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图瓦部落(多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4 03:35:40
薄荷小筑最后的图瓦部落(多图)
作者:薄荷_酒窝 提交日期:2009-3-26 16:16:41   .content {BACKGROUND-COLOR:TRANSPARENT; COLOR: ; FONT-SIZE: 16px;LINE-HEIGHT:30px;
body{background:url(http://www.rugesy.cn/pic/aW1nMjQ3LmltYWdlc2hhY2sudXMvaW1nMjQ3LzQ2OTEvZmxvd2Vyb3AyLmpwZw==.jpg);}

正在消逝的地理--最后的图瓦部落
文图/纳兰_秋(代发)

  最后的图瓦部落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的湖泊,神秘的湖泊旁边有一个美丽的村庄,这个湖泊就是哈纳斯湖,这个村庄就是图瓦村。在这个只有八十多户人家的村庄里,图瓦人过着与世隔绝怡然自得的生活。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爽朗,热情,纯朴,他们有自己的小木屋,在美丽的高山草甸上放牧心爱的羊群,金色的阳光涂抹在他们不粘风尘的脸颊,偶尔也深入密林狩猎。大雪封山的日子,他们围坐在火炉边,喝着自家酿制的马奶酒,一种叫苏尔的乐器为他们带来美妙的音乐和愉快的笑声。
  因为哈纳斯我们来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为期五天的采风活动并不能使我们对图瓦人了解多少。离开的那一天,我们来到一户人家,因为里面有电视的声音,我们好奇走了进去。这是图瓦部落唯一有电视的人家,女主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为我们端来热气腾腾的奶酒。然而我们的心是复杂的,因为我们预感到这台唯一的电视将会慢慢改变图瓦人所特有的文明。有了第一台电视,必将有第二台,第三台……
  更让我们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告别的时候,女主人竟向我们索取45元的收费,因为我们看了她的电视喝了她的奶酒。这一刻是尴尬的,我们有一种灵魂被亵渎的感觉,古老的防线终究抵挡不过强大的物欲。
  哈纳斯越来越出名,图瓦人也越来越出名,这对图瓦人来说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人文专家预测,十年之后,图瓦部落将会自然的消失,也许不是图瓦人的消失,而是图瓦人的传统文明、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性格的消失。
  
  图瓦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①哈纳斯并不是图瓦人的世居地,他们的祖先从遥远的蒙古迁徙而来,虽然这种说法一直以来受到各界广泛的争议,但图瓦人却坚信不疑的认定他们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你可以说图瓦人不是蒙古人,但无论如何不要说他们不是成吉思汗的后裔。
  成吉思汗在图瓦人心目中的位置是举足轻重的,成吉思汗是图瓦人的精神领袖,是人人顶礼膜拜的英雄。在这个部落里,家家户户都悬挂着成吉思汗的画像,有重大的庆祝活动或者当节日来临的时候,图瓦人首先要祭祀的就是成吉思汗。图瓦人对成吉思汗的崇敬远远不止这些,他们还穿白色的蒙古长袍,沉重而结实的蒙古长靴,他们喝奶酒和奶酪,吃手抓羊肉。一年一度的“敖包相会”,图瓦人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图瓦人和蒙古人一样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每年都举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树、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仪式。
  可以说图瓦人的生活习俗与蒙古人相差无几,唯一不同的是,图瓦人不是住在蒙古包里,而是住在小木屋里。图瓦人对此做出的解释是,蒙古包只适合广袤无际的草原,而不适合冰天雪地的深山密林。
  和每一个民族一样,图瓦人也有自己的传说,但图瓦人的每一个传说几乎都与成吉思汗有关。一个沧桑的图瓦老人指着喀纳斯湖中央两个形状酷似脚印的小岛,一脸虔诚的告诉我们那是成吉思汗追赶敌人时留下的脚印。成吉思汗是一个人,并不是神,他的脚印不会有小岛那么大,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这件事情可以反映出图瓦人对成吉思汗的信仰已侵入骨髓,溶入血液。
  坚信自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图瓦人的描述是这样的:成吉思汗建立了自己强大的帝国,为实现自己的抱负,统一天下,他率领自己的铁骑兵不断南征北战。一次在征讨亚欧大陆的归途中,成吉思汗的军队路过阿尔泰山脚下一个美丽狭长的湖泊时停住了,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所震住,这个狭长的湖泊流动着像乳汁一样的湖水,而它的四周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成吉思汗于是命令一部分士兵就在这里驻扎下来,并授予这些士兵象征权威的②“蓝领带”。成吉思汗回去,这一部分士兵就留在这里居住、生产、巡逻并繁衍后代。元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当元朝的太阳陨落的时候,这批被成吉思汗遗忘的士兵才将脖子上的蓝领带取下来,并脱下一直穿在身上的军服,换上普通的衣装,从此成为普通的老百姓,也就是最早的图瓦人。
  这就是图瓦人的由来。那个美丽狭长的湖泊就是哈纳斯湖。
  蓝领带也因此成为图瓦人眼中的圣物,持有蓝领带的图瓦人被称为尊者。随着岁月的流逝,千秋万代下来,持有蓝领带的图瓦人越来越少,甚至绝迹。一个叫巴扎尔的小伙子把我们领到一个图瓦人的坟墓前,告诉我们,躺在里面的是他的爷爷,与爷爷一同躺在里面的还有一条蓝领带。爷爷一直保存着这条蓝领带,爷爷有一身的好武功,本来想把蓝领带和武功一起传授给自己的儿子。无奈儿子生在和平年代,对武功不敢兴趣,爷爷一气之下就立下遗嘱,自己死的时候,要把蓝领带带到天国,交还给成吉思汗。
  
