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卖的茅台便宜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5:10:14

 写下这个题目觉得很无聊,但4月15日《新京报》的一则新闻后续让人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河南许昌和漯河两驻京联络处买的777瓶茅台全是假酒,此消息在社会引发热议。昨日,两驻京联络处负责人解释称,这些茅台是为家乡的宾馆企业代购,并非用于驻京联络处的招待消费。

 

  有些时候,新闻一旦成为公共事件,其后续发展比新闻本身更有价值。我在事件之初写过《777瓶假茅台是驻外办的生存寓言》,主要觉得这事儿不是简单的假冒伪劣问题,但随即有评论认为这属于过度解读,应归入打假行列,主流媒体也坚持认为此事最尴尬之处在于“公款吃喝”。既然问题如此简单,打假或者整治公款吃喝就算挠到痒处了。换言之,驻外办本身是不属于讨论范围之列的。问题是,类似驻京办之类的驻外办,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今天我算终于明白了:原来功效之一是帮家乡的宾馆买酒。这让我恍惚有种时空倒转的错觉,莫非驻京办会时下流行的“穿越小说”中的本领,带着家乡的宾馆一起摇身回到了计划年代?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茅台酒竟然卖不到两驻京办所在的家乡?或者还是因为茅台酒属于“北京特产”,到了京城就便宜到人人想买一堆荣归故里?更神奇的是,两地驻京办竟然想法一致,家乡需求也高度一致?

 

  说实话,我始终不认为驻外办是需要批判的,有果实,必有土壤,真正要反思的是地方政府为什么需要这么一个角色?但是,驻京办为家乡买茅台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职能部门回应公共事件的水平太需要补课了。

 

  最近的几件事,我们不妨串起来看:24岁的王帅因在网上发篇“河南灵宝老农的抗旱绝招”的帖子而陷入牢狱之灾,灵宝官方对此回应,称帖子与报道给灵宝有关部门负责人造成了伤害,并强调王帅诽谤案正在办理中;温州安置房事件发生后,温州市旧城改建指挥部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人回应说,其实购买没有门槛,任何人都可以来申请购买,至于网友曝光,是别有用心的人“闲着没事干”……这些回应,与“为家乡的宾馆企业买茅台”一脉相承:一是悬疑多多,解释得像掩饰,理由牵强得恐怕自己说了也未必相信;二是规避核心问题,对民意焦点熟视无睹;三是话语间充满着权力的傲慢与偏见,有种决然的色彩,爱信不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倒是一件好事,这些“回应”在挑战公众智慧与逻辑的同时,也增进着逼近真相、追问事实的民间激情。

 

  政府不是神仙,出点问题也不是不可以;老百姓也没有洁癖,非得要求各个职能部门、各个行政环节滴水不漏、运行完美。但是,事件发生后,怎么解决是一回事,秉持何种态度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后者更为关键,它决定着问题是否有解,是否会被稀释或焦糊。我们在乎结果,更关注态度。姿态决定行为模式,情怀决定价值取向。值得反思的是,此般回应背后的“底气”来自哪里?也许,北京的茅台有多便宜,取决于权力自说自话的空间有多神奇。

 

  (江苏 宋桂芳)

 

  第二视点>>>

 

  借口也得有技术含量吧

 

  驻京办买的777瓶茅台全是假酒一事被媒体曝光后,相关负责人出面解释完全是“帮下属的酒店和老家漯河宾馆代购的”,而两地政府也对驻京办提出了批评,种种迹象表明,驻京办的假茅台事件就要画上一个句号了。好吧,句号之前,请回答我三个问题。

 

  其一,驻京办究竟是干什么的,工作职责又是什么?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在假茅台事件中,驻京办既为下属酒店又为老家宾馆代购,这种公事私活一肩挑的做法,明显不合乎逻辑。更何况,下属酒店采购为何不走正常程序,非得代购不可呢?毕竟,驻京办可不是驻京采购办啊!

 

  其二,驻京办为何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众所周知,茅台酒并非北京特产,二锅头才是。下属酒店与老家宾馆显然也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为何还要南辕北辙,托驻京办采购呢?更何况,驻京办的采购价格并不便宜,算下来每瓶茅台的价格将近860元。然而就在2月26日的《北京商报》上刚刚报道,“近期茅台市场销售价格出现大幅回落,部分价格最高降幅超过10%,目前茅台酒的价格已经从春节前的600元回落到530-540元,华南地区甚至回落到了510元”。而这两个驻京办还是“批发”的呢!

 

  其三,根据报道,“假酒”是尝出来的,怎么最新的说法又是“酒还没开封”?莫非是驻京办里有人实在馋得慌,偷喝了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