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革:今风细雨话经济(1-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20:48

(1)引子

在蓝天白云的上方,有九重天。

在九重天之上有南天门。

南天门内是灵霄宝殿。

那时候,我是灵霄宝殿十万天兵天将中的一员,就是前面有个“兵”字后面有个“勇”字的那种,最小的那种。

那天,我拎着自己心爱的无敌指甲刀,踮着脚尖站在众人后面看热闹。

正看到三太子和二郎神君双战猴子,玉帝王母众天神在旁掠阵,十万天兵天将摇旗呐喊。

只见,灵霄宝殿中刀枪剑戟漫天乱飞,三人如走马灯一般打得酣畅淋漓。三太子杀得性起,乾坤圈混天绫齐出,现了三头六臂的法相。二郎神君有哮天犬助阵,第三 只眼神光四射,威力好不惊人。但见那只猴子毫无惧色,手中如意棒使得如同出了林的猛虎入了水蛟龙一般,打得众兵将闻风丧胆, 当者披靡。

我看得头晕眼花,一不小心没刹住车喊了一嗓子,“好棍法!”。

大家突然停手不打了,纷纷转头来看,偌大的一个灵霄宝殿,变得一片静寂。

那只该死的猴子,居然搔了搔脑袋对我笑了笑,难道他不知道自己笑起来龇牙咧嘴,说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玉帝王母天王老君,金星太子神君大圣,浩如烟海般的神识扫将过来,差点抹去了我全部的灵觉。

更有十万天兵天将转身过来定睛瞧看。小天兵于是把指甲刀藏到身后,顾左右而言他,谁呀,谁呀,那个拿葱的大婶,说的就是你, 你给我站出来。

其实,我想找个天缝钻进去, 躲起来。

后面的情节可以用峰回路转来形容,乘大家一愣神的工夫,老君抛出了碧玉琢把猴子打翻在地(所以, 我其实是擒住心猿的有功之臣)。大家一拥而上,猴子兵败被擒,被押往斩仙台就戮。

陪绑的就是我这个出言不慎犯了天规的小兵。可怜我数百年清修,刚刚位列仙班,就要受这刀剑之苦重堕凡尘。

结果,猴子刀枪不入油盐不浸,还打碎了老君的八卦炉,抢了老君的心肝宝贝九转金丹。

他把我从斩仙台救下来,给了我大半金丹,还说味甘如德芙,食之可以忘忧。我听信了他的谣言,为了以后不会再流泪,一口气把金丹都吃了。

如果我早点懂得不能乱吃药的道理,我就不会一次嗑这么多。魔性大发的小天兵,妖焰万丈,高举无敌指甲刀,跟着心猿又打上天庭,终于应了杀劫。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猴子被压五行山,我也狼狈逃下天界。

昨夜,观音大士现身面启:此去三万里,有一河,名曰西西。你去写五百篇原创投入水中,上苍必被你的诚心所感动。西西河水满之日,便是齐天大圣脱困之时。

鼎革小兵手捧法旨,往西西河缓缓去了。

此为前言,表明写作目的以搏一笑。

下面正戏开场。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34413.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34413.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34413.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34413.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34413.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34413.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34413.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34413.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34413.html

(2)财富

经济学以及商学,金融学和其他财经学科都有一样的基本宗旨,就是研究财富问题。

所以,传统经济学是庸俗哲学中的一种,它不讨论神的问题,不讨论轮回的问题,不讨论民族问题,不讨论基因问题等等。它只是简单地关注于现实世界世俗社会中,一个个趋利避害的俗人们如何致富的问题。

尽管,现代经济学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已经突破了以上界限。但是,对于不是立志投身研究人类行为的人们而言,经济学就是个如何致富的问题。

但是,对于那些发了宏愿想真正了解它的人而言,经济学是一种宗教,是通往朝圣山之路。对于他们来讲,经济学无所谓科学不科学的问题。你的智慧有多深,你的信心就有多大。

经济学门徒按照大同小异的信仰建立了自己万神殿和万魔殿。

这些数以百万计的受过严格训练的见习牧师在世界各地顽强传教,在他们上面是数万称为经济学家的红衣主教,再上面是几十名已经获得诺奖的受膏圣徒。再上面呢,那已经不是人类现有的智慧所可以达到的地方。

所以,纳什疯了,斯蒂格勒哭了,弗里德曼笑了。

鼎革连他们为什么疯,为什么哭,为什么笑都搞不清楚。

如果我们的讨论进行得顺利,我们会回到这些让人着迷的概念(神,轮回,民族和基因等等)。但是,在此之前,经济学还就是个如何致富的问题。

经济学中公认的第一本划分学科的书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这是一本关于经济学的大预言书,基本上描绘了这两百年来经济学发展的几乎所有方向。把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的基本方法,就是看这个话题是不是在《国富论》所讨论的范围内。如果,你在讨论这本书以外的东西,那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其他学科的东西。

我们可以先把国家财富的问题先放一放,来考虑另一个问题:如何提高个人财富。

个人财富大致有三个来源:遗产,劳动和投资。

遗产问题先不谈,对于在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父母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人甚至更早,大多数人基本上不会有太多财产留给后代。再加上当时没有独生子女政策,参与分割的兄弟姐妹比较多,遗产没有成为财富的主要来源。

对于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他们会有遗产。可是,他们面临的问题非常特殊,压力也非常大,恐怕这些财富根本无法真正地帮助他们。我在以后的帖子里会单独讨论80后在经济历史上的地位。现在让我们集中在那些没有什么遗产预期的中国人身上。

在劳动和投资收入中,劳动收入基本上占中国民众全部收入的80%以上(发达经济中大概是60%)。

对于没有遗产预期,金融信贷市场不通畅的中国民众而言,投资所需的本金,其实就来自劳动收入(储蓄)。所以,我们会重点讨论劳动收入,也就是工资问题。

只有了解工资差异的原因,我们才知道个人财富的源泉。

(3)工资
路人甲为什么工资比路人乙高?

第一种答案是根据人的不同特征来理解的。这其中有包括无法更改的特征和可以更改的特征两种:

1)性别(男+),身高(+),体能(+),年龄(16-50+,50-),家庭(父母收入+),种族(白+)等等

2)工作经验(类似年龄),教育(+,PHD-),地域(伦敦纽约北京等+),职业(金融医生等+),产业(和信息技术有关+),婚姻(已婚+),孩子数量(1-3+,3-)等等

+代表有同方向变化的关系,-代表有反方向变化的关系。



哥伦比亚大学Jacob Mincer教授(2006年去世链接出处)

自从伟大的Jacob Mincer开始这项研究以后,经济学家用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去寻找可以影响个人收入的特征,以理解为什么工资收入会体现以上的差异。

比如说,在其他特征一样的情况下,一位女性工人的收入会比一位男性工人要少10-15%,而这种性别特征是无法更改的。所以,如果女性的收入要赶上男性,就必须在其他可更改的特征上变得更强:比如说,更高的教育,在大城市工作,数学英语技术更好,更年轻等等?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在其他特征一样的情况下,女性收入会比男性要低?

如果其他特征确实是一样的,女性的生产力和男性应该是一样的。一个雇主用同样的价格雇佣一个工人,应该是对性别无差异的。

在其他特征一样的情况下,女性的低工资是对女性天生的歧视吗?

路人乙可不可以通过模仿路人甲来提高自己的收入?简言之,有没有不可逾越的歧视?

写出传世之作《歧视经济学》的Gary S. Becker并不认为存在纯粹的歧视,因为它违背人类的理性。任何一种所谓的歧视后面都有合理的原因。

比如说,女性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强,会主动放弃一些工作机会来照顾家庭。男性必须对女性的家庭劳动加以补偿,所以男性的收入看起来要高一点。但是,我们忘记了还有家庭内部分工和收入分配的问题。所以,女性工资低,可能只是一种“统计上的歧视”。



芝加哥大学教授Gary Stanley Becker(1992年诺奖链接出处)


以上所有因素都是可以测量的,所以可以通过统计调查取得数据加以验证。但是,对于那些不能测量的因素呢?

比如说,所谓的“内在能力”?男性收入高可能是由于他们拥有女性所没有的“内在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以上因素中没有充分表达出来。

教育工作经验等等可以表达一部分“内在能力”,但是不完全。所以,剩余的没有得到代表的男性“内在能力”的优势就表达在其他特征一样的情况下,男性收入还是更高上了。

可是,对于一个经济学家而言,不能测量的东西就不存在。

解决的方法很多:可以用IQ值,出生时的体重,小学数学语文成绩等等来代表内在能力;或者,只调查双胞胎的收入差异,因为他们的基因相似,家庭环境近似, 内在能力可能相似;或者,只调查同一个人不同时段的数据(PANEL DATA),因为一个人的所谓“内在能力”是不变的,所以他/她的收入变化会正确的 表达在教育等方面。

“内在能力”理论可能有些道理,但是千万不要相信它可以解释以上的男女收入差距问题。

哈佛大学的第27位校长Lawrence Henry Summers是Paul Samuelson的侄子, Kenneth Arrow的外甥,1993年John Bates Clark Medal的获得者,美国前财政部长,在经济学界的地位不能说不显赫,可是就因为过分相信并在公开场合宣称男性的“内在能力和内在偏好”比女性更多样化, 辞去哈佛大学校长一职。



哈佛大学教授Lawrence Henry Summers(链接出处)

接替他的哈佛大学的第28位校长Catharine Drew Gilpin Faust是一位女历史学家。

而且,即使我们把“内在能力”指标加上去,我们会发现还有大概1/2的收入差距问题没办法解释。

我们还是解决不了个人该如何致富的问题,因为我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会有1/2的收入差距没办法解释。

那么,我们到底忽略了什么?

(4)盲人摸象

上文简单介绍了用个人特征来解释个人财富的基本框架,也就是MINCER的方法。

有河友评论称之为盲人摸象,这个评论深得我心。

其实,凡是以实证为基础的研究,本质上都是盲人摸象,能摸到象就是胜利。

你摸一条腿,我摸一个耳朵,他摸一条尾巴。各种情况都汇总到理论经济学家那里,他们写出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就相当于毛笔一挥画出他们认为大象的样子。然后,这些千奇百怪的大象图又回到实证经济学家手中,继续摸。

几百年下来,有的象被摸得差不多了,有的象还在摸。

而那些久经考验没有被实证经济学家骂死的大象图就成为经典经济学理论,进入到课本,教给那些以后要继续摸象或饲象或训象甚至要屠象的年青人。

经济学就是这样的,华山三十六,技成天下行,只要精通以上项目中的一样就可以称为经济专家。

当然,如果有人身兼摸象,想象,画象,饲象,训象和屠象于一身,我们就称他/她为经济学大师。

所以,邓小平是大师级的经济学家,他的“摸石头过河”理论就是盲人摸象的经典。而他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西方制度经济学课本中经典中的经典。

闲言少叙,我们还是回到个人财富问题来。先来看看这种用个人特征来解释个人财富的方法为何在广泛的数据的基础上如此成功。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劳动力统计局和普查局开始了每个月统计50,000个家庭的当代人口普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CPS 链接出处)。

这个调查可以完备地收集关于个人的雇佣,失业,收入,工作时间等就业信息,年龄,性别,种族,状况和教育等人口信息,以及职业,行业,技术,健康,保险,以前工作经验等等附加信息。

到现在为止,这个调查持续了超过50年,成为经济学PHD学生用来练手的理想数据库。

当然,也就是练练手,该做的研究都基本上被FREEMAN,KATZ和DAVID CARD等人做完了。这种级别的数据库,还能等到一个半通不通的家伙来做?

1968年,密歇根大学的社会研究所为了控制上文所说的个人隐含特征,推出了PSID数据(The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链接出处)。

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连续跟踪调查大概7000个家庭的经济社会情况达到40年之久的PANEL DATA。

这个数据库是经济学家的圣地,在过去的四十年里,有超过2000篇学术论文,书籍,政府报告,工作论文是建立在这个数据库的基础上的。学术文章发表在234个不同的专业期刊上。

同时,由密歇根大学每季度公布一次的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表现了景气循环,直接影响美元汇率的走势。密歇根大学也凭借对微观数据的把握一跃成为影响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大经济学府。

其次,其他发达国家跟进的速度也非常快。1972年英国国家统计局有了一年一次的普通家庭调查(GENERAL HOUSEHOLD SURVEY, GHS 链接出处)。

1992年开始了一个季度一次的涵盖1%劳动力的劳动力调查(LABOUR FORCE SURVEY,LFS)等等。

连续跟踪数据有1976年开始的新劳动收入调查(NEW EARNINGS SURVEY, NES)和1991年开始的BHPS(BRITISH HOUSEHOLD PANEL SURVEY),

德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全都不是省油的灯,在60,70年代纷纷发布了自己的调查数据。

尤其是在欧盟成立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使得各国的统计系统开始融合,出现了统一标准的劳动力调查(LFS),统一标准的连续跟踪数据库(EUROPEAN COMMUNITY HOUSEHOLD PANEL, ECHP),统一标准的生产力数据(EUKLEMS,链接出处),为了欧洲的最终统一奠定了数据基础。

其中的意义,就类似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发诏全国统一度、量、衡;车轴距离一律为六尺,即“车同规”。

上面讲了欧美列强的盲人摸象(日本韩国就免了,不给它们打广告),最后,讲一下中国的盲人摸象。

中国从来就不缺乏埋头苦干的人。

尽管中国统计局只提供宏观数据,中国的微观数据还是有的。为人称道的是中国社科院经济所(以赵人伟和李实为首的一批中国经济学家)在1988年,1995 年和2000年三期的调查(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CHIPS),让我们终于摸到了中国个人财富问题的象尾巴。这个数据库的存在使得我们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得到了纠正。

比如说,为什么要入党?