  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
  
  图瓦部落所居住的村庄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图瓦村是一个长条形状的村庄,安静得躺在群山的怀抱之中。图瓦村前面是山,后面也是山,前面的山是阿尔泰山,顶端终年积雪,图瓦人虽然生活在深山密林里,但从来不会迷路,只要他们一看到阿尔泰山顶端的雪,他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家。
  两山之间形成了一个扁长而又平缓的峡谷,一座又一座的小木屋像一棵棵珍珠镶嵌在峡谷之中。图瓦人的小木屋精致小巧,很有北欧风情,夕阳西下,这些方方正正的带有尖顶的小木屋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金色的光泽。一棵又一颗的白桦树静默在阳光中,高大笔直,树干雪白,像一个个虔诚的战士守卫着这片美丽的土地。远处,传来羊群咩叫的声音,安详的图瓦老人踏着欢快的节拍,放牧归来。
  图瓦人的居所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那就是屋前屋后都有栅栏,栅栏的中间就是大门。一般人家只需两三道栅栏就足够,阔绰的人家却有五六道栅栏。栅栏的用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用来圈养牛羊,有的用来围住菜园,也有的用作小商店的。图瓦人对栅栏很重视,无论在哪里安家,必修栅栏。图瓦村背后的山坡上有一家人,离村子很远,平时和村子里的人很少来往,但整整齐齐的四道栅栏仍然分布于房前屋后,丝毫没有懈怠之意。
  图瓦人仍然保留着几乎处于原始状态的游牧生活,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他们像任何一个地方的老百姓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图瓦人种植小麦,但他们很少施肥浇灌,任其自生自灭,图瓦人追求一种简单的物质生活,他们是天生的环保专家,对自己居住的环境像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惜,不忍心践踏一块草皮,不忍心砍伐一棵树木,对于圣湖哈纳斯,图瓦人有不成文的规定,不准往里面丢弃任何杂物。
  冬季对图瓦人来说是寂寞的,大雪封山,图瓦人不能外出,时光只能用来消磨。于是,图瓦人创造了自己的娱乐生活,他们不打麻将,也没有电视看,更谈不上网络,他们在小木屋里和亲朋好友围坐在火炉边,痛痛快快的饮着自家酿制的③奶酒。这种奶酒不仅男人喝,女人也喝。图瓦人因为有了奶酒,冬季而不再寂寞。
  喝酒之余,图瓦人还演奏自己的音乐。图瓦人会吹一种叫做“苏尔”的乐器,苏尔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它看起来像箫,却不是箫,它的长度有五十多厘米,是用一种生在哈纳斯湖边苇科植物的茎秆掏空钻孔后调制而成,下端明显粗于上端,用于演奏的孔只有3个。苏尔所演奏出来的曲调带有淡淡的哀愁,能够使心烦意乱的人静下心来,这样的曲调就像平静的哈纳斯湖水,平静的下面隐含着极大的张力。苏尔最奇特的地方在于,在低沉的主旋律中常常会出现比较委婉欢快的音阶,能够完成一个美丽的合声。图瓦人常吹的曲子有《美丽的喀纳斯湖波浪》、《雄伟的阿尔泰山》、《黑走马》等。
  村里最擅长吹苏尔的是一位叫做额尔德什的老人,这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从十三岁开始学习吹苏尔,现在已经吹了六十年了。额尔德什对苏尔的感情是深厚的,老人如此深爱着苏尔,以至于每一次吹完一首曲调,老人的眼里都闪烁着激动的泪花。以前,外地来的游客听老人演奏是不需要的钱的,现在一个年轻人做了老人的经纪人,看到了哈纳斯被开发后巨大的商机,组建了以额尔德什为首的苏尔演奏团。游客到老人这里听演奏,不分时间长短,每人每次三十元。
  因为额尔德什的缘故,苏尔这种乐器逐渐引起国内一些音乐人士的重视,有的人认为苏尔就是现存的古代乐器胡笳,能奏出宫商角徵羽等五个音阶,而不是单管无孔只能吹奏单音。
  遗憾的是,额尔德什的演奏技艺没有人能够继承下来,他没有儿子,他是一位孤寡老人。
  
