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废都”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19:27
似是而非的“废都”时代
文章提交者:王龙 加帖在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被尘封16年之久的《废都》重获版权,在各利益相关方的极力鼓噪下高调杀进市场,尽管销售状况并没有达到某些人的预期,却无疑创造了当今中国出版界的奇迹。一是只字未变,其中的“□□□□□□(此处作者有删节)”仍历历在目,但已经让人失去了想象空间;二是同一版本在不同时期官方与民间的态度绝然迥异,官方查封民间抢购、官方解禁民间冷漠,又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当初《废都》突破性禁忌被社会主流视为洪水猛兽,公开发行了一个多月就被列为“禁书”,出版社被罚款,责任编辑被勒令提前退休。而今那一切已成过眼云烟,即使有人拿“禁书”当噱头也唤不起读者的兴趣。有很多评论认为,作者贾平凹先生两次都错过了时代的班车,前者超出了意识形态,后者又被意识形态抛弃。一前一后验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堪称是时代的进步的标志。
《废都》刻画的是一个社会变迁时期人们的复杂心理,当举国上下以财富衡量人生价值之后,“利”、“欲”终于显现出了可怕的一面。男女主人公在迷失自己后试图以肉体的快乐麻醉灵魂的痛苦,他们滥情滥交,呈现的都是失去了信仰后的颓废形象。但是,性快乐并没有使他们的灵魂得以解脱,欲望之火在烧掉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后,也烧掉了他们的肉体。在一个共同毁灭的过程中,道德、人伦、法律、契约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一幕幕荒唐的闹剧轮番上演,一个个肮脏的灵魂粉墨登场,善美变成愚钝,高尚变成虚伪,庸俗变成流行,邪恶变成权势……文明的大厦轰然倒塌,残砖瓦砾中透出的是一种末日之感。
实事求是地说,《废都》的内核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预示了一个时代的到来,也预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从这个角度看,所谓的“是时代的进步”立论很荒谬,因为截止目前许多中国人并没有摘下《废都》画出的脸谱。不仅如此,像作家庄之蝶狂嫖滥淫、画家汪希眠炮制赝品、黄厂长制假售假、王主任倚权强奸等事件几乎随处可见,这样的事件越来越多,自然不是时代的进步。
当然,片面把文学作品归纳到社会角度去审视并不十分贴切,至少应该用一种拷问的心态来论证,尤其需要寻找一个与现实的交接点,以证实那些人物形象的存在是否合理。实际上,如果必须找出《废都》的解禁有多少时代特征,就只能说当年作者刻画的文学形象已大大逊色某些人在现实中的嘴脸。以习水公职人员奸幼事件为例,那些官员的恶行不仅能让庄之蝶自愧弗如,甚至西门庆与之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
毫无疑问,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变迁,用一个中性词概括叫作“社会转型”,但从《废都》的“禁”与“解”可以看出,某种变迁并不意味着向上发展,在文化领域甚至出现了大幅度倒退。比如武侠小说宫廷戏的流行,再比如一批腐朽的旧思想兴起,与现代化社会的要义背道而驰,折射出的是当今社会文化颓势,最显著的特征是《废都》或《金瓶梅》中的章节越来越有现实意义,如张二江、徐其耀等官员制造的社会新闻,比小说描写的精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化堕落是一个社会堕落的表征,这是《废都》揭示的主题。所以,用纯商业的眼光打量这一行为还能说得过去,从社会心理角度解释“解禁”,则绝不是正常心态。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废都》在16年后获取官方认可,表明了中国的公权正在向人性化倾斜,也必须看到,若以书中的“人性化”为参照,就证明社会伦理发生了严重扭曲,人们对贪欲与肉欲的无限扩张已经习以为常,必将会有更多人为了满足私欲不择手段,而少数不甘堕落的人就只能靠侍弄佛事、赌博来麻醉自已……
现实的残酷在一定程度上反证了作者的预见性,却又远远超出了作者的预料,因为在《废都》被查禁后,贾平凹曾写过几个字:20年后再读。但他没有想到,自己虚构的文学情景能提前出现,并成了一个时代舞台的主要背景。不能否认,今天的中国出现了信念荒芜,精神迷失现象,很多领域都如上海那栋没有根基的大楼,不管外表有多么奢华,随时都可能成为废墟。
韩非子说:自见谓之明,自胜谓之强。鲁迅先生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是他敢于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反对用歌舞升平和鸳鸯蝴蝶麻醉国民。但不幸的是,当《废都》被解禁的时候,许多具有深刻思想的文章正悄然从教科书上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武侠小说等“快餐文化”产品。而究竟是《废都》适应了这个时代,还是时代成就了《废都》的解禁,想必也只能用“□□□□□□”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