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历代藏书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8:16:09
北宋 综述
宁波历来为浙东名城,素有文献之邦的美称,文脉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藏书享誉海内外。有文献记载的藏书之事,始自北宋楼郁,历朝繁衍不衰,至明清已蔚然成风,前后计百余家。虽经沧桑变幻,兵燹水火,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天一阁、五桂楼、伏跗室等藏书楼,珍藏古文献和地方文献逾40万卷,在我国藏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宁波历代藏书楼按藏书量和社会影响来看,北宋以楼郁和陈谧为最;南宋以楼钥的“东楼”、史守之的“碧沚”为最,开创了浙东私人藏书风气之先河;元以袁桷的“清容居”甲浙东;明初以丰坊的“万卷楼”居魁首,后数范钦的“天一阁”为第一,范大澈的“卧云山房”、陈朝辅的“四香居”、陆宝的“南轩”次之,而朱勋的“五岳轩”则以图书法物甲天下;清黄宗泰的“续抄堂”、万斯同的“寒松斋”、郑性的“二老阁”,全祖望的“双韭山房”、卢址的“抱经楼”、姚燮的“大梅山馆”、黄澄量的“五桂楼”、徐时栋的“烟屿楼”、蔡鸿鉴的“墨海楼”、董沛的“六一山房”等一批藏书楼,其藏书量均在五万卷至十万卷左右;后起于民国年间而较有影响的有张寿镛的“约园”、秦润卿的“抹云楼”、李庆城的“宣荫楼”、张之铭的“古欢室”、曹炳章的“集古阁”、孙家淮的“蜗寄庐”、朱鼎煦的“别宥斋”、冯贞群的“伏跗室”、林集虚的“藜照卢”、张季言的“樵斋”、马廉的“不登大雅之堂”、童保喧的“止园”、徐履廉的“夕可轩”等十多家,其藏书除传统古籍外,有的贮存许多说部,戏文,有的收藏不少现代图书,有的已发展为专门学科藏书,有的已打破旧的封闭状态而乐于对外开放。
宁波众多的藏书楼虽已烟消云散,而他们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光辉业迹却永照千秋。历代经藏书楼保存流传下来的大量珍贵典籍,多成为现代许多图书馆的镇库宝藏。尤其宁波天一阁朝经四代历四百余年,为全国现存最古之藏书楼著称于世。浙江全省现存藏书楼的有七家,其中在宁波即有三家。此外,有的藏书楼其楼虽已不在,而其藏书实辗转递藏至今。如清初姚燮的“大梅山馆”藏书,到光绪年间多流入蔡鸿鉴的“墨海楼”,最后至民国年间转而流人李庆城的“萱荫楼”,解放后萱荫楼藏书无偿捐献给国家,分别藏于北京图书馆古籍部和浙江图书馆,其书目在伏跗室有传抄本;民国时期孙家淮的“蜗寄庐”、朱鼎煦的“别宥斋”、张季言的“樵斋”、杨谷林的“清防阁”等家藏书亦先后捐献给天一阁入藏。宁波历代藏书家不辞辛劳,有的人为收藏传代典籍而节衣缩食,甚至倾家荡产。他们留下来的诸如薛福成的“存古开新,兴贤育才”等遗训,对当今继往开来的图书馆事业工作者来说乃是至为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藏书楼
楼郁藏书  楼郁,字子文,北宋皇佑五年(1053)进士,人称西湖先生,鄞县人,居城南。好书不倦,自六经至百家传记,无所不读,家藏书万卷,手抄居半。(光绪《鄞县志》)
陈谧藏书  陈谧,字康公,北宋嘉佑八年(1063)进士,鄞县人。素好藏书,博学教授乡里。殁后有名词家舒亶挽称:“尘埃满匣空鸣剑,风雨归舟只载书”。其子陈禾、其孙陈曦相继三世藏书,甚富。陈曦著《藏书记》,诚告后人勿坠素业。(光绪《鄞县志》)
