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不要把汶川震灾周年祭搞成一场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00:15
观点:不要把汶川震灾周年祭搞成一场秀   文章提供 于 2009-5-12 14:50:26 (北京时间: 2009-5-13 2:50:26) 阅读时出现乱码? 解决办法
  不要把汶川震灾周年祭搞成一场秀

  侯书议

  民间与政府,不约而同的对于去年发生的“5·12”汶川震灾开始了周年祭。但是,周年祭背后也隐藏着不少的问题,等待社会公众去理清。

  汶川震灾对于灾区居民的心灵创伤远未结束,一年的光阴抹平不了失去家园和亲人的悲痛,时间的轨道也将会伴随着中国古老的祭祀传统——用王维的话说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再一次走进活着的人们心中的时候,悲痛之情不言而喻。这些都是无法靠客观条件改变的现实,正如王大主席的诗词“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的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在周年未至之际,我注意到这样一则新闻:为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由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主办的“365个祝福”——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大型慰问演出,将于5月9日、10日在四川地震灾区举行。据悉,央视将派出20多位著名主持人,加上300多名明星到四川地震灾区慰问演出,演出阵容甚至超过历届春晚,晚会的演出时间可能超过3个小时。

  的确,豪华阵容,超级绝配,顶级演出。但是,若站在灾区人民的立场上,我们应该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呢?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乡娃子,也经历过涝灾之类的天灾之害。对于苦难曾经有过深刻的记忆。说老实话,经历过自然灾害的人是很难走出一个时间段所留下的阴影的,这些阴影只能靠时间的洗涤才能够渐渐退色,乃至一生都无法退去。

  这时,用文化娱乐的方式去排解灾区人民心中的阴影,都无法做到不偏不倚的适中。若一味的悲情表演,则会勾起灾区人民曾经历历在目的巨大阵痛,这不是在往伤口上撒盐吗?本来或已平静的心态,禁不住那些煽情表演的催化,必然而然的会对曾经在自己身边失去亲人的造成精神上的伤害,这只不过是人之常情。若一味的歌舞升平,也未必符合这样一个沉痛的主体,毕竟是祭祀死者、安慰生者的严肃事情。既然晚会,据报料的节目单,免不了载歌载舞,一群群妖艳的模特舞蹈演员歌星们站在舞台上饕餮地“伸脖子扭屁股”表演着。这又是怎样一幅十分滑稽的场景呢?

  这让人想起美国人是如何纪念“9·11”的?在官方色彩的机构中,除官方的发言之外,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把每一个纪念者的名字朗诵一遍,这是一长串的人名,但是美国人没有感到麻烦。历次纪念,罹难者的名字总会被“不厌其烦”地朗读出来。在民间,则美国全国公民在9月11日当天举行“自由漫步”活动,表达对罹难者的沉痛哀悼以及对和平的追求。此外大量活动由教会、学校、民间团体主办,包括燃烛仪式、敲钟、升旗、演讲、座谈会等。纪念仪式不一,但主体色调多以肃穆为主。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网络纪念活动——或建立纪念网站,或发表文章,或发起纪念活动等等。

  相比中国“5·12”周年祭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追逐的是平静、肃穆、哀思,真正的哀思;一个追逐的是喧嚣、热闹、排场,怕不只是祭祀。一个是真正的重复着朗诵罹难者的名单,从灵魂上记忆罹难者;一个是载歌载舞,大抵是做给活着的人看吧?问题是,活着的人已与死者天地两茫茫,有心情观摩这样的霓虹闪烁吗?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现在灾区人民最需要精神和物质上的关怀,精神慰藉是安抚他们失去亲人的悲痛;物质的关怀是给予他们失去家园、失去生活依靠的支柱。他们现在忙着在建设家园,曾经失去的财富他们要通过工作劳动再取回来,这时,除了精神的慰藉之外,就需要实实在在的物质资助了。既然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能够联合主办这样一台大的晚会,其耗费资财自然不少,为何不把这一大部分开支直接送到灾区最为需要的地方?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农村时,县里领导每年总要有一场作秀宣传,比如委派多名县干部,带上几袋大米、面粉送给贫困居民、或孤寡老人。但是他们的一场作秀下来,包括电视摄像、录音、交通、餐饮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远远超过他们“送温暖”的一袋面粉或大米的价值。“5·12”汶川周年祭与县干部的作秀有什么区别吗?

  电影《大事件》中陈慧琳所饰演的警官在剧中说:“要做一场漂亮的秀给全市市民看”。那么这次从“5·12”周年祭变成“5·12”周年秀的表演到底是秀给谁看的?这是个问题。ddhw.cn


  纪念地震周年,要大场面、大明星、大气魄干什么?

  刘道彩

  日前,多家主流媒体联合发出倡议: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全民静默一分钟,以此表达对地震受难者的哀思,对所有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人们的敬意。

  诚然,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问题上,静默或许不是唯一的纪念方式,但它的确是一种很好的祭奠形式。这种形式简单、庄重,不仅能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也是一种感恩与励志。而且因为其操作的简便性,还可以吸纳更多的人参与。

  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各种各样的纪念、慰问活动相继面世。据媒体报道,早在数月前,某些重灾区就陆续迎来全国各地的客人,这其中包括带着各种策划方案的媒体记者,背着各色活动方案的公关公司、演艺公司,甚至还有礼品公司、纪念品制造商、烟火公司等。不少活动不仅确定了宏大主题,还特意追求大场面、大制作,邀请海内外演艺界明星前来助阵。

  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些纪念活动的良好用心。但是,“5.12”毕竟是一组难以碰触的数字,这一天,四川灾区曾遭受毁灭性打击:数万条鲜活的生命灰飞烟灭,数百万人无家可归。每一组数据,每一个细节都曾深深刺痛我们的灵魂。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现在距离灾难正好一年时间,按照心理学家的理论,这个时期正处于丧亲者的悲伤“重组阶段”,也就是从对死者的真实回忆中走将出来,开始新生活的时期,情感同时体验到伤心与慰藉。这时候如果触景生情,仍然能引发巨大的痛楚。“5.12” 周年祭奠无疑是一个情感触发点。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情感特别浓厚的文化氛围里,周年祭可能触动的伤痛会显得格外深重。

  我们组织各种纪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无非是让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所以周年祭活动,首先要突出人文关怀。尽量以受灾群众为中心,用润物无声的抚慰,在哀念逝者的同时,帮助丧恸者尽快走出哀伤阴影,回归正常生活。

  其次是真诚。“情伤一时,心存百代”。祭奠活动不需要太热闹,也无需赋予太多的含义,只要能突出祭奠的真诚与意义。现在北川等重灾区的废墟下还躺着的长眠的灵魂,我们切莫在5.12的夜晚,让喧嚣的歌舞和绚丽的烟火惊扰了他们的安寝。

  再次是简便。周年祭不需要咄咄逼人的大场面、大气魄。因为那不仅让灾区群众有被排斥感,也会花费大量的钱财。据报载,目前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资金不足,且地震已导致300万人失业。我们完全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灾区重建和当地群众的生活保障上面。ddhw.cn
来源: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