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黔江张氏庭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47:55
  神秘的张氏庭院全景   张氏庭院的镂雕柱础,有专家说工艺技术堪比故宫的石雕   四五个人同时向天井倒水,天井地板上只留下一块水迹 记者 向军 实习生 李凤兰 摄影报道

  深山里古色古香的“故宫”,在不通水路,没有公路的情况下,重达3吨的柱础石料是如何弄进山的?庭院里幽深的古井,为何久旱久雨不干不涸、不溢不漫,始终保持在一个水位上?无洞无孔的天井,为何再大的雨也不积水?记者带你走进这个神秘的庭院——

  8月10日上午,黔江区黄溪镇街上。41岁的朱永林和数十名当地村民代表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合理合法地保护他们的“命脉”——位于该镇黄桥社区的张氏庭院。此前,他们获悉,有人欲花巨资,把张氏庭院整体搬迁到该区另一个镇,以充实正在打造的古镇特色。村民们为阻止这件事,向相关部门写的请求书上说:张氏庭院的整体搬迁无异于“杀鸡取卵”。

  当地政府一名干部告诉记者,这座位于我市黔江区与湖北利川市交界地段的张氏庭院,之所以能牵动当地村民的神经,是因为它不是一般的民居,它是一座神秘的古建筑,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深山里的“故宫”。

  地处武陵山脉大山深处的“故宫”,历经近百年沧桑,关于它的神奇传说和一些建筑设计尚未解开之谜,使它蒙上更加神秘的面纱。

  土家民居工艺堪比故宫

  张氏庭院位于黄溪河畔,背靠皇后山麓,坐东向西。庭院分四层五进,有朝门、大门、正厅、后厅,在正厅和后厅之间,以5个大小天井为组成单位,把整个院落分隔成5个小四合院。

  进入张氏庭院大门,在中堂门口的两边,是两块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石碑。石碑分别立于1987年和2003年。石碑显示:张氏庭院总建筑面积1071平方米,占地面积3287平方米。

  古色古香的张氏庭院有六合大门和平板小门,前厅廊道左右门框顶部呈弧形。窗有方格和花窗两种,花窗多以卷草、卷云、飞鸟、走兽、鱼类、冰花、蔬菜、水果等纹饰出现。前厅廊道柱础镂雕雌雄狮子和大象,浮雕二龙戏珠、双牛性春、野鹿衔花等。整个庭院松竹环绕,环境优美,保存完好。

  据《黔江县志》记载,张氏庭院始建于1911年,因居住主人为大地主张合卿而得名。解放后,张氏庭院收归国有。1950年,原黄溪区公所进驻。1987年7月,被黔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黄溪区公所迁出后,为区公所伙食团和职工住宿用房。2001年撤区并镇后,仍为黄溪镇政府伙食团用房。2002年7月,被黔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前至黄溪河,后、左、右至山脊线的保护范围,2003年10月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碑。

  黔江区文化局有关人士介绍,张氏庭院是渝东南现存最具典型特色的土家族木石结构庭院兼吊脚楼建筑。充分反映了土家族文化中崇尚自然的原始思想。整个院落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严谨,采光良好,尤其让人不解的是,在各个天井里,看不见排水道和地漏。黄溪镇宣传委员余发泉告诉记者,很多国家级专家实地考察后惊叹:张氏庭院的很多设计和工艺堪比故宫。

  深山“故宫”,因此得名。

  庭院三大谜团待解

  “这是一个谜团重重的庭院。”82岁的杨定祥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说,七八岁时,他和小伙伴在街上和小河沟里玩,对庭院森森的张氏庭院,只能在院墙外玩耍,很少有人能进入,庭院里的情况,对他们来说神秘莫测。能进入庭院看个究竟,还是解放前夕,庭院主人张合卿作为地主被镇压后。自看了张氏庭院,几十年来,一些不解之谜总在老杨心里纠结:前厅廊道柱础的石料从何而来?屋后的水井,为何一直不干不涸、不溢不漫?尤其是5个天井,为何无孔无缝但从不积水?

  他说,前厅廊道雕有二龙戏珠、双牛性春、野鹿衔花等浮雕的柱础,石质坚硬、不风化、不变色,与当地的石灰岩不一样,到张氏庭院考察过的专家,一致认为此柱础石料来自沿海省市。老杨不明白,四个镂雕的柱础,每块石料的重量至少在三吨以上,这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通公路的黄溪镇来说,当时是如何把这些石料弄进道路崎岖,山高林密的深山的?

  张氏庭院后堂的水井,容积不足两立方米,但井里的水四季不干,冬暖夏凉,清凉甘甜。不论涨多大的水,井里的水不浑,也不往外溢,同样,不论天干多久,井水不会干涸,总是保持在“固定”水位上。这让老杨百思不得其解。

  庭院里最大的谜团,便是那分布在正厅左前、左后、中、右前、右后的5个天井。经黄溪镇宣传委员余发泉现场测量,中天井长12.2米、宽4.3米,左前右前天井长8.5米、宽2.65米,左后右后天井长4.15米、宽2.65米。各个天井由条石铺就,采光良好,但每个天井条石与条石之间紧密相接,看不到任何排水道和地漏等设施。让老杨感到奇怪的是,这些看似密不透风的天井地板,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不会积水。

  为证实天井不积水,余委员组织五六个男女,当场用桶和盆子同时向天井灌水,可水一倒进天井,眨眼工夫就神秘“蒸发”,天井的地板上只剩下一块水迹。

  余发泉当乡镇干部20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溪镇,并且住在张氏庭院。他说,好多次下大雨,屋檐四角的水都冲到了天井中间,尽管每股水有小碗碗口粗,但天井积水最多淹不过一巴掌。雨一停,天井的积水立消失。余发泉不明白,无孔无缝的天井为什么排水那么快?

