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团成立六年谱写中国航天史新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13:54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重点新闻  2005年6月29日
从1999年7月1日至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走过了不平凡的六年。这六年,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单位出色地完成了以载人航天工程为代表的各项科研生产任务,在体制改革、投资经营、人才队伍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各方面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六年,集团公司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在奋进的征程上竖起了一座座新的里程碑,在中国航天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向党、国家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今天,我们集纳一组从不同侧面反映各单位六年来发展变化的报道,虽难以概括各单位六年成绩的全貌,却也能从中触摸到蓬勃发展的脉搏,聆听到奋力前行的足音……
一院民品驶上 “超车道”
2005年6月6日,伴随着一院与西班牙那瓦拉能源水电集团公司和西班牙英莎国际工贸集团合作成立的航天万源安迅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诞生,一院民品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标志着一院以风力发电为核心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和产业化战略进入实施阶段。同时,也预示着一院民品发展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作为统领一院民品的企业,2004年才重新组建的一院民品总公司(北京万源工业公司),在军品立院、民品富院的思想指导下,通过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使一院民品快步驶上了高速发展的“超车道”——民品产业不断扩大,经济指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总收入达到32亿元,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
经过6年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一院汽配、烟草机械、石化设备、医疗制药设备等支柱民用产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销售形势喜人,市场占有率稳步增长;11所的热媒炉、特种泵、安全阀已形成规模;15所胶囊机合同额创历史新高;101所数显组件行业优势进一步扩大;万源实业公司的建筑、物业、运输、通信、动力等主业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等措施,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升。
在推进一院已有民品项目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一院民品新项目的开发也取得了显著成绩———电梯用稀土电机实现小批量销售;可再生能源国际化合作已随着与西班牙签订合资合同,组建航天万源安迅能新能源有限公司而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与法国企业合作开发的高档印刷机各项技术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成功实现销售;15所与泰安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泰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限公司,将在特种车领域一展身手……
为使民品获得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一院通过改革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活力。2004年6月8日,一院对院本级民品进行资产重组,构造了以资产为纽带的现代企业体制管理平台,推动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了公司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系统优化并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理顺了产权关系,形成了产权多元化利益共同体,建立起公司自我约束机制。新组建的院民品总公司,为一院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十一五”期间是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团公司已明确提出发展民用产业在确立集团国际化企业的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提出力争实现“两个1000亿”的目标。作为总体院,一院将遵照公司化建设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按照“公司化、产业化、资本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形成主导民品规模化,突出优势民品专业化,构建协调发展的产业总体规划,跟上集团公司的发展步伐,最终实现“军品立院、民品富院、创新兴院”的奋斗目标。
(少京)
四院人才强企 谱新篇
四院始终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依托精神文明建设六项工程中的“人力资源工程”、“接力工程”和“队伍工程”,科学有效地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着力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集团公司成立六年来,四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高科技企业的队伍是有理想的队伍。在固体事业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国家至上”、“航天报国”等朴素的追求,体现和规范了四院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方式,使广大员工产生了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成了大家献身航天、奉献航天的共同理想。正是这种理想锻造了一支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四院职工队伍,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先进模范人物群体。近两年来,全院先后有四个单位、三名个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殊荣,2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他们是四院员工的杰出代表。
