辖。
民国2年(1913)3月,推行省、县两级制,暂存道制。今张家川县大部分属甘肃省陇南道之清水、秦安两县辖。24年(1935),甘肃省设立行政督察区,今张家川县大部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之清水、秦安县辖。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张家川县分属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之清水、秦安县辖。1951年4月,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改称天水区。1953年7月6日,析清水、秦安、庄浪、陕西陇县37乡合并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区(1955年6月改称县),属天水区。1958年12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合并,置清水回族自治县。1961年12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清水县分设。1969年10月至2006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先后属天水专区、天水地区、天水市管辖。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节庆活动

 

天水小曲

小曲和历史上的汉大曲、唐宋大曲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唐代大曲《濮阳女》就是天水地方的民间歌舞节目,唐诗人岑参《醉后戏与赵歌儿》诗云:“秦州歌儿歌调苦,偏能立唱濮阳女……”即为其证。小曲在民间流传非常久远,在我国,从元、明以来甚为流行。小曲俗称地摊秧歌,在天水地区各县流行十分广泛,数量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以秦安小曲最有代表性。

秦安小曲相传形成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分为花腔与老腔两大类型。小曲用当地民间方言演唱,只唱无白;器乐主要以塞子(即碰铃)敲击节奏,以三弦随腔伴奏,或以锣鼓、镲、四片瓦等器乐伴奏。现存传统曲目有《八仙庆寿》、《荐诸葛》、《白猿盗桃》等60多个。1979年,秦安县秦剧团根据越剧移植的秦安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里相送》一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的天水市戏剧调演中,秦安县秦剧团曾将传统剧目《双镯记》再次移植成秦安小曲搬上舞台,深受戏剧工作者的赞扬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风景名胜

 

旅游资源概况

县内名胜古迹较多,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燧台多处,有秦防西戎的堡寨遗迹,有三国时期著名的街亭古战场。位于县城北3.5公里处的宣化岗拱北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圣地,与佛、道教正觉寺、老庵寺共同构成张家川县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特别是以横亘县境东北部的关山风景区为主体,形成了具有“清、幽、秀、雄、奇、险、峻”特点的七大旅游景点,其中“白岩劲松”尖石山、“九龙朝凤”云凤山、“峻岭奇葩”麦垛山、“丝绸古道”老爷岭等最为秀美险峻。

宣化冈拱北景区

景点介绍:位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西北10华里许的北山查湾村,是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学派北山门宦的纪念地。“哲赫忍耶”是阿拉伯语,为公开、高声的意思,又可译为高念派或高赞派,意为高声赞颂真主、纪念圣人之意。

关山牧场



宣化冈内埋有“哲赫忍耶”门宦四位教主的遗骨,且又是哲派第七辈教主马元章及其三弟马元超复兴教门的根据地。马元章是哲派创始人马明心的四世孙,在同治年间,“哲赫忍耶”门宦惨遭清政府血腥镇压,几乎灭绝,马元章兄弟二人由云南逃出,隐居张家川北山,后来他们购得刘姓的少量土地,以耕作为主,并秘密进行“哲赫忍耶”的复兴活动,此地即为根据地。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马元章派人用重金买回马化龙等四人的头骨埋在这里,这里又成为马元超看守马化龙坟墓的住所。后来逐渐成为马元章、马元超兄弟二人公开讲经、传道静修的道堂,教徒称为“北山拱北”。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先在马化龙的坟墓上修起了八卦圆顶(阿拉伯语称这种圆项屋建筑为拱北),群众开始称其为“拱北”。拱北的大规模兴建工程始于民国四年(1915年),宣化冈的名称也从此流传开了。经过三代相继扩建,规模逐渐扩大,占地达到13200平方米。冈内相继建有马化龙、马元章、马进成、马元超四位教主的八卦墓庐,所以宣化冈拱北便成了全国“哲赫忍耶”教众景仰的中心地。

宣化冈的建筑倚山就势展开,规模宏伟可观。其建筑精工细琢,宽敞明洁,分客人、眷属住地以及讲经传教的庭室和教主的坟冢拱北。自民国以来,安维峻、袁世凯、于右任、冯玉祥、吉鸿昌、白崇禧、段祺瑞等众多社会名流、军政要人或涉足来此,或慕名景仰,纷纷赠送匾对,赋诗题词。文革中,宣化冈的建筑和文化遗存毁坏殆尽,近年来,张川县多方筹集资金250多万元,对部分主要建筑进行了复原。

张家川宣化冈拱北是西北地区很有影响的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每年要举行多次大型宗教活动,前来参加活动的信教群众涉及全国13个省区,人数多则上万人,少则数千人。

