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道路何时才不会反复开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54:04

公众调查:我们的道路何时才不会反复开挖?


 

21个月挖了28次,湖滨南路哪堪重负

 

有关专家给出了地下共同沟的最佳方案,相信在不久将来会在市政建设中实施

 

    事实上前埔东路的“前传”也够曲折的。从一条市政道路建设开始,规划局想一次性解决的美好希望与各个管道公司实际困难就在不断磨合、“角力”。而关于为什么最终总没能一次性动工,市规划局市政处处长刘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经济账单”和“体制障碍”。

 


    听市规划局市政处处长刘建讲述起来,前埔东路的故事一开始就显得有点“剑拔弩张”。


    刘建记得,早在2004年修建这条路的时候,他们规划局就按照惯例提早向十几个牵涉到地下管道的单位发出通知,“当时我们要求,所有管道部门要赶快制定出这条路的管道设计方案,好一次性施工。”查阅当年的材料,犹可看出当时措词带着点着急情绪的“强硬”:“所有单位必须尽快严格制定相关计划,道路完成后,才要铺设管道的申请一律不批准。”事实上从很早以前,市委市政府也就出于为民众生活的考虑,下过“一条新建道路在五年内不能再次开挖”的命令,应该说,这条为民着想的规定确实让这些部门很有压力,然而虽然有这份通知和这条规定,时间到了,也并不是所有的部门马上根据这个文件动起来。


    刘建虽然很着急,但也能体谅各个部门的工作。他对记者说:“城市变化实在太快了,好多东西的出现,在几年前我们根本想象不到,比如东部的开发,两年前大家也想象不出会有这么密集这么大的投资。再来是部门工作衔接有着许多实际问题。”


    刘建的所谓“实际问题”,其实是民众所不知情的“经济账”。“大家可能不熟悉,现在地下牵涉到的好几个单位大都企业化了,他们要自负盈亏,比如供水公司、燃气公司。他们既然是公司就会考虑流动资金够不够,投资的效益如何等等。比如我们规划要发展住宅区,招商前,你就要先修路,没有修好路房地产商怎么会过来投资。然而在还没有兴建住宅前就要先拿一大笔钱投入到管道建设,这笔投资要等路修好了,招完商了,住宅建了,还要等住户全部入住了,燃气和自来水有人用了,才开始回收成本。但问题是,一个公司老压这么多钱在一个需要过几年才能回收的项目上,它的周转资金要多大。”


    事实上规划局出去协调这些部门的时候,“这些部门很想配合,也是真的很为难,他们的资金压力一直很大,一直没有足够的资金。不过正如前埔东路的情况,电力部门一直是反复开挖道路的大户,这背后也有深层原因,用刘建的话是“体制障碍”。


    电力部门是接受上级公司的直接管理,他们作为一个国有大公司有自己的发展计划,比如我们要投建新项目,需要多少电力,电力公司就需要从整个省份甚至整个东南片区的电力布局进行统筹,然后再按照他们的投资计划进行规划。


    “当时要修建前埔东路,我们提供对这一片区的规划,以及预计的可能用电量,然后厦门电力公司提出规划案、向上级公司申请,然后上级公司还要下来考察,按照整个公司的效益考虑是否建设以及建设的时间和步骤,所以也很难一刀切地说我要什么时候修建,你们就要什么时候来。我们能做的工作就是尽量努力,其实我相信任何一个部门都想把这个问题处理好点,而且大家都很努力,只不过有些问题是这个时期无法避免的。” 


    地下共同沟——
    太过昂贵的解决办法?


    看过卡通《忍者神龟》或者美国大片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城市地下是个四通八达的巨大迷宫,众多管道相互接通,人可以在里面行走甚至骑车。这种管道的正式名称就是“地下共同沟”。


    “共同沟”的英文名称为“utilitytunnel”,指的是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主要适用于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线多的重要路段,尤其是高速公路、主干道。共同沟犹如一个大口袋,袋口露出地面,人可在“袋”内直立行走、定期检查,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维修或增加排管只需从“袋口”进入,不需要动到路面,也当然不会影响市民生活。


    国外大城市已普遍采用地下共同沟等地下工程,其总趋势是将有碍城市景观与城市环境的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全部地下化。由于共同沟将各类管线均集中设置在一条隧道内,避免了路面的反复开挖,降低了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确保了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