李实告诉你,入党在1988年可以提高男性收入5.4%,对女性更重要,可以提高10.3%。

在1995年入党收益对男性变得更高,5.8%,对女性则降到6.3%。

可见,男性入党的收益稳中有升,对女性则在下降(<>, p200)。

再比如说,是读书上大学好,还是进工厂当学徒好?

嘿,嘿,李实说,如果你上了四年大学,收入稳稳当当地会比一个高中生高18.2%。可是,他同时又说,如果你的工作单位每年有两三个月的培训时间,你的收入同样比一般人高18%左右。

所以,工作培训可以替代文凭。

这就是为什么哈佛博士邹恒埔在国内谁都看不上,就欣赏李实的原因。

你就相像一下,你能不能在中国大陆耐着性子收集两万个家庭的全部鸡毛蒜皮的信息,而不去用国外已经整理好的数据?

得数据者,得天下。

中国还有一个好数据库,就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卫生部下属的两个机构合办的CHNS(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链接出处)。这个数据库的优点就是可以提供连续跟踪的数据,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好了,非常啰嗦地讲了这么多事,大致地介绍了一下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数据到理论,理论再到数据,就是盲人摸象。

我们还是回到上文所发现的问题:尽管数据库如此强大,经济计量方法也是精湛无比,我们还是有大量的个人财富问题没办法通过个人特征来解释。

换言之,人力终有尽时,计将安出?


(5)垃圾场

这几天贪看河里难得的好风景,险些忘了灌水大业,罪过,罪过。

上文说到,数据再好,数学工具再好也难以掩盖MINCER方法的一个硬伤:最多只能解释50%收入差异。

而且,从道理上讲,用个人特征来决定个人财富,说白了就是带计算机的“成分论”和“血统论”,就是只认衣衫不认人,就是狗眼看人低。

别看是在这么多的数据下的计算结果,如果静态地,僵化地利用这些统计结果,那么这些带着计算机的“成分论”和“血统论”的言论是谎言,谎言,而且是该死的谎言。

我们来看看这些结果是如何强化我们以下的偏见的:

女性-->家庭负担-->效率低-->低工资

青年-->没经验-->效率低-->低工资

老年-->经验过时-->效率低-->低工资

高中生-->知识太少-->效率低-->低工资

博士生-->知识太多-->效率低-->低工资

还有更狠的:

黑五类-->潜在反革命-->没工作,没工资

黑人-->潜在罪犯-->没工作,没工资

以上这些统计上的偏见已经成为社会的通病。

人力部门的经理利用经济学家提供的这些原则,快速而有效率的排除了弱势群体的工作,升迁,加薪的机会,形成了僵化的雇佣机制。

而这种机制不仅不能对个人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还隐含了巨大的社会危机。

经济学家可以兴国,亦会误国,因为他们往往自己也解释不了自己的运算结果。

对MINCER方法的批判从五十年代就没有停止过。

结果是越批,MINCER就越有名越成功,结果到了最后把MINCER批成了“现代劳动力经济学之父”。

但是,MINCER最终没有得到诺奖,只得到了德国IZA研究所的号称“劳动力经济学中的诺奖”的IZA大奖作个安慰。


(看看来安慰MINCER的都有谁:from left: James J. Heckman, Jacob Mincer, Klaus F. Zimmermann, Gary S. Becker)

反对派的鼻祖是芝加哥大学的A.D.ROY。

这个ROY是上世纪经济学界的天纵之才。

据说他没拿到诺奖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没活到那一天;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研究结果给一位同事看了,而那位同事一点没客气立刻用自己的名字写出来发表,后来就凭它拿的诺奖。

关于此人以及芝加哥经济学派很多秘密,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掌门人弗里德曼一辈子守口如瓶,现在都随着2006年弗里德曼的死消散在风中了。



(1976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链接出处)

闲话不叙,这个ROY的基本观点是个人的收入不仅取决个人的特征还取决于社会安置工作的机制。

1950年ROY在英国最有名的经济学期刊EJ上发了个叫“收入分配和个人产出”的强帖。

结果,估计除了当时的几个老怪物,没几个人真看懂了,每个人看完都是啧啧称赞,然后就献花走人。

这位巨侠等了一年,看一个顶帖的都没有,憋不住又在另一个著名论坛-Oxford Economic Papers上面发了个相关的帖子。

这次他吸收了教训,不敢搞得太严肃,取了个平易近人的名字:关于收入分配的一点想法。

为了吸引读者,他在他这篇11页的文章里,上窜下跳地讲了一个关于兔子和鱼的故事来说明他的观点。

结果,不讲故事还好,讲完以后,以前以为自己已经看懂了的人又糊涂了。于是,又是啧啧称赞,然后就献花走人。

A.D.ROY一生郁郁很可能跟读帖不回贴有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就过了四十年。

A.D.ROY的骨头都化成灰了,终于出了一个明白人,那就是纽约州立大学的大教授MICHAEL SATTINGER。



(MICHAEL SATTINGER, University a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链接出处)

他偶尔看到了A.D.ROY这两篇文章,就象周星星见到阿珍一样,惊为天人。

SATTINGER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理解A.D.ROY的思想,卷起袖子苦干了几年,终于写出一篇49页的论文(其中40页是数学),就叫收入分配的安置模型,1993年帖在大论坛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里面。

这一下就连鼎革这个级别的都看懂了,原来A.D.ROY是说这个,众人都曰大善,送花砸宝。

A.D.ROY沉到底的帖子都被挖出来看,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哪。于是借A.D.ROY的名字的标题党在各大论坛满天飞,什么A.D.ROY二三事,我所知道的A.D.ROY,A.D.ROY和卫兵的故事,我和A.D.ROY不得不说的故事等等。

那么,A.D.ROY到底说了什么呢?还是他的隔代传人SATTINGER心善,在他40页数学的前面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个垃圾场。垃圾场里有个铁笼子,里面关了N条狗。这些狗在体重,牙齿,肌肉和耐力都不同。每天早上都会有一个司机开着一个垃圾车过来,他会带来N块 大小不一的骨头。然后,他打开门,狗开始追逐骨头。每条狗只有时间抢到一条骨头就跑开,于是均衡就是大狗得到大骨头,小狗得到小骨头。

尘埃落定时,一个经济学家出现了。他收集数据,用骨头的重量和狗的特征RUN个回归。

于是,MINCER收入方程的结果出现了。兴致勃勃的经济学家用这个方程和狗的特征去预测明天的骨头的重量,他马上就要成功了!

第二天,那个开垃圾车的司机根本就没来。


(6)群和时代

到现在,个人收入的形成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社会有一个工作分配机制,大家在其中或努力或不努力的工作,共同创造出社会财富。最后的产出取决于群体的努力程度以及科技制度资源等等因素。个人的努力对社会总产出起不到多大作用(万事都有例外,比如说袁隆平)。

其次,个人凭借自己的禀赋来参与产出的社会财富的分配。传统教育要求我们,既然我们改变不了社会,我们就改变自己来迎合它。

由此可见,个人的财富很大情况下不是由个人主观愿望主观努力所决定的。

这要看社会分工中有权力决定工作分配的人好哪一口。

比如说,上位者偏好忠诚度,下属就会在领导下乡蹲点的时候光着膀子替领导吸引蚊子(真事)。上位者偏好老实巴交的,就算你是锦心秀口出口成章也要作出个闷葫芦的憨态。

如果一个社会的工作分配机制总是这样扭曲人的禀赋特征,这个国家也就渐渐地失去自己的比较优势民族魅力,衰落下去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必须把用人的权力下放,国王(或人民)把政治权力委托给民选的议会,议会委托给政府,政府委托给官员。

在民主制度的保护下,企业可以自主雇佣工人,自由人可以自主成为雇佣工人。

这就是伟大的自由雇佣原则(THE EMPLOYMENT-AT-WILL DOCTRINE)。

中国经济的繁荣很大部分是来源于这种有限的雇佣自由。50年代的工人无法想象80年代的工人,80年代的工人无法想象现在的工人。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不同的群体(COHORT)不同的时代中,被命运翻云覆雨手所牵引的玩偶?

有了这些背景,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最近争论比较多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大幅失业的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最少在2003年以前这个现象并不严重。

万虎对此的解释是6070年代的婴儿潮加上1999年后的高等教育扩张(大学毕业生在2003年出现接近30%的失业率 链接出处)。

年青人多了就不值钱了,年青的大学生多了也不值钱了。这个是供给学派的经典解释。

2001年美国加州大学贝克利分校的David Card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Thomas Lemieux用同样的方法解释了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情况。


(David Card,加州大学贝克利分校,1995年克拉克奖得主,2006年IZA奖得主,之所以还没拿诺奖是因为他也是战后婴儿潮的成员,和他一样有资格的人有十几个。)

美英加在战后也有婴儿潮。比如说在美国,1950-1954年出生的人比1945-1949年出生的多13%,1955-1959年出生的人比1945-1949年出生的多27%。

不过这三个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情况和中国是正好相反。

David和Thomas发现,战后婴儿潮(1950-1959)在这三个国家里的收入是持续上升的。所以没有出现所谓的国家吃人口红利的现象。

而且,战后婴儿潮中的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上升更快,尤其是相对于高中生的工资在80年代持续上升。

更令人吃惊的是,这种现象只发生在那些在战后婴儿潮(1950-1959)出生的年青的毕业生上。而战前出生的老大学生(1945-1949)却没这种现象。

简单说就是美英加战后婴儿潮这群人在社会上吃香,受了大学教育的就更吃香。这事放到中国就是咄咄怪事了。人多了供给大了应该贬值才是,社会要狠狠剥削压榨他们才是。

我们忽略了群和时代。

美英加战后婴儿潮在50年代出生,70年代受教育,80年代正赶上个人电脑普及,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年代。他们中的天才人物在70年代发明了新技术。为了 争夺市场,80年代新技术被迅速标准化,在这群人中成为时尚并得到普及。个人电脑极大地提高了这群人的技术等级,并波及到其他的社会群体。战后婴儿潮成为 社会的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


(Bill Gates, born in 1955)

更重要的是,美英加在70年代就根本没有搞什么"趁他病要他命"的教育扩张。英国在1992年还只有44所大学,后来是为了教育国际化(也就是和美国争夺中国印度生源)才扩张到100多所大学。美英加的大学教育回报率始终是稳定上升的,才有大学的尊严和学术的独立。

反观中国的婴儿潮,在1999年后成为高等教育垄断利润的来源。

一个好好的孩子,中学受的训练不错,到了大学打上四年游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新技术的向往),到毕业时由于训练不足,还不如职业技校的学生有一技之长。 他们的老师很多自己都跟不上趟,何谈鼓励学生技术创新?技能低下,社会要求却高,大学生收入下降,前景堪忧,谁还愿意好好读书。

美英加的婴儿潮成为上帝的祝福,中国的婴儿潮却成为替罪的羔羊。恶性循环,以至于此。

(7)民主,劳动力与创新

劳动力是人提供劳动的一种能力,它储藏在人的身体里面。

民主制度是保证劳动力私人产权的前提。只有在劳动力私人产权下,人们根据自己的禀赋特点,对自己的人力资本投资。社会才有各种各样的,形形色色的不同的劳动者,不同的人。

不同的人,表达不同的意见,才是真正的民主。

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环,用经济学的话说是一个Simultaneous equations。

这属于制度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劳动力经济学的交叉部分,也是我以前的博士论文题目。本来想压在箱底以后写。现在既然如此,就先随便聊一聊,反正也不涉及太多专业知识。

要讨论民主制度对劳动力私人产权的重要性,以及劳动力私人产权又如何影响民族的创新能力,比较优势和民族魅力,首先要了解的是人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的理解。

在神权时代,关于身体的正统理论是“身体是圣灵的殿”(哥林多前书六章13节至20节)。圣殿是人造的,人的身体是神造的,所以是活的信仰说明书。教会也是圣灵的殿,圣灵的居所,所以人的身体属于神,以及神的世俗象征:教会或神庙或宗庙。