关山马鹿自然风景区

位于张家川县马鹿林场辖区,占地约18.1平方公里,西接该县马鹿镇,东接陕西陇县,南邻清水县,北连关山林场林区。景区属六盘山南延余脉,属温带湿润性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春秋期短,植被完整。年降雨量在700毫米左右,且多集中在秋季,年平均气温5.7℃。

景区内水资源较为丰富,马鹿河、三股水、乱木场沟以及各谷沟中的溪水,长年不断,清澈见底。

景区内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是一个天然的动植物乐园。据统计,植物有36科102种,其中乔木78种,灌木22种,藤本2种。同时,还有木本、草本、动物类药材20多种。林中的动物,兽类有林麝、白臀鹿、金钱豹、黄鼬、水獭、狗獾、狼、野猪、草兔等;禽鸟类有鹊鹞、锦鸡、野鸡、灰喜鹊等;鱼类主要有秦岭细鳞鲑。

该景区山峦叠翠,水碧林郁,怪石嶙峋,群峰千姿百态,构成了“清、幽、秀、雅、雄、奇、险、峻”的山水风貌。主要自然景观有:五龙山、老龙潭、斩蛇崖、小麦积、五指山、青石崖、石人峰等。

人文景现有:五龙山云凤寺遗址、佛爷崖太极八卦图、二朗神脚石印、拴马柱等。

另外,这里原是古丝绸之路由陕西进入甘肃的必经之地,旧称关山古关隘,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关陇通道。巍巍关山,古木参天,怪石林立,峰耸仞立,高入云表,道路险峻,九折盘旋,山水潺潺,千年遗响。唐人沈俭期有诗描述道:“陇山飞落叶,陇雁度寒天。”颇使人发古之幽思。现天宝公路横穿而过,与陕西陇县大自然公园,清水县金凳山石城庙等景点毗邻。

五龙山风景区

五龙山风景区

景区景点介绍:五龙山风景区地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林场辖区,座落在马鹿乡花园村和寺湾村之间,占地约18.1平方公里,属六盘山南延余脉高原地貌,植被完整,地质构造为花岗岩母质岩,土壤为棕红色和褐色森林土,腐殖质中等,有机质含量较高。属高寒湿润性气候,夏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春秋期短。年降雨量在7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秋季,空气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年平均气温5.7℃,无霜期148天。五龙山风景区地处我县东部的马鹿乡,东邻陕西陇县大自然公园,东距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分别为80公里和260公里;向南70公里即可到达天水麦积山和天水市,向西75公里就可到达秦安大地湾遗址,向北200公里同平凉崆峒山相接。该区交通便利,原天水至宝鸡公路横贯景区。风景区占地约18.1平方公里,属关山高原地貌,关山美景全部集于此处。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无任何工业污染源,可使游客领略到回归自然的美好景色。

五龙山风景区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动物资源有:林麝、白臀鹿、金钱豹、黄鼬、水獭、狗獾、狼、野猪、草兔等兽类和鹊鹞、锦鸡、野鸡、灰喜鹊等鸟类。鱼类主要有秦岭细鳞鲑。主要植物有36科102种,其中乔木78种,灌木22种,藤本2种。天然次生林以栎林为主,其次为杂木林、混交林、桦木林。人工林以落叶松为主。有华山松、油松、云杉、白花珍珠梅、美丽蓄薇、陇东海棠、野樱桃、小檗、山杏、忍冬、野葡萄、金银花、沙棘、五味子等观叶、观花、观果的观赏植物。有可食用的乌龙头和丰富的蕨菜资源。主要药材资源有:五倍子、金樱子、五味子、祖师麻、李仁、土山楂、三棵针(黄柏)等木本药材和细辛、芍药、野党参、菖莆、天南星、升麻、鹿含草、淫阳霍、防风等草木药材,珍稀动物类药材有鹿角、麝香、豹骨、蛇蜕、五灵脂等。有天然林28万亩,天然草原18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56%和80%以上。水资源也很丰富,马鹿河、三股水、乱木场沟及各谷沟中的溪水长年流淌,清澈见底,景色美不胜收。
  
五龙山景区山峦迭翠,水碧林郁,怪石嶙峋,群峰千姿百态。这里蓝天纯净,空气清新,春来满胜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天遍山红叶,严冬玉林琼枝,构成了景区清、幽、秀、雅、雄、奇、险、峻的自然风光。主要景观有:五龙山、老龙潭、斩蛇崖、小麦积、五指山、青石崖、石人峰等;人文景观有五龙山云凤寺遗址、佛爷崖太极八卦图、二郎神脚印石、拴马桩等.