  奇特的风俗
  
  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图瓦人衍生出了令外人不可思议的奇风异俗。
  我们进入一户图瓦人家里,女主人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端来了各色水果和点心,还有一杯热气腾腾的奶茶。我们喝完一杯,女主人又为我们倒了第二杯,我们礼节性的推辞,女主人的脸色随即暗了下来。导游过来解释,要我们入乡随俗,必须把第二碗奶茶喝了。在图瓦人家里喝奶茶,必须喝两碗,因为你是用两条腿走进来的。喝完两碗奶茶,你再用两条腿走出去,吉祥平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图瓦人对“二”有着不一样的情结,在图瓦人的世界里,似乎做什么事情都与“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瓦人是尚武的民族,打架摔跤是男人们展现自己力量的一种形式,但图瓦男人打架与我们汉族人下棋一样,绝不许第三者插手。打架只是两个男人的事,胜负的判断标准是现在的拳击比赛,一个人把另外一个人打趴下,再也爬不起来就算胜利。两个人图瓦人打架,路过的人也许会在一边观战,但绝不会前去劝架。如果你去劝架,两个人正在打架的男人会联合起来打你。
  图瓦男人一辈子只骑两匹马。二十岁,图瓦男人开始骑自己的第一批马,这匹马是家人为他预备的,二十岁的图瓦男人必须承担一个男人应该承担的责任,骑着自己的第一匹马奔波于阿尔泰山之间,做男人应该做的事情。到了四十岁,第一匹马已经老了,图瓦男人开始骑自己的第二匹马,也是这一辈子最后一匹马。
  图瓦男人二十岁的时候开始骑着第一匹马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奇特的习俗又出来了。图瓦男人追求姑娘只追求两次,也就是说,当第二个姑娘拒绝他的时候,这个图瓦男人注定要一辈子单身。第一次追求姑娘失败不要紧,第二次追求姑娘失败,则成了天大的事,不但自己的终身大事成了问题,这样的图瓦男人也会被其他的人瞧不起。
  现在的图瓦部落有两个追求了两次都没有追上姑娘的男人,一个三十八岁,一个四十八岁,现在他们成了光棍,而且注定要一辈子打光棍,除非他们背井离乡,远走高飞。
  图瓦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再瘦弱的山羊,走过两座山峰,也就壮实了;再没雄心的鹰,飞过两个山峰,也就上了蓝天了;再笨的人,第一次不会干事情,第二次也就会了。对村里两个打光棍的男人,图瓦老人幽默的说:“这两个人可能是成吉思汗看不上的,把第一个打发到这里,过了些年,又把第二个打发过来了。这两个人已经把二占住了,以后村子里不会再有光棍了。”
  像每个民族一样,图瓦人也有自己的传统节日,除春节以外,图瓦人还有敖包节,邹鲁节。春节虽然不是图瓦人所特有的节日,但图瓦人对春节所重视的程度并不亚于汉族。春节期间,图瓦人一个个身着节日盛装,欢聚在哈纳斯湖周围,载歌载舞,举行赛马、射箭、摔跤、滑雪撬等比赛。狂欢之后,还要举行全村人的酒会,并由喇嘛举行颂经仪式。在酒会中,已经成年的图瓦小伙子不失时机的追求自己心爱的姑娘。所以,在年轻的图瓦人眼里,春节还是一个浪漫的节日。
  ⑤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是蒙古族特有的节日,不同地区的蒙古族举办敖包节的时间不同,图瓦人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这一盛大节日。图瓦人的信仰虽以藏传佛教为主,但原始宗教萨满教对其也有较深的影响,图瓦人保留了许多原始自发的自然崇拜,敖包节这一天,图瓦人非常隆重而庄严的祭祀天地日月和充满神秘力量的大自然。
  邹鲁节是一个比较奇特的节日,邹鲁节又称“点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在这一天所有在外放牧的图瓦人都要回到村庄,家家户户点上油灯,目的是为了纪念活佛马盒卡拉逝世,据说这位活佛活了125岁。
    当然,图瓦人的风俗礼仪远不止这些,比如新生婴儿要举行诞生礼,婴儿长大了要举行剪发礼等等。图瓦人像汉族人一样比较重视自己的婚礼,秋天是哈纳斯最美丽的季节,一对新人往往在这个时候结为连理。婚礼是繁琐的,但图瓦人乐此不彼。结婚前还要举行订亲仪式,男方要给女方送两匹马,根据女方家的人数,准备足够的赠送布料。送礼时男方要给女方唱送礼歌,女方回唱就表示愿意与男方长相厮守。待到结婚时,全村人像过节一样,男女老幼穿着礼服、带上礼物赴宴庆贺。
  图瓦人的婚礼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活动就是抢“羊皮”。在图瓦人的心目中,羊和成吉思汗同样重要,羊被图瓦人视为神圣之物,图瓦人为什么如此看重羊一直是我们心中的一个谜。图瓦人也出售自己的羊,但有人来买羊的时候,从不把羊从大门里拿出去,而是从栅栏里递出去,这样图瓦人认为羊还在自己的家里。
  因为羊是圣物,圣物不可多得,于是只好来“抢”,谓之“抢羊皮”。婚礼的当天,男方敲敲打打的来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子,在把新娘子接到花轿里面之前,女方家将拿出一块上好的羊皮供男方来迎亲的人抢。
  每个人都紧紧抓住羊皮的一角,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往自己的怀里扯。羊皮的韧性非常好,大家不必担心羊皮被扯破。当你力气用尽的时候自然会松手,而那些剽悍的男人则死命抓住不放。松了手的人就不能再去抢了。这样抢到最后人越来越少,最精彩的要属两个人拉锯式的争抢了。你抢过来,我夺过去,脸红脖子粗,在一边观看的人则哈哈大笑。最后抢到羊皮的人则被视为英雄,被众人抬起,抛向空中。抢到羊皮的人也被视为有福气的人,有福气就够了,所以对抢到手的羊皮并不视为己有,而是送给在场的老者。抢羊皮只图过程,显示男子汉的风度,同时也是为了点缀婚庆的气氛。将新娘迎回男方后,男方也要拿出一张羊皮让女方送亲的人抢。同样,抢到羊皮的人也要将羊皮送给在场的老者。
  对于普通的羊皮,图瓦人处理的方法是尽快的把它卖出去,以免其腐烂。而老者从迎亲人手中得到的羊皮则往往要在门前悬挂一段时间,并不着急卖出去,这是老者对新人的尊重和祝福。
  羊在图瓦人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也因为此,一些原本美好的姻缘也随之破灭。
  有一对新人,女方到了男方家,男方拿出一张劣等的羊皮供女方家抢,女方家一看,羊皮那么小,怎么抢?于是,都不去抢。新娘子感觉很没面子。接着,吃饭的时候,男方家端出来的羊肉也很少,女方家都没有吃饱,生了一肚子怨气。晚上闹洞房,没有一个人去。新娘子大受刺激,一气之下,跑回了娘家。娘家人见女儿如此受委屈,不容分说,就把亲事退了。
  图瓦人崇尚自然,回归意识强烈,因此,图瓦人对自己的葬礼不怎么重视。人死后多用土葬,用原木做一个简陋的木框作为棺木然后放进土坑里,死人在棺木中通常采用坐式,这一点与汉族不同,就像出生前在娘胎中的形状。这种丧葬形式表现出强烈的回归意识。图瓦人把死亡看作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并不像汉族那样悲痛欲绝,死者家属既不哭丧,也不烧纸钱,只为死者请来喇嘛念经,为其超度亡灵,亲友们也会送上一条哈达,以表哀悼与追思。
  