王瑾藏书  王瑾,鄞县人。北宋元丰五年(1082)进士,以行文见称于时。三代相继藏书,时称三大儒,藏书称富。(《鄞县通志》)
王正功藏书  王正功,鄞县人。性嗜学,多录未见之书,有唐代诸皇实录、略录写本及版行者各万余卷。(《鄞县通志》)
陈恢藏书  陈恢,宁海人,宋崇宁年间(1102-1106)三舍士。工古文,藏书万余卷。(《宁海县私人藏书楼稿》)
南宋藏书楼
曹盅“牧庵”  曹盅生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卒于嘉泰元年(1201)。字囦明,号牧庵居士。镇海人。十二岁能作应试科举诗文,未到二十岁即己博览经史百家著作以及天文地理乃至天下形势兵家之学,无不贯通。常聚书万卷,多是亲手雠校,积学老而不衰。(《剡源乡志》)
楼钥“东楼”  楼钥(1137-1213),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 主人,南宋鄞县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楼钥出身书香门第,资禀高明,风采峻仪,琐碎事务不常挂于心,潜心经学,旁贯史传以及诸子百家,识古奇文,精小学,善大字。对人和乐平易,善引导扶持后进。乾道五年(1169),以随员身份使金,任书状官。绍熙元年(1190)任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庆元元年(1195),宁宗即位,外戚大臣韩侂胄专横,指理学为伪学,墨逐理学派,楼钥屡奏议论治国之道,反对韩侂胄,推崇朱熹,终被罢逐回里,于月湖南岸(今宁波市桂芳桥巷与梅园巷之间)建“东楼”。开禧三年(l207),韩侂胄被杀,楼钥被重新启用,累官至参知政事。楼钥素好藏书,凡精椠著本、刻本、抄本,必一一收藏,亲手校雠。至晚年为得潘景宪的八十二篇《春秋繁露》一书,仍转辗访求,得而后快。历几十年之聚集,东楼藏书逾万卷。内有楼钥随使金时所撰《北行日录》和深得世人推崇的楼钥名著《攻 集》一百二十卷。时东楼经常接待读者:“客有愿传者,辄欣然启帙以授。”(光绪《鄞县志》)。“门前莫约频来客,坐上见观未见书。”(楼钥诗句,王应麟札)。到了南宋末年,元兵南下,东楼藏书终随改朝换代而渐渐散失。至明末更全数败落,旧宅多归王家墩汤氏所有。(《鄞县通志》)
史守之“碧沚”  史守之,字子仁,南宋鄞县人。祖父史浩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l162)任翰林学士兼参知政事时,将明州月湖菊花洲上之宝奎里旧居增建世禄坊,尽收四明之胜于一园。宋孝宗当时赐“旧学”御书,太上皇赵构又御书“真隐”二字,其世禄坊遂名“真隐馆”。后太子宋光宗又赐书“四明洞天”。其后守之与叔父弥远世掌其业。守之为人耿介清正,不满其二叔弥远所为【史弥远在宋宁宗时任师右丞相、枢密使,开禧三年(1207)他在杨皇后支持下,使人杀大臣韩侂胄以向金求和】,中年隐居湖上,朝廷屡诏书出仕,皆不应命。宁宗特御书“碧沚”二字赐之,遂为“碧沚亭”。史守之“碧沚”与“东楼”并土寺于月湖南北两岸,史称“南楼北史”。他们对后世浙东地区藏书之影响深远,其藏书后来多流入江苏。(《鄞县通志》)
赵彦逾“重楼”  赵彦逾系宋宗室,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庆元府(鄞县,今宁波市),建三层楼房,中层藏书三万卷,世称赵大资“重楼”(《鄞县通志》)
