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敛财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15:27

《商场现代化》敛财“有道”


《商场现代化》封面

《商场现代化》封面

“《商场现代化》4年内版面费收入就以数千万元计!”近日,一名举报者给中国青年报发来电子邮件,声称“自从2004年起,这个刊物开始疯狂敛财。”

“现在他们每月出版3大本,以所谓旬刊的形式,每期近400页,每期200多篇文章,每篇文章就一两页。”这名举报者写道,“仅在2006年,《商场现代化》就登载论文7961篇(期刊网随便一查便知),按当时每篇上千元的版面费计算,仅在2006年,该刊就敛财上千万元。”

举报者认为,虽然对期刊收取版面费的现象存有争议,但如果是为了学术期刊的生存,还在情理之中。然而,如果大肆增刊扩版,通过版面费可能存在的争议卖版面敛财,这种做法断然不可取。

根据举报内容,记者展开了调查。

投稿后,多位编辑回复“可以发表”,并标明价格

按照《商场现代化》网站提供的邮箱,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在校研究生的身份,向《商场现代化》的数名编辑投递了论文。

两天内,记者共收到该社王编辑、鲁编辑等5封“可以在本刊发表”的邮件回复。5封回复均提到了发表论文的收费标准:“经济类文章每版600元2400字(以字符数不计空格为准,不含图表);非经济类文章(涉及教育、教学、高职、师生类文章)每版800元2400字。开发票另交8.5%的税。”

3月27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以在校研究生的身份,以直接到编辑部交钱为由,与《商场现代化》的王海涛编辑取得联系,暗访了位于北京三里河东口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院内的《商场现代化》杂志社。

该社的办公地点在北京西城区三里河二区11号楼的二层。在一间标有《商场现代化》字样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王海涛编辑。

“一个版面600元,你的文章要用两个版面,一共1200元。现在交钱的话,就可以把发表通知单给你。”王海涛将一个盖有“商场现代化”印章的“发表通知单”递了过来。

记者表示版面费太高,探询降价的可能性。

王海涛说,现在已经够便宜的了,以前确定是全国核心期刊的时候,收费标准是每个版面1200元,“如果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成为核心期刊的话,我们的价格还是会升回去的。”

“现在为什么便宜了?”

“感觉这次评上核心期刊的希望不大,我们打个对折,算是过渡期。”王海涛说。

“为什么预感评不上?”

“呵呵,咱们这个期刊挺厚的。”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投稿时,王海涛称,“这些作者大都是研究生和年轻教师,这些论文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毕业和评职称,很多人也就是凑合着弄一篇意思意思。”

她说,核心期刊的版面一般都很少,被一些专家作者占满了,没有那么多空余的版面给你们这样的作者留着。如果没有特别硬的关系,你就是直接到编辑部把钱给他们,他们也不一定给你发,花钱还得找人,“说得俗一点就是,他们是认人不认文章,而我们是认文章不认人。”        

当记者询问期刊的发表标准和审稿程序时,王海涛解释道,“首先论文要符合我们期刊的定位,也就是说论文的主题要和市场经济有关联,在符合这个大前提的情况下,我们会对来稿进行‘三审’,主要看存不存在抄袭的情况,现在从网上直接抄袭过来的稿件太多了,如果一个作者是把别人的文章全文复制下来的,肯定是不能发表的。”

可事实上,记者在暗访之前,从论文网随便搜索了一篇关于房地产发展的论文,直接复制发送到了王海涛的邮箱,3月25日8时40分发的邮件,当天9时50分就收到了“论文已通过审核,可以在本刊发表”的回复。

此后,中国青年报记者又通过多人的多次尝试,将在网络上搜索的论文发到《商场现代化》的投稿邮箱,标题、格式、甚至署名都不用改,得到的都是“可以在本刊发表”的邮件回函,并标明了价格。在未得到作者的回复两天之后,又会有一封邮件告诉作者可以发表,请尽快和编辑联系。