  最后的图瓦部落
  
  当最后一抹阳光隐没在阿尔泰山的时候,从一个小木屋里传来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声音,这个奇特的声音足以吸引周围的图瓦人蜂拥而来,于是他们看到了一个天外来物,一个方方正正的东西,里面有人物,还能发出声音。图瓦人张大了嘴巴,睁大了眼睛,他们不知道这就是电视,汉族人家人人都有的电视。
  这个小木屋的主人叫阿里贡,四十多岁的男人,在乌鲁木齐经商,赚了些钱,于是买了这个时髦玩意带回来光宗耀祖。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当图瓦人为电视的神奇效果奔走相告的时候,图瓦人的祖先却在默默的流泪。也有老人阻止电视进村,但他们的力量太弱小,还被视为落伍腐朽的代表。这之前,图瓦部落找不到任何一件与现代文明相关的东西,这之后与现代文明有关的物品一件一件的走进了这个原始的村落。
  图瓦人太渺小,也许我们没有理由阻止图瓦人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所带来的便利,但图瓦人付出的代价是惨重的,那将是一个种族一个部落的日益消亡,那将是一个部落所特有的文化的消弭。面对强大的物质文明的侵袭与同化,图瓦部落没有多少底蕴的文明没有半点抵抗的力量。
  第一台电视在图瓦部落出现了,接着是第二台,第三台……图瓦部落热闹了起来,图瓦部落从来没有现在这么热闹过,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以猎奇者的身份闯进这片神秘的土地,他们带给图瓦人的只有两样东西:喧嚣和物欲。
  于是,图瓦人开始学着汉人开起了旅馆,几乎一夜之间,家家户户的小木屋都摇身一变,变成了游客栖息的客栈。图瓦人开始贩卖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凡是可以卖的都拿来卖,现在去图瓦部落,喝一口水,喝一杯奶茶,休息一会,听一会苏尔,都需要钱。而且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图瓦人所出售的商品价格比内地要贵上几倍。于是,图瓦人学会了斤斤计较,学会了与游客讨价还价,学会了期满,学会了敲竹杆。
  图瓦部落在消失,图瓦文明在消失。一年前,一位民俗学家来到图瓦部落,回去后正式以政府的身份发布研究报告,报告称,阿尔泰山脚下的最后一支图瓦部落将在十到十五年之内消失。他的理由的是:现代文明的入侵和图瓦部落本身的近亲结婚。由于长期封闭地生活图瓦人只能近亲结婚,从而导致人口素质和数量都急剧下降。
  图瓦人都爱酒,我们常常可以看见醉倒在路边的图瓦男人,男人不仅如此,女人也一样。
  醉生梦死的图瓦男人和女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于是不得不选择在醉乡中随风而逝。
  旁注:
  ①哈纳斯: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北部的高山湖泊,哈纳斯是蒙古语,美丽富饶、神秘莫测的意思。哈纳斯湖状如弯月,比著名的天池整整大10倍。哈纳斯因为湖怪而闻名于世。
  ②“蓝领带”:成吉思汗时期,盛行于军队一种象征身份和地位的饰物,在成吉思汗的军队中,戴蓝领带者是仅次于戴头盔的上等士兵。
  ③奶酒:图瓦人酿制的这种奶酒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具有祛寒暖身、健脾开胃、舒筋活血、补肾壮阳、降低血脂、改善微循环和老年人骨质疏松等功效。
  ④胡笳。古代盛行于塞外和西域的乐器,用芦苇制成哨,装在无孔的木制管上吹奏,多表现悲凉的情绪,如蔡文姬长诗《胡笳十八拍》。
  ⑤敖包节: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意为用木、石、土垒成的堆。祭祀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高原上最常见,而且最热闹的祭祀活动。
  岜沙苗寨,最后的枪手部落
  