    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的都是传统的市政管线直埋方式。这样的方式的优点是省钱,按照测算,建设地下共同沟的成本是传统管线直埋方式花费的5—8倍。不过近年来,城市规模发展迅速,从解放初期的市政地下管线只有少量的自来水、污水,发展到现有的水、电、气、通讯、路灯、光缆等网络。又由于地下各种管线的陈旧、事故、新建、改建、维护等建设项目,采用这种直埋方式,就难以避免出现经常性地开挖路面。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厦门就走在前列地考虑过要修建地下共同沟。因为城市反复开挖“拉链”涉及的工程都比较大,施工期长、环境污染严重,给市民带来极大的不便,也浪费了社会的资源。据了解,道路施工开挖导致损坏设施估价为:沥青路面每平方米300余元、水泥路面每平方米170元至200元、普通人行道每平方米100多元、路沿石每米90元、下水管道每米1000多元、排水管网接入城市管网每处8000元,加上施工人员工钱等等,合起来每挖一米城市道路花费至少上万元。


    相比之下,虽然地下共同沟的建设成本高,但如果考虑到反复开挖路面5—8次以上,成本应该就差不多了。然而地下共同沟不只是造价问题,还有巨大的资金压力,“像管线直埋,是多个部门分别分多次投入,而地下共同沟是一次性大额资金的投入,这在我们目前的经济状态来说,还是比较昂贵的。”刘建对记者说。


    国内许多城市,包括厦门都开始探讨采用多种融资方式投资地下共同沟,从1994年上海建设第一条地下共同沟开始,北京等城市也紧随跟进,这些城市有的采用由一家公司建设,然后转让或者租借,向各管道公司收取费用,有的是以电力公司牵头,政府组织其他管道公司配合。然而这些地下共同沟建设之后,都处于不同程度的亏损状态,上海这条全国第一的地下共同沟至今还没有回收成本。


    “我们都知道地下共同沟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不过是不是最适合现在的解决办法呢,这就需要进行调研了。”刘建处长对记者说。事实上厦门相关部门前段时间又开始对投建地下共同沟的可能性进行调研,厦门会不会建设地下共同沟目前还在紧张的核算当中。

 

 

==============================================================


    三条交通主道每月至少被挖一次

 


    解读:在21个月的时间里,这些道路中的前三条湖滨南路、厦禾路和嘉禾路被破次数均超过了21次。这就意味着,平均每个月下来,这三条路都要被破一次以上。作为三条交通要道,这样的情况令人担忧。另外,这十条道路几乎覆盖全岛,无怪乎市民们无论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开膛破路的情景了。记者还注意到,在这21个月内遭遇过破路的道路数共有36条,岛内大大小小的道路几乎都有此遭遇。

 


    今年以来我市破路面积明显增长

 


    解读:破路的月总面积呈现波浪型,在短暂的低谷总能够迅速反弹,一浪接一浪不停向前。在2005年里,最高值相对平稳,波动变化不大。而进入2006年后,最高值猛然拔高,且一直在较高的水平上徘徊,总体比2005年要高出许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仅仅2006年的前9个月,破路总面积就比2005年整年要多出不少。

 


    埋设电缆成道路开挖主因

 


    解读:路面开挖的原因多种多样,大部分是由于燃气管道、污水雨水管道、供水管道、通信管道、供电电缆的埋设。而在这些最主要的开挖原因中,供电电缆的埋设一枝独秀,以多出第二名通信管道近十五次的“成绩”,在排行榜上领跑。是何原因造成供电电缆的埋设次数如此之多?许多市民认为是电力部门工作不力,设计不规范、没有前瞻性。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数据来源:市市政园林局)

    市民声音


    经问卷调查,对于道路开挖给生活造成的不便,市民们大致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事先设计,最好采用非开挖埋管技术施工


    为避免道路反复开挖,修路时应事先设计好将高压线、通讯线路、煤气管道等各种管线一次性埋设在地下;而且应该使用大型管道,埋设的线路尽量使用质量好的建材,以延长使用寿命。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安全性,还可减少反复开挖。


    与此同时,各部门应齐心协力管理道路开挖工作,将道路开挖列入总体规划,通过对“线管”部门道路开挖的审核,规范修复时间、责任承诺等一系列措施,使道路开挖对群众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另外,相关部门应规定开挖单位必须持证施工,要对开挖的回填时间、开挖工程的深度、宽度做出具体要求。施工单位采用非开挖埋管技术进行施工,确保非开挖的管线沟各项指标参数符合有关规范要求。管线沟施工完成后,须委托规划测量部门进行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才能铺设管线和投入使用。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蔡崇达 邵凌丰 陈心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