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讲分配和代价的GDP水份太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36:31

不讲分配和代价的GDP水份太大
 郭松民

 

      “今年9省市GDP超万亿,辽宁四川跻身万亿GDP俱乐部,预计今年中国的GDP可能突破23万亿元,将与德国的水平相当”。(11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又近岁末,中国的GDP数字又是全线飘红,许多官员、专家也对此乐不可支,如中大奖。但事情真的就如此妙不可言吗?

  其实,GDP无非是一个统计数字而已,孤立地说它的增加是好还是不好,都是欠妥当的。恰如一个人的体重,我们无疑不能说越重就越好,80公斤就一定好于50公斤,而应该是综合其年龄、身高、性别等诸因素一起来看。

  那么,观察中国的GDP应该参考哪些因素呢?我以为至少应该有这样两个视角:

  其一是分配。这么多的GDP,在社会各阶层,各系统之间,究竟应该如何分配才妥当呢?经济学家仲大军做了一个调查,他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收入一般都占GDP60%左右,而中国则仅占15%左右。其他的GDP到哪里去了呢?一块被政府拿走了,大概占总量的35-40%,一块被企业资本拿走了,大概占45-50%。       (这里简单点评一下,目前中国已经是朱门酒肉臭,路有饿不死的鬼了。一方面一些世界奢侈品在中国大量倾销,一些人民公敌大量买进。而另一些人差不多要穷死了。约一两年前得知,陕西有个农民自杀,他喝的农药都是赊来的。广东曾经和大概是贵州的一个地方,搞学生交流活动,贵州山区的一个穷学生去了广东,广州方面接待,这个学生就说:怎么老是吃饭啊?因为他家乡很穷,所以一天只吃得起一顿饭,所以广东方面一天请他吃三次饭,当然就不理解了)

       这样的一个GDP分配格局,如果仍然以人的体重做比喻的话,则相当于一个人的体重主要集中于头部和腹部:猛一看此人肥头大耳,大腹便便,似乎很健康,但再一看却发现他的四肢骨瘦如柴。显然,这不是一个健康的分配格局,如果这个人继续这样“增长”下去,他的四肢早晚会支撑不住他的体重。

       实际上,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最大秘诀,莫不在于工资的快速增长。比如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其工资的成长速度比美国快70%,到1980年就已经与美国持平,这一段路程大概用了30年时间;而从1978年到2004年,中国经济也高速增长了近30年,工资却仍然只有美国的1/20、日本的1/24。在制造业,中国的劳动力价格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快速增长的印度还要低10%。这大概是中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最根本原因吧。

       其二是代价。GDP超23万亿,超德国,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如何?年底算一算账,究竟是赚了?是赔了?还是不赔不赚?

       有这样一组数字:上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把我国每年因环境问题造成的损失评估为GDP的5%至7%,去年则已经到了10%。因此,中国GDP的实际增长要减少2至3个百分点。最新的专家评估则是,有些省份以高能耗高污染为发展模式,其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最高可达10%,扣除治污成本,实际GDP很可能就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环境的破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据世界银行的估计,中国每年有75万人因污染(主要是大城市的空气污染)而早亡。中国近60%的城市人口居住城市的空气污染水平至少是美国平均水平的两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水平的5倍。(8月27日人民网)

       数字是枯燥的,我还是以人的身体为例打一个比方吧:这就好比一个人通过透支自己的健康去赚钱,然后又把钱都花在给自己治病上,最后他等于一分钱也没有赚。更糟糕的是,他很可能还没有把这些钱用来治病,而是把它胡乱花掉了,比方说搞了政绩工程,买了奢侈品等。更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未来某个不确定的时候,他的这些钱在一场金融危机被卷得干干净净——那这个人的未来将肯定是贫病交加,下场悲惨。

       从这两个视角来看,则GDP的快速增长带给我们的感受,就不完全是喜悦了。至少对我来说,每当看到GDP快速增长的报道时,我产生的感觉与其说自豪感、成就感,不如说是紧迫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