  有一个村寨因为一群男人而闻名,有一群男人因为火枪和镰刀而闻名,这就是贵州黔东南密林深处的岜沙苗寨,在这个寨子里演绎着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传奇……
  澳大利亚著名的史学家格迪斯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坚强不屈的民族,一个是世界闻名的犹太族,一个是中国闻名的苗族。格迪斯的理由是,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和一次又一次的迁徙中,这两个民族进行着凤凰涅磐式的飞跃和蜕变。
  早在洪荒的远古,苗人就植根于华夏大地,由苗人组建的蚩尤部落是当时已知世界最强大的部落,他们盘踞在黄河边,以骁勇善战闻名。在与黄帝部落的一次战争中,蚩尤部落不幸惨败,蚩尤的后裔被迫迁徙到南方的深山密林。与自然为伍,与猛兽为伍,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每一个苗人都不得不随身带一把锋利的刀。等火枪在这个世界上出现的时候,苗人更是枪不离手。
  当狼烟散尽,天下太平的时候,苗人随身而带的火枪和尖刀已经失去了防身的意义,在政府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越来越多的苗人开始放下手中的火枪。但仍然有一支倔强的苗人队伍——岜沙苗寨,这里的男人依然延续着祖先的战国遗风,把火枪和镰刀视为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两件东西,一刻也不离。然而,枪毕竟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武器,于是,最后的枪手部落——岜沙苗寨与当地政府展开了一场拉锯式的战争……
  
  
  一个美丽安静的村寨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不相信这个被描述为充满火药味的村寨竟是如此的安静,2006年春暖花开的时节,经过几个小时盘山公路的颠簸,我们站在了岜沙苗寨的天空下。
  没有听到枪声,抬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脚下是一块块被岜沙苗人一锄一锹开垦出来的梯田,梯田里刚插满了绿油油的秧苗,一场春雨过后,秧苗上流淌着晶莹的露珠。远处依稀可见一个弯着身子在梯田里劳作的岜沙人,在这万籁寂静的世界里,突然传来一声清脆响亮的①苗族歌谣,这天籁般的声音不但没有打破这里的安静,反而使得这个寨子愈发安静祥和了。
  岜沙苗寨,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村落,到了今天,只存有五个自然村落,400多户人家,不足2000余人。
  岜沙苗寨没有宽敞的大道,我们行走在狭长的小道上,经过一座又一座的吊脚楼。这是苗族特有的建筑,在这富有诗意的名称里,寄托着苗族亲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情思。苗族的吊脚楼一般依山而建,在悬崖峭壁上建造这么一座精巧的屋子,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淋而不倒,我们不得不叹苗人的聪明与智慧。从远处看,一座一座的吊脚楼,像孩童时的我们玩的积木,又像童话世界里的神秘城堡。
  吊脚楼用杉木皮作屋顶,杉木屋顶上常常会钻出一团调皮的蘑菇,在阳光的抚摸下花枝招展。吊脚楼的室内采光靠移动的木板窗来调节。夜晚来临的时候,苗人就躺在吊脚楼的楼板上安然而卧,据说岜沙人睡觉不用床,大多睡于楼板上,更有甚者像年纪较大的都适应了长期坐睡的习惯,根本没有躺睡的概念。岜沙最古老的一座吊脚楼,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它那硕大的柱子、浑厚的木枋,都是用斧头砍就而成。
  ②吊脚楼的前边有一道岜沙人所特有的风景——禾晾。岜沙苗寨原始收割稻谷的方式,造就了寨子里这道亮丽的风景。他们收割糯谷的工序精细至极。田里的糯谷并不是用镰刀割,而是用一个小巧得如同剃须刀一般、镶嵌在木架上的刀片,将禾穗一根根地割下,谷草则留在田里。一大排禾晾木架横在眼前,禾晾架由粗壮的杉木搭建而成。每个禾晾大约五六米高、四五米宽,秋天的时候,谷穗一排排挂起,金灿灿的一大片,直入云霄,绚丽而壮观。不是秋收季节,禾晾也用来晾黄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金色和红色是苗人最喜爱的颜色,常常可以看见抬头凝望禾晾的岜沙老人,这时候他们的表情是喜悦而幸福的。
  据一位岜沙老人介绍,组成禾晾的木架不仅仅是木架这么简单,还有不寻常的意义。寨子里家家户户都有禾晾,但每一家禾晾的横梁数并不一样,有的三根,有的四根,有的五根……横梁的数就是这家人口的数字,换句话说,禾晾上有几根横梁这户人家就有几口人。横梁越多,代表这户人家人丁越兴旺。有小孩出生,就在架上添上一根横梁,有老人去逝,就减去一根横梁。
  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村寨里,岜沙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岜沙人至今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植被完好,古木参天,过着传统的男耕女织生活,他们在半山腰开垦③梯田,种植水稻,稻子熟了,他们小心翼翼的割下来,捆好,一束束地搭在禾晾上晾晒。一段时间后,在用脱粒机把谷穗打落,把收获的粮食倒进禾仓中长久贮藏。女人们则在屋子里,把纺车摇得吱吱响,像一首优美动听的歌谣,然后用她们的心灵手巧织出一件件美丽的服饰,绣出一双双舒适的布鞋。
  岜沙人信奉树神和太阳神,因为与世隔绝的缘故,这个寨子因为没有太多外界的干扰而保持着灵魂深处的本真模样。站在岜沙村寨的一个山坡上,我们甚至可以嗅到远古文明气息和浓郁的原生态气息。放眼望去,吊脚楼鳞次栉比,在炊烟袅袅间散发出历史的沧桑气息。
  这是一个世外桃源……
  