记者随后联系到在《商场现代化》2009年4月上旬刊(总第571期)上发表论文的石家庄某职业学院教师崔某,他向记者证实他的占了一页半版面的论文花了900元,但没开发票。

被指“钱稿交易,见文就发”

对于《商场现代化》是否通过2008年核心期刊评审的问题,该杂志社的王海涛先是称,“评审结果原应在2008年9月发布,可能受奥运会的影响而推迟了,现在结果还没有出来。”

随后他又说:“北大那边的一审二审我们都通过了,三审是邀请全国各地知名度较高的专家教授、院长进行评审,在这一环节我们的希望就不大了。”

而另一名自称姓翟的编辑也坦承,“杂志现在已经不是核心期刊了,2008年版北大核心期刊的评价结果,杂志社也已经知道。”但在翟编辑发出的“通过审稿”的邮件中,仍有这么一段文字:“2008版的核心期刊目录网络版还没有公布,请您汇款时考虑周全。”

在记者收到的5封来自《商场现代化》编辑的邮件回复中,仅有鲁艳敏编辑的邮件中,明确有“我刊(指《商场现代化》——记者注)现已调为国家级普通期刊”的声明。

鲁编辑后来也表示,是“因为杂志太厚了才被调整出核心期刊的”。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评选项目主要负责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主编蔡蓉华教授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证实,新一期的核心期刊评选已经结束,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书也已对外公开发行。

“《商场现代化》没有被收录到最新的核心期刊目录。它是被专家评审拉下来的,理由就是钱稿交易,见文就发。”蔡蓉华说。

蔡蓉华介绍,一般情况下,在专家评审环节被拉下来的刊物很少,“拉下来的都是做得太不像话了。”

尽管没有入选2008年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但2009年出版的10期《商场现代化》的封面上仍都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醒目标识。

蔡容华对此的反应是:“这是期刊自身的行为,我们也无法监控。”

而所谓的“本刊编审指导学术顾问”也受到了质疑。一位被列入《商场现代化》学术顾问的学者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在一个关于期刊的年会上,《商场现代化》的负责人说他们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得到我的支持,请我做个学术顾问,他们说不用参与具体的工作,与杂志的业务管理和经营也没有任何联系。会上都是熟人介绍认识,也不好推辞,具体让我们做什么工作,由于这段时间比较忙,我也不知道。”

是合理收费还是借版面费敛财

一位编辑在“商场现代化”的新浪博客上发表了“杂志社诚征兼职代理”的日志,并留下了即时通讯联系号码。在与记者的网络联系中,此人表示,“杂志对外公开的版面收费标准是700块钱一个页面,能拉到论文在《商场现代化》发表,代理者就可以挣取一定的提成。”

与此相印证的是,5名《商场现代化》编辑在邮件回复中提供的汇款账号各不相同。而如果通过邮局汇款的话,各个编辑也强调一定要把收款人填写为指定的某个编辑。对此,该期刊黎编辑称,“杂志实行的是编辑负责制,谁给你审稿谁就收你钱,而在杂志封面公布的银行账号只是留作广告业务用的。”

这种收取版面费的行为是否合理?

在《商场现代化》的网站(www.shangchang.com.cn)主页上,记者看到,其中列有一个名为“我国关于论文发表费的部门规章及政策文件例证”的栏目。点击进去以后,记者发现,里面一共列举了6个文件,收取版面费相关条款也一一罗列在表格中。

如序号1文件《能源部、水利部〈水利电力系统自然科技期刊管理办法〉》罗列的相关文件是“十二、……对科学技术成果在期刊发表,编辑部可适当收取一定的发表费”;序号2文件《机电部关于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后面,罗列的是“第三十九学术性科技期刊刊登科技研究论文,可适当收取发表费”;序号3文件《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收取发表费暂行办法》,罗列的是“……科研经费本身包括科研论文发表所需的费用。科技论文的发表是一种有偿服务。”