在古代中国,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中国以孝道立国,就 是要用受之父母的身体,来彰显祖先的名,所以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把祖宗留给你的身体给搞坏了。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这是孝道的始终,也是根 本。

所以,在神权时代,人并没有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更谈不上自由地出售身体内的劳动力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没想好方向大家就不要出门找工作了。可是我如果不出门,我连北都找不到,别说工作方向。

到了专制王权时代,天子的君权来自神授,他/她拥有国家所有财富的所有权,包括劳动者的身体。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下属民众的身体是王的财富,可以为奴,可以为兵,可以为隶,可作牛马驱使,可作刀剑征伐。所以,国家越大,人口越多,君就越富有。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

这个忠孝二字的小夹板给套上,中国古代先民那鲜活的尚武阳刚之气,器宇轩昂之姿,就这样萎缩了下来。

西方也强不了多少,那就是黑暗如铁的中世纪。神只要十一税,卖赎罪卷,而那要统治你们的王将这样治理你们: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 他必征用你们的儿子,派他们作他的战车兵、骑兵、在车前奔走的前锋,
又派他们作千夫长、五十夫长,替他耕田、收他的庄稼、替他制造作战的武器和战车上的装备。
他必征用你们的女儿作配香膏的、烧饭的和烤饼的。
他必夺去你们最好的田地、葡萄园和橄榄园,赐给自己的臣仆。
你们撒种所得的和葡萄园所出的,他都征收十分之一,赐给他的太监和臣仆。他又必征收你们的仆婢、最精壮的青年和驴,替他工作。
你们的羊群,他要征收十分之一;连你们自己也作他的奴仆。
<<撒母耳记上>>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

所以,在专制王权时代,人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每况愈下,因为王比神还狠。身体的自由,心灵的自由都要建立在经济和政治的自由之上。连自己的身体的使用权都没有,还谈什么人权,创新能力,比较优势和民族魅力?

文艺复兴以后,世界进入民权时代。

在中国,这个标志就是五四运动。所以,我们说追求民主自由科学的五四运动是少年中国民族个性张扬的开端,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民族独立与争取民主自由的坚强意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四是中国青年的节日,是活泼泼的中国人的节日!

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说,劳动力本身是一种私有产权,应该由我们自己(身体的主人)来支配。拉·梅特里在他的传世名著《人是机器》中是这样描述人的身体的物理属性,以及赤裸裸进食的快乐,火辣辣欲望的快乐,雄纠纠冲锋的快乐,自由的快乐!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体温推动它,食料支持它。没有食 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倒下,死去。这是一支蜡烛,烛光在熄灭的刹那,又会疯狂地跳动一下。但是你喂一喂那个躯体吧,把各种富 于活力的养料,把各种烈酒,从它的各个管子里倒下去吧;这一来,和这些食物一样丰富开朗的心灵,便立刻勇气百倍了,本来一杯白水吃得他要临阵逃跑的那个兵 士,这会儿变得剽悍非凡,应着战鼓的声音,迎着死亡,勇往直前了。这就叫做冷水浇得定下来的血,热水又使它沸腾起来。

一顿饭有多么大的力量!快乐又在一颗垂头丧气的心里重生,它感染着一切同桌的人的心灵,他们齐声唱起可爱的歌来表示他们的快乐,在这件事上法国人是头等的。只有患忧郁病的人还是愁眉不展,读书人在这里也没有他的份。

吃生肉使野兽凶暴,人吃生肉也会变得凶暴起来。这一点真是的的确确,例如英国人不吃烤得像我们那样熟的肉,而吃红红的、血淋淋的肉,他们似乎多多少少 沾上了这种凶暴的性格,这种凶暴的性格一部分是由于这样的食物而来,一部分是由于其他的原因,只有教育才能使它不发作。这种凶暴在心灵里产生骄傲、怨恨, 造成对其他民族的轻视、强悍和其他种种使性格变得恶劣的情操,就像粗糙的单调的食物造成一个人迟钝、愚笨一样,后者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懒惰和马虎随便。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

这就是民权时代的自由平民,我的身体属于我,我可以自由的出售我的劳动力,我的精神气质我自己把握。

民主就是平民追求自由的方式,所有可以称为伟大的东西,都是由自由的民众创造的。


(8)毕业生

大多数河友都同意现在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问题是由于供给过多(婴儿潮和高教扩张)以及技术训练和需求的不匹配。

我们基本上取得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是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随后,我引用了David Card和Thomas Lemieux2001年的一篇文章,他们发现美英加的婴儿潮(尤其是大学生)没出现这种供给上升,就业和工资下降的现象。

他们(还有俺)给出的解释是:
(1)人家没搞教育大跃进,所以大学生供给不仅没增加,而且是相对的少了;
(2)50年代婴儿潮这代人在美英加引发了新技术革命。信息通讯技术席卷全球,使得他们成为经济全球化下的超级明星。美英加的这代人是新技术(也就是高生产力)的象征,市场对他们的需求相对的高了。

所以,美英加的婴儿潮大学生最终没变成社会弃儿,而中国的婴儿潮大学生却在边缘化。其原因就是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婴儿潮的自主创新机制不同的结果,简单的说就是时也,运也,命也(群和时代)!

那么,当代大学生如何破解这个局呢?

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增加个体的人力资本的途径有三:教育,工作训练和移民。

先说教育,99年后的大学生在教育上是吃了大亏(技能训练的矫正时间太少,见同人于野的天才训练指南链接出处)。墙内损失墙外补,既然套牢了,就在学校多待一点时间,以时间换空间。学校待的时间长一点,得到指导的可能就更大些,技术等级可以提高一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高等教育扩张后,研究生教育也立刻扩张。

90年代我在中国读研究生时,全校不到100名研究生,博士也就3,5个。50多个教授一人带一两个学生,每个星期除了上课,就是和导师坐而论道,和英国 的导师制差不多。前两年回去,全校将近2000名研究生,一两百博士生。以前的老教授却已经死了一半,年青的没有一个能提得起来的。我想,其他院校也大致 如此,理工科院校可能好点。

所以,搞高等继续教育是换汤不换药,慢性自杀罢了。

再说企业培训,河友懒厨和筱风都有很好的建议,值得读一读(一点浅见 链接出处)。

这里的问题我在回帖里也说了:企业家不是傻子,能够理性预期到这几届的毕业生生产力比较低。他们会缩小自己的需求。这种情况在经济衰退时更加严重,万虎也提过大学生不如熟练工好鉴别。所以,有没有机会得到企业培训都是成问题的。

另外一点就是,人力资本分两种:一般性人力资本和特殊性人力资本(Gary S. Becker )。前者包括语言,计算和原理等通用知识和技能,在什么单位都用得上的。这种人力资本主要由教育提供;而后者就只能在特定的单位用的上。企业培训会侧重只 和本企业有关的特殊性人力资本。因为,如果企业送员工去读大学。员工在毕业以后,一般性人力资本上升,可以跳槽到其他公司。所以,企业培训只会注重特殊性 人力资本,替代不了教育的作用。

最后说移民,其实中国近年愈演愈烈的出国潮也是婴儿潮寻求人力资本不衰退的结果。到发达国家留学乃至移民是保证个人技术水准的,尤其是一般性人力资本的方法。能出国当然好,对自己对国家都有利。可是,出国费用就是这个方法的壁垒。

现在国内的有些官员认为大学生不要就盯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要到边远地区去锻炼。这是和当年解决中国50年代婴儿潮的办法一样,上山下乡,也是一种移民吧。

且不说,要你受了四年大学教育,还没有回报父母,就去边远地区你愿不愿意?本来人力资本就少,去了以后就直接清零了,这就是DIS-SKILLING的问题。在6070年代叫返盲现象,就是受过教育的人重新变成文盲。现在,只是程度不同。

你看见哪位国家领导人的孩子大学毕业在青海西藏支边的?他们基本上都在英美的几个大学校里积累人力资本,好回国接班,继续领导中国革命。

所以,我说有些人就是"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坏事全让平民子弟去顶,伟大的好事都是自己的。就这种人也敢跳出来质疑别人的价值观,为什么不质疑一下自己 从哪里来的官本位?在这点,中国和美国一样的。美国的几百名众参议员的孩子只有一个上战场的。中国真有战事,也是一样,都是平民子弟当炮灰,不信我们就等 着瞧。让年青的平民学生当炮灰,也是解决人口问题的一种办法,很多人是持这种马尔萨斯的观点的!

好了,传统的三种办法都在国内用着,但是都行不通,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又有一些御用文人跳出来,你看,美英加通过创新解决了婴儿潮就业问题,我们也要搞创新。

于是,什么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大学生辍学办公司等等风起云涌,恨不得再造一百个BILLS GATES。

这恐怕是痴心妄想!

这个帖够长的了,下一帖就讲创新和制度(尤其是民主制度)的关系。

(9)老大靠边闪

前面的帖子吵得一塌糊涂,我这个始作俑者却躲在人群里不吭声,确实有点那个啥。不过,我想我还是少参与争论,继续写,也许大家看多了就习惯了。

与其花时间在网上吵架,还不如去看孩子踢球呢。

国人讨论问题先要定义概念,然后用概念去套现实,一旦现实不符合既有的概念演绎就或争论不休,或寻求权威解释。

这本来就是大陆法系国家的特征之一。

相反,英美法系重归纳,既包括各种制定法也包括判例,而且,判例所构成的判例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英美法系中基本上没有大陆法系中的法典,也不推崇成文法中的概念。

作为一个纯粹的历史经验主义者,我不会贸然地给出一个关于民主的概念(因为它太丰富了太重要了),然后要全部人同意我的概念,然后再单方面宣布自己的胜利。

我还不至于浅薄到这个程度,也没有狂妄到这个程度。

不过,后面我会举例子来描述它。举的例子多了,它的特征就描述出来了。自哈佛商学院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教学方法后,这是一种普遍接受的方式。

我们讨论民主和创新这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看中国这一代的年青人有没有可能在这方面突破,摆脱婴儿潮和教育大跃进的困局,就象美英加的婴儿潮一样,为个人创 造出巨大财富,同时把整个中国社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简单的说就是1963-95出生的中国人的历史地位问题。国内一直在关注了这个问题,但是隔靴搔痒避 重就轻的居多(链接出处)。我会揭示这些现象后面的一些深层次的原因。

好了,解释了一下方法论,我们继续:

说起那个金刚圈,去年我在陈家村认识了一位陈铁匠,他手工精美、价钱又公道、童叟无欺......窜词了

说起这个创新问题,已经成为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金刚圈。

熟悉中国历史尤其是科技史的朋友都清楚,在人类有记录的历史中,尤其是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中国在绝大多数时间里是这个星球最大最强的国家。这不仅表现在中国经济规模最大,人均收入最高,还表现在中国是世界科技发明的领跑者。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5世纪,中国在人均产出(也就是人均生产力,或人均效率,或科技水平)上突然被欧洲超过了。

但是,由于中国人口的庞大,中国仍然维持了世界经济总量第一的头衔。

在1820年,中国还占有全球GDP的32.4%(ECONOMIST,2008, MADDISON'S ESTIMATE),但是科技已经完全落后于欧洲。随后在1839-1842,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战败,被迫割让香港。

回顾这段历史,是想说明科技创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出一段著名的公案:李约瑟之秘(The Needham Puzzle),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


(Noel 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CH, FRS, FBA December 9, 1900–March 24, 1995,英国生化学家,中国科技史学家,中文名李约瑟.)

