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深圳代市长王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34:08

解密深圳代市长王荣

2009-06-15 13:30:14 来源: 南方都市报(广州) 跟贴 82 条 手机看新闻

一位让深圳市民十分陌生的行政首长,正式开启了在最受关注的经济特区的从政之旅。

一夜之间,深圳迅速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焦点。

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持续发挥着“窗口”和“试验田”作用。“敢为天下先”作为一种标志性气质,已渗透进城市骨髓。在当前全球金融风暴拖累之下,深圳如何继续发挥“闯”的精神率先突围备受各方关注。综合改革配套总体方案“国家战略”的批准,凸显中央对深圳寄望甚高。在珠三角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明确提出“向深圳学习”,也暗示了深圳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6月12日,苏州原市委书记王荣被任命为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深圳党委(广东省委副书记刘玉浦兼任市委书记)和政府“一把手”均给予少有的“高配”。面对原市长许宗衡因严重违纪被免职可能给深圳官场带来的震荡,深圳的当务之急,当是重拾信心,坚定发展方向,再闯改革难关。

20年·王荣·小城故事

王荣父母的合影

老人家生活很俭朴,基本每顿都是两个菜,中午的剩菜留到晚上吃。

王荣父母自1996年起一直住在当地林牧渔业局宿舍区

●我对孩子管教很严,每每一板脸,可以让孩子们立刻进入“状态”,打也打过,不过非常少。———父亲王维标

●几乎所有人跟王荣在一起,都会感觉比较放心,不会出事。———小学玩伴朱昌洋

●遇到他给他捎个信儿,祝他有更大进步。有时间回老家来看看。———高中班主任司界国

6月12日,新任代市长王荣“空降”深圳,一位让深圳市民十分陌生的行政首长,正式开启了在最受关注的经济特区的从政之旅。

在王荣此前任职市委书记的苏州,以及王荣的家乡滨海县的各大论坛上,《苏州市委书记“空降”深圳任代市长》的新闻都被高高置顶,熟悉他的苏州市民和关注他的滨海网友,纷纷发帖讲述自己印象中的王荣。但对接触这个名字仅仅三天的深圳公众来说,新科代市长的种种都是那样令人好奇……近日,本报记者探访王荣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从故乡江苏滨海到任职“一把手”的古城苏州,试图还原一个“前深圳”时间段的王荣市长。

滨海,江苏省盐城市下辖的一个苏北平原县城,因濒临黄海而得名。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一马平川,沿路田地里的农民已经收完麦子,时而可见有人地里烧麦秸。

约110万人口让滨海具备了一个“大县”的潜质,这里也出过若干历史名人,并且是江苏省唯一“书法之县”,不乏灵气。然而在经济上,苏北和苏南的差异仍然很明显。周六上午,县政府很多部门仍在加班,他们在召开关于招商引资的会议。虽然产业北移已经喊了多年,但仅在苏北区域,各个城市之间就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县里的干部戏言:现在是“抢商”。

为了给“抢商”创造条件,滨海首先改善了交通,成为盐城市乃至苏北交通最发达的县份之一。通榆运河南接长江水道,入海水道中山河,苏北灌溉总渠贯穿境内并西接京杭运河,滨海港已成为国家二类开放港口,是苏北沿海建10-20万吨码头的理想选址。当地人正寄望于这个港口能将县城的经济带入一个不同以往的轨道上来。

1958-1978年的20年间,这个县城正是深圳代市长王荣的成长之地。日前,本报记者踏上这块土地,试图追寻他的成长轨迹。虽然王荣已离家三十多年,这块土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相信透过家乡亲友们的眼睛,能够看到一个更立体的王荣。

童年辗转

父亲管教严,从小注意细节

在滨海县县城新建南路一侧,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当地林牧渔业局家属生活区,楼宇已旧。其中一栋,王荣的父母居住其中。关于王荣的往日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讲起的。王荣的父亲王维标曾是滨海县的林牧渔业局局长,王荣的母亲是原县供销社的一名普通职工。

