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见证:篷船画舫过如鲫 漱珠桥畔醉人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7:50:38
  来源:广州日报   黄丹彤  英国画家钱纳利1830年所画《河南桥》。  1863年一位外国人绘制的《河南桥》。  读者提供珍藏画作复制件 论证本报11月2日《认照片寻故地》栏目刊登的篷船石桥照为河南漱珠桥 百多年前此处外商常来游玩、夜夜笙歌不亚秦淮  征集老照片  仍在进行中  本报公开征集粤港澳老照片,拍摄时间须在1952年12月1日之前,黑白彩色不拘,单张组照均可。照片可送至广州日报社,也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www.findart.com.cn  我们会陆续刊登一些百年前广州的老照片,欢迎读者与我们联系,一起找出照片所拍的地方。  ldquo;《篷船随水逝,桥踪何处寻》老照片(详见本报11月2日A4版)位置更像今天的海珠区‘漱珠涌’。赖阿芳所拍照片所指的‘河南桥’,就是1928年拆除的‘漱珠桥’。”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梁国昭教授近日致电本报记者。梁国昭还向记者提供了一张1830年英国画家钱纳利(George Chinnery)在广州画下的一张铅笔画复制件,这幅画题为《Bridge at Honam(河南桥)》,为香港友人所赠,这幅画的原件至今依然收藏在香港历史博物馆。www.findart.com.cn  梁国昭是一位多年来一直从事广州古城湿地研究的学者,他曾对古时广州是一座水城、历史比威尼斯还悠久提出论证。根据他的研究,广州古城有众多纵横交错的河网、湖泊、沼泽。但清末以后百年间,随着古城墙拆除、开辟马路,水运逐渐衰落,城内河涌逐渐湮没,广州失去了“水城”特色。  本报刊出的赖阿芳所摄的《河南桥》。  稀奇:  两幅画作一样景致www.findart.com.cn  小桥流水,居家码头,两岸店铺林立,桥上人头攒动……记者所见的是钱纳利画笔描绘的典型水城风景。在南华中路与南华西路交界处“漱珠涌”旧址,记者看到,漱珠涌今已被覆盖,成为一条内街。从滨江西即可见街口,牌坊仍可见到“漱珠涌”三字。  ldquo;历史上的漱珠桥横跨漱珠涌。1928年,在修建南华路时漱珠桥被拆毁,成为南华路的一部分。1966年又把漱珠涌改造成暗渠,成为一条污水排泄枢纽。从地形判断,暗渠建成后,仍有桥迹可寻。”梁国昭说。www.findart.com.cn  ldquo;我认为画中景象就是当年广州繁华一角漱珠桥。位置在今天海珠区漱珠涌一带。”梁国昭向记者陈述了他的论证:  论证一,与十三行一河之隔,就是当年洋人常去游玩的地方。赖阿芳经常与洋人接触,常去这个地方是不奇怪的。  美国人亨特在1885年出版的《旧中国杂记》(《Buts of Old China》)中说:“到商馆(十三行)对岸河南的大庙一游,总是很有意思的。这座庙宇是华南各省中最漂亮的寺庙之一。每到晚上,和尚们约有200~500人,聚集在三间一排的大殿上诵经。诵完经全体绕场行走……”亨特所指的“大庙”就是海幢寺。而漱珠涌就在海幢寺旁边。记者了解到,亨特是当时广州仅有的几个懂得中文的外商之一,其所著《旧中国杂记》记述了他在中国广州、澳门时的情况,书中专门有一篇《海幢寺》,记录十分详尽。由此可见,当时外商是经常到河南海幢寺一带游玩的,因此画中河南桥即为漱珠桥的可能性很大,而赖阿芳摄下漱珠桥出售便是有的放矢了。www.findart.com.cn  论证二,《广州城坊志》(黄佛颐编纂)中引:“漱珠桥,在河南,桥畔酒楼临江,红窗四照,花船近泊鲜……即秦淮水榭,未为专美矣。”老照片的画面正好反映了这一情况。  论证三,有读者认为是在东濠涌位置,这是不对的,因为东濠是广州古城的护城河,旁边就是城墙。高大的城墙遮挡了视线,从城河上根本看不到城内的建筑物。  ldquo;原照说明为‘河南桥和中国客栈’。