高科技企业的队伍是有道德的队伍。为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四院采取了以活动为载体、全员参与的方法,起到了固化道德规范的作用。他们在全院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月、评选先进工作者和各类劳模等树典型活动;开展了争创文明处室、文明车间(研究室)、文明职工标兵活动;在社区开展了创建文明楼门、文明家庭活动。这些活动与职工岗位职责要求相结合,与公共生活准则相结合,与社会公益事业相结合,使公民道德规范不但成为四院员工的一种道德品质,而且内化成了自觉的行动。
高科技企业的队伍是有文化的队伍。为使人才培养经常化,促进人的成长制度化,四院先后制定并实施了《航天四院领导干部管理规定》、《航天四院技能人才管理办法》、《航天四院关于加强和改进职工培训工作的意见》等系列管理办法,全面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出资人代表队伍、科技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管理人才队伍等五支队伍的建设。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工岗位成才为着眼点的人才成长推进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高科技企业的队伍是有纪律的队伍。守纪律,不仅是要遵守法律、法规,不仅是要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还要具备航天人特有的严慎细实的作风。四院党委狠抓质量安全文化工程,深化质量观教育,开展质量作风整顿,使“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的理念入脑入心,并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养成全员严慎细实、恪守纪律的作风。
四院现有在职员工91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700多人。在各项科学研究和试验工作中,四院已有1000余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59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发明奖6项,国防科技进步奖34项,国家创优产品金奖1项,国家民品开发银奖1项。四院党委近年来多次被授予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连续两任党委书记荣获全国先进思想政治工作者殊荣。
(王 玫 李 威)
五院空间技术 大跨越
集团公司成立的6年来,五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航天器研制工程新思路,实现了航天器研制技术和科学管理的新跨越,科研生产能力不断提升,航天器可靠性大大加强,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体系已基本形成。
应用卫星研制实现跨越,载人航天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6年来,五院加快了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的步伐,实现了20多颗应用卫星、5艘飞船发射的连续成功。先后成功发射了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科学试验卫星、新型返回式卫星等类型的应用卫星。尤其是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历史性突破,树立了中国航天一座新的里程碑,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应用卫星种类不断增多,航天器应用体系基本形成。近几年来,五院加快了应用卫星的研制步伐,先后成功发射了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地球资源卫星、北斗导航卫星、海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等各类应用卫星,涉及到国民经济诸多领域,几乎囊括了世界上在太空中运行的所有应用卫星品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投入应用的卫星都是跨过了国际上航天国家先发射试验型卫星,而后发射应用型卫星的传统发展阶段,首次发射就投入了应用。经过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顽强拼搏,应用卫星已经逐步形成了返回式对地遥感卫星、“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风云”气象卫星、“资源”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实践”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和“神舟”飞船系列。
坚持技术创新,实现航天器研制平台化。五院运用成熟技术、成熟产品,实现技术创新,走出一条立足国情、有限投入、实现技术跨越的空间技术研制道路,先后研制开发建立了返回式对地遥感卫星、“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资源”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实践”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和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等卫星平台,向卫星工程研制系列化、组合化、平台化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实现了型号研制组织管理体系创新。五院推行了项目管理,建立了型号责任人例会和型号科研生产评估制度,加强了质量管理体系、产品保证体系、物资管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开展了能力与可靠性工程建设,科研生产管理日趋规范、科学。同时,五院综合管理层进行了精简与重组,初步实现了扁平化管理。组建了新的总体部、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在北京唐家岭形成了集总体、总装、整星(船)测试与试验一体化的空间飞行器研制管理体系。成立了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民品总公司和三产总公司、控制与推进系统事业部和卫星应用系统部,初步形成了“一个主体,三个支柱,一个延伸”的战略框架。
卫星整星出口实现零的突破。近几年来,随着卫星研制水平的不断提高,五院加快了国际合作步伐,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去年底签署了尼日利亚卫星研制合同,迈出了国际市场开拓新步伐。
(孙宏金)
六院民用产业 有“动力”
2003年4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航天动力”上市的锣声响起。从这一刻起,中国的上市公司里又多了一个“航天”概念股。由西安航天科技工业公司于1999年底发起设立的陕西航天动力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起,走过了六年的历程,见证了航天民用产业的变化。
变化之一,航天民用产业的战略地位正在逐步确立。像所有军工单位一样,航天六院的民品发展也经历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从“有一点是一点”,把民品作为航天产品的补充,作为“副业”来搞,到把主导民品列为与“导弹武器、宇航技术与产品”并列的三大主业之一;从“发展民品”到“发展航天民用产业”这种战略思维的转变,反映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对发展民用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发展民用产业的决心越来越大,也代表了航天六院发展民用产业的迫切愿望。