郑若冲家藏书  郑若冲,字季真,号萝溪,南宋鄞县人,与楼钥相善,家聚书数千卷,延师训子,虽卧病亦不离书,认为一天不看书,照着镜子也觉得自己面目可憎。(《鄞县通志》)
袁似道“南园”  袁似道,南宋鄞县人。其父袁韶设贮书堂。时其父因家贫不能买书,参加考选进士时,多手抄入藏并强记之。为官后,仍不断访求收藏直至七十岁。其父校勘的《九经》最为精善。袁似道继其父素业,筑“南园”,藏书数万卷。(《鄞县通志》)
王应麟“汲古堂”  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南宋学者,鄞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自幼受父教育甚严,其父王木为以不中词科为耻,广借典籍供应麟、应凤两兄弟抄读。后来兄弟两都中博学词科。宋理宗御书“汲古传忠”赐其父,遂名汲古堂。王应麟一生对经史百家乃至天文地理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著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书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凡689卷之多。所著淹博精深,为宋代之冠。(《鄞县通志》)
刘倓“阆风吟堂”  刘倓,又名次臬,号阆风,南宋嘉定元年(1208)郎官,宁海人。世乱隐归,于香岩山北构“阆风吟堂”,藏书万卷。故址即今宁海城关阆风巷。(《宁海县私人藏书楼稿》)
应伯震“花崖书院”   应伯震(1217-1291),字长卿,鄞县人。自幼从师学《诗经》,深得本旨。但目空一切,看不起同辈。乡会试不中,并无灰心丧气,更致力以学,筑花崖书院,藏书五千卷,请良师教育子弟。(光绪《鄞县志》)
元朝
胡三省“南湖石窖”  胡三省(1230-1302),字身之,宋元之际史学家,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宁海(时属台州府)人。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宋亡后隐居不仕,藏书于南湖石窖。他早年撰就《〈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和论文十篇,原稿于临安陷落后流亡新昌时丧失,继而又发愤重撰,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完成《〈资治通鉴〉音注》,对《通鉴》作了校勘、解释、考证。对旧《释文》作了辩误,并对史事有所评论。(《宁海县私人藏书楼稿》)
袁桷“清容居”  袁桷(1266-1327),字伯长,元庆元鄞县人。师事王应麟,精史学,习掌故,长考据,通诗文,工书法。初任丽泽书院山长,后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终为侍讲学士。袁桷承曾祖父袁韶、祖父袁似道、父袁洪三世素业,广藏书卷。藏书之富,元朝以来甲于浙东。编有《袁氏新旧书目》,著有《〈易〉说》、《〈春秋〉说》、《清容居士集》、《延祜四明志》共四部,前二部因世久无传,后二部尚存。“清容居”故址在南湖学士桥旁。殁后子孙不肖,藏书为仆从窃去转卖他人或为婢妾所毁者过半。又因朝廷议修宋辽金三史,其孙袁曮将遗存数千卷全部上呈(《鄞县通志》)
童氏“石镜精舍”  宁海人,童伯礼兄弟为纪念已故父亲而建造。石镜精舍藏书千余卷,使子弟讲习其中。明建文年间(1399-1402)侍讲学士方孝孺曾在此讲学。永乐元年(1403),方孝孺因不肯为明成祖起草登极诏书而被诛灭十族(方之九族及方之学生),凡八百七十人,童伯礼兄弟也在其中。为此,“石镜精舍”从此冷落。至童伯礼十七代孙从新修复。(《宁海私人藏书楼稿》)