世代贫农的王家,在王维标这一代有了改观———贫农翻身做了主人。王荣是王维标的第二个孩子(另有一姐一弟),其出生时,不到30岁的王维标正在滨海县三烈乡当团委书记。

跟随父亲在三烈乡度过了咿呀学语的年代,1963年,王荣5岁时,王维标调到了八巨乡当人武部长。5岁的王荣也随父母来到了这里。在王荣的童年生活中,受教育,始终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王维标对儿子的“培养”无处不在。

虽然家在八巨,但王维标希望儿子能有一个好的求学环境。他把王荣送到了县城的小学去读书。但显然,当时王荣还太小,还没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生活很不方便。

一年级结束,王荣回到八巨乡,进入乡里最好的小学———八巨小学就读。在县城里读书的同学大都是城镇户口的孩子,但在这里,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上学较晚,相比之下,王荣年龄比较小。

“他那时坐我前面,个头不高,梳着一个小分头,很注意整洁卫生。”王荣的同班同学朱昌洋说,那时王荣就跟班上其他同学不一样,这些细节应该也体现了王维标对王荣的严格要求。

王维标也承认,他对孩子管教很严,每每一板脸,可以让孩子们立刻进入“状态”。“打也打过,不过非常少了。”他笑着回忆说。

在同班同学里,朱昌洋跟王荣一起玩得比较多———但不是在学校里。因为几个小学同学能想得出来的王荣形象总是端坐教室,闷头看书,言语不多。朱昌洋说,来自农村的孩子比较“皮”一点,贪玩、好动,下课后一窝蜂地跑出去玩闹,但王荣很少出教室外,外面喧闹的世界似乎与他无关,对他没有丝毫影响。朱昌洋想起那时王荣的样子仍然觉得很亲切。

小学习艺

二胡拉得好,做事很认真

“他学习很好,虽然年龄小,但我记得当时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另一位同班同学潘秀东说,非但如此,王荣做任何事情都挺认真。最明显的例子是王荣拉的二胡和小提琴,让他们羡慕不已。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学拉二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八巨乡这样一群“皮”小孩的氛围中,王荣能静下心来学这样一个东西,更是不易。但他做到了。

朱昌洋放学后的主要任务是“玩”,但王荣来了之后他显然对其他的“玩”法失去了兴趣,他经常跟几个同学跑到王荣家,听他拉二胡。

“看他拉,我们也拉,但是拉得根本不成调,也没心思去好好学。”

与王荣父亲王维标同住一个小区的前滨海县教育局局长李成雄表示,这些都是王维标对王荣的影响。王维标本人就会唱歌、拉二胡。现在的王维标,仍是县里老年艺术团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有一次他甚至带着这些老人们到常熟搞了一台晚会。

到了四年级下学期,王荣的乐器“更新换代”,父亲给他买了一把小提琴,并请了一位老师专门教他。到五年级的时候,王荣的小提琴水平已经可以“拿上台面”了。八巨乡的同学们还从没看到过这样新鲜的“洋货”,这回算是开了眼界。

“他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仅聪明好学,兴趣爱好也很广泛。”王荣的五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李德吾盛赞王荣说,他当时的成绩在班里四十多名学生的排名总能排在前五名,王荣的母亲对儿子在学业方面的成绩自始至终感到自豪。但父亲王维标的标准显然要更严苛。“那时候也就是能跟得上吧。”他说,对儿子当时的成绩他是不满意的,有时候会请一些老师来家里给王荣“加班”。

进宣传队

带上小提琴,当上红小兵

王荣上五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当时八巨乡里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都是乡里一些有文艺特长的人,王维标经常让王荣去那里受受熏陶,有时也跟着一起表演,拉拉二胡。

现在的八巨镇办公室主任项仁忠,正是当时八巨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成员之一。他对王荣印象很深。“这孩子很守纪律,也很认真。”项仁忠说,他们表演的时候,他就站在那里看。后来,他们叫王荣也过来一起演出,拉二胡。“他很有礼貌,也不多话,叫他过来,他就来跟我们一起拉二胡排练。”项仁忠说,由于队员们年龄都比王荣大,看着这个小学生参与进他们的队伍,让大家自然都比较开心一些。

“一个是他家里条件比较好一点,再就是他父亲对他的教育特别重视。”班主任李德吾说,王荣五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就因为才艺出色,被叫去了县里组建的红小兵宣传队,成了那里的“骨干”。

