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农村孩子学习20%城市孩子课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7:48:28

80%农村孩子学习20%城市孩子课本

转自朱四倍的博客:“80%农村孩子学习20%城市孩子课本”的沉重和忧虑" 

V<@'|EBa  
q9  jFD  
      “占人数80%的农村孩子却在学习着20%的城市孩子的课本。”民盟贵州省委披露的一项调研显示,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后,以前农村孩子因无钱交学杂费而导致的上学难已不再是问题,然而,学生在初二大量流失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国青年报》9月8日)

~q/* $3  
      “占人数80%的农村孩子却在学习着20%的城市孩子的课本”,是一个让人尴尬的信息,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对于西部贫困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课堂的内容离他们自己的生活是那么遥远,一些孩子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P :jo9B  
       对这样的后果,我们该如何看待?对这样的景象,社会应如何审慎反思?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顾久牵的描述让笔者增加了沉重和苍凉:“孩子索然无味地听着似乎是另一个世界的课程,那呆滞、麻木无光的眼睛让人的恻隐与悲悯之心油然而生!”

/n%n:=  
        “农村孩子怎么办”?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需要回答的问题。专家给出的答案是:“让他们在农村找回自己的位置,找回尊严。”“哪怕是打工,也可以获得自己的尊严,进而可以找到越走越宽的道路。”这些当然是值得期待的,也是整个社会理应努力的方向。

YSLBv0gb  
       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占人数80%的农村孩子却在学习着20%的城市孩子的课本”,并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数字类比问题,更不是个危言耸听的现象。就笔者的看法,关于引起争议的高考中综合素质评价,就是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反映,也是对农村孩子不公的最好例证。

#DG_z!IYh  
          “占人数80%的农村孩子却在学习着20%的城市孩子的课本”既是教育差距的表现,也是社会阶层差距鸿沟的表征。从社会阶层的角度而言,难以确证哪一个阶层的子女更聪明、更具有努力的意愿并最终获得成功,家庭背景的影响当然是直接而深刻的,但家庭背景并非孤立地发挥作用,它必然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被有意无意地放大或缩小。因此,“占人数80%的农村孩子却在学习着20%的城市孩子的课本”是特定制度的产物,其背后的教育不公和权利劣势等因素明显可见。结合本则新闻,笔者以为,“农村学生”似乎成了一种符号,承受着“孤岛”的代价。种种迹象显示,我们必须对长期以来被遮蔽的农村孩子命运进行理性观照,对农村孩子无法享受公平教育资源和机会进行冷静审视。

   6:{ &(M  
    “占人数80%的农村孩子却在学习着20%的城市孩子的课本”还是教育机会不公和资源分配不均的折射。“大学里农村同学去哪了”的发问就是最好的说明。以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1999年的招生为例,两校招收的5080名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只有902人,仅为17.8%,与同年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形成鲜明对比。两校在北京招生的情况则显示,在全中国8~9亿农民中,能够进入北大和清华的人数不及一个北京市。从一定程度上说,“占人数80%的农村孩子却在学习着20%的城市孩子的课本”,既是前期社会不公平的结果,又是未来社会不公平程度加深的成因。

^Bj 5  
       应该承认,在不同类型的国家,拥有更多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在享受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上占有优势;而低社会阶层的子女则处于劣势,是一个基本现象。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认为,教育中的阶层差距,是社会阶层差距的表现。因此,“占人数80%的农村孩子却在学习着20%的城市孩子的课本”本身就隐藏着一种不公平。

1by{8Ss*x  
         事实上,仅有悲悯是不够的,仅有个体的努力也是不足的,因为个体再努力,社会如果不能提供足够的平等空间和机会,我们等待的结果就只能是“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吗?

(朱四倍,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时事评论作者,多家报刊、网站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