胡万阳“南国书院”  胡万阳,字功复,明宁海人。诸生。鼎革后,筑“南国书院”于台屏山,藏书甚富,诵读不出户,自号龙南居士。(《宁海私人藏书楼稿》)
金华家藏书  金华,字宗实,明初鄞县人。日座狭小的屋子里,寄情于诗经,一生校订藏书万余卷。(《浙江通志》)
袁忠彻“瞻衮堂”  袁忠彻(1377-1459),字公达,又字静思,明鄞县人。家住今宁波市西门外,父子相术起家。其父袁琪曾因预言坚定燕朱棣夺取帝位决心之故,朱棣登极后,袁琪遂被拜为太常寺丞。故袁家乃故家旧族。袁忠彻好学,博涉多闻,明成祖时被封为“尚宝司少卿”,日与官宦文士磨砺讽咏,其瞻衮堂藏书甚富。(《鄞县通志》)
丰坊“万卷楼”  丰坊,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又字人翁,别号南禺外史,鄞县人,官至礼部主事。出身藏书世家,其家藏书起自北宋。宋南渡后,历元迄明,代有闻人,收藏愈富。丰道生继承祖业,曾出卖田地千余亩,全用于购买法书名帖。其家“万卷楼”处于马园巷。累藏图籍数万卷,有唐贺秘监《千字文》、《孝经》、《龙瑞宫记》和许多宋元珍贵刻本、抄本、碑帖,乃海内墨宝。惜性怪僻,只知买书读书,不理家业,加之治学欠严谨,景况日衰。晚年心疾多病,穷困潦倒,藏书管理松弛,所藏宋版书与珍贵抄本为其门生之辈及邻里窃去者几乎十之有六,余存无几。其后又遭火灾,剩余部分卖给范钦。其著作有《〈易〉辩》、《古书世学》、《〈鲁诗〉世学》、《〈春秋〉世学》、《〈诗〉说》等。
张瑞“甬州书庄”  张瑞为元张文英之裔孙,鄞县人。甬洲书庄藏书万卷,张瑞隐居其中为子侄讲学。(《鄞县通志》)
范钦“天一阁”(见现存藏书楼)
范大澈“西园”  大澈系范钦侄子。字子宜,又字子静。26岁跟范钦到京师,后留为塾师,补国子监生三年。37岁起七奉玺书,出使外国,进秩二品。生平酷嗜抄书,每见人有写本未传者,必苦求借之。居长安时,雇抄书人多至二三十人。尤嗜书法名画,凡唐宋以来各家名画,还有印章和外国作品,诸方搜集,足迹几遍及全国,一生网罗书法名画、印章独多。仅印章即收有四五千种。藏书之富几与天一阁相埒。晚年归乡安居鄞城西,建西园于前莫家卷,内设“卧云山房”、“宝墨斋”藏书,翻经阅史,品画评书,历二十年。当初,他常去天一阁借抄,然天一阁章法甚严,不顺其意,拂袖而回,决意遍搜海内异书秘本,不惜重金购之,充其家藏。每逢得异书而知天一阁未备者,特备酒菜恭请叔父范钦到西园,并特地把所得异书置于案上,范钦见书诧异,知其用意,默然而去。西园藏书在清初尚有残存,至乾隆年间已不可问。(《鄞县通志》)
范汝梓家藏书  汝梓为范大澈侄子,从小由范大澈抚养。好藏书与大澈相同,家藏四部典籍之富,与天一阁、西园鼎足,然早湮灭。(《鄞县通志》)
陈朝辅“四香居”  陈朝辅,鄞县人,居鄞城竹湖(今带河巷)。嗜藏书,筑“四香居”、“云在楼”、“桂松轩”、极林泉之胜,晚年隐退其中。藏书之富,仅次于天一阁。其子自舜精于小学,凡《字汇》、《古今韵略》诸书,有一字未经搜入者,一一为之补辑,亦喜购书,故收藏益富。(《鄞县通志》)
陆宝“南轩”  陆宝,字敬身,一字青霞,号中条。明末清初鄞县人。建“辟尘居”于鄞城月湖畔(今桂井巷1~10号),内设南轩书屋,藏书甚富,多善本,仅亚于范氏天一阁与陈氏四香居。后为抗击清军入关,陆宝将全部家产捐输军饷,披发遁入山林,藏书四散。全祖望在其飘零之后收拾,得其宋刻版开庆、宝庆四明二《志》及《草庐春秋纂言》,皆属海内孤本。著有《霜镜辟尘》、《悟香》等集。(《鄞县通志》、全祖望《鲒埼亭集》)
