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工园:先生送我三件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08:40

华工园:先生送我三件宝 

陈海春 

2004-9-10 

  

今天是教师节,而且是教师节设立二十周年的纪念日,是大庆之日。在这样的日子里,应该写点什么。 

我常认为,一个人读大学时应该尽可能选择一个好的学校,好学校的校园精神和办学资源将使人终生受益无穷;而当他读研究生时则应该尽可能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好导师的人生理念和处事风格同样将使人终生受益无穷。我在华工园读硕士研究生时一共遇到了三位导师,正是他们送我了三件宝,使我受益终生:凡事要着眼于大局,凡事要立足于现实,凡事要寄希望于变化。 

朱九思先生是我硕士的第一导师。先生是一位曾经做过大事情的人,曾任华中工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校发展到今天,先生是功不可没的。先生给我们上课时已经离开了领导岗位,但他明显有着非常明确的大局意识,有着宽阔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历史眼光,凡事都能从更加广阔的范围和背景考虑问题,而不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就事论事。 

在他的主持学校工作时,完成了在学校乃至于我国高等教育界都有名的三个“转变”:即由单纯的工学院向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基本上只从事教学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由基本上只有本科教育向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教育的多层次多类型办学方向转变。这些办学理念和做法现在看起来已成为一种常识,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改革,一种创新。先生对我有益,在先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中,我悟出了这样的道理:一般的人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已经是不容易的事情,而那些高人则往往善于把自己的事情做成同行认可的标准,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眼界的宽窄。 

姚启和先生是我攻读硕士时不挂名的导师,他不仅在我论文构思的确定上做了许多事情,而且文章也是他逐字逐句改的。在论文写完后,我曾请他挂名,但他婉言谢绝了,不过在我心中他永远是我的导师。先生是个敦厚的长者,是一个极为务实的人。他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中心的历程是一个经典的故事。从他从政的经历上看,他早期只是一个地区农村社会调查队的普通工作人员,后来进入政府机关并转入高等学校,最后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华中工学院副院长、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从他从教的经历上看,他的最高学历只是高中,可他最终能够在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成为教授。听他的课纯粹是一种享受,你不是在一堆堆概念的砂石中去记忆,而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珠玑中去选择。特别要感谢先生的是,在校史《缩影——华中理工大学的四十年》的编写中,作为主编他把我列为编写人员的名单中,并让我起草华中理工大学最有特色的二十年,即1966-1976年;1983-1993年。在这一年多的写作中,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任何一个组织的变化都是由领导者和追随者共同创造的,领导者的思路和他调动资源的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好的思路,所做之事档次不高,而没有调动资源的能力,所想之事不过是空想,因此,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先生对我有情,先生使我知道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为此,在先生的追悼会上,我才由衷地写下这样的挽联:毕生勤奋学马列攻专业成一流学府名师实属不易;终日平和做行政谋学术为全校师生楷模当之无愧。 

蔡克勇先生是我硕士的第二导师,因为当时他已经调到国家教委工作,时任国家教委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所以接触并不多,只是当我的论文涉及建国初期政府对大学改造的政策时,先生亲自带我到国家教委档案室查阅历史文献,我才较近距离地接触先生。先生于我有恩,先生是一个见过大场面的人,又是一个心底非常善良的人。在我处在一生中最低谷时,先生告诉我:不要急,要学会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在暂时无事可做时要多读书、多思考,要寄希望于变化。先生的话使我明白一个道理:闲人出思想,无事就读书,天下事从来不急。那段时间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候,也是我思考问题最多的时候。而当我后来在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借调工作时,先生同样告诉我:不要急,不要急于表现自己,要学会做有准备的事情,要学会在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做创造性的工作。先生的话同样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把事情做好也许仅仅需要智力,而学会按照规则把事情做好则需要的是智慧,这样于人于己都方便。有一天,当我读到孟子的一段话时,好像什么都明白了,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现在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但是与先生们相比,自觉相距甚远。我以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花儿与蜜蜂的关系:花儿不壮,无以滋养蜂蜜;蜜蜂不才,无以选择花儿。让我们共同学会做一个好的教师和好的学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