“机电部都不存在了,这个文件怎么会一直有效”,上述举报者称,罗列的文件存在许多问题。“他们对这些文件断章取义!我看到过《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收取发表费暂行办法》相关条文,第三条对收发表费的范围是这样规定的:‘只对国家基金项目和属研究单位的研究成果文章收取发表费,对纯属个人的研究成果文章一律不收取发表费’,第四条原则和办法也规定:‘一切来稿均需经过审稿程序进行严格评审,确认符合发表标准后,方能通知收取发表费。不得以收取发表费方式变相出售版面。’”

记者随后与《商场现代化》副社长李凡通过电话取得了联系,当得知记者采访的是版面费问题,李凡说:“收版面费的现在不是多着吗?你应该去新闻出版总署了解一下,现在很多学术期刊,包括学报什么的,都收版面费。”

“月刊变旬刊和增加页码是怎么考虑的?”

“期次增多这是新闻出版总署批的呀,我们是正刊,又不是非法期刊,……旬刊也是新闻出版总署批了的。”李凡说。

记者问:“新一期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没有你们,为什么还标注在封面上?”

“那个书没出版呢,你看到那个书了吗?你没有拿到书不就行了吗!……现在我们从内部打听的结果,没有我们。”

“《商场现代化》主页上‘我国关于论文发表费的部门规章及政策文件例证’是你们收集的关于收版面费的依据吗?”

“网站上要有就是吧,我不知道,没注意网站。”

当被问及2008年《商场现代化》的整体收入时,李凡说“你这个管得了吗?这个你也问啊?”,随即挂断了电话。          

一本核心期刊的“变身”术

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期刊区找到了《商场现代化》的最新一期——2009年4月上旬刊(总第571期),即该刊2009年的第10期。刊物的封面上注明该刊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3518/TS”。

记者认真翻阅了这本刊物,发现在封面上有显眼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字样。同时,封面上还标注有“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和“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的标记。

翻到封二,页面左下角是《本刊声明》,其中第二条写道:“本刊对来稿一律先按栏目要求进行汇总编号登记,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再请本刊特邀专家、学术顾问进行编审、指导并提出刊出意见……来稿请注明字数,要求每页不超过2400字,全文不超过7200字,随文需要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

封二的右侧,分两竖排排列着“本刊编审指导学术顾问”,其中大部分是高校商学院、经济学院的院长、一些学术期刊社的社长及主编等,很多都是业界、学界知名人士。

接下来的“目录”共有5页,记者数了一下,论文标题一共有238个,分为“国际经贸”、“商业科技”、“商业研究”、“营销策略”等20多个栏目。

论文正文部分总计399页,其中大多数论文每篇为2~3页,1页半的论文也不在少数,还有80余篇即便算上标题、摘要、关键字和参考文献,篇幅也仅有1页(不足2400个汉字)的论文。

封三列出了刊物的收录证书等资料,在“本刊荣膺(部分)”的字样下,有5份证书的扫描件,第一份证书上写着“《商场现代化》杂志为2008年度中文期刊网络传播国内分类阅读管理财经类期刊第1名”,落款单位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龙源期刊网”和“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时间为“二○○八年十一月”。

其余几个收录证书,分别标注的是“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证书”、“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收录证书”、“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证书”和“龙源期刊网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期刊数字化入编证书”。

封底的介绍中写道:“《商场现代化》杂志(1972年创刊,原名:商业科技)……主要探讨国内外现代商业管理经验和介绍现代科技在商业营销管理中的应用,并且刊发精选的国内外现代商业流通领域理论研究成果与现代贸易经济理论的科研论文。其严格化、标准化及权威性在业界均享有显著的声誉和地位。本刊常年被国内外重要学术文献检索系统收录,是学科文献稿被引用和高影响因子的中央级科技核心期刊,是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检索数据库来源核心期刊,是学科新理论与新观念的大型核心学术杂志旗舰,本刊多年连续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暨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记者翻阅几本《商场现代化》2006年和2007年的期刊发现,页码数量存在较大变化。如2006年5月中旬刊(总第467期)299页,但当年同月的下旬刊(总第 468期)有319页。