周人龙家藏书  周人龙,明鄞县人,北宋理学中“濂溪学派"周敦颐之五世孙。生平钻心研习字学,凡秦汉碑刻至唐书法,必探其精。为人博学能书,曾参与修《永乐大典》。性喜蓄异书。对珍藏版本,向其子交代说“宁薄吾木以易之"。(《鄞县通志》)
余有丁“五柳庄”  余有丁,明鄞县人,官至宰相。告病辞官回乡后于东湖一古洞外构筑亭榭,门外种五棵柳树,故名五柳庄。明神宗御书“名山洞府”赐之。其藏书处为“觉是斋”。觉是斋有房屋七楹,一楹藏书。余有丁生平校书严谨,南监本二十一史尚有其校刊之题识。(《鄞县通志》)
董世登家藏书  董世登家居丽江之畔,富有藏书,园庐花竹,也极一时之胜。子守谕晚年困守书园,苦心《易》学,聚古今言《易》数十家,考其异同,抄积成帙。至孙道权家遭火灾,三代藏书尽毁。(《鄞县通志》)
朱勋“五岳轩”  朱氏是鄞县世家旧族,朱勋与明文学家王世贞友好,素性嗜古。“五岳轩"收藏先代彝顺名物甚多。苏州府《好事家簿目记》述:“是物藏甬上朱氏不可屈指"。全祖望《甬上耆旧传》述:“五岳轩图书法物甲于天下”。其子陛,孙釴,曾孙泂都能继承其业,尤其孙釴鉴别古玩,半面了然,特具神眼。惜所藏法物图书迄清朝年间遭大火尽丧。(《鄞县通志》、《江浙藏书家史略》)
朱献臣“小五岳轩”  朱献臣为朱勋孙子釴之族人,原名廷钅龙 ,字馀古。明末清初值世乱而诸家法物多失散之际,朱献臣一一收拾善藏,故所藏法物图书一时有“小五岳轩"之称。(《鄞县通志》)
诸来聘“昌古斋”  诸来聘,字九徽,初名学圣,明末余姚人。好学嗜古,建“昌古斋”藏书万卷。著有《精思楼诗集》。(《余姚六仓志》)
谢三宾“博雅堂”  谢三宾,鄞县人,官至太仆寺卿。辞官归来后在月湖滨(今宁波谢家巷)筑“天赐园”,其书室称“博雅堂”,收藏之富几与其师钱谦益“绛云楼”相等。清兵入关后,把书迁于密林山寨,将大册图书蘸上油,短小图书用棉花包上,一炬了之。其所藏海内珍本如宋版前后两《汉书》,虽传其后代子孙,但终于辗转流入清朝延藏书阁。(《鄞县通志》)
张寿镛“约国”  张寿镛(1876-1945),鄞县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民国十九年(1903)办光华大学,久居上海。自幼好书,初收多为文集,尔后于上海收得陶氏“涉园”、歙县宋氏“一览楼”等故家藏书及抄本,积五十年之功,得珍本,善于本4860部,普通本11000多部,总藏书达成16万卷之巨,庋藏于约国。建国后,其家人将遗藏40000多册图书捐献给国家,受文化部褒奖。现一部分存于北京图书馆,一部分归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此外,其家人还将张寿镛自编刊的遗作《四明丛书》共七集,凡事156种,1082卷,以及其子星联、芝联续编成的第八集,计18种,102卷,连同全部雕板捐赠浙江图书馆。(《鄞县通志》)
秦润卿“抹云楼”  秦润卿,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殁于1966年。慈溪县孝中镇(今宁波市江北区北城镇)人,旅沪金融界知名人士。1930年,冯氏子孙败落,出售醉经阁藏书,秦润卿闻讯派专人收集庋藏,恰逢其为奉养老母而建造的抹云楼落成时,其老母去世,遂将所收集的冯氏醉经楼图书藏于抹云楼,并继续征集珍本,抄集名贵版本。所藏有浙江省各县方志、《普陀山志》、《赵大愍公全集》(即《赵文华全集》手抄本)等。抗战期间,藏书全部转移乡间隐藏。抗战胜利后归楼。总藏书42226册(件),其中线装古籍32996册。民国三十六年(1947)元旦起公开阅览,楼下为近代图书和报刊阅览室,楼上为古籍书库。