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网络时代,报纸会消亡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1:43:41
话题:网络时代,报纸会消亡吗?
2009-04-10 18:00:03    作者: 詹国枢     来源: 青年记者         网络时代,报纸会消亡吗?

        自打网络在全球勃兴,一天比一天红火,“报纸终将消亡”之说,不绝于耳。前些年似乎消停些,近段时间,随着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刊改出电子版,《纽约时报》陷入亏损大幅裁员之类“利空”消息频频传来,“报纸消亡论”再度升温。甭说其他媒体,就是报纸自身,亦大多谈网络而色变,对前途颇感忧虑。

  网络时代,报纸真会消亡吗?

  且让我们慢慢分析。

  讲两个故事

  说到报纸网络之争,不由想起一个故事。

  若干年前,电视在全球迅速普及蹿红,一时间对广播形成极大冲击。“广播终将消亡”之说,亦曾风行一时。乍一看,电视既有“声”,又有“像”,一身兼二任,边看且边听,广播怎么是它对手,不消亡往哪里逃!

  但是且慢,地球围着太阳转了一圈又一圈,广播非但没有消亡,反而渐渐回过神来,找准自身定位,扬长避短,高歌猛进,竟然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年赛一年兴旺!有的电台(如北京交通台)还创出低投入高产出、人均创利数十万元的良好业绩,令同行既羡慕又吃惊!

  啥原因呢?说穿了,一句话:只要有需求,就会有价值。

  换句话说,广播因其固有特点而能满足特殊受众之特殊需求,它也就有了立身之本。

  特殊受众者,“移动”一族也。特殊需求者,“走路、开车、干活”之讯息接收也。

  广播的一大特点是收听方便。不但睡觉前躺床上可以边眯边听,在家里洗碗扫地可以边干边听,甚至在上班途中,开车路上,别的啥事都不能干了,唯独一双耳朵不必闲着,“嗒”地一声将广播打开,收听新闻,欣赏音乐,听刘兰芳讲故事,听侯宝林说相声,真可谓悠哉游哉,其乐无穷。当此之时,报纸当然没法看了,网络也不能够上,至于那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冤家对头电视嘛,更是既不能打开也不敢打开,可不只有任凭广播匣子自个儿在那里依里哇啦说个不停,唱个不休?

  就这么着,小小一便利,简单一需求,让广播不但免于一死,而且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潇潇洒洒活到如今。

  再讲一故事,发生在洗手间。

  列位想必都上过洗手间。凡高档一点的洗手间,方便完毕,皆有龙头可以洗手。洗手毕,可以使用吹风机吹手,或者扯纸一张,将手擦干。按理说,用吹风机与扯纸相比,有两大好处,一是双手不必接触任何物体,比较卫生;二是任暖风徐徐轻吹,比较舒适。但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洗完手的人,十有八九,不爱用吹风机却喜欢扯纸擦手。

  为什么?因为吹风机比较麻烦,先出冷风,再来热风,呼呼呼呼,费时较长;而扯纸则非常方便,哗地一声,扯下两张,左右一擦,前后一抹,完事得了!

  就因为这小小一点方便,短短一两秒钟,扯纸机战胜了吹风机!

  如今,你再到新建洗手间看看,几乎只设扯纸机而不再安装吹风机。两个简单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世间事物,只要有其特点,只要具备哪怕一点点方便之处,便有生存价值,便能立足于世。

  论一番短长

  讲完两个故事,再论一番短长。

  报纸与网络相比,有三大短处。

  其一,时效性差

  报纸一天出版一次,周期24小时;网络呢,每分每秒都可更新,新闻报道非常及时。

  其二,容量有限

  报纸一天顶多一两百版;网络呢,海量信息,无限库存,成千上万条稿子也装得进去。

  其三,费用较高

  订报是要花钱的;网络呢,上网费并不算高,实行包年包月,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上三大短处,成了报纸三大致命伤。

  正因为如此,人们认为,报纸迟早要被网络打败。

  果真如此吗?倘若报纸只有短处而无长处,当然是必死无疑!然而苍天有眼,报纸亦有若干优点,而且这些优点,恰恰为其他媒体尤其是网络所不具备。

  一是阅读舒服

  读报比上网看新闻舒服,这是不争的事实。乍一看来,网络花花绿绿,五彩缤纷,既有文字,又有图片,看起来不也挺舒服吗?但你且多看一会儿试试,不到两个小时,眼睛就会发涩。再看两个小时,脖子僵了,眼也红了,同事见了奇怪,喂老兄你咋成了兔子!长期与网络打交道,易患干眼症,这是医生得出的结论。至于颈椎病、腰肌劳损啦,键盘手、网球肘啦等等,并非笔者杜撰也不是要说来吓你,去问问网络公司天天粘在网上的白领们,没哪个不晓得。