李约瑟自己,还有黄仁宇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有一些学者从文化竞争模型给出个解答:中国小农经济的资源限制和保守倾向,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学文化的多样发展。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是因为中国人口多到不需要技术发明的程度(高水平均衡陷阱假说),而欧洲地广人稀需要科技发明来替代劳动。

依我看这些解释都欠妥当,连李约瑟自己都承认在中国技术创新速度在15世纪并没有下降。而且,在整个1500-1900期间,中国的发明创造的速度和以前几乎是一样的。

我1997年去参观江西省一个科技馆,他们收集的历史资料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明清两朝的农业科技发明并不比前几朝少。而且所有的科技发明都在节余劳力而不是要求更多的劳力,所以有人说中国的科技发明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这也是没有证据的。

所以说,不是我们不行了,而是人家太行了。不能怪弟兄们不努力,是共军的火力太强大了。

中国的经济问题还是由中国经济学家来解释好。

隆重推出本系列目前为止的第一位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


(Justin Yifu Lin)

我在国内的时候,他从芝加哥大学回来,带来了很多好东西。其中就有1995年发在《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上的这篇The Needham Puzzle: Wh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Did Not Originate in China。

我就不给他唱什么赞美诗了,让我们来想想什么是创新。

河友里很多是理工科出身的,还有不少是搞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所以,我想大家基本上会同意,创新无非就是通过做试验来找到一种更有效率的方法,也就是林毅夫所说的试错(Trial and error)。

我们假设做一件事(比如说为金字塔运石头)的各种方法在效率上符合正态分布,出现效率高的结果很小,出现效率低的结果也很小。大多数人做这件事的效率就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

如果有人发现了效率高的方法(比如说轮子),并且把它推广到整个社会,这个做事的正态分布的均值就在向高效率移动。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就上升了。

好了,发现高效率的方法就去决于这个社会有多少次试错。社会上试错的次数越多,发现高效率方法的可能性就越大。

社会总试错次数取决于社会的人口和每个人的平均试错次数。

答案就出来了:在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前,不管是在中国或是西方世界,新技术的发明一般来自于直接从事生产的工匠或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偶然的偏离常规方式的试错的结果而发现。

林毅夫总结说: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88031.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121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121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121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121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121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121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121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121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121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121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在工业革命前以工匠和农民的经验为主要来源的技术发明,是生产过程的副产品,而非发明者有意识的、具有经济 动机的活动的结果,其创新主要依据经验对现有技术作小修正而产生(Musson,1972)。从概率的意义上,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越大,各类发明者“试错 和改错”的实践经验越多,技术发明和创新的速度越快,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Simon,1986)。中国的土地和其他地方的大河流域相比并不是最为肥 沃的,但是,地形西高东低,太平洋季风带来的雨水集中在光热条件好的3~10月,使得中国的土地在适合的工具和技术条件下,能够种植可以供养人口数量较多 的高产粮食作物(Temple,1986),因此,中国的人口总量自古以来一直远高于欧洲,这种人口数量使得中国在技术发明上具有优势。但是这种以经验为 基础的技术发明方式,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发明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速度不可避免地终将趋于停滞。
《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也就是说,自秦统一六国以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一直保存一个大一统的格局。在国家安全得到保证的情况下下,自然地理条件使我国的人口高于欧洲。而 人口多,产生高效率试错的可能性就越大,科技发明就越多,人均的产出就越高,国力就越强。国力越强,人口就越多,发明就更多,人均的产出就更高。这样一个 良性循环是古代中国可以称霸世界的根本原因!

比如说:
汉朝(公元前220-公元后220年)的人口是大概4-6千万,而当时的欧洲人口大概是不到3千万。

唐朝(公元618-907年)的人口是大概5-7千万,而当时的欧洲人口还是3千万左右。

宋朝(公元960-1279年)的人口是大概1个亿,而当时的欧洲人口大概是不到6千万。

元明清朝(公元1279-1911年)的人口是从1亿涨到5亿,可是欧洲人口在这段时间突飞猛进居然也上升到了将近5亿。
(DATA SOURCE:A.Feuerwerker,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Heritage of China, ed. PaulS. Ropp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p. 227).

所以,中国的人口优势在明清朝已经消失。更为重要的转变是技术创新的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了以作试验搞发明为生的职业科学家团体!

还是看林的总结: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欧洲在前现代社会由于人口规模相对中国为小,工匠和农民的数量和相伴随的生产实践的经验也相对较少,因而在 前现代社会的经验型技术创新中处于劣势。但是在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后,实验方法被广泛运用(Mathias,1972),“试错和改错”的次数不再 局限于具体的生产实践,因而大大增加。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特别到19世纪中叶,科学已在技术发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Cameron,1989),使得技术发明遭遇到瓶颈时,能够经由基础科学研究的努力,增加对自然界的认识,打破技术发明的瓶颈,扩展新技术发明的空 间,而使得技术创新的不断加速成为可能(Kuznets,1966)。

   到了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发明的方式在西方逐渐转变为“为发明而发明”。这种有针对性的实验活动,代价较高,需要有成本效益的经济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洲保护私有财产权和商业利益的制度可能确有利于这种实验型的技术创新活动。
《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1692669.html

所以,古代中国靠人口不自觉试错而获得的,以经验为主的技术创新方式,已经无法和欧洲职业科学团体建立在科学革命的基础上的,以实验为主的技术创新方式相抗衡。

中国的衰退始于此,当代国人的困境始于此。

老大从此靠边闪。
(10)红拂夜奔

前文讲述了中国自15世纪以来科技创新衰落,最终在19世纪被欧洲全面超越。这不仅表现在中国在科技水平(人均产出)上落后,就是在经济总量上也被欧洲列强狠狠地拉下马来。

西洋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给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冲击是很大的。

比如说,号称“曾左彭胡,湖南四杰”之一的胡林翼,在围剿太平天国顺风顺水,得意洋洋之时,看见英国的小火轮在长江上横行把中国渔民的小舢板冲撞的东倒西歪。他突然领悟到千年变局实非人力所能违,情急之下吐血堕马,从此一蹶不振(金一南《世界军事》)。

究其根源,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是个紧关结要之处,我们在这不妨多说几句。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官僚体系重农抑商,因而无法把工匠的技艺与学者发明的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是中国未能自发产生科学革命的原因。

王小波在他妙趣横生的《红拂夜奔》中写到: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我们还可以说说古时候的人怎么开平方——工匠需要知道平方根,不管在哪朝哪代——干那件事首先是需要小棍子。古 时候用筹算法,除了职业数学家谁也不把算筹带在身上,以免别人怀疑你是个卖筷子的。所以你走在隋朝的大街上,吃着烤羊肉串,发现有人鬼鬼祟祟地跟着你,千 万不要诧异。那都是些木匠的小徒弟,在给师傅找算筹,图的是你手里的那根竹签子。有些人图简便,就把平方根表刺在身上,但是中国字占地方,数表又长,脸上 手上的皮远远不够。所以刺得浑身都是,干着活就会突然脱得光屁股。因为这个原故,所以大隋朝的法律规定泥水匠当街干活必须戴斗笠。这东西不光是为了遮风挡 雨,还可以在查平方根时把前面挡上。
中国古代工匠只是把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定理或公式,还有九九乘法表之类的,象绝世武功秘笈一样记录下来,拿起来就可以用。至于后面的原理是牛顿力学还是博弈论是没有兴趣的。

所以,武功秘笈总是越老越好,乌龟大师也总是越老越好。

我想那些倒霉的古代科学家是一分钱版税都抽不到的。工匠为了维护本作坊的高效率,对这些技术公式绝对是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记载计算公式的秘笈被江湖各大门派争来夺去,引发了武林一场又一场的血雨腥风,百姓民不聊生。

终于有一天,我们有了所向无敌的龙战士,KUNG FU PANDA!哈!哈!

(完了,这孩子彪了!)

为了保密起见,用美央美奂的复杂纹身来记录这些计算公式,确实是携带方便又美观大方。难怪,当年梅超风夫妇也是千辛万苦地用着种方法保留了核时代高科技武 器九阴白骨爪的秘密。所以,就象欧洲人抄袭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样,美剧《越狱》严重抄袭《红拂夜奔》和《射雕英雄传》的原创思想!

好了,虽然查找公式的时候有伤风化,总比记载计算公式的秘笈上被人偷走,然后人家依据秘笈扩大再生产,反过来和自己竞争的好。但是,一旦社会动乱,男丁在战场上被打死,尸体又没几个能裹着马革回来,家族工匠的技术秘密就失传了。

于是中国人就要等那些闲云野鹤(兼没有版税)的古代科学家把这些公式再碰巧发明一遍。所以,中国的工匠始终是家庭作坊式,资本主义所需要的技术积累始终达不到,这一萌芽就萌了几百年,可见制度变迁之不易。

李约瑟的话有一定道理。

另一派的观点强调中国大一统的格局和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伴随中华帝国的统一和独尊儒术的意识形态的统一,异端邪说和奇技淫巧不能见容于正统,阻碍了现代科学理论方法的发展(钱文源)。

但是,林毅夫对以上两种观点都是有保留的。他认为15、16世纪的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是由于中国唐朝以后的人才选拔机制。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事实上中国重农抑商和正统意识形态对科学的阻碍并非那样绝对;而且在科学革命前夕的欧洲,政治环境并不比中国好 (Monter,1985),哥白尼、开普勒和伽利略等科学革命先驱需要冒生命的危险,与顽固不化的经院哲学家以及强大的教会势力作斗争。我个人认为科学 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原因不在于恶劣的政治环境抑制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而在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所提供的特殊激励机制,使得有天赋、充满好奇心的天才无 心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等,因而,对自然现象的发现仅能停留在依靠偶然观察的原始科学的阶段,不能发生质变为依靠数学和控制实验的现代科学。
《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对这一点,小说家二月河借他笔下人物伍次友一一道来,文学家和经济学家又一次取得了难得的“学界共识”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伍次友笑道:“咱们还是说功名。自古以来,选士之法,变了几变。由乡选制改为九品官人之法,由 九品官人法又改为今之科举制。在先古之时,士子尚可傲公卿,游列国,说诸侯,择主而从。自唐开科举,风气大变,尚空谈,轻实务,文风浮泛,士品也日下,既 无安民之志,又无治国之才,图虚名、求俸禄者日多。朝廷以此取士,欲求国富民强安能得哉!”

     伍次友端起何桂柱刚斟上的一杯热酒,越发红光满面,笑道:“便以士子入闱这事来说,就有七似。”

     龙儿听得有趣,也吃了一口酒问道:“哪'七似'呢?”伍次友扳着指头道:“宣城梅耦长先生曾对我讲,秀才入闱,初入时,赤足提篮,似丐;唱名入 闱,帘官喝骂,皂隶斥责,似囚;进了号房,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冻僵的蜜蜂;考完出场,神情恍惚,天地变色,似出笼之病鸟……”

     听到这里,明珠已笑出声来,他是过来人,自然深得其中况味。伍次友又扳下小指道:“归了下处等候消息,如坐针毡,梦不得安,似猴子被系于绳;一旦榜上无名,神色猝变,如丧考妣;事隔不久,气平技痒复又衔木营巢,似抱破卵之鸠,这便是七似了!”

     众人听得入神,先是觉得好笑,后来却又不知怎地笑不出来。半晌,魏东亭才笑道:“先生为此等人画像,真可谓是维妙维肖,入木三分!”龙儿也笑道:“听先生这番话,倒令人大失所望,从这'七似'里要寻出周公、伊尹来,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康熙大帝 七 求良师私访悦朋店 缚近侍大闹乾清门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
林毅夫详细统计了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所需要背诵的四书五经的字数,又反复试验要记忆这些东西所需的时间。他的结论是年青人创造力最强的大好时光基本上全部消耗殆尽,等到入了仕途,官本位熏陶,要他们去追求科学知识已经不可能了(《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

人老了,也就老实了,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697149唐朝(618-906)早期的科举考试,分别针对不同才能的人才,考以不同的科目,但很快考试的范围就缩小到以 “进士”科为主(Miyazaki,1976)。随后科举制度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考试的内容被限定在四书五经为最基本读物的儒家学说范围内。这使 得无数有天赋的人才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儒家经典的背诵、记忆和掌握文字表述的能力,因而无暇顾及和科举无关的其他知识,包括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有用的 技艺的学习。而且,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从地方官员到中央的各部尚书和宰相之间有众多的科层,那些有幸通过了科举考试而取得相应学位以及做官资格的 人,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按儒家理想的规范来行事才能获得晋升,因此,也无暇进行其他知识的探索,中国明代科学家的人数因而少得可怜。
《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所以,唐太宗见新进士缀进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上千年的这种人才选拔激励机制的教育下,中国知识分子不喜民主喜明主,已经是习惯成自然了。

尽管中国人口众多,但是制度制约了科学革命的发生,基础理论落后,人均试错数低,我国在15世纪后的衰落就是难以逆转的一种趋势。国家对知识分子,工匠,科学家,商人等等可能引发科学革命人群的保护激励机制上的缺陷,最终导致了老大帝国的衰退。

可是,我们在这里还有一个缺失的环节。

不要忘记了,我们的目的是说明创新不可能成为解决现在大学生就业和收入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些人会说,我们不要做科学基础理论创新嘛,让老美老英去搞基础科研。我们的年轻人可以作技术创新嘛,只是技术,实用技术。

下一帖,我们会回到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以案例研究的态度,看看最初革命性的实用技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11)双城记(上)
小瓦站在通往伯城的官道上,盯着前方那座突然冒出来的黑色巨城,他终于忍不住在寒冷的晨雾中长长地吐出了一口白气。

到了,这里就是我的归属。

一辆又一辆的双马驾辕的四轮车,拖着沉重的货物从小瓦身边风驰电掣般地驶过。巨大的车身联着飞快滚动的车轮,摇晃着撞击在高低不平的黑煤渣地面上,发出轰隆隆的巨响,混合在暴风骤雨一样的马蹄声和呼啸的皮鞭声中,一路向伯城冲去。

一百年来,每天都有数百辆这样的大车从北方黑森林方向运来无数的煤炭,矿石,木材,羊毛和皮革。这一切随着通往矿山的运河的开通,变得更加便利。

伯城就象一头突然从地底咆哮而出的巨兽,张开血盆大嘴,把这些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的东西一口吞下。木材,羊毛和皮革会运到沃索皮革街变成英格兰最好的家 具,布料,鞋帽手套和鞍具,给商家换来丰厚的利润。而煤炭和矿石会分散到兵器街上超过两百家铁匠铺里,在熟练的工匠手上迅速地变成刀剑枪炮,源源不断地运 往南方议会革命党的手里。


(英格兰铜匠工人)

还有一些好材料会运到珍宝巷和手工街变成珍宝首饰,马掌农器,纽扣玩具等奢侈玩物或生活用品,远销欧洲大陆,美洲新世界,甚至遥远的东方神秘古国—中国, 换来象运河水一样流淌的金币和银币。急剧扩张的城市和人口,使伯城迅速成为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至于离伯城不远的华威城,数百年来都在哀叹,为什 么不是我这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贵族城市,而是那个肮脏粗俗的乡巴佬城市最终得到了历史的青睐呢?