1952年,秦润卿把全部藏书和抹云楼财产捐献给浙江省人民政府。同年年底,全部藏书和财产由慈溪县文化假定接收。1954年,慈溪、余姚两县划界,抹云楼藏书和财产由慈溪县文化馆移交给余姚县文化馆,余姚县文化馆于同日全部移交由城关文化站点收保管。尔后的变迁,抹云楼房子为供销社使用,部分图书为省图书馆收藏,余存图书移藏于慈城中学,至1959年,又归宁波市图书馆收藏。(《慈溪县图书馆志稿》)、余姚市图书馆《关于秦涧卿抹云楼藏书始末调查报告》、口碑访录)
李庆城“萱荫楼”  李庆城,字连璇,李庆坤之胞弟。幼年丧母,出继为从叔母方氏夫人后,家居宁波市毛衙巷。李氏与蔡氏(鸿鉴)为姻亲。两家联营钱业。民国十八(1929)受一次世界大战后之影响,国际金融风潮激起波及,钱业倒闭,蔡氏濒于破产,不得已把墨海楼藏书全部作价银元四万抵与李氏。方夫人素娴文学,出资收购后,辟毛衙巷住屋东首明轩楼房三栋为书楼,颜其额为“萱荫楼”。意盖望以母氏所置起作用籍传之于继子庆城及其后世,永不衰替。萱荫楼藏书交由塾师蔡和坚(芝卿)兼理。蔡芝卿乃蔡鸿鉴之从弟,老成博学,经年余辛劳,全部藏书分类编目完成。其分编特点以板为卷,不记撰人。共凡十二卷,2879种,30431册。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李庆城母子姊弟全家迁炉。藏书函托李庆坤随效实中学避地鄞西凤岙市。李庆坤将全部藏书装箱水运至凤岙市,庋藏于一所钱庄的楼房。历时三年,虽经沦陷,全赖钱庄主妥善保管。民国31年(1942)李庆城托人迁回宁波萱荫楼,几经风险,幸无损失。1950年,李庆城愿无偿地将萱荫楼藏书全部捐献给国家。经浙江图书馆按书目分类检点整理,将其中宋元椠本及大部分抄本和明、清椠珍本运入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尚有明代历朝帝皇实录明椠本,包括世所仅见的《建文实录》的明抄本及明嘉靖钞本《苏氏〈易传〉》、明刻本《明史概》以及姚燮大梅山馆旧藏的《粢花斋四种曲》等数百种善本,则留藏于浙江图书馆。而李庆城本人亦经政府安排在浙江图书馆工作,后调到上海图书馆继续工作迄今。其书目为伏跗室冯贞群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亲手传抄,并就原书目所有舛误以及部分珍本的由来作了很多修正和补充注录,且又附以跋文。(《鄞县通志》、《宁波文史资料》第四辑李庆坤撰文)
张之铭“古欢室”   张之铭,号伯岸,晚号豚翁,鄞县人。从小经商,然嗜书如命。少时在上海与学校诸友建立实学通艺馆,专储藏仪器以待求者。而当时许多人认为故书雅记,但无益于用,且旧家藏书者其子弟多不成材。不久,张之铭遂游历日本,在日本东京横滨侨居多年。他看见日本的藏书情况后慨叹道:“不及百年,中国图籍尽矣!”,他不余其力求购搜集图籍,从四部、释典道书以至碑版书画,无不收藏。听到有孤本珍板,非收购不可,即使资金欠够,也不惜奔走乞借收购,得中外图书数以万计,在日本东京桥区建书室三楹以庋藏,命名“古欢室”。民国十二年(1923),因日本东京地震,藏书皆毁。次年返回上海,继续广收群书,以原通艺馆为藏书室,仍以“古欢室”名之。藏书千余种,古今中外兼有。(炳麟《古欢室记》)