佛爷崖太极八卦图景区

景点介绍:五龙山左山脚下的仙女洗澡池相传过去云凤山仙女经常下山来到这里洗澡)旁,有一高20米,宽13米的巨石突悬,据考证这是开凿于北魏的佛爷崖。石造佛像已被毁坏,现窟顶仅遗存着明代壁画太极八卦图,约10平方米,至今色泽绚丽,耀眼夺目,故又名八卦崖。它的年代久远,壁画的颜色集佛、道合一,均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老龙潭、斩蛇崖、五指山景区

景点介绍:距五龙山1.5公里处,有一深潭,潭水泛蓝,深不见底。飞瀑急流而下溅起浪花,在潭中形成很大的漩涡,人称老龙潭。潭对面悬崖上,怪石倒挂,有丛林掩映下,显露出三处似蛇头的大青石。相传远古时期,这里经常有大蟒蛇出入伤人,云凤山仙女知道后,手执利刃,连斩毒蛇三条,并取出蛇胆为人疗伤。后来人们为怀念仙女,称此处为斩蛇崖。在其旁有一山峰形如人手竖起的五指,山上青苔裹缝,杂灌丛生,名曰五指山。

小麦积景区

小麦积景区

景点介绍:距五龙山2公里,这里众峰竞秀,万壑藏云。三股水汇流齐下,水石相击,浪若奔雷。青龙峰巅,巍然屹立孤峰,高约100米,远眺似农家麦垛,人称麦垛山,又称小麦积。

二郎神脚印石景区

景点介绍:距五龙山西1公里大庄庄头处有一巨石,上面很清晰地留着一个深深的脚印。相传二郎杨戬经过这里时,听说山中妖魔鬼怪残害生灵,在追杀时留下的脚印。传说他一步能跨10公里,山的那边还能找到他的另一个脚印。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方特产

 

武山三编

武山三编

三编即竹、柳、草编。武山生产竹箩、竹筛、簸箕、提篮等的历史悠久,自明代就享有盛名。当时群众利用丰富的毛竹、柳条、麦秆资源,不仅能加工系列生产生活用具,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加工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特别是草编加工已形成相当规模,全县有十多万人从事草编生产,近年来开发新产品80多个。

天水肉夹馍

是用软馍夹熟肉的一种快餐。软馍以精制面粉发酵后烙制而成。肉为大卤肉,以肋条肉为佳。将肉切成片状,夹入馍内,灌注少许卤汤,柔软可口,肥而不腻,味美醇香,老少皆宜。

张川锅盔

张川锅盔

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面食,主要原料为小麦面粉。有干面锅盔和鸡蛋锅盔两种。锅盔呈园形,极厚且大,口感细腻,便于携带,是出门旅游、馈赠友人的佳品。

张家川风味小吃多为回族群众制作的清真食品,作工精细,以其色鲜味美而著称,吃后令人久久回味.成为到此一游的游客的必尝之物.细分小吃类别,有馍饼类.饭食类.凉食类.肉食类等.
馍饼类有馓子.干面锅盔.油锅盔.油托.葱花饼.

馓子

是回民群众用食用油炸成的风味食品,其特点是长久耐藏,即使在一个月后,仍不失其色香味。故受到回汉群众的喜爱。

制作方法是:将一定比例的烫水,熟油混合,调入胡椒水。鸡蛋汁和成面团.搓成均匀柔软的细长条,然后平行列摆开.呈环状,缓放入油锅,炸熟后并上色后捞出。它以股细条匀,色美酥脆闻名.

醪糟

醪糟

在张家川风味小吃中久负盛名,老幼皆宜,品尝者络绎不绝。其做法是:将大米洗净蒸熟,拌上酒曲,于湿度适宜的地方,待发酵后,成为坯子。再将坯子入在铁碗里,加入凉水,于火上煮。水开后,打进两个鸡蛋,按客人需要放进揉碎的麻花.其湿润滋补,酸甜可口。尤其在清晨食之最佳,食后有神清气爽。畅快淋漓之感。

凉食有酿皮、凉粉、甜醅等。

甜醅

它是张家川回族妇女的拿手项,其制作工艺简单。将莜麦淘洗后,蒸熟倒进大盆,加入适量的酒曲,均匀搅拌,而后盛入盆内严实包裹,在温度适宜的地方,经过一昼夜发酵后,香喷喷的便出来了。它色泽呈浅黄色,汁浓,味道甜美,略显酒味,其味甜爽,沁人心脾。每逢集日,妇女们有的担着,在集市上叫卖,有的走街串巷,沿门叫卖,老人、儿童,无一不爱.大街小巷飘满香味。

肉食类主要有烧鸡、五得牛肉、涮羊肉、牛羊肉泡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