变化之二,航天民用产业的发展思路逐步清晰完善。曾几何时,航天民品的种类数不胜数,但都是小打小闹,我们的公司链条长达五级、六级,可真正上规模、上水平的屈指可数。六院也搞过五花八门的产品几百种,也办了很多公司,但很多都昙花一现,被市场所淘汰。作坊式的民品开发模式走不通,必须走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市场要求,发展核心企业和核心技术的路子,这就是我们在市场中得到的“财富”。六院确立了“关键技术支撑,重点项目引导,核心企业带动,全院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经过几年的调整,“航天动力”作为六院的核心企业,在全院民用产业发展中真正成为了“龙头”,而主导民品和优势民品在六院民品总收入中已经占到了80%。
变化之三,军民结合、军民互动牵动民用产业发展的未来。“航天动力”的发展,正是以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究、设计、生产过程所形成的航天特种技术作为关键技术支撑。而六院和“航天动力”未来的做大做强,更要注重军民两用技术和军转民技术的开发,建立军民共用平台,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军民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大循环”。目前,“航天动力”在西安高新区的民用产业园建设进展顺利,而作为六院民用产业发展“孵化器”的西安韦曲民用产业化基地也即将启动。一个园区、一个基地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将构成六院民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两翼”。
集团公司提出到2010年实现“两个1000亿”的目标,六院提出到2010年总收入达到80亿元奋斗目标,民用产业将扛起重任。“航天动力”作为一个缩影,见证了航天民用产业的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五年,“航天动力”将印证集团公司和六院民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轨迹。
(殷秀峰 王勇)
明确发展 新战略
提起七院六年来,特别是近一两年来的变化,七院员工如数家珍:研究制定了发展战略,团结凝聚了职工队伍,基本完成了战略布局,初步奠定了管理基础……特别是发展战略的制定,让曾经举步维艰的七院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让一度迷茫的七院员工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2004年年初,集团公司调整了七院领导班子。新一届领导班子一边积极探索研究新的发展战略,一边不失时机地大胆实践,根据集团公司第二次工作会确定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02年~2005年发展与建设纲要》和“十五”计划的总体安排,充分利用国家制定的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军工企业改革脱困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等一系列政策,继续实施改革、调整、重组,提出将七院“建设成为一个以竞争性战术武器为代表、以战略后方和配套协作为基础和特色的国防产品体系,集民用产品和其他相关应用产业为一体,能够充分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航天科技集团地区性子公司”的发展战略;并力争经过几年的奋斗,在竞争性战术武器领域、先进制造行业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同时,号召全体员工以“质朴、坚毅、团结”的品格,以“具有无比包容力、意志力,充满朝气、活力和创造力”的新形象,进行“比对手更加专注、更加专业、更加迅捷、更多创新”的不懈探索。
本着这样一个新的定位和新的发展战略,七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组建了研发中心,构建了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某竞争性战术武器的研发,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拓中取得了可喜进展;制定了加速民用产品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民用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及主要措施,组建了民品事业部和液压支架事业部;为集中配置有限资源,有效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将服务业整合进入成都天盛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人才;企业文化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全面推行6S管理,科研生产现场和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浓墨重彩地描绘在七院的发展史册上,而且也深深地镌刻在七院员工的脸上和心里。2005年1月25日,当张庆伟总经理郑重地为“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揭下那块红绸时,澎湃在七院人心中的更多的是自强不息、思变创新的激情,是奋斗无悔、只争朝夕的冲动,是全力投身院发展战略的实施、携手共建四川航天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
(苑轩)
八院班组工程 夯基础
谈到集团公司成立六年来八院的变化,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就是班组工程。
若要问该院开展班组工程活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么,上上下下都会一致肯定:最大的成果就是将班组这一基础夯得实实的。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八院的班组工程起步于1999年末。那一年,该院的型号研制进展非常不顺,受到上级的严厉批评,其中一个型号还领到了一块“黄牌”,局面十分被动。经查,失利原因主要是产品的质量问题。质量问题具体反映在产品上,但根子和源头却在班组里。
该院党政主要领导深刻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企业基础在班组。一定要紧紧抓住班组这一质量管理的基础。在做了大量深入调研和准备工作的基础上,2000年,该院决定在所有研制单位开展质量信得过班组达标活动,并在上海市委党校大礼堂召开以班组长为主体的千人大会,进行动员和部署。于是,争创质量信得过达标班组活动在该院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党政工齐抓共管,媒体舆论大张旗鼓地宣传,使这一活动深入人心。
实践证明,班组管理抓与不抓确实大不一样,广大组员争创质量信得过班组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大家为产品质量上台阶而争,为班组管理上水平而争,为班组的集体荣誉而争,为研制产品成功而争。通过活动,大家的质量意识更强了,质量管理更严了,严慎细实的作风更硬了,试验成功率大大提高。
2003年初,正值该院质量信得过班组达标活动经过三年的推进取得明显成效,面临新一轮发展的关键时刻,八院党委提出了实施班组工程的新要求。
实施班组工程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形成基础坚实、分层创建、品牌响亮的班组建设塔形体系;二是要形成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文化知识水平高、业务技术能力强、管理理念科学化的班组长队伍;三是要建设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
