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一跳,全民低保的果子就摘到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8 05:52:25
感谢吴敬琏、感谢樊纲,感谢所有支持吴老“前卫观点”的国人——“实现全民低保,是国家财力完全可以做到的”。
当然,也不无遗憾,也许是中国的社会政策过程仍然缺乏公众参与,即使是“消息灵通”的媒体,也对社会领域的政策进程缺乏了解,所以,才会出现诸如“吴敬琏称我国有条件实行全民低保观点被指前卫”的一惊一诧。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全民低保”,应该大致相当于城市低保加农村低保。首先,城市低保自1993年从上海起步,到1999年全国普及,再从2001年到2003年突破“资金瓶颈”,到2005年,城镇居民中已经有997万户、2233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各级财政共支出低保资金19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为110多亿元。农村低保发展势头也一片大好,2005年,全国共有14个省的1534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有村民385万户,777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以上数据取自《2005年民政事业统计发展公报》)。
看了以上城市低保与农村低保的发展态势,对吴敬琏“抛出”的“惊人观点”——“中国实现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是不是感到这个“美好前景”其实已经是毋庸置疑的,或者说就是颗跳一跳就能摘下的果子?
为什么专家的说法会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担心呢?可能是因为公众对低保制度不了解。看起来,中国农村有那么多的穷人,都给他们发救济,那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在建立城市低保的时候也曾经长期困扰决策者。事实上,低保制度是这样一种制度,即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水平的需要设立一个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当一个家庭的人均收入水平低于低保标准时,政府就对这个家庭提供救助,使之收入水平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在专业圈子里叫做“补差”,2005年城市低保的全国平均补差水平是72元/月。
那么,这么一点钱为什么能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呢?应该说,低保制度在社会心理方面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过物质方面。拿城市低保来说,失业人员最大的失落是“没有人管了”,现在政府通过低保来“管”,每个月又能稳定地领到一笔钱,虽然不多,日常生活还是有保证了。贫弱群体心里踏实了,社会稳定的目标也就能实现了。农村低保也是一样,要扣除农民的家庭收入后进行补差。农民有块地,多少总有一点收入。他们最缺的是现钱,所以每月能够拿到30-40元,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很可观”的收入。
为了完成农村低保的“最后一跳”,去年年底,民政部请出一批社会政策专家,分赴已经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省市进行调研。在《辽宁、河北两省农村低保制度研究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分析:目前农村低保制度的发展态势,大致相当于城市低保制度1997年下半年的情形,其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刻,亦即促一下就能全面覆盖,但若没有外力推动,则也可能停滞不前。如果中央政府能像推动城市低保一样去推动这项制度,估计农村低保制度将在2-3年内做到“全覆盖”。2005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3万亿元,仅增收部分就达5000多亿元,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农村低保的力度应该不成问题。
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究竟需要多少钱?如果按每人每月“补差”30-40元计算,如今还没有享受低保的2600多万贫困人口大约需要100亿元。但是,这笔钱并非都要“新增”。按辽宁省的说法,取消农业税后中央给地方的转移支付款项中,已经有“农村特困户救济”这一项,2005年在辽宁省是1.62亿元。而全省农村低保资金是2.54亿元,这笔款项占的比重是64%。也就是说,实际上,有2/3的钱中央已经掏出来了。2005年辽宁省农村低保的补差金额是30元左右,即使辽宁省补差金额增加到40元,也不过再增加1.5亿元。所以,如果假设辽宁省正在全国平均水平上,除去已有的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新增”的也就在30亿-50亿元之间,而贫困人口每人每月可得到低保救助金为40元。按比较宽裕的计算,整个资金量再翻一番,也不过100个亿,相当于2005年财政收入的0.33%。所以说,解决农村低保的资金问题的前景应该是很乐观的。
总之,吴老的呼吁很及时,吴老的观点也很实在,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最近,“高层”也都在做相关的调研。希望能够早日完成“最后一跳”,把成熟的果子摘下来,让农村的贫困人口尽早享受到最起码的“国民待遇”。(作者:阿诤,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