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松原高考舞弊为何走向产业化与黑恶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49:45

今年高考期间,吉林松原兜售作弊器材现象极其严重,经营已经成规模化、网络化、组织化:一些高三教师也公然倒卖作弊器材,牟取暴利;在松原,花钱买通监考老师和同一考场的其他考生,集体抄袭试卷的“买场”现象非常盛行;高考现场甚至出现考生试卷被抢走抄袭的事件,而对考场上的舞弊行为,监考老师则称“不敢太深管”,因为担心报复。

  可以说,吉林松原高考集体舞弊事件,较之以前的广东电白、湖南嘉禾、河南濮阳等地区发生的同类事件,在规模与影响方面,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的高考舞弊,无疑打着强烈的产业化与黑恶化的烙印。这样的高考集体舞弊形态,也寓示着当前治理高考舞弊正在陷于某种“囚徒困境”——关系到底线公平的高考必须治理;然而,现实却始终呈现治理乏力的状态。

  当前高考舞弊到底可能进入怎样的情境,似乎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了。前些天,罗彩霞事件已经向公众展示了一个跨地域、跨系统作案的高考舞弊案例,情节那样离奇,影响那般恶劣,涉案人那样嚣张。从一个人的罗彩霞,到一座小城的吉林松原,都在表明高考作弊标注着这个时代有关公平与法治的强烈尴尬。

  治理高考作弊的“良方妙策”,这些年开出的实在太多。寄望于道德约束来治理高考舞弊显然是靠不住的。在吉林松原,连高三教师都加入到倒卖作弊器材的大军中了。道德说教者不能律己,又何谈律人呢?很多人把治理高考舞弊的“灵丹妙药”指向《考试法》,认为如果能迅速出台一部对考试舞弊行为进行具体责任界定的法律,通过法律亮剑就能对高考舞弊彻底清肃了。然而,法律从来不是万能的。在高考带来的庞大利益驱动下,法律能否被信仰与执行,要打上大大的问号。事实上,对于吉林松原高考舞弊事件中呈现的产业化、黑恶化作案行为,现实并不缺少对之进行规制的法律文本。

  治理高考舞弊到底为什么这么难?其实,这背后有两个深刻的社会大背景。一方面,高考本身负载着极其复杂的利益博弈。那一纸高考试卷,包含的,既有考生的个体利益与长远利益,也有学校教育实绩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围绕着这些利益实现,必然演化出林林总总复杂的博弈;另一方面,高考从来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作为选拔人才的“国考”,它牵动着社会各个部门领域。这注定着,高考的运行,必然受社会整体生态影响。比如权力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生态等等。可以说,一切社会利益的复杂博弈,一切社会法治生态,都可能在高考中聚集。高考也容易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集中落点。

  也就是说,高考舞弊实际上是社会综合治理困境的一种重要表征。依托着这样的思维,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吉林松原的高考舞弊会打着强烈的产业化、组织化、黑恶化的烙印。道理很简单,种种利益博弈的情境早就说明,产业化、垄断化的规模在利益博弈中最容易获得优势地位,带来更大的利益收获。同样,那些监考老师对于考场上公然作弊行为,基于“被报复”的原因,表示“不敢太深管”,或者干脆不管,无疑寓示着当地司法生态本身就存在问题。在部门利益化、权力黑恶化的现实语境下,再去审视这起令人触目惊心的高考集体舞弊事件,就不难找到一切问题的症结了。

  这就是为什么治理高考舞弊总是陷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尴尬境地的原因。只是把眼睛盯在某种作弊器材上,只是把问题指向某些“个人行为”上,只知道盲目迷信一纸法律的功能与权威,是很难从治理高考舞弊困境中真正走出来的。如果不能在更为广泛的权力系统,在更多利益领域,坚持在民主基础依法行政,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公平博弈,那么,治理高考舞弊就可能永远陷于“囚徒困境”。(作者:单士兵;来源:重庆时报) 

权贵子弟加分平民子弟舞弊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6-11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吉林省松原的高考中出现的“个别”舞弊乱象又一次让举国哗然。

  我国自有科举以来,科场舞弊就从未停息过,但吉林松原有待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最终鉴定、处理的“科场”舞弊案还是可以看做是空前的,是否绝后,很难说,很可能不是。