  他们热爱枪
  
  最后的枪手部落,自然,岜沙苗寨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男人们身上所挎的那一把枪。
  深入岜沙苗寨的腹地,我们所见的岜沙人逐渐多了起来,我们以不速之客的身份闯进了岜沙苗寨,当我们以奇异的目光打量着他们时,我们背后的岜沙人也用奇异的目光打量着我们。一个岜沙妇女走过,没有带枪,一个岜沙老人走过,没有带枪,一个岜沙男孩走过,也没有带枪,但腰间别了一把刀。终于,走来了一个岜沙男子,我们看到了他肩上扛着一把长长的火枪。我们激动起来,迎了上去……
  岜沙男子四十岁左右,是一个英俊而略显沧桑的男子,穿着我们从未见过的服装,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裤脚,头顶上的发丝四周被剃净,只留下顶部的一小撮被绾了起来。如果不是确信我们是在岜沙村,我们以为自己不小心走进了清朝。
  在我们镜头下的岜沙男子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但他那略显尴尬的笑容却反映出岜沙男人内心的淳朴,他的目光是深邃而明亮的。当我们问及岜沙男子肩上所扛的那一把枪时,他脸上局促不安的表情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自信而自豪,岜沙男子告诉我们,他肩上的枪,他已经扛了三十年。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如果肩上扛的这把枪,岜沙男子说,他无法想像他的生活将是怎样子。
  岜沙男子所扛的枪是一把老枪,岜沙男人爱枪,尤其热爱老枪,老枪的年代越久远也就越珍贵,老枪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传家宝。这也是我们面前的岜沙男子,在我们问及他的枪时,脸上出现光芒的原因之一。他的枪是他的曾祖父传下来的,在他父亲那一代曾经用这把枪打死过一名日本鬼子。
  岜沙男人的新枪来自于山脚下一位姓徐的师傅亲手打造,徐师傅是制枪世家,他并不是岜沙人,但他制枪的手艺却没有人比得上,他一个人制枪,供一千多个岜沙男人使用。徐师傅的枪只为岜沙人而制,不得卖给其他人,这是政府的规定。目前,年轻的岜沙男子肩上的枪八成来自于徐师傅的打造。
  这是我们在岜沙苗寨见到的第一个扛枪的男人,接着我们见到了第二个,第三个,甚至一个扛枪的队伍……这些扛枪的岜沙男人并没有高大的身材,但却有着矫健结实的身躯和健康的古铜色的皮肤,他们身上散发着一股强烈的至阳至刚的男子汉气息,这是一个男人的世界。
  岜沙男人爱枪,但并不是每一个岜沙男人都有扛枪的资格。十八岁之前,岜沙男人是不允许扛枪的,于是他们只好采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展现岜沙人尚武的精神,那就是在腰间上别一把刀。岜沙男人长到十八岁的时候要举行一种古老的剃发仪式,骇人听闻的是他们不用剪子剃发,而用镰刀剃发。
  剃发仪式是一项庄严的仪式,由寨主和巫师共同主持,一个手艺高超的剃发师拿着镰刀,把男孩头顶四周的头发剃掉,只留下顶部一小撮头发挽成鬏,发尖飘散于脑后。然后,男孩的家人们要一起下山,到河边去捞鱼,一起煮着吃,吃的时候要念诵“上山同路,下水同趟,有苦同担”的誓言。经过这样的“剃发仪式”后,男孩就可以背枪了,标志着他们的人生进入了独立自主的阶段,有权决定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
  岜沙男人的火枪是沉重的,岜沙人爱枪不仅仅是延续祖先的遗风,枪还会为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实际用途。开始的时候,岜沙人用枪来打猎,同时用来对付潜入岜沙苗寨偷牛的盗贼,后来岜沙人的枪还发挥了另外一种功能,即作为“礼炮”使用。也就是说,逢年过节,或者遇到喜庆的日子,岜沙人不像汉族人那样放鞭炮,他们鸣枪。一排男人站在一块空地上,把枪口对着天空,同时鸣放,鸣火枪的巨响震耳欲聋,那庄重热烈的气氛远远胜过礼炮和锣鼓。
  岜沙男人像爱惜他们的子女一样热爱着他们的火枪,岜沙人是一个善良的民族,他们爱枪,并不用枪滥杀,他们的枪射程只有20米,而且大多是祖先遗留下来的生了锈的老枪,岜沙人离城市较远,因此不会对现代文明和人类的生命构成威胁。
  但是,和平的年代是不允许枪支存在的,十年前,政府派人来收缴岜沙人的枪,岜沙人以死抗拒,才使得政府不得不为尊重岜沙人的传统风俗而打开一道后门。岜沙人的枪支保留了下来,但政府也同时规定,岜沙人不得用枪打猎。为了保住与生命一样重要的枪,岜沙人答应了这个要求。
  ④火枪不能够打猎,对岜沙男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火枪失去了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沦为一种华丽而危险的饰物,岜沙人感到悲哀,很长一段日子,岜沙男人扛着火枪走来走去,不知道用它来干什么。
  虽然政府允许岜沙人持枪,但政府游说岜沙人放下手中的枪过太平的日子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政府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放下枪的岜沙人会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天长日久,越来越多的岜沙人开始放弃手中的枪,没有枪的岜沙男人终于在家乡呆不住了,于是走出村寨,来到外面的世界,沦为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原本安静的岜沙苗寨,从而显得越发冷清。
  一枝猎枪一条狗,一枝扛子朝山走……我们下山的时候,一个岜沙男人唱着这样的歌谣,声音辽阔而粗犷。
  