对小提琴一事,王维标表示,他一开始是想让王荣读艺术院校的,然而这个梦在那个年代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王荣显然对小提琴也情有独钟。据王维标介绍,无论去哪里,他都会带着一把小提琴,一直到苏州市委书记任上。至于小提琴是否已经被他带到了深圳,王维标还不清楚。

肇始于小学后期的小提琴之梦,一直伴随着王荣。在担任无锡市市长时,王荣有一次上中央电视台“让世界了解你”栏目与美国韦切斯特郡郡长史伯纳对话,在接近尾声时他拿出小提琴,奏鸣一曲《化蝶》,曲调优美,让人叹服。

初中转校

父亲被“深挖”,他成“传令兵”

加入县城红小兵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之后不久,王荣就面临升初中的问题。这时他已12岁了,乡里有一所中学,但王维标决定让王荣回县城读书。这一次,王荣进入了滨海中学,江苏省重点中学之一。

王维标介绍,当时王荣去了县城,一切自理,一日三餐都在文化馆食堂里吃。晚上,他睡在县文化馆一个空房间,空无一人,附近有几十个房间,王荣睡在那里也没有说过害怕。

刚到滨海中学读初中时,小学的玩伴朱昌洋有时会到县城去找王荣玩。有一次,他们跑到县城的向阳饭店去吃饭,两个人要了一瓶八滩白酒。“我喝了八两,他陪我喝了二两。我当时就醉了。”朱昌洋说,喝完酒之后,两人跑到滨海县城一个露天电影院看电影。路上他还摔了一跤,被王荣扶起来。

虽然醉醺醺的,但他还记得当时放的电影是阿尔巴尼亚经典电影———《海岸风雷》。具体内容很模糊,只记得当时电影票是一毛钱一个人。还没看完电影,他已经不行了。王荣把他从电影院一直架回到宿舍去睡觉。“我的块头比他大,他那天一直架着我,挺不容易啊。”朱昌洋说,不光他,几乎所有人跟王荣在一起,都会感觉比较放心,不会出事。

1971年,时任乡党委书记的王维标遭遇了当时“深挖”运动的冲击,被当作反革命分子批斗,关押在县城。那段回忆王维标记忆犹新,从1971年11月26日开始,一共关了386天。妻子关心他,但又不方便去看。王荣这时便成了传令兵,每个星期都去看望父亲,回去向母亲“汇报”。那段时间,唯一让他感到有希望的,就是儿子的脸。这张脸稚嫩、亲切又可靠。

高中分班

人聪明话很少,同学关系融洽

王荣中学五年正处“文革”期间。很多学校都受到冲击,但滨海中学仍能保证日常的教学质量。

李成雄说,当时滨海中学校长认为学校就是要教书育人,既然政策上已宣布复课,就要让学生安心读书。因此,当时滨海中学的学生能学到一些真正的知识。

1973年,王荣进入高中。当时学校里分体育班、农业班和文艺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王荣就进入文艺班———六班,任团支部书记,李成雄是校团委书记。因此,他对王荣比较熟悉。

“你别看他说话不多,办起事来都有板有眼。”李成雄说,当时提倡学校搞校厂结合,校村结合,老师和同学们都要定期到对口的农村和工厂去参加劳动。王荣虽然块头不大,但毕竟是团支书,他把学校老师交代的工作干得井井有条。“头脑很清晰,很聪明”。

那时“文革”余波还没有结束,学校班级之间甚至同一班级里都能出现不同的派别,在他们班,基本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现年72岁的班主任老师司界国表示,文艺班本身并不好带,活跃分子很多,造反情绪依然存在。高中的六个班之间矛盾也很突出。有的班因为学生闹得太厉害,根本就没法上课,老师都被轰走了。“不好带,所以把我派去做班主任。”司界国说,他管学生的能力学校比较认可。在他记忆中王荣岁数小、个头不高,人无论到哪里都不说话,见面会笑一笑。但司界国很快就感觉出来,王荣很聪明。