记者随后从中国知网的学术期刊论文库查询发现,2003年之前,《商场现代化》为月刊,全年12期,每期50页以内,论文20篇左右。

2004年,全年15期,每期138页,刊登论文80篇左右。

到2005年,《商场现代化》全年出版30期,当年第一期204页,刊登论文136篇;当年第30期395页,刊登论文274篇。此后,论文数量基本固定在200~300篇之间,如2007年1月上旬刊发表论文247篇, 2008年9月上旬刊发表论文283篇,2009年2月上旬刊发表论文288篇。

此外,各栏目的先后顺序和论文数量在不同刊次间也多有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2007年第35期(12月中旬刊,总第524期)上还看到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选证书》的字样,并注明“……研究人员根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中文期刊进行了定量评价,并请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进行了定性评审。《商场现代化》被评为核心期刊,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该书2004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落款单位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编委会”,落款日期“二○○四年七月”。

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第19页,记者发现,《商场现代化》确实在“F7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表”之列。

在2009年4月上旬刊上,虽然封面仍标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字样,但记者翻遍全书也没能再找到《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选证书》的图示。而在2009年之前,该图示被放在《商场现代化》封二的中间位置。        

学术期刊不能借版面费敛财

“当学术期刊的版面可以用钱来买,学术就沾染了铜臭,这样的期刊已经和学术没有任何关系了。核心期刊用出卖版面来收敛钱财,用一句话说就是斯文扫地,不顾廉耻。我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任东来说。

任东来说,目前最厉害的是地方社科院的杂志,因为缺乏经济来源,一些地方的社科院将杂志转包出去,就出现了双月刊变月刊,月刊变旬刊,甚至变成周刊的怪状,“完全变成了学术垃圾,没有任何可信度,这损害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学术声望。”

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师大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教授王建民认为,版面费成了各种学术期刊生财的便捷之道。版面费收取标准无据可依,由编辑部说了算。版面费有日益升高、互相攀比的趋势,由最初的每页几十元迅速飙升到每页数百元。

身为北京市人大代表的王建民,2007年参加北京市第十二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时曾写过一份《关于规范学术期刊版面费的建议》的议案上交。他建议:第一,严格控制学术期刊的种类、出版数量和每期页数。第二,对“核心期刊”要建立严格的评选机制,及时将大量刊发“学术垃圾”的期刊清除出去。第三,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术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关于论文版面费收取的标准和法规,以使版面费收取有章可循。对于违反法规的期刊及时曝光并给予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理。第四,尽快查处那些论文代写代发的网站。

同年,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就对此作出回应,表示要“推出规范性的政策和标准,同时,还建议新闻出版总署制定期刊质量评估标准,把那些单靠收取版面费、只能产生学术垃圾的期刊,坚决清理出去。”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刘长秋认为,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与读者定位,决定了它的非盈利性质。学术期刊追求效益,应看重论文的学术质量与品位,而不是版面费的多少,“学术期刊不应采用只重视短期经济收益而忽略社会效益的运营模式”。

刘长秋认为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是一种单纯追求经济回报的短视行为。“必然会造成选稿标准的异化和混乱,导致学术期刊的价值导向由学术化逐渐转向商品化,甚至出现‘期刊面朝作者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的现象。进而导致学术期刊与作者之间的权钱交易,使大量没有任何价值的‘垃圾论文’借助版面费而登上学术研究的大雅之堂,产生学术腐败。”刘长秋说。

常年从事法律研究的刘长秋甚至认为,“根据《刑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学术期刊社非法收取版面费为他人发表学术论文的行为,符合单位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情节严重者构成单位受贿罪,应该依法予以制裁。”

采访中,很多教授和学者都痛斥学术期刊以收取版面费为条件发论文的做法,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非铁板一块。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室主任、副研究员蒋永华认为,由于学术期刊的经费投入太少,甚至有的单位让其进入市场,不可避免地使这些期刊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学术期刊适当收取版面费,或多或少地可以减轻经费的压力。正因为如此,适当收取版面费就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和逻辑的可行性。