  说它是空前的,是因为科场舞弊从古到今都是偷偷摸摸进行的,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奇观,无权无势的普通老百姓都能够光明正大地坐在考场的门口,坐在鲜艳的“坚决打击高考舞弊现象”的横幅下,交流着舞弊的手法、效果和相关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毫无羞耻感。而在这种“庞大”的集体舞弊意识之下,那些恪守公平的孩子与家长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强烈的心理与现实冲击,这种冲击往往会让每一个良善的人都倍感难受与尴尬。正如新闻中所讲述的那样,一位中学老师面对无奈的现状,只能教育孩子说:“为了公平点,实在都抄的时候,你也得回头看看,别在那儿不动啊!”

  根据鄙人过去没有人证、物证支持的个人生活感受,以前能够运作科场舞弊的绝非寻常人家,托今日市场成长和科技进步的福,科场舞弊的进入门槛大大降低了,已非“帝王将相”专属了,虽然仍然面临着资金投入方面的经济门槛,但科场舞弊还是向民间大大地开放了。对于这种“社会进步”,我想许多和我一样的普通百姓的内心感受是非常复杂的,思想和行动是分裂的,既刻骨地痛恨,在许多情况下又深深地介入其中。

  种种迹象表明,在我国局部地区的政府部门中,目前已经表现出步入低能状态的细微征兆。当记者都能够发现舞弊、而专司此职的职能机关却不知情时,当地方官员们可以很豪迈地说出 “抓获的舞弊人员越多就说明我们的工作越得力”时,当普通民众在遭遇不公时寄希望于媒体和网友而不是基层政府时,面对潜规则当普通百姓渐渐地选择顺从、参与和忍耐,而失去了愤怒、正义与是非善恶标准时,就说明本该担纲的基层政府已进入低能失职状态了。

  这种基层失序的状态,通常又与基层政府的矛盾情形并存:一些基层政府没有全力地运用它所掌握的强大力量和资源来为基层提供正常的公共秩序和公共产品,而是成为了一种“复合型”的基层政府,在为社会普通大众服务时低能失职,在注重自己的利益获得时格外强势,在有些情况下,个别基层政府在处置一些社会事务时,公众利益往往会屈服于自己的小团体利益。在这种局势下,基层难免就会陷入混乱和无序。

  吉林松原的高考舞弊绝不是一个局部、孤立和偶发的现象,而是一些基层在局部丧失基本的社会秩序状态的一个具体表现。我们知道,最大多数的民众生活在基层社会,基层的健康状况代表了我们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如何整肃和恢复基层的秩序?恐怕还是只能寄希望于体制的创新,寄希望于政治改革家们的政治智慧、政治远见和政治勇气了。否则的话,就是斩下几颗舞弊者的头颅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呢?(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卫志民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高考舞弊者为何丝毫没有耻辱感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6-11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今年高考期间,吉林省松原市发生了一场令人震惊的高考舞弊事件。

  《中国青年报》记者赶在6月7、8两天到松原市扶余县采访,可能是因为此前有媒体披露了松原往年高考舞弊的情况。但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在严查之下,高考舞弊禁而未绝。这篇报道中的几个细节令人震惊:家长公开在考场外谈论“抄”、“仪器”和“买场”(这个“买场”还真是个新鲜词);考试过后,学生公开谈论“刚才抄了多少或哪个没有抄上”;最让人目瞪口呆的,据新华社报道说,扶余县有两名女教师向考生出售高考作弊用的接听、接收工具27套,涉案金额40余万元。

  松原舞弊案的规模是否空前,没有看到最后的调查,一时不敢说;但其性质之恶劣,学生、家长的“参与度”之高,考场秩序之乱,可能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这种恶劣风气,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据警方介绍,松原市今年对高考舞弊查得特别严格,早在高考前已经查处了几批犯罪团伙。在这样的严厉打击下,还有如此严重的舞弊案发生,人们不得不去想,这里的风气何以形成。令人痛心的,是该地的一些教师公然参与甚至组织高考舞弊。虽然卷入舞弊案的教师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但是从他们的胆大妄为程度看,已经是老手,不太像是“初犯”。这些教师队伍中的败类,为何能长期肆无忌惮,当地教育部门是否有失察之责?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援引一位教师对舞弊案的谴责,认为那些舞弊的人“太过分了”,“整那玩意儿(指销售作弊器材),违反职业道德,为了赚钱不择手段了,坑学生,坑家长!”

