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应景首饰旧俗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04:41
五月应景首饰旧俗考 金匠尚玉 发表于 2009-6-1 8:56:00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被贬惠州后,写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的端午节的前夕。从词中可以看出,出生于杭州,陪同苏轼一同来到岭南的侍妾朝云,因岭南农历五月就开始的炎热,而“轻汗微微透碧纨”。第二句“明朝端午浴芳兰”说的是宋时端午节女人们都要用兰花香草来沐浴的习俗,以期祛病除灾。估计佳人朝云不仅肌肤如玉,她的身上还有一种天生奇香,连沐浴过后的洗澡水也能“流香涨腻满晴川”,这般佳人相见一千年自然也不厌。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则说的是旧时五月端午时节,民间首饰佩戴的习俗:彩线缠臂,小符配身。学者高春明在《中国服饰名物考》说 “首饰还有一大功能,即用以应景,以适应时序节令的需要。”这类首饰称为应景首饰,一般一年中只用一次,一次佩戴时间也不长,制作材料多是应时之物,随用随弃,实物流传下来甚少,端午时节的首饰佩戴也正是这种。但端午时节为何要佩戴这些应景首饰呢?
 

时令进入五月,天气开始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传播疾病,古时卫生条件差,对病疫的抵抗能力弱。故此从先秦时代开始,民间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更甚者,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 “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所以五月的行事的主题就是去病、辟邪,并演绎出很多有趣的民俗来。

 

五月的应景首饰就是一项。

  

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

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长相思(重午))

 

 

钗头符,端午时妇女的常用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荔枝等的。《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骑虎状,妇人皆戴之,”前苏轼词中“小符斜挂绿云鬟。”正是这种钗头符,或《长相思》中所称的“鬓符儿”。

 
(植物:艾草)

 

这种钗头符,因形制不同,或地域不同,在有些文献中也称为“艾虎”。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 ‘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系于小儿之背,也称为“背符儿”。

 

长命缕则是另外一种端午节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除佩饰钗头符、背符、长命缕以外,还有画额习俗,端午时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以为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此外,尚有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应景饰品。

现代的五彩丝线 现代荷包

 

参考书籍: 高春明 《中国服饰名物考》

 扬之水《终朝采蓝》

文/欧群叶     图/网络来源    来源:金末玉屑

 

阅读全文(48) | 回复(0) | 引用通告(0) | 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