老伯鲁人会在酒吧狂醉后纵声歌唱:

       三十个人扒着个死人箱
       哟嚯嚯
       哟嚯嚯
       俺们的运河比威尼斯长
       哟嚯嚯
       哟嚯嚯
       朗姆酒一杯,
       兄弟你快来尝,快来尝
       哟嚯嚯
       哟嚯嚯

噢!圣乔治保佑英格兰,上帝保佑议会,圆颅党万岁!

这一切的一切就象一个热气腾腾,激情洋溢的火药桶,几百年来的积累和压抑,就等着一根燃烧的小火绳,然后就是嘭的一声炸毁整个旧世界,让王侯将相的时代结束,让平民百姓的时代开始!

全世界都屏住呼吸在等待,看哪一个幸运儿最终会摘取这顶桂冠!

而现在,正在伯城外绝望徘徊的小瓦,根本就不知道他那双满是老茧,而且几乎要冻僵的双手正抖抖缩缩地捏着那根关系到整个人类命运的时明时灭的小火绳。

他正处于人生最大的困境之中。

(忧伤的苏格兰风笛响起,背景是高地的崇山峻岭,阳光湖泊,以及自由奔跑的羚羊群。。。。。。)

小瓦的父亲老瓦是北部哥城最好的船匠之一。

他的母亲闺名叫Agnes Muirhead,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妇女。这在当时可不多见。不过,你一看到她的姓氏(Muirhead)就知道她是出身于哥城东北7英里处的那 个盛产工程师和教育家的大家族。这就不那么奇怪了,十八世纪的英国,在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兴阶层里,知识的传承已经开始打破了性别界限。

作为新兴阶层的一员,小瓦的父母在宗教上理所当然地属于苏格兰长老会(Presbyterians)。而在政治取向上,他们是苏格兰议会盟约派的中坚分子(Covenanters)。

这里有必要解释几句,苏格兰长老会是加尔文新教在苏格兰的一支。他们极力扩张新教的伦理精神,坚持从上帝的话语--圣经本身,而不是通过教会来理解上帝,并且认为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才是唯一的救赎。


(约翰.加尔文)

长老会信徒在政治上基本上都是属于苏格兰议会盟约派,他们支持和推动苏格兰议会和英格兰议会圆颅党结盟,共同反对英王查理一世的王权统治。不过,在查理一 世上了断头台后,苏格兰议会盟约派出于宗教的目的,拥立查理二世为苏格兰王。他们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在1650年的Dunbar战役中,盟约派最终败在前 盟友Oliver Cromwell之手,逐渐消亡。


(克伦威尔在Dunbar战役中大获全胜,以不到百人的伤亡,击毙苏格兰士兵3000余名并俘虏10000余名。在这10000名俘虏中的半数伤员被释放,另外一半中的3500人非正常死亡,剩余1400人被运往美洲殖民地为奴。)

小瓦的基础数学,工程,文学和历史知识基本上都是来源于他的母亲。所以,你说他是出身于追求自由民主的革命家庭,政治思想上是根红苗正也不为过。

小瓦18岁时,母亡父病家道中落,不得不到伦敦当了一年的学徒。不过,他真正得到严格的科学教育是在哥城大学。那时候,他已经从伦敦回到哥城,准备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开一家仪器修理店。

小瓦理想的大脑袋很快就碰到了南墙上。

哥城的铁锤行会拒绝了他的开店申请,理由是开修理店必须要有至少7年的学徒经验,他的资历不够。小瓦痛苦不堪,对个20岁不到还没有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到哪去找7年的学徒经验呢?

(12)双城记(中)
还好,在痛苦消沉了一年多以后,小瓦遇到他人生中的第一大贵人。

哥城大学的三位教授看他小伙子不错,担保让他在大学里开了一个小小的工作间。这一项慷慨的帮助不仅挽救了小瓦的创业计划,同时还带来了接受正规理论教育的机会。

三J教授之一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Joseph Black成为小瓦的终身的良师益友,物理学家John Anderson教授给了他最初接触蒸汽机的机会, 而另一位教授John Robison则是蒸汽汽车的先驱者之一。


(哥拉斯格大学,詹姆斯.瓦特和亚当.斯密的大学)

在开了四年小店后,Robison教授邀请小瓦参与他的蒸汽汽车的设计工作。这项工作太超前了,最后一无所获。不过小瓦借此机会大量阅读了关于蒸汽机的书 籍,并且在1763年自己27岁的时候,通过哥城三J教授中的John Anderson搞到了一台破损的Newcomen蒸汽机。

当时的蒸汽机由于始终解决不了蒸汽冷凝的问题,效率非常低下,几乎没有实用价值。小瓦在这台机器的基础上苦干了两年,终于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他把冷凝器和气缸分离开來,使得气缸温度可以持续维持在注入的蒸汽的溫度,並在此基础上很快建造了一個可以运转的模型。

尽管Black教授不断地资助可怜的小瓦,可是到了1765年小瓦快三十岁的时候,他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他已经结婚了,需要养家糊口,而他的蒸汽机还只是个在理论上非常有前途的创业计划!


(二氧化碳的发现者,哥拉斯格大学药学教授Joseph Black)

就在小瓦穷困欲死的时候,又是他的精神导师Black教授把他及时地介绍给了当时苏格兰大名鼎鼎的企业家和发明家John Roebuck。

说起这个Roebuck,可以说是小瓦人生中的第二位大贵人。从本质上说,Roebuck是小瓦的大师兄,因为他也是Black教授在哥城大学的学生。

他最有名的创举就是把硫酸的生产工业化,并通过垄断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可是,他最终的失败也根源于此。他不相信政治制度,也不相信议会的保护。这就表现在Roebuck只是通过传统工匠的手段,设置模仿壁垒来保护自己制造硫酸的技术,而没有去向议会申请专利。

很快,他制造硫酸的技术被别人破解。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走”的乡镇企业竞争原则,Roebuck被迫退出了恶性竞争,回到苏格兰开了一家非常有名的铁器加工厂(Carron Works)。


(19世纪拍摄的Carron Works工厂全景。Roebuck此时早已去世,而他的工厂19世纪成为欧洲最大的铁器工厂,并一直存在到1982年因资不抵债被瑞士FRANKE公司收购,享年223岁。事业是人身后长长的倒影。)

就在这时,Black教授把穷困潦倒的小瓦介绍过来。

Roebuck正在为自己的工厂取水的动力问题发愁,听说了小瓦的蒸汽机,非常感兴趣。

他象一个贪婪的奴隶主(或博士导师)一样在后面拼命地推动小瓦。1765年的9月, 在知道小瓦生病不能工作时,他还写信说:你能否象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或真正的生意人一样追求你的目标呢?

Roebuck又象一个精明的训鹰师一样,不见兔子不撒鹰。他一直没有给小瓦真正的经济资助,就让小瓦这么精神抖擞地穷着。

一直到1767年小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后,在旁边虎视眈眈的Roebuck终于冲将出来,拿出1000英镑购买了小瓦2/3的专利权。

这笔钱大概相当于现在11万英镑(人民币一百五十万)。这样,小瓦不仅还了旧债,可以支付申请专利和继续研究的费用,还可以给孩子们买点糖果布娃娃之类的。

三张出头的小瓦,觉得自己又活了。

(13)双城记(下)
Roebuck的投资解了小瓦的燃眉之急,但是严峻考验显然才刚刚开始。

首先,还是资金和专利权的问题。

Roebuck这个精明的苏格兰“奸商”是吃一堑长一智,特别强调他的1000英镑的投资是用来向国会申请专利权的。

结果,小瓦一打听才知道,英国当时一年全国能通过的专利权法案不到十例。每一例专利权法案都要在国会经过漫长的举证和辩论的过程,金钱上的耗费巨大。如果在国会中没有强有力的支持者,发明家的专利权即使通过了,独占技术的时效也会非常短。

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的历史发展过程。

知识产权是新兴资产阶级和垄断王权长期斗争的结果,是一种私有产权。

在1623年英国垄断法规(The Statute of Monoplies)以前,封建社会的“经营特权”(中国古代叫官山海,也是曹雪芹家的祖业) 是由君主个人或封建国家或代表君主的地方官所授予的。17世纪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多次钦赐发明者专利权。她的继位者詹姆斯一世在位时期,议会中新 兴的资产阶级代表开始一次又一次尝试以立法来取代由君主赐予特权的传统。

所以,1623年的英国垄断法规宣布了以往君主所授予的发明人的特权一律无效。一切权力归议会,重新来过!

18世纪初,英国议会在资产阶级革命后,进一步改善了它的专利制度。专利法中开始要求发明人必须充分地陈述其发明内容并予以公布,以此作为取得专利的“对 价”(Consideration)。这样,专利制度就以合同形式反映出来了。专利的取得成为一种订立合同的活动:发明人向公众公布他研制出的新产品或新 技术(专利说明书),以换取公众在一定时期内承认他对研制成果的专有权。这样发明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享有垄断利润,而新产品或新技术又可以在整个社会得到 普及和推广。

专利说明书的出现标志着具有现代特点的专利制度的最终形成。它对于打破君主对思想和经济利益的控制, 国家垄断对技术的封锁,科学情报的交流和传播,是具有革命性的一步。当然,专利制度真正在整个社会上起到鼓励发明的作用,其实是从小瓦成功后才开始的。

小瓦作为一个技术和制度的双重创新者,压力之大可想而知。Roebuck的1000英镑根本就不够用,所以等到他的专利权在1769年终于被国会通过的时候,小瓦兴高采烈地重新回到了穷光蛋的起点。

还好小瓦从1765年就开始兼职做运河测量员,微薄的收入对贴补家用不无小补。这个工作他前后干了8年,一直到他来到伯城时来运转。

第二个头大的事情,就是研究进展的缓慢和几乎不可能的商业化前景。

原理和技术的完备并不能保证出成果,出了成果不一定能商业化,商业化不一定能赚钱。

从一个好奇宝宝到一个成功的人,中间有多少风险要跳跃?

小瓦在哥城的8年,最大的困难是在活塞与气缸的加工制造工艺上。当時的工艺水准下的钢铁工人更像是铁匠而不是技师,所以制造的结果总是令人不满意。在这个 过程中,小瓦遇到了多次失败。由于他是一个心思细腻而又忧心忡忡的人,小瓦不擅长管理。有时候他有事出门,回来就看见工人们在肆无忌惮地偷懒。他经常会被 这种小事搞得手足无措,又会为意想不到的成本上升而担忧,更不愿意总是向那位精明的合伙人Roebuck开口要钱。

小瓦给他的一位朋友SMALL的信中写道:一个人把自己的所有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一件事情上是多么愚蠢。如果我自己有钱来弥补这些损失,我就不会这么害怕犯错误!但是,我不能让那些相信我的人失败。

小瓦在为荣誉而战。

最后一个困境就是最大的支持者Roebuck逐渐陷入了困境,对小瓦的帮助越来越小。

Roebuck购买小瓦的专利主要是为了自己工厂取水以及煤矿排水所用。现在小瓦的蒸汽机还没有实用价值,而他的煤矿却被水淹得一塌糊涂。另外,野心勃勃 的Roebuck在铁器厂和自己的煤矿还不太稳定的时候,又大举投资制造工业碱, 结果失败了。投资失败带来的财务困境使得Roebuck对小瓦的支持一天一天的减少。

后来,小瓦穷得揭不开锅,不得不厚着脸皮又向恩师BLACK教授求救。BLACK很快就寄了一笔款子来。可是,这笔钱用完后,他陷入了无助的科研危机和债务旋涡中。小瓦给他的朋友SMALL的信中写道:在一个人生命中的所有事情中,没有比企图发明些什么更愚蠢了。

1770年,在给同一位朋友的信中小瓦写到:今天我进入我人生的第三十五个年头了,我想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不会超过34便士。但是,我现在对我自己无能为力。

很快,Roebuck的财务危机也达到了顶峰。他玩了命地为自己的几个煤矿排水,可是它们最后还是被地下水灌满了。命运把这个一辈子都不服输的倔强苏格兰人交到他的债主手里。

Roebuck破产了!