  “坑学生”,是肯定的;可究竟“坑”了学生什么呢?

  一般而言,对高考舞弊,人们会认为侵害了考试的公平,形成“不公平竞争”,鸠占鹊巢,让勤奋学习的学生吃亏;可是比这更可怕的,是这种公然存在的舞弊会颠覆学生的是非观。学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阶段,应当学会自强,明礼守法,他们需要更多地接受美德的熏陶,成为有教养的人。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成为公民,而不能成为敢于亵渎社会公正、丧失道德良知的市侩。教育青少年要有所为,也要懂得“有所不为”,这是最重要的道德情感教育。当今学生高中毕业前,一般都参加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可是如果他在被视为当今社会最为公平的高考中敢于舞弊,那他在未来几十年的社会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敢“为”的?

  这起高考舞弊事件,损害的远远不是一个地区或几所学校的声誉,而是所有学生的心灵———参与舞弊的学生固然会受到处分,终生悔恨,侥幸逃脱的学生在未来的岁月中有可能会一错再错,而那些勤奋学习的孩子可能会从这种丑陋的现实中开始怀疑社会的公正,怀疑自我奋斗的价值。18岁(甚或年龄更小的孩子)便受这种风气的熏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早些年,学生如果考试作弊一次,可能在校几年都抬不起头;教师如果参与弄虚作假,事败后往往无地自容。可是,如今竟有学生敢于买答案,敢于在考场抢别人的答卷抄袭,竟有教师敢于组织舞弊并卖“作弊器材”,丝毫没有耻辱感,这样的“教育”,会给下一代留下什么呢?实在令人忧虑。(来源:新京报)

高考舞弊共谋行为何以发生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6-11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尽管高考万众瞩目、处罚严厉,作弊与反作弊的较量从来没有停止。记者调查发现,在今年的高考中,吉林松原不仅出现教师卖作弊器材获利,领导干部子弟被保送等问题,甚至在高考现场出现考生试卷被抢走抄袭的事件。而对考场上的舞弊行为,监考老师则称“不敢太深管”。(6月10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种典型的高考舞弊案例。作弊考生、监考教师,包括考场外的学生家长、作弊团伙、地方教育部门,所有高考利益相关方共同“合谋”了这场令人震惊的高考舞弊行为。在层层设防、戒备严密的考场,作弊行为畅行无阻、大行其道?为何“共谋”行为能够顺利得手?我们今后又该如何破解防范这种“共谋”?一连串问号犹如一声声警钟,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本该老老实实答题的考生中有人动起了歪脑筋,打起了作弊的主意;本该坚持原则,严格履行监考职责,确保考场纪律的监考老师,却为了某些不便说、不敢说的理由放弃了职责;本该加强管理,做好高考各环节严格保密工作的教育主管部门,却不知为何把考生信息泄露出去……太多的“本该”被抛弃,太多的“不该”大行其道,这里面的问题怎是一个作弊者铤而走险所能解释?

  高考作为一项决定考生命运的考试,其中存在的利益是无疑巨大的。正是这巨大的利益,让参与其中的各色人等,不息铤而走险。十年寒窗的考生,命运决定在此一举,有“机会”当然要抄袭;望子成龙的家长,多年的教育成本都已经付出了,不差这“临门一脚”;辛勤耕耘的教师,自己班里多考上几个,自己“长脸”不说,学校也会给予丰厚的回报;教书育人的学校,学校升学率高了,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理所应当;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生多了代表地区教育水平提上来了,政绩有了,领导前途也光明了。这些浅显的道理谁都明白,正因为如此,作为高考的利益共同体,参与各方达成默契:揭发对谁都没好处,假装看不见反而皆大欢喜,“共谋”由此形成。

  面对地方高考中的这种“共谋”行为,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外力——新闻媒体监督,来保证地方公平的考试环境。媒体记者在揭发、报道高考舞弊行为,并最终促成相关涉案人员伏法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前的甘肃天水高考舞弊案、安徽砀山高考舞弊案、河南濮阳高考舞弊案,包括此次报道揭发松原高考舞弊行为,媒体记者功不可没。