曹炳章“集古阁”  曹炳章,字赤电,鄞县曹妙乡曹隘人。自幼随父在绍兴经商,二十岁从慈溪方晓安游授医学,七年入门。后继续自学,钻研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及明清百家医学,自设诊所四十余年,诊资收入除家用外,尽购医书。先后在鄞县、绍兴、北平、南京、苏州、上海、日本等地选购得医书凡五千种之数。编有《集古阁藏书简目》十卷,分为23类,列入新旧医书4185种,博物类(如动植矿物、物理、化学、农学、各省县物产志等)以及关于药物考证用书655种。其他出借、新购未列入者,尚有百余种。曹炳章汇集自汉唐迄明清一百几十家医学名著以至日本汉医家的著述,堪称一代著名医书收藏家。民国二十四年(1935),他应上海大东书局之聘,将其历年搜集批校及自撰诸书,编成《中国医学大成》丛书,计365种,2100多卷。分为十三类,辑为1000册,次年付印分期出版。拟陆续辑三辑。1952年,遗藏3400余种医书,全部献给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1956年3月5日病逝于绍兴。(《鄞县通志》、访录)
孙家淮“蜗寄庐”  孙家,字翔熊,鄞县人。居于城南(今宁波南门)塔影巷,楼屋三楹,楼中室藏书,地甚小,故名“蜗寄庐”。初收艺术小品,渐及四部。遇有精本,则将前藏新刻本相送并力日以银币购下。常出高价兑换初印本,书友以其能出高价,凡有故家散出之书,莫不先往其家。故其所藏版本精美。1979年,其子孙定观将遗藏954部、字画86件献与天-阁;1987年,长孙孙诗乐又将剩下书籍全部赠与宁波大学,完成其祖父二辈遗愿。(《鄞县通志》、访录)
朱鼎煦“别宥斋”  朱鼎煦,字赞卿,肖山人。民国初任鄞县法院推事,后任龙山法政教员暨律师。嗜藏书,遇故家藏书散出,不惜重金收购。时常熟毛氏“汲古阁”、歙鲍氏“知不足斋"、余姚卢氏“抱经堂”、肖山王氏“十万卷楼”、陈氏“湖海楼”、山阴沈氏“鸣野山房”、鄞县范氏“天一阁”、卢氏“抱经楼”、慈溪叶氏“退一居”等诸家流散藏书,如水赴壑集于朱氏。朱氏还来往于杭州、上海间购所未备图书。藏书庋藏两处,一在鄞城,一在肖山。其鄞城寓所在宁波府侧衔,有房屋六楹,内别宥斋插架森森,皆为典籍。民国二十九年(1940)日寇入侵,肖山藏书尽毁;鄞城之藏书转移于白象桥郭氏,后因水灾迁于后隆阳堂庵,不幸遭盗贼劫掠,手及臂受伤,不得已由西郊入城租居云石街,又遭白蚁蚕食。历经火水盗虫四劫,其精华之本多已散失。然仍继续搜藏,后得宋本《五代史记》、顾千里手校《仪礼》等珍本,另有宋监本《〈春秋.公羊〉注疏》、明嘉靖刻本《孔孟圣迹图》、明万历刻本《金莲记》等皆为善本,其他若说部平话、科场用书、百家杂说图书乃至其残稿余牍也无不收集庋藏,总藏十万余卷又书画文物千余件。谢世前嘱:此书捐赠天一阁并存不朽,吾足矣。其家属代表姚重之于1979年8月17日立文悉数捐献天一阁。(《鄞县通志》、访录)
冯贞群“伏跗室”(见现存藏书楼)
林集虚“藜照卢”  林集虚本名昌清,字乔良,号心斋,鄞县人。性爱好古籍。其父在外为宫,跟随其父生活,另行经营书商,同时搜藏其所好图书。时故家藏书沦坠不振,求售藏书者常交于林集虚商店,林且买且卖,久之即能辩别版本之真假。历三十余年收集,藏书渐富,鄞县通志记述其所藏善本1173卷。(《鄞县通志》)
蒋氏“文昌阁”  文昌阁为蒋介石的早年藏书楼,位于奉化溪口武岭头。藏书多为线装古籍。民国二十八年日冠飞机轰炸全毁。(《奉化县图书馆志稿》、访录)
孙鹤臬“天生阁”  孙鹤臬,民国时期奉化人,其家洋房三楼为天生阁,藏书37箱。一部分现为奉化市文物室收藏,其余散失。(《奉化县图书馆志稿》)
张正夫家藏书  张正夫,民国时期奉化方桥西张村人,卖田地购书,藏有《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资本论》(初译本)等图书,供友人借阅,后因生活所迫贵重图书已被亲手卖掉,一部分毁于“文革”。(《奉化图书馆志稿》)