小瓦好象听见,冥冥中有个声音在召唤:去伯城,去伯城,在那里,你会成为神!

小瓦,小瓦,
上西南,
高高的骏马,
足足的盘缠......

月亮社(上)

毫无疑问,哥城三J教授和企业家Roebuck是小瓦早期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人物。

不仅仅是在学术和金钱上的支持,他们独立探索真知,对事业锐意进取的精神一直在激励小瓦继续前进。1778年蒸汽机最终成功后,小瓦亲手设计并制做了一个 精巧的千分尺,作为礼物送给三J教授之一的John Anderson表示感谢。这个千分尺现在还保留在伯城HANDWORTH博物馆内。

Roebuck的财务危机最终导致了他在1773年宣布破产。后来,他躲在自己的农庄里潜伏15年后又东山再起,创立了苏格兰最大的陶瓷加工厂。不过,这些努力都无法阻止他退出历史舞台的脚步。

Roebuck是因为小瓦而在历史上存在的。

当波澜壮阔的大戏拉开它沉重的帷幕,千军万马从故纸堆里跃然而出,帝王将相如同戏子一样任人摆布。当我用自己卑微的话语来描述工业革命时代的英雄时,他们又何尝不在黑暗里对我这个异乡人微微一笑,转身而去。

Roebuck给人类留下的最大遗产是在1765年把小瓦介绍给了伯城的大佬马修.博尔顿。


(马修.博尔顿,伯明翰之父)

高瞻远瞩的博尔顿立刻意识到了小瓦所做工作的意义。但是他感到出手的时机还不成熟,因为Roebuck那头苏格兰老猎狗还死死地叼着自己骨头。博尔顿没有 使用巧取豪夺的手段(他并不是没有手段),而是在得知Roebuck急需现金的时候,慷慨地借给了他1200英镑周转(大概人民币200万元)。

性格决定命运,苏格兰老猎狗好大喜功的投资风格,在英格兰人博尔顿的眼里就是机会。

最后,Roebuck的破产不仅使他丧失了Carron钢铁厂的股份,而且包括他在小瓦1769年专利权中的2/3的权利。博尔顿再次慷慨地免除了 Roebuck的1200英镑的债务,顺利地取得了有决定意义的2/3的专利权。苏格兰人见到自己的风险投资居然还有20%的回报,千恩万谢地抱着头跑回 了自己的农庄,缩着脖子一躲就是15年。

借用一句David Beckham的话,小瓦象一块肉一样被卖到了伯城俱乐部。他的老板就是博尔顿。

就象所有的大牌明星出场之前,总要有人表演节目暖暖场,马修.博尔顿就这样踩着哥城三教授和Roebuck的肩膀,气度从容地走进了历史舞台。

博尔顿1728年出生于伯城,父亲是一位玩具制造商。21岁时,博尔顿成为父亲公司的生意合伙人。27岁时,他收购了专门制造辗压金属板的萨候尔工厂(Sarehole Mill)。

这个工厂是一段传奇,不仅仅是在科学研究方面,而且在文学方面。一百多年后,幼年的J.R.R.Tolkien家就住在萨候尔工厂不到300码的地方。他 后来把北部的黑国森林叫落日山脉,把黑漆漆的伯城叫魔多,而萨候尔工厂的水磨房就是双塔。这一切都被记录在一部叫指环王的大书里面。


(Sarehole Mill,萨候尔工厂的水磨房)

1756年博尔顿娶了自己的远房表妹,一个有著巨额财产的继承人玛丽·罗宾逊(Mary Robinson)为妻。玛丽死于1760年,一生未育。后来,博尔顿娶了妻子的妹妹安(南希)为妻,这个婚姻和当时的宗教法律是有冲突的,在当時被认为 是乱伦的婚姻。这里面的情感之真挚,细节曲折动人之处不亚于简.爱,让人回味无穷,却和我们的主题没什么关系了。

1759年在父亲死后不久,博尔顿和约翰·佛吉尔(John Fothergill)成为合伙人。并于1762年在伯城北部二英里处成立索和工厂(Soho Manufactory)。在这个工厂他们所从事的是制作金属艺术品,像金属钮扣、白铁矿钻石模仿物等等,这些东西在英国社会广受欢迎。soho也成为热 闹繁荣街区的代名词。


(Soho Manufactory, 1801)

除此之外,他们还和弗郞西斯·矣奇顿(Francis Egginton)合作,通过机械化的技術制作油画。弗郞西斯后来成为著名的染色玻璃和玻璃砖的制造者。在设计师罗伯特·亚当的鼓励下,博尔顿在1762年到1775年间也成功的成为出色优秀的艺术家。


(博尔顿soho厂所造的工艺品精美绝伦且成本低廉,行销全球)

不过,博尔顿创业和家庭的这些细节对我们的主题都不重要。

他最重要的一个背景是:他是伯城月亮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成员之一。1765年月亮社一成立,博尔顿就把小瓦引见给月亮社的主要成员。1775年,小瓦正式成为博尔顿的合伙人。他在月亮社中的地位也上升到了主要成员之一。

以博尔顿为首的月亮社才是小瓦最终成功的幕后推手。


(博尔顿,瓦特和默多克都是月亮社的重要成员。他们的金像现在还矗立在伯城博德街上。)

月亮社(中)

几句闲话

我这个系列帖子从个人财富到创新,从创新到民主制度,现在讲工业革命的案例研究。这是一个整体,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所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地步了。

对于这一点,我国的主要领导人都非常清楚。有河友认为胡温体制不如朱时代大刀阔斧,那是因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大刀阔斧没用,要用精致的柳叶刀的程度了。套 用康雍乾盛世的说法,现在是乾隆时期,纲崩纪坏,浮华奢靡,旧的搞运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能不能转化经济增长方式,走出王朝循环的老圈子,就 看这十几年的年青人尤其是受过教育的年青人的历史觉悟了。

这才是我写这些东西的主旨。摘几段温总理的话,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4748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5982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5982我过去也讲过尊严,我说我们靠什么赢得尊严?靠国家的发展、道德的力量、靠健全的民主法制、靠人的精神面貌。但是今天我觉得我讲得还不够,应该还加一条:就是用创新的精神来赢得尊严。

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前途、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用创新的精神。

中国人有创新精神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企业也可以成为同行业的领军人物。我希望我们的企业,尤其是研发人员要发扬创新精神。我们要创造一种给人 们以创新的自由环境,让人们善于发现问题,具有批判思维和创造的能力。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们民族最大的骄傲,也是我们的尊严!

摘自温家宝2008年7月20号上午在广东调研考察深圳康佳公司的讲话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5982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05982

今风细雨话经济(15)月亮社(中)

月亮社(The Lunar Society)是一个怎么样的反动会道门组织呢?

首先这是一个主要由英国平民企业家,发明家,自然科学家和文学家构成的非正式的晚餐俱乐部。戈林说, 一个英国人是白痴,两个英国人是一个俱乐部,三个英国人是一个帝国(《纽伦堡大审判》)。英国的民主制度就是建立在这些大大小小的俱乐部上的。

关于为何这个俱乐部在1775年(小瓦成为博尔顿合伙人)正式取名为月亮社,有两种流行的说法:

第一,这个社团最初是以研究月球为目的的。这个说法是我在博尔顿在SOHO的房子,也是月亮社主要聚会场所(现在是一个博物馆)的介绍牌上看见的,在里面也确实见到了不少研究天文的仪器。

不过,我对这个说法相当存疑,因为等会我介绍的月亮社主要成员中没有一位是真正的天文学家,反而是大企业家大发明家大政治家居多。后来,我的一位资深的研 究月亮社的朋友认为他已经解决了我的问题。他说,月亮社其实是这些人搞月亮女神崇拜的邪教组织。每当月圆之夜,他们就汇聚在这紫禁之巅,共同赞美与祈祷, 期待一剑袭来的天外飞仙。

所以,他总结道,这是郇山隐修会在英国的分支机构,而月亮很有可能是外星人的基地,否则你无法解释工业革命为何会在这里发生。这绝对不是地球人的智慧!

在我狐疑的眼光下,他非常镇定地把露出一角的DAN BROWN的"达芬奇密码"往包里掖了掖。

第二种说法就简单多了,月亮社在月圆之夜聚会是因为当时没路灯。以圆月照明,可以减少往返路上掉到沟里去的危险。

于是,大家都释然:差一点民主就没用了,哈哈。

总之,月亮社就是这么个供新兴资产阶级交流政治思想,切磋科学技术的组织。在1765-1813年之间,这个社团在伯城活动非常猖狂,对神权王权统治都是 莫大的威胁,也是世界瞩目的中心。我简单介绍一下她的主要成员,大家心里就有数了。博尔顿和瓦特就不介绍了,月亮社的精神领袖其实是这位:


(Erasmus Darwin,英国十八世纪外科医生,生理学家,自然哲学家,发明家和诗人,月亮社主要成员)

Erasmus Darwin是著名的Darwin-Wedgwood家族的鼻祖之一。这个大家族前后出现了至少10位英国皇家学院院士。其中最杰出的人物就是他的嫡孙Charles Darwin,《物种起源》的作者。


(Charles Darwin,7岁,1816)

Erasmus Darwin在Lichfield的房子和博尔顿的SOHO HOUSE一样都是月亮社的主要聚会场所。说到Erasmus Darwin就不得不说说他的老亲家Josiah Wedgwood,Darwin-Wedgwood家族的另一个鼻祖,也是月亮社的主要成员。


(Josiah Wedgwood,英国陶瓷工业创始人,月亮社主要成员。他的女儿Susannah嫁给了Erasmus的儿子Robert。这对夫妇有个叫Charles儿子,告诉我们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

Darwin-Wedgwood家族的另一个旁支就是高尔顿家族。而这个家族的鼻祖是大军火商Samuel "John" Galton,他也是月亮社的主要成员。他的住所Great Barr Hall也是月亮社的主要聚会地点。Darwin-Wedgwood家族,高尔顿家族还有相关的Anthony-Wedgewood-Benn家族是现在 英国执政党工党中最有影响的政治势力。所以,工党经常在伯城开年会,就是因为他们和工业革命,工人运动和工会有割不断的联系。


(Samuel "John" Galton,英国大军火商,月亮社主要成员。他的嫡孙Francis Galton是Charles Darwin的表弟,也是一名杰出的人类学家、优生学家、热带丛林探险家、地理学家、发明家、气象学家、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同时还是现代社会统计学的开 山鼻祖。)

好了,月亮社的三大巨头肯定把大家和我一样累得半死了。其他核心会员还有:


(James Keir,化学家,地质学家,企业家和发明家。Erasmus Darwin在爱丁堡大学的同学)


(Joseph Priestley,就是中文世界里的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极有名的氧气的发现者,在伯城和小瓦是齐名的。)

核心会员还有John Whitehurst(地质学家),William Withering(强心剂的发明者)等等,等等。

除了核心会员,月亮社的三青团外围分子和"不发达国家联络员"还包括:

Thomas Day (著名作家),Anna Seward (英国诗人,Lichfield的天鹅),John Smeaton(土木工程学之父),Joseph Wright(大画家),Benjamin Franklin(你没看错,就是那个美国国父和大发明家),Thomas Jefferson(你没看错,第三位美国总统和独立宣言的主要作者),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拉瓦锡,化学之父)等等.