刚入学校时,作为班主任的他要安排学生座位,在这个文艺班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文艺特长,有一些人只是随机选择,本身无文艺特长。司界国当时就此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当时他问到王荣,如果把比较懂文艺的学生排在一起坐,好不好?王荣直接回答:不太好,如果这样安排座位,会造成文艺特长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隔阂,应该将文艺特长生与其他同学混在一起,这样同学们之间感情才会融洽。如果一旦班上形成派系,老师的工作也不好做了。

司界国考虑一番之后,认为王荣的意见很好,遂采纳之。

在整个高中阶段,司界国感觉王荣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他从来没有刻意区分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或者有文艺特长和无文艺特长的学生。”司界国说。“他的好处是能把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和不学文艺的人关系拉得很近,这个工作是不容易做的。”

司界国另一方面的感觉是王荣肚量很大,无论别人从哪方面说他什么,他都不会生气。“他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一点都不感到奇怪。”司界国说,王荣考上大学之后,走的路每一步都很踏实,并且耐得住寂寞。“遇到他给他捎个信儿,祝他有更大进步。有时间回老家来看看。”司界国说。

下乡插队

挑粪灌田,叹挣钱不易

1975年,王荣高中毕业。像其他同学一样,他要下乡插队。他去的地方是天场乡。其时王维标正在天场乡做书记。从书斋里出来的王荣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高密度的田间劳作滋味。王维标说,王荣插队虽然就在他们身边,但该干的活一样也不能少。

挑大粪、浇灌田地是经常的事。有时也会有些比较重的活。王维标记得一次王荣跟镇上的人一起出河工(治理河道工程),推着小推车,运了满满一车石料从桥上往桥下的船上倒,因为块头小,卸料时小车一翘,差点把他带到桥下面去。

虽然王荣一直没有喊苦,但据王维标介绍,有一次他工作了一天,回来对妈妈说,干了一天活,挣五毛钱,挣钱真不容易。王维标说,他自己那时的月工资是30块钱左右。

王荣的母亲说,那时候其实就是给家里增加一个劳力。王荣也确实顶一个人用。有时候他干活回来得早的话,也能自己先做好饭,等着父母回来吃。

王荣显然对这段插队的经历没有忘怀,天场中学校庆的时候,他曾经专门到学校去看过,虽然他从来没有在这个学校读过书。

王荣的同班同学陈芝萍回忆,1975年这一届下乡青年,基本上是知青下乡插队的末班车。之后两年虽然也有,但都比较零散。她下乡后一待就是四年,到了1979年,她的父亲退休,她结束了插队生涯,回到县城“接班”。

备战高考

瘦了12斤,考入江苏农学院

1976年,王维标已经隐隐听闻到要恢复高考的风声。他马上让王荣不要再下地干活了,专门请了老师给王荣和几个同学一起补习功课。王维标说,从那时开始,一直到高考结束,王荣人整整瘦了12斤。

“他本来个子不高,瘦了12斤,我当时看着心里也挺难受的。”王维标说,那段时间,儿子学得很刻苦。他看在眼里,没有给太多额外压力。因为他认为王荣自己“要考虑自己的将来”。

在王维标的建议下,王荣做了两手准备。在他的艺术之路不能实现之后,另一条路是去部队。王荣在1977年高考结束之后,接连收到了两张通知书,一张是来自军校的,一张是来自江苏农学院的。一家人斟酌再三,决定选择让王荣就读江苏农学院。他也就此成了“新三届”中的一员。

至于为什么要考江苏农学院,王维标表示,当时只是想着将来能有一个饭碗,能养活自己就行了。但农业经济管理的专业是王荣自己选的。一切安排妥当之后,王维标对儿子说:“给你安排了条件(指读大学),以后的路你自己走吧。”

华丽转身:从教授到官员

王荣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时回母校滨海中学视察,并接受学生记者访问

在王荣从无锡调任苏州市委书记时,江苏省委组织部有一个公开的“组织评价”。在这份评价中,王荣被认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熟悉宏观经济管理和现代科技发展情况,思想比较解放,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对于他在无锡市任市长和市委书记的任职表现,组织评价也同样给予肯定,称他主持无锡市委、市政府工作期间,推动无锡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高校任教