  他们有奇特的服饰和发髻
  
  与任何一个民族一样,岜沙人有自己独特的装束,岜沙人的传统服饰与一般的苗族服饰不尽相同,岜沙男人经常穿的服饰有点类似于清朝的武士,宽松舒适,适于劳作和武功。岜沙人过了十八岁后才穿上这样的服装,穿上后就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人了。岜沙持枪的男子通常穿圆铜扣的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裤,裤脚宽大,脚穿一双耐磨的解放鞋,这样的装束使得岜沙男人行动自如,有利于他们狩猎。顶着名为“户棍”的发髻,背着腰刀、牵着猎狗、扛着火枪,这就是威风凛凛的岜沙男人了。
  岜沙女人的服饰崇尚简朴,没有普通苗族女人那样的奢华和复杂,身上的饰品很少,几乎见不到任何叮当作响的银饰,她们把长发很简单地绾在头顶,只插一把木梳固定,而在服装上,用一些手工绣片和彩色布条做装饰,是一种淡然的自然美感。这与岜沙苗人崇尚自然的秉性相吻合。
  普通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穿一种蓝紫色泛着光的衣服。用来做这种衣服的布料是用一种叫蓝靛的植物染成,染制的时候还要加入令人费解的鸡蛋,鸡蛋用来增加光泽,这样染成的布既有光泽,又能防雨。
  汉族的女人普遍重视自己的头发,一头秀发是很多女人一辈子的追求,在岜沙苗寨却恰恰相反,岜沙女人不注重自己的头发,只保持自己的头发整洁就可,而岜沙男人则像汉族的女人一样重视自己的发髻。岜沙男人重视的并不是头发的本身,他们重视的是岜沙男人所特有的发型。这一点可以从前面介绍过的岜沙男人剃发仪式当中可见一斑。
  岜沙男人把他们的发型称之为“户棍”,这样的发型也许在我们看来谈不上美感和艺术,但在他们眼里,这种发型却是男性和力量的象征。从剃发仪式那一刻起,岜沙男人要一辈子保持这种发型,遗弃这种发型者将受到祖制的惩罚。民俗学家称,岜沙男人的这种发髻源自于黄帝时代的⑤蚩尤部落,是目前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型。还有一些日本学者称,岜沙人是日本人的祖先,依据之一就是日本武士和岜沙男人一模一样的发髻。
  “户棍”对岜沙男人的重要性连当地的小孩都知道,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不把头顶上那一小撮头发一齐剪掉时,他们会说,剪掉了,就娶不到媳妇了。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笑话的另一层意思是,“户棍”与火枪一样是岜沙男人与力量的象征。没有女人愿意嫁给这两样当中缺少任何一样的岜沙男人。
  “户棍”的来源在岜沙苗寨还有这样一个遥远的传说,也不知道是什么年代,反正是很久以前,有一个盗贼深夜潜入岜沙行窃,被一岜沙人发现,于是全体岜沙人都跑出来做贼。慌乱之中,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情况下,一个岜沙人扯住了另外一个岜沙人的头发,大喊,盗贼捉到了。然而,等大家把灯点上一看,根本不是盗贼。也就是这个时候,真正的盗贼趁机溜了。
  全村人都很懊恼,于是寨主聚集一些德高望重的岜沙人商议对付盗贼的计策。一个老人建议,这次吃亏就吃在头发上了,如果我们留一种独特的发型的话,即使在黑夜我们也会辨别谁是盗贼,当然这种发型必须方便狩猎,并能增添男子威猛气势。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户棍”应运而生。
  
  他们热爱树
  
  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像岜沙这样把树当作神灵来祭拜,当我们汉民族崇拜天的时候,岜沙人却正在为一棵枯死的树建造一个坟墓。岜沙人对树的热爱,从岜沙这个称呼就可看出,岜沙,在苗语里是树木繁多的意思。岜沙人之所以不剃光头发,留那么一小撮,就象征着树木的生生不息。而岜沙人所穿的青色的衣服则象征着美丽的树皮。
  岜沙人说:“人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不带来一根丝,死不带走一寸木。”由此可见岜沙人对树木的深厚感情。岜沙人认为,树是有灵魂的,每一棵树都是一个神灵,一棵树活得越长,它的神性就越大。神灵是不可侵犯的,否则会遭到报应的,因此,千百年来,岜沙人从来没有乱砍乱伐过一棵树木,甚至连树皮都不曾毁坏。寨子里一些古老的树被岜沙人特别的保护起来,并将其作为祭拜的神树。
  岜沙苗寨里生长着很多具有经济价值的杉木,但岜沙人从来没有打过这些树的主意,岜沙人是唯一一个从来不卖树的民族,他们宁愿自己节衣缩食,过俭朴的日子。万不得已的时候,岜沙人才会砍树,比如建造房子的时候,做棺木的时候。
  在岜沙人的历史中,仅仅出现过一次集体的砍树行动。那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进献木料。岜沙人民对毛主席的尊重是不言而喻的,经过商议后,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里一棵被全寨人民视为林中大神、直径一米左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千年樟树被岜沙人抬出寨子的时候,全寨男女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很多老人眼里都含着泪花。千年古樟被砍后,岜沙人为纪念这颗神木,就在树址上建立了一座墓碑。
  岜沙人死的时候要用树来做棺木,但这颗树并不是普通的树,这棵树只能是死者生前栽下的树。每一个岜沙人,当他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有了一棵属于自己的树,这棵树是他的父母为你种下的,在以后的岁月里,这棵树将伴随着他共同成长。生老病死的时候,这棵树已经长大,于是就被砍下来作为自己的棺木。
  岜沙人实行简单的树葬,如果寨子里死了人,就用土青布包裹后,用竹篾条箍上五道,把坑穴挖好,用生树板扣榫成棺先放进坑穴,再把竹条箍好的死人放入棺穴中,封棺盖土,在埋葬的土上栽一棵小树,不留坟头。因而在岜沙村只见满目树木却见不到坟墓。
  在岜沙苗寨我们看不到任何与树木有光的马拉车、手拉车,因为这些都需要用大量的木材,岜沙人搬运东西从来就是肩挑手提,所以,甘于吃苦耐劳的岜沙男人个个都是剽悍的汉子,他们有使不完的力气,他们认为,这种力量来自树神的赐予。
  