所以,不要再相信哪些小茶壶,樱桃树之类的故事了。

这个世界没有偶然的成功。

小瓦能成事,是因为他努力了十几年,才在1765年后逐渐进入到这个圈子里面,和这些人一起喝咖啡。


月亮社(下)

一个年青人,从19岁开始忍耐贫穷寂寞和歧视,在一个领域里持续努力了十几年,又有幸得到了明师指点,自然而然就走到了科技的前沿。

但是,个人再努力也不一定会给他/她带来成功。就象我们前面所说的,个人收入先取决于社会分派工作的制度,其次才看个人的技术水平。

一个有效率的社会不仅能让大多数人安置在最合适的位置,而且可以提供激励机制让个人的人力资本累积的更快更好。

有效的社会分工可以促使劳动力变得不同(HETEROGENEOUS),每个人都成为自己领域的专家。社会成员相互之间难以替代,相互之间的威胁才是长期置信的。而在这个基础上,个人或社团或政党之间才有谈判的可能,通过民主的方式来表达社会不同偏好才有可能。

而无效的社会分工,会使劳动者没有激励去追求不同的人力资本,劳动力技术类型趋同(HOMOGENEOUS),相互之间可以轻松替代。言论的闭塞,新闻的 控制,技术的垄断使劳动者听命于王权或资本。因为被雇佣者其实和失业者技术上没什么区别。庞大的产业后备军的存在,是王权或资本对所有被雇佣者的可置信的 威胁。

所以,压抑创新的社会,资本雇佣劳动;创新为基础的社会,资本追逐天才!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瓦是群与时代的幸运儿。

1772年,马修.博尔顿通过一系列的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操作取得了小瓦1769年专利的2/3。三年后,小瓦成为马修.博尔顿的合伙人。按照英国的普通合伙人法,博尔顿和小瓦作为合伙人均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这就是著名的博尔顿-瓦特双子星体制。

这个体制运转的效率之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之大,恐怕只有后来的战后婴儿潮天才Gates-Allen双子星体制才可以媲美吧。


(二战后婴儿潮天才Gates-Allen双子星体制)

小瓦所面临的三大困境在马修.博尔顿以及背后月亮社的强有力支持下,一个一个的得到解决。

首先是创业者的资金瓶颈。

年青人创业最缺的就是钱。由于创业者的风险高,而可供抵押的资本品少,绝对不是金融借贷的好对象。

现在,很多所谓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其他条件还好说,想要银行借点信用贷款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听说你需要银行贷款,接待人员的脸色就不好看了。

这种CREDIT RATIONING的金融现象,其实就是著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下的小规模贷款问题 (Stiglitz and Weiss 1981)。

所以,创业者是借不到钱的。相反,不创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国家信用作保障,即使不需要钱,银行也拼命要借给他们。

小瓦在遇到风险投资家马修.博尔顿之前,一直就在这个问题上痛苦不堪。

马修.博尔顿的长处在于理财,他自己出身于传统手工业,从技术革新中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并且拥有旧体制下强大的个人信用。更为重要的是,博尔顿是一个拥有 旧手腕新思想的强人。作为一个杰出的工程师和企业家,他对技术和制度变迁的发展趋势极为敏锐,所以迅速地抓住了历史给他的机会。

博尔顿对小瓦在资金上的支持可以用舍己为人的大无畏精神来形容。

他不仅把他在SOHO Manufactory中所得的全部利润拿出来,还"厚颜无耻"地向所有他认识的人开始借钱。当然,这主要就包括月亮社诸位懂科学懂技术懂管理懂艺术的大佬们。

就象茅于轼创办的“龙水头村民互助基金”向一百名经济学家各借100元人民币作资本金一样,马修.博尔顿通过个人信用把月亮社牢牢地捆在自己和小瓦的战车上。

小瓦终于被巨大的新兴资本所拥抱,堕入从未有过的幸福之中。

第二,政治保护,也就是专利权。

小瓦1769年的专利权耗费了他几乎全部的原始投资,但是时效只有十年。这对于旷日持久的大技术创新几乎没有保护作用。因为在1775年时,小瓦的蒸汽机刚刚开始商业化,而他和博尔顿共有的专利权就快要到期了。

中关村盗版光盘的老大们笑眯眯地搓着双手,等待着新产品的出炉和专利权的到期。当然,专利权没到期也照样干!

博尔顿的铁腕在政治上起了作用。

1775年,博尔顿给新拍档小瓦的礼物就是,英国议会通过新法令授予瓦特蒸汽机三十年专利权。

按照英国判例法传统,博尔顿所推动的这项改革将自动适用于其他专利法案。于是,专利权法案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冒起。在1770年,全英国平均每年只提交和批准大概10份专利权申请案;而在到了1840年,英国议会平均每年批准500份专利权申请案。

专利权申请出现了规模经济,变得又便宜又快捷。这恐怕是博尔顿所始料未及的。


(世界上唯一以经济学家头像为标志的钞票,20英镑)

小瓦同时代的苏格兰老乡亚当.斯密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国富论》,第四卷第二章)。

最后,熟练的技术工人和技艺出众的助手。

小瓦终于找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工人。

博尔顿在他的SOHO Manufactory十几年如一日地培训出一批强大的Uruk-hai ORC大军。金钱,权势,热血的战士在呼唤传说中瓦特王的归来,圣战开始了!

  
(The Battle for Minas Tirith, Lord of Ring)

博尔顿是现代产业关系管理的先驱,他的长处正好可以弥补小瓦在商业管理上的巨大缺陷。

博尔顿不仅是最早的工业流水线的发明和运用者,而且是最早的工业流程设计专家。他为工人发明了很多便利的工具,并培训他们如何使用工具,这样可以减少工人们的工作强度。

他还是产业工人保险制度的发明者。在SOHO Manufactory的工人,其工资的1/60是由企业扣除作为保险金,在职工生病,工伤或退休时作为补偿。博尔顿还投入资金改善工作环境的安全,卫生,采光和通风条件,使得工人的工伤率极低。


(SOHO工厂的熟练技工,1840年)

最让人感动的地方是,博尔顿是当时极少数拒绝使用童工的企业家之一。你如果了解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下的血汗工厂是怎么回事,你就会了解在当时博尔顿作出以上改革多么了不起。

可以说,在博尔顿悉心培养下,SOHO Manufactory的熟练工人技术是世界上最好的。


(SOHO Manufactory生产的艺术品技艺精湛)

1776年,第一台瓦特蒸汽机被安装用于商业用途。它的工作效率大概是当时主流的Newcomen蒸汽机的5倍。博尔顿说:我们在这里制造的东西,全世界都会趋之若骛,那就是:力量。

  
"We make here what all the world wants - Power"

在随后的十年里,博尔顿和瓦特售出了超过500台这样的蒸汽机。他们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博尔顿和小瓦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1777年,月亮社另一个伟大的传奇又开始了。
太阳与行星(上)
最近忙着看电视,左手边是奥运,右手边是台湾综艺王牌大贱谍。看着,看着突然感觉到这其实是我这个系列就要讨论的话题:超级明星经济学。

超级明星经济学是Sherwin Rosen1981年在AER上一篇文章(“The Economics of Supersta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LXXI , 845–858)奠基的劳动力经济学分支。

他的主要发现是:以供给-需求分析为基础的传统分析方法,没有考虑到市场的规模,超级明星的存在和对市场的控制,所以根本解释不了财富日益分化的问题。



(ROSEN虽然明白超级明星的道理,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在苦熬了几十年后,他在2001年终于登上了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的宝座,却在同年去世,享年仅 62岁。一个刚成为太阳的的行星就这样陨落了。在经济学界,不在于你活得多好,在于你活得多长。荣耀归于MacDonald, G.M.)

就拿中国男子篮球来说,姚明是超级明星,而他前面的探路者巴特尔,王治至不是,他后面的模仿者易建联也不是。

姚明已经控制了中国和美国两个市场,他的稳定表现和先入优势,使他的超级明星地位在不断地自我强化。除非他自己要退出(这是市场所不允许的,比如乔丹), 其他人不可能取代他的市场地位。因为他是这个市场的开拓者创新者,也是长期竞争中的胜者,WINNER TAKES ALL。

我们都知道NBA市场上的超级明星是乔丹。他的退役导致美国NBA的市场价值下降了大概2000亿美元。

可是第二名是谁?没人知道,没人关心,或者大家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第二名。

在一个不确定性的社会里,第二名比第一名的收入相差太远,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却没有太大区别。

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不确定性飙升所导致的收入急剧向两极演化的情况。

在中国(乃至世界)这个庞大的自由市场上,只需要一个创新者成功就可以了,第二名到最后一名都是一样的LOSER。因为,一旦确认一种技术A优于另一种技术B,我们就只需要模仿或采用A就可以了,方法B以及所有劣于A的创新都没有意义了。

所以创新和成名都要乘早,因为年青时失败的成本低。

MacDonald, G.M(链接出处)在1988研究了年轻人在唱片,演艺,和金融等行业的职业选择。他发现在这些行业中的年青人的收入都远低于他们如果转行可以获得的收入。

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青人选择进入唱片,演艺,法律,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收入就远低于作一个上班族普通文员的收入(详见王牌大贱谍-演艺圈也有中低收入户链接出处)。

同时,在这些不确定性非常高的行业里,成功的超级明星的案例非常少,而成功的回报却非常高。比如说,有两种状态:

1)作为一个上班族普通文员的收入是30,000元一年(成功成为普通文员的可能性是100%)

2)成为超级明星的收入是30,000,000元一年(可能性0.1%),否则沦为死跑龙套的有一顿没一顿的在家等通告收入是20,000元一年(可能性99.9%)

前者的预期是30,000*100%=30,000
后者的预期是20,000*99.9%+30,000,000*0.1%=49, 998

后者的预期还是高于前者。所以无数的年青人参加这些高不确定性行业(超女之类的),甘愿在金字塔的底层承受低于行业外的收入,等待那个幸运的0.1%的机会。

还有经济学家这个行业,其实也是不确定性很高的。

十几年以前,象周其仁等人称自己是经济学家,写写随笔参加个商业活动,就可以娱乐大众了。现在互联网发达,获取信息快捷,一查就知道这些人实际上根本没有在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东西。

更重要的是那些真正在经济学圈子里有地位的人也看中了这块市场,比如说,大名鼎鼎的KRUGMAN和蒙代尔等在高层,郎咸平等在低层都要来分一勺羹。

几场大战,这些以前的超级明星招架不住就逐渐消失了。

要永远保持一哥一姐的地位,就要不断学习,在这些高风险行业中象老巴一样永远保持高水平的表现。

一旦失败,下面撑场面的小弟会跑,金字塔会倒掉,超级明星地位就会失去,这时候即使想激流勇退,恐怕也不可得了。

所以,千里烟波引Ashenfelter, Harmon和Oosterbeek(1999)在 Labour Economics上发表的A review of estimates of the schooling/earnings relationship, with tests for publication bias。(论文发表,西西河论坛以及很多事务中的眼球策略链接出处)讲得是同样的道理, 只有经过长时间考验的,象华仔一样的家伙,才是真正的超级明星。

其实,这就是生存之道。一个创新者出现了,他/她的结论在最高学术期刊发表后,就会有很多模仿者跟随者用不同的数据,不同的方法来验证这些结果,把原创的东西向前推进一小步,自己的文章不也就发表了吗。

怕就怕自己本来就是摹仿者,却一定要冒充是原创,活生生要开山立派建立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太阳就是太阳,行星就是行星。

行星要变成太阳,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

小瓦和他的伙伴们在两百年前就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会继续讲他们的故事。

太阳与行星(中)

1777年,小瓦是英伦三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瓦的故事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年青人历尽千辛万苦冲上九重天的传奇。一个传奇会带来更多传奇,更多传奇会带来一个神话时代。

就在这一年,一个23岁的年青人浑身带着苏格兰高地冰冷的空气,步行了300英里(大概480公里)来到了伯城。

他的名字叫威廉.默多克(William Murdoch),来自苏格兰中南部东艾尔郡(East Ayrshire)。就象小瓦娘家的背景一样,默多克家族盛产工程师和政治家,同时也是苏格兰长老会的中坚力量。值得一提的是,默多克家族其中一枝在19 世纪迁徙到澳洲,在那里开枝散叶大红大紫,就是现在的传媒巨擎Rupert Murdoch家族的祖先。


(威廉.默多克,一个大时代的悲剧人物)
闲话不叙,威廉.默多克来到伯城是希望瓦哥给他一份工作。但是依照瓦哥自己的想法,他是不会让这个会成为潜在竞争者的年青人留下来的。

超级巨星只需要一个就够了,双悬日月照乾坤乃不祥之兆。这个道理不但中国人懂,苏格兰人也懂。

可是,英格兰大佬马修.博尔顿却不这么想,他又看到了一个天才。

天才需要培养,马哥可以培养一个小瓦,也可以造就一个小默。

他见到双方气氛刁诡,就叉开话题说,嘿,小默你这个木帽子不错,怎么做的?

