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非消费不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23:11

中国并非消费不足

读者:李晓清 2009-08-06

FT中文网编辑:

读了《西方看不懂中国式的增长》一文,有感而发写些东西,特别是就中国的内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地球上的人向来都是一样的,无论是来自西方的发达国家,还是来自东方的新兴国家,都有着对物质和服务生活的十足向往和强烈欲望。对中国人来讲,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那么他们一定会表现出如西方人一般的消费欲望和能力,只要看看这两年山寨机的风靡,就可以觉察到这种能量。

看看中国人现在的生活条件和设施,你会发现这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我是一名来自普通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对这种变化印象深刻。

九十年代时我上小学,家人为了5块钱的学费都要出去借,但今天,家人供我读完大学,没有外债,且该有的家电基本上都有了。最近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还调侃说不出十年,农村婚嫁的嫁妆中一定要有汽车了。

我们知道,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期间,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经济地位是低下的,这些话从向来保守的农人口中说出,我想足以说明些问题:一,他们在手里有钱的时候是不吝啬于花钱的;二,中国人已经花了很多钱来享受了,并且保持了跟时代消费趋势吻合的节奏。

其次,为什么中国人会存在外界传说的“消费不足”的困境呢?在我看来大概有这样几点。

第一,正如专家们经常说的一般,中国人面临着未来重大的资金支出,比如孩子上学读书(对农村人来讲,数目巨大),比如孩子的婚嫁费用所需,比如筹备养老。

传统的中国人,会着重考虑前两件支出,而对第三件支出,则是在有余力的时候才考虑的事情(这大概跟中国社会的子女养老传统相吻合吧)。在这样的情形下,很多中国人不得不节衣缩食,理所当然会制约很多的消费力。

但是,我要强调,中国人不是生活在石器时代,尽管有这样的制约,中国人还是花了很多钱消费现代商品。而且,这种制约性因素正在变得微弱起来,因为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只要一个孩子,以前是因为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则是因为养多了养不起。

孩子数量的减少,使得很多家庭在前两个资金支出上的负担减轻不小,当代的父母们自然会爆发出比前辈更强的消费力。

第二,中国经济体的确特殊。中国的汇率政策使得中国的生产者自然分成两组,一组是负责出口以积攒外汇储备的出口制造商,一组是生产财富以供全国人民消费的普通劳动者。

这两组生产者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前者帮助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后者则让中国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两者共同维系了中国这些年的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后者创造的财富已经足以维系中国经济社会的均衡运转和向现代化商业生活的转变,而且这种均衡并不是建立在中国人不吃不喝、不穿不同的基础之上的。

应该说,内需不足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只有在今年危机中出口受阻,闲置下来的生产力试图转向国内而面临层层困难时,大家才开始叫嚷内需不足的严重性。可是这也不能真的说明内需不足,因为没有人告诉我们不足的定义是什么。 

我的意思是,中国经济是一个增长率超过10%的经济体,而他的消费拉动也有三分之一的水平,总不能期待中国完全通过内需来拉动这么大的一个庞然大物以10%的速度前进吧。所以,期待近几年中国内需出现质的飞跃,难上加难,而且也是没有道理的。

第三,中国政府在改革三十年中积累了大量财富,应该说政府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有人戏称,毛泽东给中国经济留下了两大财富,一个是土地国有制,一个是巨大的人口数量。确实没错,这两点就够政府“享用”的了,大量财富从民间所有转移到政府所有。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消费不足,也是政府消费不足。而政府的投资就是替全国老百姓消费了。

而在此次危机中,中国政府如此大手笔的刺激政策,说明政府在投资(或者说政府消费上)上是不吝啬的。不管怎么样,中国人以这样一种集中的方式,进行了消费。

简单来讲,期待来自中国民间的自发消费出现质的飞跃是不现实的,而期待中国通过政府支出的方式来增加消费,具有现实可行性。而且中国政府正在试图这样做。

读者:李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