中国首个农业经济博士

在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走廊上,张贴着该院杰出校友人员名单,上面就有王荣的名字,身份备注是苏州市委书记。在经济管理学院,提及王荣几乎无人不知,即将是在苏州市委书记的任上,王荣仍然作为博导教授该院博士点的教学,学院教务管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直至今年,王荣才没有带博士。

在南京农业大学,王荣度过相当长的求学以及教学及行政管理时间。王荣的履历显示,他1978年考入江苏农学院,就读农业经济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1979年转入恢复的南京农学院,在此连续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毕业时,是当时中国第一个农业经济博士。

今年84岁的原葆民教授是曾经带过王荣硕士、博士的导师,对这名学生记忆非常深刻,称王荣“脑子很灵活,关心社会的很多方面,不死抱书本啃。论文答辩有自己的思考,有独立见解,是真正下了功夫的”。当年,南京农业大学有不少博导,但招收博士的数量很少,也卡得很严,有一年几十个博导,只招收了三个博士生,王荣能考在博士,这位老教授认为不易。

王荣博士毕业后留校,继续从事同类学科方面的教学与科研,198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此后走上行政管理岗位,历任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1991年获国家公派留学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赴荷兰Tilburg大学进修并合作研究;1992年回国后兼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两年后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同年晋升为教授,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太平在该校读本科期间,王荣曾经教授过他发展经济学,他介绍说,王荣从荷兰进修回来之后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用全英文“叽里呱啦”讲了半个小时。“上世纪90年代那个时候,英语还不像现在这么流行,懂的人并不多”,李太平至今记忆犹新。

即使是后来到省厅及无锡、苏州任职,王荣仍然坚持带博士生的课程,也经常回经济管理学院及学校参加活动。老师们印象深刻的是,王荣的小提琴拉得很好,有时候回校参加联欢,还会即兴拉上一曲。

王荣还非常喜欢与年轻人交朋友,据一位现在在南京鼓楼区任职的学生向校友们回忆,他和几个学生到苏州去看王荣,本来王荣工作较忙,到宾馆里吃饭也较为方便,但王荣把他们叫到自己的家里,自己烧一个菜,学生们每个人烧一个菜,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一起聊起生活和学习。他们回忆,王荣当时他们说,不光要会做学问,还要上得厅堂,进入厨房,什么都能干。

王荣担任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一职后,主要分管后勤工作,解决了一些困难职工的住房,是他在任内令现在南京农业大学职工记忆最为深刻的事,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导师原葆民。

任职无锡

主政一年即与苏州互换

对于王荣从副校长的职位上从政,先后到江苏省农科院任院长,省农业厅、教育厅任职,虽然同事们不太清楚,王荣何以进入组织部门的视野,但他们认为,王荣有一眼能看出问题症结的智慧,做领导后平易近人,比较能够关心同事的作风,为他的从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比于此后在无锡做市长、市委书记,以及后来的主政苏州五年,王荣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农林厅副厅、教育厅厅长的任内,虽然也偶有言论见诸报端,但并不太为外界所关注。在一篇报道中,记者用“沉稳睿智、儒雅精明”来形容王荣,谈及教育观点,王荣妙语连珠,比如要“做好一锅饭,使大家不去抢一碗饭,力求做到好学生能上好学校”。

2001年6月,王荣出任江苏省无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2年1月至2003年2月任无锡市长,2003年2月至2004年10月,任江苏省无锡市委书记。2004年11月13日下午和11月14日下午,苏州、无锡这两个苏南大市互换官员。王荣和杨卫泽分别正式走马上任,原苏州市长杨卫泽出任无锡市委书记,原无锡市委书记王荣出任苏州市委书记。即使是今天,苏州民间谈及王荣,仍然充满着王荣与杨卫泽、无锡与苏州的比较。

在这次调任上,江苏省委组织部有一个公开的“组织评价”。在这份评价中,王荣被认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熟悉宏观经济管理和现代科技发展情况,思想比较解放,接受新事物比较快,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对于他在无锡市任市长和市委书记的任职表现,组织评价也同样给予肯定,称他主持无锡市委、市政府工作期间,推动无锡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省委认为,无锡市的工作成绩是显著的。