  二是携带方便

  报纸轻且软,电脑重又硬,这也是事实。买一份报纸回家,躺在床上,靠着沙发,甚至入厕坐在马桶上,都可以看。此时用电脑就很不方便了,而且也没听说哪个白天上班用电脑,下班回家还要抱着个电脑看新闻的。报纸不但可以随身携带,而且集纳文章,剪存资料,也挺方便。

  三是信息精粹

  电脑内存巨大,可以容纳海量信息不假,但恰恰其所长,正是其所短。由于信息太多,也就太滥,上网者要获取信息,就会遇到麻烦。键盘一敲,嘟嘟嘟嘟,什么信息都潮水般喷涌出来,长长短短,真真假假,让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不知到底看什么才好,更不晓得信什么才对。报纸呢,只若干张,容量有限,但恰恰其所短,正是其所长。因为版面有限,报纸刊登的信息,大都经过也不得不经过记者编辑乃至总编辑的认真筛选加工。有选择的精粹信息,自然要比网络上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粗糙信息,更方便为受众所接受。

  前已述及,世间事物,只要有其特点,只要具备哪怕一点点方便之处,便有生存价值,便能立足于世。

  报纸具备以上三大特点,其方便之处,岂止“一点点”而已!

  就凭这,报纸就不会消亡,就不会被网络打败。

  就像当年电视没有打败广播,电视兴起电影也不曾消亡一样。

  说三种趋势

  报纸不会被打败,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马马虎虎对付下去呢?

  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报纸因其局限,受网络致命打击,必然产生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肯定会有相当数量被无情淘汰——此过程已经开始且将愈演愈烈——只有那些懂得积极应变,扬长避短以适应市场的报纸,才能生存下来。

  哪些报纸能生存下来呢?换句话说,报纸要采取哪些对策,才能应对这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呢?笔者试就报纸发展的三种趋势,作一分析。

  ◆趋势一:读者分众化

  分众者,细分读者而指向特定受众也。

  过去,报纸生存环境尚不算严峻,不少报纸,读者定位既宽泛又模糊,机关公务员可以拿起来翻一翻,市民百姓也可以买张来瞅一瞅,既有为六七十岁退休老人开辟的专栏,也有专为中学生小青年设置的选题。泛泛办报,针对性差,报纸“单位产出效益”很低,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就不强。你看我也看可买可不买的报纸,读者最终很可能就不看也不买了。你这报纸也就可能要被淘汰。

  正因此,报纸就得认真考虑考虑,你到底是办给哪些“特定受众”看的?撰写此文时,笔者正在欧洲考察,对当地报纸市场,顺带做些调查,发现一个现象,在一般报纸萎缩淘汰的同时,免费报市场却是如火如荼,参与者众,单是巴黎一地,就先后新办了“地铁报”等6份免费报纸。报纸发送地点大都集中在地铁站口,潮水般涌来的上班族们,随手取走一份,地铁中或站或坐,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出了站,揣进包里或者随便一扔,急匆匆又赶路去也。此类报纸,因为专为地铁上班族“定制”,针对性非常强,内容既短小,版面又生动,颇受读者喜欢。读者一多,广告就多,报纸生存发展,也就不成问题。

  报纸的分众化,其实就是读者定位的重新细分和明确。具体说来,你这报纸到底是办给哪些人看的?你的这些特定读者,最需要从报纸上获得的究竟是些什么?如何才能更周到更高质量地满足这些“上帝”的种种需求,让他们一旦爱上了你就离不了你,天天都得和你亲密接触形影不离?这都是老总们得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问题。报纸分众化,意味着一些报纸要调整甚至缩小自己的读者对象,但是,有所失方能有所得。报纸细分了,指向明确了,你的“单位产出效益”才会高,对读者也才会有足够的吸引力。

  既然报纸分众化是一趋势,所以笔者预测:今后,综合性报纸将会按照低端与高端、大众与精英、青年与老年、知识分子与普通百姓、上班途中匆匆一览与晚饭之后细细阅读等不同角度,进行再度分化与归类。专业性报纸则会指向越来越明确,界限越来越分明,会出现一些针对性非常强,业内人士看得津津有味而旁人如读天书一点儿也不感兴趣的报纸。

  笔者在欧洲五国考察,发现各地华文报纸非但没有感受到网络的冲击,而且逆市而上,发展势头不减,原因就是这些报纸受众明确,服务性强,为所在国或所在区域的华人不可或缺。这大概也可以作为报纸分众化发展趋势的一个佐证。