  此次的松原高考舞弊也带给我们这样一个思考:规则的制定者怎能同时当起执行者和监管者,即所谓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当下,有一些政策走的是就是这个路线。制定政策的部门自己监督政策的落实。至于政策是否得到落实?实施效果又如何?“外人”很难知晓。正是由于存在“捂”、“盖”行为,导致了类似松原舞弊行为的产生。

  引入利益相关各方之外的力量进行监督,特别是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让利益攸关方难以合谋成功、一手遮天,确保规则制度得到切实贯彻和遵守,共谋式高考舞弊和诸如内部人控制腐败等种种弊端才能从根本得以遏制。(作者:任俊明;来源:新华网;原题:高考舞弊新观察,共谋何以发生) 

松原作弊乱象下,溃烂的高考公平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6-11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吉林松原,一个古老的东北小城,却因为高考,以一种非常规的状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为此前有几家媒体披露了松原高考舞弊的情况,今年高考,松原非常重视,成立了由教育、公安、电信等18个部门组成的高考委员会,主任是主管副市长,严抓高考舞弊。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实地采访发现,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

  在中国青年报6月10日的深度报道中,记者所揭露的松原高考作弊乱象包括:可以“买仪器”,就是购买高考作弊器材。高考前夜,扶余县一中两名教师因组织学生购买作弊仪器被抓,他们从中获利80万元。在扶余县三中考点门口,记者亲眼目睹一名黑衣女生指责别人给她发送的答案不完整。可以“买场”,就是花钱买通监考老师和同一考场的其他考生,抄袭他们的试卷。扶余县一饭馆老板通过“运作”从县教育局拿到了儿子所在考场的全部考生信息,估计其成绩可能由模拟考试时的400多分达到480分左右。而监考老师“不敢太深管”,松原市实验高中考生说,考场内很多人用无线耳麦,还有人传纸条。

  上述种种,仅仅是松原高考舞弊“禁而未绝”的表现,而远非松原高考舞弊丑闻的全部。5月底,《南方周末》曾刊出一首当地“民谣”,堪称对松原高考舞弊的全景式描摹。这首“民谣”说,“一等公民有钱有势,让孩子走保送,绕过门槛上名校。二等公民有钱有人,为孩子弄替考,费点资金保重点。三等公民有钱有路,给孩子买题抄,付出心血进本科。四等公民啥都没有,靠孩子真本事,战战兢兢落孙山。”今年年初,松原高考保送生多是领导干部子弟的“秘密”被媒体揭露,其后松原市招办主任李文秀和乾安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被停职,乾安教育局副局长被追究刑事责任。走保送、弄替考、买题抄的说法都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对近年来当地高考舞弊手段的浓缩和概括。

  中国的高考虽广受诟病却又不可或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所有的人才遴选手段中最能体现公平公正的一种。可以说,高考如果丧失了公平,那它真的就成了一架毫无价值的考试机器。当松原形形色色的家长、考生通过保送、替考、“买仪器”、“买场”等手段来提高考试成绩的时候,疯狂的作弊已经将高考仅存的公平属性糟蹋干净。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变本加厉的过程,当少数人获益之后,多数人也会绑架到作弊的战车之上,而那些坚守者往往成为恶劣风气摧残下的牺牲品。6月9日,一名考生的父母在松原招办高声责问,“谁能给个说法?”他们的孩子考卷被人抢走抄袭,以至于未能答完题目,答题卡也被撕坏。2007年,前郭县发生了受贿监考老师将一名女生考卷抢来给人抄袭的骇人事件。

  这已经超越了公平不公平的范畴,而显露出一种癫狂状态的血腥意味。固然是利益让作弊者消弭了廉耻之心,但是问题的积累和放纵以及“高度重视”下的“禁而不绝”,最终必须追问的还是监管者。新上任的松原市招办主任对记者说,“舞弊者查出来的越多,说明我工作做得越实”。这种让人不禁莞尔的“辩证法”且不去辩论它的是非真假,媒体所披露出来的那些案例几乎都不曾查出,人们也许想问,根据这位官员的“辩证法”,没查出来的舞弊者能够证明怎样的政绩?记者向有关部门举报贩卖作弊设备的嫌疑人,不料转眼之间这名嫌疑人就知道了记者的姓名和单位。这样的情形不禁让人怀疑,高考作弊这张大网威力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也许,在高考公平沦陷之前,有的东西已经沦丧。(作者:周东飞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松原作弊乱象下,溃烂的高考公平