  为解开天井不积水之谜,几十年来,杨定祥总喜欢饭后到河边转转,企图从中寻找到张氏庭院的排水孔,可老杨从少年变成了耄耋老人,仍未能如愿。

  和杨定祥一样,近百年来,因这些无法解开的谜团,当地人对这座深山“故宫”更是充满敬畏和引以自豪,他们在对这些谜团口口相传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满足的同时,也使得这座古建筑更加神秘莫测。

  前前后后修了20年

  对于张氏庭院的几个不解之谜,黔江区文管所所长颜道渠称,四个镂雕柱础的石料究竟来源于何处,是如何弄到不通公路、道路崎岖的深山,因未加考证,他不敢妄下结论,而庭院后面的水井,他认为也只有在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揭秘。对天井不积水的问题,他认为,虽表面看不到排水设施,如果按照故宫的设计原理,估计天井下面有暗沟,但对于当时那么闭塞落后的深山,有故宫的建筑技艺的确让人不解。他同样不明白,这种技术来自哪里?设计者是何许人?

  “张氏庭院前后修了20年。”83岁的当地人田学琴说,听父辈讲,当年大地主张合卿修张氏庭院,每天木匠、石匠和抬工几十人,排场很大。张合卿是彭水县郁山镇朱砂人,本姓蔡,因娘舅张家没有儿女,他从小抱给娘舅,便随娘舅姓张。张合卿在娘舅的支持下发迹后,便找风水先生花三年时间,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田学琴虽没看到过当年修建张氏庭院的壮观场面,但她自懂事起,就知道张氏庭院的主人家大业大。她记得,当年经常从张氏庭院外面过,从外向里面看,庭院里喂了很多狗,每顿喂狗时,狗钵都要摆一大排,足有二三十个。

  田学琴看到过张合卿,在她的印象中,张合卿是个十分节俭之人。为了节省木炭,冬天再冷,张合卿也要用灰随时把烧着的木炭掩上,以延长木炭的燃烧时间。

  田学琴说,张合卿有两个儿子,解放前,因当地地主之间的争斗,被人下狠手取了性命,张合卿则死于牢中。田学琴听父辈讲,张氏庭院前厅的四个柱础,是由邻乡杉岭乡的石匠卓家兄弟所雕,每个柱础要雕3年。当时,因张合卿对卓家兄弟不好,卓家大哥镂雕右边石像时,故意在花边上雕了一个双牛性春,意为房子的主人会出现男盗女娼。当时,张合卿没发现这一细节,直到入住三年后才发现,便派人追杀卓家大石匠。从此,卓家大石匠不知去向,不知到底是被杀了,还是隐姓埋名了,没人知道卓大石匠的下落,这也成为当地一个不解之谜。就在追杀卓家大石匠不久,张家大小姐与佣人悄悄好上,发生了令张家颜面失尽的事情……

  对于天井不积水的问题,当地一种传说是,地基下有一只成精的青蛙,只要听到天井里有水,青蛙精就张大嘴巴,把天井里的水吸进肚子。

  几十年来,田学琴接着父辈讲的故事,给后人们讲述张氏庭院的神奇传说,但当后人问到柱础石料、水井以及天井排水设施的谜团时,她也不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望专家揭开神秘面纱

  为揭开这些谜团,记者联系了市内好几个考古和地质专家,由于未到实地考察,专家们均小心谨慎,不作任何推断。

  到底如何解开这些谜团?当地村民猜想:

  1、镂雕柱础石料从沿海经水路运至涪陵,用小船沿乌江逆流而上,从涪陵运至彭水县码头,再用马车送到繁华的郁山镇,然后,每块重达3吨多的石料,20多个壮汉像蚂蚁搬家一样,经过很多天的努力,终于搬到离郁山镇近百公里的张氏庭院。

  2、张氏庭院的井水,可能来自皇后山的暗河,当初在建造水井时,对水源与水井入口处进行了技术处理,采用最低一块石板位置决定水位线的“木桶原理”,使暗河水进入水井后,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不受天晴落雨的影响,达到水井不漫不溢、不干不涸的效果。

  3、天井不积水的原因,是井里的石板具有超强的吸水性,能像海绵一样吸水;估计地下有暗沟,设计与故宫的排水设施有相同之处;另一种可能,就是天井下是暗河,下雨时,来自天井的屋檐水直接通过地板缝隙流入暗河。

  从当地走出来的文化人王长贵,以及在当地工作生活几十年的余发泉认为,有些猜想不切实际,特别是天井下存在暗河的问题,他们认为完全是臆想。但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解释,他们没有更多的辩驳理由。他们希望,能有专家实地考察后,帮他们揭开张氏庭院神秘的面纱。

  张氏庭院探秘路线

  张氏庭院位于黔江城区西北方向,约70公里车程,柏油路,路况良好。沿途将经过黔江国家级森林公园武陵仙山麓,欣赏传奇幽静的黑溪河,饱览神秘美妙的凤池山和皇后寨,也可到黔江与湖北利川交界的自然风光五里峡游玩。一路上,不但风景宜人,还能尝到环保美味的黑溪河黄腊丁,喝到土家风味的米酒、香醇的油茶、苞谷烧酒,吃到土家山寨的风味腊肉、腊猪蹄火锅、血粑、海椒粑、南瓜鱼等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