小默非常懂得接哏,就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怎么设计机床,怎么选料,钻孔,刨削,怎么折曲和打磨苏格兰木帽的。

工程师出身的马哥和瓦哥都感到很有趣,就把他留下来了。


(救了小默又害了小默的苏格兰木帽)

但是,瓦哥对小默的戒心始终没有消除。

因为,在来伯城之前,小默在技术工程上已经非常有名。

他在9岁时就和他的父亲John Murdoch一起设计了以手柄为动力的木马三轮车。二十岁时,他已经可以独立设计和修建桥梁。而小默来伯城的唯一目的是明摆的, 杨露蝉进陈家沟--偷拳,也就是学习蒸汽机的顶尖技术。

所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有这么一个天纵之才在身边,当然对刚刚才从底层爬上来的瓦哥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虽然碍于马哥的情面,不得不收留了小默,可是瓦哥立刻就把他派到基层去锻炼:为几百个矿井安装和修理抽水的蒸汽机。

这一下就把小默发配边疆达到了20多年之久,直到1798年才回到SOHO的总部就任总经理。1810年,小默才在瓦哥退休以后成为合伙人。虽然他最终也功成名就,但是后来者的劣势使小默饱经风霜。

小默在基层学得非常快,不久就成为了技术好手。他非常虚心,在基层矿井不仅向老师傅请教,还几乎一个礼拜一封信和瓦哥马哥探讨技术问题。一旦有什么好的想法,他也是第一个告诉瓦哥和马哥。出名要趁早,更要时刻聆听一哥的教导。

所以,在Wanlockhead矿山,小默安装第一个蒸汽机时就对瓦特蒸汽机的齿轮进行了重新设计,使得阀门可以自动运行。这个改进极大地提高了瓦特蒸汽机的赢利空间,以至于瓦哥在1779年就写信: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39135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快叫小默来,就他技术行,我们那些售后服务部的工程师都是帮罪犯!

马哥在1779年为了缓和瓦哥对小默难以压抑的妒忌心,专程写信道: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我想小默这孩子是个好苗子,你要对他多关怀多鼓励,多给他压担子。

博尔顿对小默的耐心和善意是有丰厚回报的。

瓦特的蒸汽机最初只能直线往复运动,所以只能用于矿山抽水排水。1777年,博尔顿要求瓦特开始研究如何将蒸汽机的直线往复运动转化为圆周运动,以便使得蒸汽机能為其他机器提供动力。

这项提高会使动力可以传导到各个方向,最终导向蒸汽机车和战列舰的诞生。

当时的解决方法是通过曲柄传动,但是该项专利所有人John Steed要求同時分享瓦特此前的分离冷凝器的专利,遭到瓦特断然拒绝。

1781年,小默发明了取名为“太阳与行星”(sun and planet gear)的曲柄齿轮传送系统。這一发明绕开了曲柄传动专利的限制,极大地扩展了蒸汽机的应用。


(连名字都取得这么意味深长)

瓦特很迅速地用自己的名义成功申请了专利,一点也没客气。瓦特的大名就是成功专利的代名词,就象PHD学生要发文章就得把导师的名字加上去一样。瓦特在给博尔顿的信中甚至有点无耻地说: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小默在我原有的计划和设计上重新提出并实现了这个圆周传动装置。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1784年,小默的一个朋友写信泄漏给瓦特:小默有蒸汽机车的设想。因为以前在哥城和三J教授的失败,瓦特断言小默不会成功。

而且,因为害怕失去小默这个熟练工人,他千方百计阻拦小默的发明。可是,在这一年,小默还是把蒸汽机车造出来了,并且一直提高这一设计企图商业化。

关键时刻出手的是小默的大恩人马哥。

大佬马修.博尔顿施展手腕,用瓦特的名义把蒸汽机车的专利权夺了过来。

马修.博尔顿对小默有知遇之恩,小默在这个问题上表现了对马哥人格魅力的绝对忠心,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

他放弃了自己对蒸汽机车的专利权,也导致这项发明在很久以后才由Richard Trevithick商业化。


(威廉.默多克的蒸汽机车)

这个Richard Trevithick是小默的邻居,以前只是天天围着小默的一个年青人. Trevithick在瓦哥和马哥死后,最终完成了蒸汽机车的全部设计,彪榜青史。

就在于这一段时间,马修.博尔顿帮助瓦特把所有和蒸汽机相关的(包括听说的)专利发明全部巧取豪夺过来,并且利用专利权法案和一些黑社会手段,干扰和破坏所有的在蒸汽机其他方向的尝试。

垄断地位带来巨大的财富,财富带来政治和学术的认可。马修.博尔顿和瓦特在以后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人物。1785年瓦特被接受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1814 年成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马修.博尔顿则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大红大紫,被誉为伯明翰之父。他们冰冷的眼光越过英吉利海峡,投向整个欧洲大陆,然后是遥远东 方的亚洲。他们光芒万丈的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小默的一生都生活在他们的阴影之下。

我们又何尝不是?

大时代的悲喜剧!

太阳与行星(下)

(新年新气象,学习老马丁的风帆系列,继续灌水。)

时间的巨轮缓慢地转到了1802年。

就象历史上无数次发生过的一样,或大或小的或明或暗的或者莫名其妙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在经过长时间地酝酿和相互作用后,突然开启了一个爆炸性的大时代。

然而,在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被推倒发生之前,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出人意料的平静:

在东方,乾隆盛世中的中国在享受王朝最后的荣光;日本的历史近两百年停留在幕府锁国时代,直到三十年后美国黑船的到来;印度莫卧儿王朝在将近50年前的普拉西战役后,已经完全停止了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抵抗,印度已经全面沦为英属殖民地。

东方安静了。

在西方,欧洲大陆的法国时代走向巅峰!


(Bonaparte at the Bridge of the Arcole, by Baron Antoine-Jean Gros, (ca. 1801), Louvre, Paris)

大革命的狂风暴雨在拿破仑.波拿巴的铁腕下终于平息下来,狂热的人群在法兰西雄狮地带领下迅速地建立了统一欧洲的万丈雄心。

德国那时还只是衰老的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地区,算不上一个独立的国家。坚韧不拔的日耳曼人要再等到十几年后拿破仑战争结束,才有机会正式走上历史舞台;

英格兰王国在吞并了苏格兰后,又和爱尔兰王国喜结连理, 开始了这段长达百年的不愉快的婚姻,也为日后的大英帝国扫平了卧榻之忧。可是,他们还是要等待那位大陆雄狮在莫斯科铩羽而回,才有扬帆出海征服世界的机会;

西班牙?意大利?忘记那些可怜的拉丁人吧,没有拿破仑.波拿巴他们会继续饱受外族的欺凌,看在同乡的分上,所以现在允许他们作法兰西的属国!

美利坚合众国?哦,你别逗了,那个乡下小表弟正在专心致志地搞那个什么什么福音教派的事情,又说要废除黑奴,还说也许有一天黑鬼也能当总统!天哪!上帝可 怜那些吃饱了饭没事的美国人!人笨不是错,笨到这种程度那一定是天生脑残了。他们不是眼红那块叫路易斯安那的地方吗,给他们给他们,每亩地法兰西只要三个 美分,就当是捐给疯人院了。善哉善哉!让疯子和他们的梦想一起飞翔吧!

西方也安静了。

就在这一年,马修.博尔顿和霍雷肖.纳尔逊在伯明翰SOHO区的豪宅中会面。

霍雷肖.纳尔逊是英国最伟大的海军将领。


(Vice Admiral Horatio Lord Nelson, by Lemuel Francis Abbott)

他1758年生于英格兰诺福克,9岁丧母,12岁从军,19岁取得海军中尉军衔(这是什么含义,参见老马丁的风帆系列),20岁成为军舰司令。

纳尔逊具有非凡的军事天才,他在战术创新上无人能敌,是英国海军史上最先摈弃当时盛行的线式战术并开创海上机动战的将领之一(线式战术和海上机动战在规避道德风险中的不同作用,还是参见老马丁的风帆系列)。

纳尔逊作战英勇无畏,能征善战,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命令旗舰率先攻入敌阵,而且为了激励将士士气,经常在甲板上直接指挥作战,因此多次身受重伤。纳尔逊 坚持甲板指挥,不仅仅是因为这是英国皇家海军在风帆时代的传统,更是作为军舰司令的职责(参见老马丁的风帆系列)。而实际上,这一点对纳尔逊尤为难得,因 为他本人在13岁开始做水手时,就知道自己有极为严重的晕船现象。可是,他还是成为最伟大的海军将领。他为了维护这个优秀的体制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 价,36岁时在卡尔维战斗中失去右眼;39岁时在圣克鲁斯战斗中失去右臂;一直到最后在特拉法加大海战中被法国狙击手重伤致死。

优秀的制度其实就是优秀的人。

1802年,霍雷肖.纳尔逊将军刚刚被任命为皇家海军英吉利海峡分舰队司令,就携终身爱侣爱玛.汉密尔顿夫人到伯明翰拜会马修.博尔顿。这时候工业革命双子星的光辉已经一天天的暗淡下去,而他们给整个世界带来的震撼却一天天的加强。

马修.博尔顿和詹姆斯.瓦特都已经光荣退休,把事业留给了他们的下一代和继承人小默去处理。老瓦如同闲云野鹤一样到处旅行,偶尔也发明点什么。而年长的马 哥已经是缠绵病榻良久了,这位伯明翰之父连伯明翰市民为纳尔逊这位民族英雄召开了盛大的聚会都无法参加。所以,当维护英伦三岛和平的纳尔逊将军亲自登门拜 访时,马哥几乎高兴地从病榻上蹦了起来。

如果说博尔顿和瓦特是大英帝国的行星,纳尔逊就是这个帝国的太阳!

月亮社大佬博尔顿和大英帝国军神纳尔逊秘密会晤的详细内容在历史上几乎已经不可考。但是,根据事后的猜测可能和美国人Robert Fulton有关。


(Robert Fulton)

因为当时Fulton已经成功地发明了蒸汽船,并且很可能会把他的发明转化到军事上去形成世界上第一艘战列舰。Fulton使用的完全都是博尔顿和瓦特蒸汽机的技术,而博尔顿拿他还没办法,因为博尔顿和瓦特蒸汽机的技术专利在1800年刚好到期了!

更为令博尔顿担忧的是,即将成为法国皇帝的拿破仑.波拿巴在两年前就已经正式任命Fulton为法国新型军舰Nautilus的设计师。如果Fulton成功了,那将是英国人的噩梦,因为所谓的Nautilus就是现在的......潜水艇。


(英国的噩梦与法国的光荣, 想象中的南安普敦登陆.)

亲爱的霍雷肖,就美国那些乡巴佬和法国那些二大妈穿一条裤子的德行,你认为他们不会勾打连环阴我们一道吗?

你能想象一大批这样的潜水艇满载着红色大虾米一样的翘屁股法军,避开您的皇家海军英吉利海峡分舰队,突然出现在南安普敦吗?

当他们象潮水一样地登陆,整个英格兰就要崩溃,因为在岛上我们除了胖胖的英国姑娘和我这样的干巴老头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你想让女王陛下重新披挂上阵,和法军决一死战吗?

亲爱的霍雷肖,作为女王陛下最器重的骑士,你会让这可怕的事情发生吗?

FOR THE GOD'S SAKE!TELL ME!TELL ME!

不会的,亲爱的马特,你所描述的这一切都不会发生,我向你保证, 纳尔逊微笑地说,在战争中取决定性因素的不是机器,是人。



关于长弓手的补充资料。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4609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 http://www.ccthere.com/thread/2003457从来还不知道长弓手对英国有这种重要的作用。请问能不能推荐关于长弓手和英国资产阶级关系的书来看看? http://www.ccthere.com/thread/1716111
河里的顾剑(链接出处),还有以前的史鉴(链接出处)都是欧洲史的大拿,你可以问问他们。

我自己算不上是史学研究者,只是对英国长弓手非常感兴趣,所以收集了一点资料。

关于长弓手,税收和民主,我最喜欢的是北卡Rosemary L. Hopcroft的文章, very interesting.

Maintaining the Balance of Power: Taxation and Democracy in England and France, 1340-1688,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 42, No. 1, (Spring, 1999), pp. 69-95

还有一本超级老书不知道你能不能找到:Longbow: A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1976)。作者是Robert Hardy,就是我引文中所说的英国学者哈代。这是我最喜欢的英国人之一,就多说几句。

Robert Hardy,牛津大学Magdalen学院英国文学高才生。

他的本职工作其实是一个演员(不是周星星!),而且是一个莎士比亚剧的演员(所以不是盖的!)。由于Hardy在5060年代要出演Agincourt战役中的亨利五世,就开始做点研究工作,做着做着就成了研究英国长弓的顶级专家。

60年代Hardy给英国最有名的长弓手侠盗罗宾汉做故事录音带(相当于我们的评书),被认为是长弓手的罗宾汉精神的最佳诠释者。

80年代Hardy因为出演前首相丘吉尔而获得BAFTA大奖,同年授勋CBE。

他关于长弓手的作品还有一部叫The Great Warbow,不过我没有看过,可能跟我们的话题关系不大。关于长弓的书到英国AMAZON上还有一些,不过我都没看过,应该看过HARDY就可以了(链接出处)。

贴他一张近照


(Robert Hardy,英国著名演员,长弓研究专家)

是不是看着有点眼熟?

你猜对了!他就是Harry Potter中固执己见的魔法部长Cornelius Fudge!呵呵,世界真小。

不过,如果你喜欢关于欧洲经济史的专业学术文章,看上面这些东西就不行了。Stephen Broadberry教授的文章是世界一流的(链接出处)。

用以前余英时的话说:不懂英法德,不谈文史哲!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