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饬干部作风需要更为有力的社会监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9:11:13

[社论]整饬干部作风需要更为有力的社会监督

日期:[2009年1月23日]  版次:[AA02]  版名:[社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 0  条

  在近日召开的广东省纪委十届三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汪洋揭批某些干部的不良作风,“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他还批评一些党员干部推动改革的意志开始消退,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不是认真干事情,而是钻营投机谋位子。汪洋表示,要将纪检监察和大众媒体的社会监督力量结合起来,以作风的明显改进取信于民,解决脱离群众的顽疾。

 

  少数官员的作风虚浮问题,非为广东特有,而部分干部在履行职责上无所用心,专注于蝇营狗苟,也绝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新现象。我们不断地被强化一种认知,那就是:少数官员的劣质作风已经积重难返。社会现实不仅没能根治这些弊病,反而在持续地强化这一负面印象。汪洋书记先后数次斥责,映衬出这一顽疾确实让人无法忍受。

 

  追根溯源,少数官员的不良作风缘于某种体制性弊端。尽管它是社会弊端当之无愧的要素之一,但它不是社会自愿生成的疑难杂症。那些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行政歪风,偏离了官德理所应当的公众标准,同时也干扰甚至破坏了社会良序。所谓的“太平官”,实质上就是某种体制性弊端的产物,必要反求诸己才能疗救。

 

  在官场这个特定的场合中,各部门以及大小官员之间,借助于给定的权力结构进行交往与互动。而这种交往伴随着各种性质的交换,比如关于公共决议的协商、公益的衔接及传递,当然也少不了非正当的利益互换。由此养成官场通用的行事原则,它们既包括明确的约定,也不乏潜规则。少数干部的不良作风源于系统,也受系统庇护。

 

  那些被痛批的各式官僚做派,早就形成了自利的导向。它们根据私利的需求寻找利益最大化,对民众的感受无所顾忌。这种情形在日常随处可见,频繁地体现不良作风的放肆与傲慢。由此显露的,则是民众要忍受漫长的无力感,以及社会焦虑之外的束手无策。而这些,恰是整饬官员作风时最容易省略的参照。亦即,民众在干预官场歪风中的结构性缺失是常态,这很不应该。

 

  承诺增强政风约束,在行政系统内树立原则与垂范,以驱逐不良作风,期待实现自我净化,这些做法无疑都是积极的。广东早前就更换了干部考核大纲,使用新标准衡量官员得失,尤其是增添了民众满意度的考察条目。诚然,在现有环境下,官员的合格与否很难完全建立在社会舆论之上。但在整体的评价体系上接受民意,是大势所趋。

 

  问题是,在官员的操守评判表上,民意尚且无法毫无保留地直接置评。即便官员不良之风的种种作为伤害了民众,反对意见也很难完整地反馈,若想作用于干部任免更需要等待。如此,一种国情就被官场与民间各自解读,互信机制因而被削弱,甚至遭到割裂或搁置,建立“亲民为民”的新导向就难有稳固的基础。

 

  我们并不缺少民意,民意自身也绝非想象中那样软弱。目前的关键是要疏通管道,为遏制官员的不良作风输送社会意见。因此,为了不脱离民众,切要的是有勇气向他们开放监督的权力,令社会获得与其地位相称的权力配置。只有民众有力量,并能不假思索地有所作为,才能克服单边行动的孤军奋战,才谈得上政府与社会的联合行动,才会真正达成对贪腐等不良风气的抗争。

http://epaper.nddaily.com/A/html/2009-01/23/content_693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