蒋永华曾撰文指出,作者向刊物支付版面费,是科研投入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术论文的发表是课题完成的标志之一,“当今的科学研究,都有相当的经费支持,作者在申请科研经费时,早已把版面费都列入了账目清单中,为什么作者在论文发表环节,还要对版面费说三道四呢?科研投入可以游山玩水(当然会美其名曰学术会议),却不可以支付给人家编辑一点劳务费,不可以给鉴定专家一点审稿费,这是什么道理?”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收取版面费,而在于要统一收取的标准,版面费面前,人人平等。”蒋永华说。蒋永华建议,出版管理部门应将版面费纳入管理的正轨,为不同类型的刊物制定不同的标准,正像民事案件的受理费用具有统一的标准一样。

可《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李孝弟针锋相对地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术论文都是科研课题成果,并不是所有的科研课题都花费了很多的经费,也并不是所有的科研课题都有经费资助。“课题资助的经费有限,能够受到各类各级资助的课题毕竟是少数。据我所知,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和大部分研究生都是自掏腰包交版面费。”

李孝弟认为,应该对那些置国家政策于不顾,一味以办刊经费不足为理由收取版面费的学术期刊予以警告,甚至整顿或停刊,“这从表面上来看是给学术发展带来了损失,实质上却是从根本上制止学术腐败。”        

高校师生为何肯交“开口费”

中国青年报 刘万永

翻阅399页的总第571期《商场现代化》,第一感觉这是一本“杂文集”。这本“杂文集”的作者,既有来自名气较小高校的教师,也有名列“211工程”高校的教师。更让人震惊的是,一些论文直接标明,“本文系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项目”、“上海市教委高校人才培养工程建设项目资助”,甚至还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是干什么的?安徽省“资助计划”的宗旨是“加速培养我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使他们通过承担科研课题尽快提高能力和水平,成为新一代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资助经费不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不超过5000元,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一般不超过1万元。

我深信,包括安徽在内的各省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的初衷是好的,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可即使是这“一般不超过”的5000元,在某些被资助者的实际使用中也变了味:研究成果发表的背后,是每个版面600元至800元的费用。与其花钱买版面,倒不如设立一个“核心期刊科研资助计划”,直接把钱打给学术期刊岂不更省事?更重要的是,靠花钱买版面发表论文,又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呢?

相对于新闻媒体向发生矿难的煤矿收取“封口费”,我把众多核心期刊和更多非核心期刊向论文作者收取的版面费称为“开口费”。这两种收费性质同样恶劣,前者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后者则浪费了国家经费、败坏了学术研究的声誉。

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论文作者急功近利。笔者随机抽取《商场现代化》总第571期上的论文,在其所属高校网站查阅作者介绍,发现这些作者多为讲师,少数为副教授。按照学校的规定,年轻老师要晋升职称,必须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研究生要毕业,也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这是一个不能逾越的“硬杠杠”。

问题是,这个“硬杠杠”硬得有没有道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提出发表论文的要求,固然会增强年轻教师研究业务的紧迫感,可出学术成果不是到仓库里拿东西,想拿多少就拿多少,想什么时候拿就什么时候拿。做学问、出成果需要静心研究,也需要能力和时间,研究个三五年就“著述等身”,这些著述肯定和垃圾没什么区别。

正如新闻出版总署的一份调研报告所说,要满足现有发表论文量的需求,还要在原有近7000种学术期刊的基础之上,再创办3.5万种学术刊物。但在论文发表数量的需求下,巨大的市场产生了,供求关系的极度不平衡也就产生了一系列怪事:一方面,所谓核心期刊明码标价卖版面;另一方面,论文作者削尖脑袋求人花钱发论文。至于论文质量,反倒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换来的是一篇篇毫无价值的垃圾论文,请问,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

我们呼吁给高校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松绑,也要给研究生松绑,改变论文发表数量与晋升职称、获得学位证书挂钩的规定。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重要的是对学术的痴迷和敬畏,考核制度也应该创造宽松环境,有利于他们能踏踏实实做学问,而不是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