  ◆趋势二:内容精致化

  分众化指的是对象,精致化说的则是内容。

  对象不同,需求不同,报纸内容,当然也应不同。大体说来,报纸将会从以下几方面扬其所长,实现精致化。

  一是做背景。做背景就是抢“第二落点”。报纸与网络比,最大劣势是时效。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千方百计争取时效”上去投入那么多人力下那么大工夫呢,为什么还要抱着“新闻必须短些短些再短些”、“一个版必须容纳20条以上新闻”这样一些规矩不肯改变呢?新闻发生以后,读者早已得知,报纸再登一遍,还有什么意思?此时,你就得在背景上大做文章了。即,不但要让人们知道“是什么”,更要让他们搞清楚究竟“为什么”,到底“怎么办”。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二是做深度。做深度,主要是指对新闻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即对信息的筛选和加工。前已述及,网络的海量信息,常常一上来就会给受众来一通眼花缭乱的狂轰滥炸。亦正因此,人们越来越形象地把网上大量涌出的劳什子称为“信息垃圾”。谁来做“垃圾”的淘洗、筛选和加工的活儿呢?当然是报纸。当读者从网络那里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弄得真假莫辨心烦意乱之际,翻开报纸,经过加工整理,条分缕析脉络清楚的精粹信息就摆在面前,他能不产生再细细一读的欲望吗?即使上班没有时间,拿回家去,晚饭之后,泡上一杯清茶,靠在沙发椅上,细细品,慢慢读,不也是人生一难得享受吗?在做深度上,报纸的整体质量、水平和格调,必然显现出来,这或许将成为今后报纸竞争的一个焦点。三是做专题。世间事物不管怎样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大抵逃不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么几大类。各大类中,又可以按领域从横向细分,或者按时间从纵向细分。就这么一刀一刀切下去,宏观世界、中观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又一个被媒体称为“专题”的微观世界。如果说做深度是对一个个刚刚发生不久的新闻作出筛选加工的话,做专题则是要对人们感兴趣却又一时未能搞清楚的某一类现象、某一种问题或者某一事件、某一人物进行阶段性的梳理和总括。其实这也是对读者的一种服务,一种比过去更周到更深入细致的信息服务。

  有人或许会说,做背景、做深度、做专题,网络不也做吗?怎么竟成了报纸的专利和所长?此话固然有理,但别忘了,网络之做,乃海量信息的归拢与集纳,做与不做,差别不大。报纸之做,则是精粹信息的提炼与加工。一粗一精,一浅一深,孰优孰劣,不言自明。

  四是做服务。分众化后的一些报纸,由于指向明确,受众特殊,很可能不再以新闻取胜,而以服务等其他内容见长。京城一向卖得挺火,专为年轻人和时尚人士服务的《精品购物指南》,就因服务做得专业、做得到位,虽然市场竞争激烈,至今仍旧势头不减。

  精致化的手法,或许还有一些,但无论怎么做精,如何做细,都得紧紧围绕“需求”二字。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叫价值规律,即有需求就会有价值。此乃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真理。

  故,判断一张报纸,能否生存发展,使用一把尺子足矣:谁把“需求”吃透,谁就能稳操胜券。

  ◆趋势三:人员精英化

  将来的办报人员,从总编辑、副总编辑、部门主任到编辑、记者,其水平要求必然越来越高,其人员必然越来越精英化。精英化,既是办一张精致化报纸的必然要求,也是减少人力资源成本以应付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总编辑或编委会的某一意图,要及时准确地变为现实,需要从执行层到具体编辑记者有能力有水平能够不折不扣地贯彻下去,甚至能够创造性地加以发挥,否则,再好的策划创意也会逐层衰减,甚至打了水漂。既如此,过去那些徒有其名的南郭先生式的混饭吃者、闲着无事干反而经常爱找事的“刺儿头”、庞大臃肿的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将愈来愈为报纸所不容而逐渐被淘汰。近来西方一些老牌主流报纸如《纽约时报》等纷纷作出裁员之举,大概也是形势所迫,自觉不自觉地向着人员精英化的道路迈进吧。

  网络是个疯狂怪物,仅仅那么短短几年,就以人类几十几百年未曾想过也没能做到的速度,摧枯拉朽,横扫全球,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行为准则。是的,无疑,网络十分强大,非常厉害,网络时代的报纸,确实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但是,报纸会就此消亡吗?

  我看不会,肯定不会。

  我这样说,并非自己是报业中人,偏袒一方。其实在下也是一网民,此文的首发之地,不就在网络吗? (编辑: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