王书竹“清芬书馆”  王书竹,镇海藏书家,民国初年于县城后大街王家词堂内设清芬书馆,收藏古籍及各地志书。“文革"期间,1967年藏书多被付之一炬,仅遗少量今藏于镇海区“文管会”书库。(《镇海区图馆志稿》)
张季言“樵斋”  张季言,镇海霞浦人。1937年,张季言为纪念已故族亲张樵斋而设“樵斋”书室,藏书14162册;内史部4478册;子集丛书9700余册;张煌言立轴书画一幅。1957年,全部捐赠天一阁收藏。(《镇海区图书馆志稿》)
马廉“不登大雅之堂”  马廉,字隅卿,民国鄞县邱隘盛垫桥马家人,幼丧父,家境清贫,习商谋生无成,二十四岁始发奋读书,专事搜罗研读各种说部、戏文、俚曲、弹词、宝卷等,名扬海内。其藏书室名“不登大雅之堂”,所藏除《三遂平妖传》外,另有明万历刻本洪梗《清平山堂话本》(残卷)、明刻本立金瓶梅汉明天启刻本《七曜平妖传》(残存一至六十回)等,均系国内不可多得的名贵珍本。他一生为国家收藏、保存了九百余种、五千多册通俗文学图书,外间不经见之小说及名剧之珍本,尤为国内外学者所珍视。马廉堪称一代著名的古典说部收藏家。著有《中国小说史》、《不登大雅方库书目》、《〈录鬼簿〉新校注》。《〈曲录〉补正》、《千晋斋专录》、《劳久笔记》、《隅卿杂抄》等八种。民国二十二年(1933),将新得晋砖千余方赠予天一阁。民国二十四年(1935),因脑溢血厥于北平大学讲坛不起。遗留图书归于北平图书馆。(《鄞县图书馆志稿》)
童保暄“止园”  童保暄(1886-1919),字伯吹,民国宁海前童人。曾参加光复会,军人出身,官至师长、授闽浙军副司令。以八千银元得杭州某藏书楼图书,藏宁海老家,题名“止园”。1950年由县府征集藏于县文化馆,计线装书48箱。1956年,经省文化部门挑选图书6麻袋归省收藏,(《宁海县藏书楼志稿》)
徐履谦“夕可轩”  徐履谦(   -1924),字抚九,晚清诸生,宁海人。好学工诗,多所建树。历任宁海习艺所所长、杭州育英书院(之江大学)院长,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之早年师长。晚年(民国初期)回乡筑“二亩园”,自号二亩园主。“夕可轩”藏书五千卷。有古籍,有英、日版外文图书,有字画轴。所藏字画卷轴甚富,内有潘天寿早年习画百余幅。曾于1955年选送浙江省文献展览会展出,获有奖状。“文革”期间,“夕可轩”二间藏满书画,全部被堆放天井,一火尽毁。(《宁海县藏书楼志稿》)
叶颂清藏书楼  叶颂清(1879-1936),字子布,晚清诸生,宁海沥洋人。江南陆师学堂毕业。1906年,为同盟会会员,1911年后,历任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29年任南京政府立法院军事委员会秘书兼铨叙厅中将高级参谋。服宫时于南京杭州购书不下三千部,于沥洋故居设藏书楼,挂“智群图书馆”门额。凡叶姓子弟可出入借阅图书。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失火尽毁。(《宁海县藏书楼志稿》)
杨容林“清防阁”  杨容林,民国鄞县人,早年久习经济,志于振兴民族工业,任通利原油厂董事和经理有年。业余之时日披览古籍,尤好碑帖,精于鉴别,其清防阁藏书万卷。1979年其子女将藏书悉数捐献与天一阁。(访录)
徐余藻家藏书  徐余藻,鄞县人,藏医书颇丰,建国后赠与宁波市古物陈列所收藏,1957年归宁波市图书馆古籍部。(访录)
张琴家藏书  张琴,鄞县人,藏书颇多。解放后赠与宁波市古物陈列所收藏,1957年归宁波市图书馆古籍部。(访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