正好与钱纳利的铅笔画主题《Bridge at Honam》相符。”而铅笔画又与照片的景象极为相似。”梁国昭最后补充说。www.findart.com.cn  无独有偶,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也向本报记者提供了一张1863年8月5日一个叫做Marciano Baptista的外国人,画的题为《Honam bridge over the Creek》(跨越小河的河南桥)的水彩画,与钱纳利所画的位置十分相似。  当年:  画舫如鲫夜夜笙歌  而根据广州博物馆的邓玉梅考证,清初,福建龙溪人潘振承入粤经商,在广州设同文洋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在同文行处于全盛时期时,潘振承在广州珠江以南、运河以西购置约20公顷土地,在此定居并陆续营建院落及花园,建漱珠桥、环珠桥、跃龙桥,定名龙溪乡。运河原称南溪,后称漱珠涌。这正好与外国人的记载相印证。www.findart.com.cn  ldquo;根据史书记载,在清代,漱珠涌漱珠桥一带风光秀丽,沿岸名园密集,处处酒幡,夜夜笙歌,画舫有如过江之鲫,是清代显贵富商寻欢作乐之所,也是骚人墨客吟咏休闲之地,曾留下不少风情画般的诗篇。这些场景与照片中的客栈、舟楫和当铺甚为吻合。如此繁华消遣之地自然吸引不少外国人逗留,以此作为摄影或绘画的主题也就不足为奇了。”邓玉梅进而推论。  洋人乘花艇  从十三行可直下漱珠涌www.findart.com.cn  A.百年前:漱珠涌为广州最宽河涌   一幅1907年德国营造师舒乐测绘的彩色《广东省城内外全图(河南附)》(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可以清楚见到河南漱珠涌的位置。从图面上看,当时漱珠涌是广州城内最大的河涌,河水“直角”流入珠江,就在河涌通入珠江的两端入口处的西北面对江望去,就是“沙面”和“十三行”。www.findart.com.cn  地图上还清晰地将沙面岛隔成一个长方形方块,其中可以看到“法国租界”、“外国租界”和“英国租界”标记。可以看到,当年洋人从十三行乘花艇过江即可直接到漱珠涌游玩。  .乾隆末年:清政府准许外商每月两日过江到河南郊游   查阅广州档案记载,当年因为贸易需要,每年外商在广州都要住上一段时间。为防止与华人接触,外商成为清政府的防范对象。www.findart.com.cn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包括不能携武器进广州;不得逾越十三行范围等。到乾隆末年,给予体恤,准许外商在每月的初三、十八两日过江到河南的海幢寺和陈家花园郊游。后来陈家花园荒废,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两广总督蒋攸口批准十三行的外商于每月初八、十八、廿八,在官员带领和通事(翻译)陪同下渡江到河南海幢寺、花地湾旅游。但每次只限十人。  根据记载,乾隆四十九年至道光十九年(1784年~1833年)进入广州贸易的外国船只3863艘,从这登陆上岸的外国商人和船员更是不计其数了。外国商人把海幢寺视为广州最重要的寺庙,主要的消遣旅游之地。春秋季节,他们从澳门来到广州十三行交易,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只能按例到海幢寺、花地湾游玩。www.findart.com.cn  认照片 寻故地   长廊回转,楼台错落,稻田丰美,这是官府花园还是私人宅地?这张华人摄影师赖阿芳摄于1870年~1875年的照片究竟取景于广州何处?曾经有谁居住?又发生过哪些故事?欢迎知道线索的读者联系我们,与广大读者一起分享老广州的传奇故事。  本图为私人收藏,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专向本报提供。本文来自: www.findar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