星岛环球网 www.stnn.cc 2009-06-11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吉林松原,一个古老的东北小城,却因为高考,以一种非常规的状态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因为此前有几家媒体披露了松原高考舞弊的情况,今年高考,松原非常重视,成立了由教育、公安、电信等18个部门组成的高考委员会,主任是主管副市长,严抓高考舞弊。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实地采访发现,严查之下,高考舞弊仍禁而未绝。

  在中国青年报6月10日的深度报道中,记者所揭露的松原高考作弊乱象包括:可以“买仪器”,就是购买高考作弊器材。高考前夜,扶余县一中两名教师因组织学生购买作弊仪器被抓,他们从中获利80万元。在扶余县三中考点门口,记者亲眼目睹一名黑衣女生指责别人给她发送的答案不完整。可以“买场”,就是花钱买通监考老师和同一考场的其他考生,抄袭他们的试卷。扶余县一饭馆老板通过“运作”从县教育局拿到了儿子所在考场的全部考生信息,估计其成绩可能由模拟考试时的400多分达到480分左右。而监考老师“不敢太深管”,松原市实验高中考生说,考场内很多人用无线耳麦,还有人传纸条。

  上述种种,仅仅是松原高考舞弊“禁而未绝”的表现,而远非松原高考舞弊丑闻的全部。5月底,《南方周末》曾刊出一首当地“民谣”,堪称对松原高考舞弊的全景式描摹。这首“民谣”说,“一等公民有钱有势,让孩子走保送,绕过门槛上名校。二等公民有钱有人,为孩子弄替考,费点资金保重点。三等公民有钱有路,给孩子买题抄,付出心血进本科。四等公民啥都没有,靠孩子真本事,战战兢兢落孙山。”今年年初,松原高考保送生多是领导干部子弟的“秘密”被媒体揭露,其后松原市招办主任李文秀和乾安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被停职,乾安教育局副局长被追究刑事责任。走保送、弄替考、买题抄的说法都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对近年来当地高考舞弊手段的浓缩和概括。

  中国的高考虽广受诟病却又不可或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所有的人才遴选手段中最能体现公平公正的一种。可以说,高考如果丧失了公平,那它真的就成了一架毫无价值的考试机器。当松原形形色色的家长、考生通过保送、替考、“买仪器”、“买场”等手段来提高考试成绩的时候,疯狂的作弊已经将高考仅存的公平属性糟蹋干净。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变本加厉的过程,当少数人获益之后,多数人也会绑架到作弊的战车之上,而那些坚守者往往成为恶劣风气摧残下的牺牲品。6月9日,一名考生的父母在松原招办高声责问,“谁能给个说法?”他们的孩子考卷被人抢走抄袭,以至于未能答完题目,答题卡也被撕坏。2007年,前郭县发生了受贿监考老师将一名女生考卷抢来给人抄袭的骇人事件。

  这已经超越了公平不公平的范畴,而显露出一种癫狂状态的血腥意味。固然是利益让作弊者消弭了廉耻之心,但是问题的积累和放纵以及“高度重视”下的“禁而不绝”,最终必须追问的还是监管者。新上任的松原市招办主任对记者说,“舞弊者查出来的越多,说明我工作做得越实”。这种让人不禁莞尔的“辩证法”且不去辩论它的是非真假,媒体所披露出来的那些案例几乎都不曾查出,人们也许想问,根据这位官员的“辩证法”,没查出来的舞弊者能够证明怎样的政绩?记者向有关部门举报贩卖作弊设备的嫌疑人,不料转眼之间这名嫌疑人就知道了记者的姓名和单位。这样的情形不禁让人怀疑,高考作弊这张大网威力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也许,在高考公平沦陷之前,有的东西已经沦丧。(作者:周东飞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