  他们也有爱情
  
  剽悍勇猛的岜沙男人也有柔情似水的时候,那就是当他们的爱情来临的时候。
  在爱情面前,岜沙男人没有岜沙女人那样奔放热烈。岜沙人用三种方式谈恋爱,分别是,⑥芦笙歌会、荡秋千、抱姑娘。
  这是岜沙人三个浪漫的活动,岜沙小伙子和岜沙姑娘的爱情故事往往就开始与这三个浪漫的活动。
  芦笙歌会在每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芦笙堂。这是寨子边山腰的一个平坦之处,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这是寨子一个神圣的地方,凡是有大的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歌会这一天,小伙子们精神抖擞,企图用雄劲震撼的舞蹈打动姑娘们的芳心,姑娘们则装扮一新,希望用美妙的歌喉虏获小伙子的雄心。歌会结束后是自由交流活动,这时候小伙子们就可以直接寻找自己中意的姑娘聊天,姑娘们当然也可以直接找自己中意的小伙子聊天。于是,爱情开始了。
  荡秋千通常在夏季举行,这样一个在我们汉族只在孩童时玩乐的游戏,在岜沙苗寨却成了一个重要的恋爱的活动。岜沙人的秋千非常简单,用稻草搓成一根粗大的绳索,系到大树上就成了一个秋千,小伙子和姑娘就成双成对地跳上去。秋千荡得越来越高,胆小的姑娘发出愉快的叫声,小伙子就把姑娘紧紧的搂在怀里。在拥抱之中,彼此可以感受到对方是不是一颗真心,如果不是,一方马上会跳下来。
  最有意思的要算“抱姑娘”活动了,这是岜沙苗寨最大胆最开放的爱情游戏,一些传统的外地人会为之乍舌。秋收时节“抱姑娘”活动开始了。在结束了一天的疲劳后,小伙子和姑娘们不约而同的来到芦笙堂。大胆的小伙子追着中意的姑娘跑,不乐意的姑娘就躲开,跑着跑着,没有力气了,就被小伙子一把抱入怀里。抱姑娘活动中,姑娘的表现是大胆的,她们乐意小伙子们抱她,被小伙子们抱的越多,说明这个姑娘越漂亮。一个小伙子可以抱好几个姑娘,一个姑娘也可以被好几个小伙子抱。
  有趣的是如果有外地游客,姑娘们会缠着游客抱她,因为一个姑娘如果被外地游客抱的话,那么就说明她是顶顶漂亮的大美女。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外地游客,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面对如此“胆大妄为”的举动,腼腆的游客会面红耳赤,狼狈逃跑,而姑娘们则在一边开怀大笑。
  如果小伙子抱住的姑娘对小伙子也有意思的话,一段美好的姻缘就开始了。小伙子会当即取下火枪向天空鸣放一炮,枪声划过无边无际的夜空,留下宛如流星一般美丽的火花。
  
  旁注:
  ①苗族:现有人口700多万,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等省,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喜欢芦笙舞蹈。
  ②吊脚楼:壮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依山而建,呈虎坐形,讲究朝向。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
  ③梯田:梯田是为种植庄稼而切入山坡的平地,梯田最早出现在史前时期。国内著名的梯田有龙胜梯田、元阳梯田。
  ④火枪:火枪是用一个或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绑缚在长枪枪头下面,与敌人交战时,可先发射火焰烧灼敌兵,再用枪头刺杀。火枪在南宋时开始盛行。
  ⑤蚩尤:蚩尤是传说东方九黎族的首领,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在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之野时,蚩尤作法,使云雾四起,黄帝军士分辨不清方向,黄帝制造了指南车,致使蚩尤大败而被擒杀。
  ⑥芦笙:芦笙是西南地区苗、侗、瑶等民族的民间簧管乐器,出现于西汉初由笙斗、笙管、管片和共鸣筒组成,曲调多变,节奏明快。苗族有自己的芦笙节,在每年正月举行。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9-3-26 16:20:24   图片:

成吉思汗像


美丽的部落


图瓦女人在劳作


图瓦人居住的小木屋


图瓦小孩

作者:薄荷_酒窝 回复日期:2009-3-26 16:23:32   图片:

图瓦一种叫苏尔的乐器


阳光照在图瓦村上


郁郁葱葱的哈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