为推动班组工程建设,该院花了近两年的时间,办了十多期培训班,对全院1400多位班组长分批集中轮训了一遍,通过考核者发给培训合格证书,并规定所有班组长必须持证上岗;凡是申报奖牌评比的班组,其班组长必须是经过院培训的。同时,该院还设立了“金、银、铜”牌三个层面的先进班组奖项,每年底通过严格的检查考核、评审程序产生。在树立典型方面,该院命名了唐建平班组,并将该班组作为全院的标杆班组,使全院班组“争创”有方向,“建设”有内容,“追求”有目标。
在班组工程结出累累硕果的基础上,八院最近又提出了开展和谐班组建设的新三年目标,并正在着手制定有关推进措施。
(游本凤)
航天时代公司改革探索 拓新路
成立于2003年3月28日的航天时代电子公司,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按照母子公司体制组建的第一个专业子公司。成立两年来,公司积极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成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改革创新、积极融入市场经济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航天时代公司定位于面向未来、发挥优势、拓展领域,确保集团在航天电子领域的主动权,并对航天时代公司提出了面向市场、寓军于民、形成规模,谋求集团在航天产业发展的高价值增长性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
航天时代公司领导班子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为贯彻以上要求,实现航天时代公司的发展,必须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即由以社会效益为主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由独立为型号配套向系统集成化配套转变;由“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转变。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公司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研究院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专业子公司的转变。为适应这一转变,就必须要走公司产业化、产业系统化、系统芯片化、芯片国产化、经营一体化、运作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必须构建市场营销、技术创新、人才开发、资本运作的“四轮驱动”运营机制。
在过去的两年中,航天时代公司从机制创新上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市场营销上,公司把“立足市场、确保航天、服务国防、走向世界”作为明确的市场定位,开展了统一营销主体、构建营销体系、统一签订合同、拓展市场领域、加强合同履约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在技术创新上,公司研发工作由成果导向向市场需求导向转变,构建了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了技术创新力度,加强了基础能力建设,促进了专业的融合提升。
体制、机制转变的关键是用人制度的改革,建立市场化的用人制度是经济杠杆的支点。公司成立以来,人才工作围绕推进员工身份社会化、推进员工薪酬市场化,实现薪酬分类管理和全员绩效考核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工作。
围绕资本运营工作,航天时代公司一方面通过做强上市公司,促进公司各单位与上市公司互动发展,另一方面在公司内推行全面预算制度,并开展项目预算工作,加强公司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能力。
航天时代公司的发展具有自身的优势,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军工领域有良好的基础和信誉;作为集团组建的第一个专业子公司,航天时代公司在体制和机制上能够大胆探索和尝试;控股、参股多家上市公司,具备资本运作的有利条件;职工危机意识较强,有求生存、谋发展的欲望。航天时代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为集团公司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实现“两个1000亿”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闻扬扬 柳郁 雷光会)
十一院征程漫漫 求卓越
2004年10月15日,十一院(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成立。这不仅是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亦是集团公司结构能力调整、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后,原701所(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在集团公司经济发展大潮流的带动下,取得了骄人成绩,奠定了由研究所提升为研究院的基础。
六年来,十一院科研生产和民用产业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军民品产值达到四年翻两番的目标。预研、试验等军品科研生产经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民品形成产业化,使院的综合实力得到提高。
——科技发展取得四大成果,风洞试验与技术改造实现重大进展。近年来,十一院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争取到了国家863等重大项目中的四项,在气动热力学与热防护技术、动态及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高超空气动力学等方面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为应对未来空天安全的严峻形势和所需的技术储备,十一院立足理论和试验的密切结合,高度重视地面模拟设备建设和实验技术研究工作,2004年风洞试验与技术改造实现了重大进展,地面模拟设备建设由0.5米量级向1米量级风洞框架体系跨越式规划的实施已初见端倪。
——民品取得两个突破。首先,随着特种飞行器关键技术的突破,无人飞机对外合作项目得以成功实施。其次,十一院燕化水煤浆锅炉脱硫环保项目顺利通过北京市环保局验收,是国内已建成的18个脱硫项目中通过验收的唯一国有知识产权单位,为树立在国内环保技术高地上的“航天环保”旗帜增添了光彩。
——军工科研能力调整一步到位。作为国防科工委“军调”试点单位,十一院紧紧围绕未来发展规划,全面落实结构能力调整方案,圆满完成了有史以来的组织机构的大变革,组建成立了三大研究部以及环保技术等事业部机构,进行了机关改革。根据建院和“军调”方案实施后的组织框架,建立了一套新的财务运行模式,再造了机关管理工作流程,加强了院的宏观管理,使管理向着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迈进。这次科研能力调整中,该院实现了专业领域扩充、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突破。
年轻的十一院正以新的姿态,朝气蓬勃、昂首阔步前行在中国航天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
(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