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西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4:30:06

 品西关

 

听老长辈们说,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等统称.如果要为他的历史,那么就要从清朝末期说起……

一般每座大屋面积400平方米,从入门起设有门厅、天井、轿房、神厅、内房、房厅,还有青云巷、挂廊、花局、庭院等布置,内部装饰多采用木刻的花眉、花罩、屏风和满州花窗,门前有水磨青砖石墙墙、矮脚门、趟龙门、回字门廊等。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独特的结构又利于穿堂风,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西关古老大屋是过去豪门富商在此营建的大型住宅。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其基本布局是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天井对于我们来说幷不为陌生.在西关大屋里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大屋最典型的就是青砖石脚的外立面。据说这些青砖都是产于东莞及清远一带,色泽似碧玉者为贵。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看墙,其功用类似于今天的瓷砖贴面。讲究的西关大屋青砖可以经数百年不磨蚀,砖缝之间连刀片也插不进去。而石脚从地面算起高70100厘米不等,越高就越显身家富贵。石脚通常用磨得平滑如镜的花岗石,尽量减少接缝,所以富家通常整堵外墙只用三数块整石,工本费相当惊人。

小画舫斋位于荔枝湾上,建成于1902年(清光绪壬寅年),是一座环形园林式的西关大屋,四周为楼房,中间是花园,楼房精致典雅,花园花木茂盛,整体结构别具浓郁的岭南建筑韵味。正门在三连直街,南向;后门在逢源大街,北向。口额石刻清末书法家苏若湖所书“小画舫斋”四字。小画舫斋整座建筑为白花岗石脚、水磨“东莞青砖”精砌墙壁,平滑洁亮。

在封建社会,人有“贵贱”之分,贵者常成为主人,贱者则多为奴为仆。西关人家生活在封建社会自然受其影响。作为生活小康以上人家的女子,一般生活无忧,她们自幼受“三从四德”的影响,自小不用参加体力劳动,家长力求女儿成年以后(一般十六岁就出嫁)能嫁得大户人家,享一世福,自几岁起就迫着幼女裹足,以示在家不用从事劳力,是大家闺秀,知书识礼的千金小姐。故裹足(俗称扎脚),三寸金莲四寸腰,成了封建时代风行一时的身份标志。

到了清末,不少为人母者深感扎脚对女儿生活带来的终身影响,所以在听到女儿呻吟时,一只眼开一只眼闭,让其放松一点。民国初期,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女子扎脚已被废止,开始出现具有新时代特色的西关小姐。

西关大户人家的小姐,由于饱读诗书,心地善良,生活富裕,同情社会上的贫苦人家,一些对做善事、捐款等善举十分热心。据西关大户钟家花园的后人回忆,钟家的大女儿曾捐善款白银千元以上,取回荷兰水(汽水)一支十分高兴,认为是帮助了有困难的人家。早在清代十九世纪,沙面就有一艘基督教的福音船,叫“医光”,船上有两位西关女子,每周有两天上船为水上居民义诊,为水上妇女接生,有些西关小姐还自习中医,熟习“验方新篇”等医书,以民间验方,经常为相熟的人家、同乡同事作家庭保健顾问,至老不悔。在封建社会缺医少药的环境中,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西关小姐不是一个社会团体,无固定的联系,她们之间的维系,受历史条件限制,社交圈子有限,女子间互相认识机会不多,主要是邻里间往来,被称为“街坊姐妹”,由于联系与往来方便,故她们的往来一般比较密切。直系或旁系长辈的子女的交往,大家庭称之为“世交”,一般家庭为免于自己的子女过于闲闷,往往乐于让她们互相联系、交往。亲戚间的来往,这里是指同宗同族姐妹间的往来,由于是亲戚,近亲者当天不便回来的还可以在对方家中小住,甚至延至半月的光阴。疏远一点的还可以互结金兰姐妹,亲密交往。另外因为共同爱好,如对古典文学、诗词、琴棋的共同爱好,为互求学问或书画艺术作品而亲密交往。有人把西关小姐的交往比作琴棋书画的交往,不无道理。 

可以想象,某一个夏天的早上,阳光透过满州窗温和地照进西关某一间骑楼的闺房,在木地板上变幻着或深或浅的各色图案。西关小姐就在满屋子的彩色光影中醒来。或许她仍沉湎于刚才的梦境。

 盛夏的阳光热烈地照射着,迎面而来,她穿着一件浅蓝碎花白色滚边的长旗袍,脚上着若隐若现的绣花鞋,手挽珠片提包。流光溢彩,顾盼生辉。她出身名门,倘佯在上下九路的骑楼下,在西关小楼里设宴会客,陪同先生左右谈生意… …

穿越时光,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的某一年代,珠江畔,榕树下,炒田螺的香味弥漫在四周的空气里,小贩的叫卖声如留声机里传出的经典的歌谣,西关的小姐,身着旗袍,摇着轻扇,东山的少爷,身着洋装,梳着分头.

清朝末年,广州是中国南部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而西关则是当年广州最繁华的地带之一。当时这一带的人,经商也好,闯南洋也好,只要挣了足够的钱,就在西关买地建房。这些宅邸比之江南或者北方的庭院式建筑,占地不算大,但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合理的布局,仍然使建筑显得高大敞亮,仍然有种庭院深深的气派,穿行于那些回廊、天台、天井,仍然让只住过单元房的现代人怅然若失。

西关,广州一个古老的地方,却承载着广州文明,是广州文化的所在,只有到过西关,才能感受到广州人是如何生活的。古典而悠闲的生活留在了西关这样独具风情的古老街区里。作为老广州经济的文化的命脉,西关有着掩不住的风情,说不完的故事.

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巷落里行行走走,看看停停。繁忙而熟悉的都市生活似乎被隔绝在了一个遥远的地方。在这里,建于清末的西关大屋、竹筒楼以及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洋房别墅比邻而居,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青砖、石脚、三重门和巴洛克特征的巍峨罗马柱只是一墙之隔。150米长的古巷,30个门牌、39个开间、150户人家,展现出广州西关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200年间,广州人曾经生活过的各式民居。

几经风雨,散落在西关一带的大户人家均已烟消云散,难觅痕迹.只能从荔湾博物馆内,细味那翠竹掩映下的青砖大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