在这次的履新上,王荣发表感言时称:“对无锡充满了眷恋”,并深情地说,我在无锡虽然时间不算很长,但这几年的工作和生活,使我对无锡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对于履新苏州,他表示将继承发扬王珉等前任领导的优秀品质和踏实作风,把苏州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新的更高水平。此后五年,王荣主政苏州,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任职苏州市委书记时间最长的干部。

主政苏州

重人才创新续城市发展后劲

王荣主政苏州期间,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和亮相,以口才上佳广获好评。

与王荣接触过的人士都称,王荣很注意自己的讲话,并且准备充分。到任苏州几天后不久,应对记者时,能对苏州如数家珍。曾经与王荣外出一周考察过的一名企业家称,王荣访问也非常仔细,到企业之后,就已经对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直指问题核心。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能否得到实惠,是评价一个城市主政者最好的指标。个体户周国忠在苏州担任了22年市人大代表。周国忠印象中,在城市建设上,王荣开辟了平江、金阊、沧浪三个新城,使苏州的发展突破了古城的限制,拓展了发展空间,另外就是火车站的改造、轻轨、内环的开工,为苏州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在原来的东西南环线的基础上,打通了北环,并做了延伸,为苏州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落实到最为具体的百姓实惠上,周国忠认为,在王荣的任内,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农民的保险、医疗和社会公共服务配套上,作为人大代表,周国忠也视察过下面的一些乡村,改善较大。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谈及自己的目标,王荣表示:“我想通过十年八年努力———不一定都在我手上———苏州能不能变成一个欧洲。这并不是说光城市变成欧洲,而是城乡全面发展”。

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周国忠注意到一个细节,王荣任内取消了公共厕所收费,但管理水平并不比收费前差。“这可能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对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几毛钱,而是政府真正能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他评价说。在老百姓最为关注的安全感上,苏州在王荣任内连续几年获得“平安城市”称号,还获得过“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在前任王岷的基础之上,王荣提出四大行动计划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在当地传媒业界看来,这四大行动计划,也是代表王荣个人政绩的力作。尤其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被视作苏州实现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步骤。

王荣对于人才颇为看重。在王荣任内,也对引进人才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根据相关统计,苏州万人人才比,相比于五年前有明显改善,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并开始进入第一梯队。苏州大学博导苏世南教授是苏州“专家咨询团”成员,也是王荣的两名联系专家之一,在他与王荣的交往中,也对王荣对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着力较多。对专家提出的意见颇为支持,他们曾经就苏州产业集群和人才引进做过专门课题研究,王荣迅速批给主管领导。

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对于苏州工业园和开发区这个苏州的“两翼”,王荣极为看重。

■性格关键词

低调

这是几乎所有人对王荣的一致评价。低调、不事张扬的性格贯穿王荣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无论是学生的时候,还是从政后成为一方大员。与王荣父母私交甚好的滨海县前教育局局长李成雄说,王荣在无锡、苏州市领导任上时,每次回家探望双亲,事先都不会惊动当地政府,在与家人小叙之后,又匆匆离开。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表示,有一次无意中看到回家探亲的王荣,而县政府根本不知道。

情义

虽然低调,但在王荣的同学、朋友们看来,他并不冷淡,并且对故交非常有情义。王荣的高中同学陈芝萍评价说,“他平易近人得不得了,跟我们在一起聚会时,没有一点架子。”

王荣在苏州市委书记任上时,一名同学到苏州医院去治疗白血病。但这名同学经济条件很拮据。消息不知怎样传到了王荣那里,他立刻跑去医院看望了同学,自己先拿出3000块钱塞给同学,并在之后时常去看望他。

尊师

作为学者型官员,王荣的人生经历与教育密不可分,这也让他养成了尊师重教的习惯。他的小学老师李德吾回忆,有一次他去南京,顺道前往南京农业大学去看王荣。当时王荣正在因提升副校长一事接受谈话。本来要跟领导吃饭,但因为李德吾来了,王荣推掉了领导的饭局,专门招待老师。

原则

性格温文尔雅的王荣也有极强的原则性。李德吾的女儿在苏州一工厂工作。当时跟王荣提了一下,希望有机会帮女儿找一个好一些的工作。但王荣了解了他女儿的情况之后对他说,老师,实在对不起,她的学历太低,还要靠自己努力去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