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新闻获奖启示:输了起点后怎样赢在终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9:45:40

迟发新闻获奖启示:输了起点后怎样赢在终点

 张健

2009年03月16日 


  众所周知,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主要的条件有两个,即真实性和时效性。因此,在确保新闻真实的前提下,追求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首发新闻,早已成了众多媒体间新闻竞争的利器,也成为广大新闻从业者孜孜以求的信条和受众选择、评价媒体的重要标准之一。

  既然是首发新闻,就决定了它的稀缺或唯一。但是,在失去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如何化被动为主动,着力挖掘新闻事实背后所蕴藏的意义,进而把新闻做活做深做透,使迟发新闻绝地重生,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分析《温州日报》3篇迟发新闻的采写经过,以求有所启示。

  这3篇新闻报道分别是2005年的《中原热血洒瓯越——记舍身救人的外来务工者李学生》、2006年的《谁伸援手救救小夜鹭》和2007年的《温州少女,千里献上救命血》。3篇报道见报时间都是比同城和省内的媒体迟了一天,但由于在选题上注重挖掘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在策划写作上力求创新,后续报道紧锣密鼓做深做透,因而引起强烈反响,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最终后来居上分别获得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和二等奖。

  报道简要回顾

  2005年2月20日下午,河南商丘籍在温务工青年李学生,为抢救穿越铁轨的两名儿童,不幸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同城的报纸次日即作了报道,而《温州日报》却因没有及时掌握信息而迟报了一天。但由于没有把它作为一般的社会新闻处理,而是深挖这一事件所蕴藏的内涵和新闻价值,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它做成了一个重大题材的典型人物报道,使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英雄凸现在受众之中。整个事件报道共发稿80多篇,时间跨度达半年之久,并通过浙江、河南及全国媒体的广泛传播,使李学生的精神感动了神州大地,报道获得了当年度的浙江省好新闻一等奖。

  2006年7月1日,永嘉县杨家山村的高山上,600多只刚出生的小夜鹭被盗猎者带离了“母亲”的怀抱,杨家山村的村民们连夜蹲守,拦下了盗猎者,救下了小夜鹭,也是同城报纸抢先作了报道。第二天,温州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信息:获救的小夜鹭放归大自然后得不到成鸟相认喂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于是便从拯救这600多只小夜鹭的生命入手,共发稿20多篇,成功拯救了数百只小夜鹭的生命,报道的外延也从杨家山村民到环保志愿者,到政府职能部门,最后扩大到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使系列报道最终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爱心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获得了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

  2007年9月14日,中国美术学院学生、温州女孩毛陈冰在稀有血型拥有者的QQ群里看到一条紧急求救信息,只身赶往偏远的贵州黎平县,为病危的侗族产妇杨昌花献出240毫升稀有的AB型RH阴性血,省城的一家报纸率先作了报道。在跟进报道的20多天时间里,《温州日报》从平凡的美丽所蕴含的人性的美丽入手,层层推进,共采写消息、通讯、言论32篇,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国内网友讨论的一个热点,报道获浙江省好新闻二等奖。

  几点启示

  分析总结上述三组迟发报道后来居上的成功之处,其主要共同点在于选题深、策划新、采写活。

  1.选题深,在同质化竞争中寻找独家新闻

  新闻事实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需要用一根红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而这根“红线”, 首先取决于对新闻题材的判断,就是要结合新闻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大背景,打破常规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着力寻找最能体现新闻事实本质意义的独特选题,揭示新闻事实背后比较新鲜、深刻的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传播效果。因此,深度挖掘新闻事实背后的价值观,把握好“度”引导社会舆论显得尤为重要。

  从新闻事实的表象上看,这3篇报道的题材都是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新闻,读者不仅需要传播者提供可“读”的新闻,更需要经过“解读”的新闻。所以,作为地方党报必须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跳出一般社会新闻的藩篱,从政治家办报的高度,把握时代脉搏,大力弘扬主旋律,坚持党报作为社会建设性力量的功能定位,做主流社会新闻,把百姓口头舆论场和党、政府的舆论场“对接”,通过议程设置和新闻选择使社会新闻主流化、正面化,引领社会舆论、引导社会生活。

  比如,作为一个突发事件,在李学生身上是否蕴涵着尚未挖掘出的更深的新闻价值?他舍生取义的行为应该有一定的思想背景。如果温州260多万外来民工都能像李学生这样,无疑会促进温州正在开展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如果外来民工都能像李学生这样热爱和主动融入第二故乡,无疑会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基于这样的判断,推出这个重大民工题材的报道,树立李学生这个外来务工者的民工典型,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2.策划新,突出人文关怀使报道变被动为主动

  一个好的报道选题或创意,既来自于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础上的遴选优化,同时也依托于报道观念的更新和载体的创新。因此,如何为确定的选题寻找最佳的报道方案,求得最好的社会效果,策划是否出新是个重要条件。它需要策划者周密的思索和尽可能详尽的谋划,既要置身于读者的角度来一次换位思考,比如读者会不会关注,与读者的关系大不大,读者是不是爱看,读者能不能受感染,还要对未来新闻事实发展态势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有科学依据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体报道计划和具体实施细案。

  在李学生的典型报道中,就有一个主动参与突出人文关怀使报道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由于李学生生前家境十分贫寒,留下老父幼女没有经济来源,温州日报马上发出募捐倡议书,开通爱心募捐热线,短短几天,就收到读者捐赠的爱心款4.8万元。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温州人民给李学生家属的捐款总计达到30万元。我们与李学生家乡的媒体及当地宣传部门联系,以期得到其家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为李学生争取一个荣誉称号,以利于其老父幼女今后生活问题的解决;记者还参与到李学生后事的善后处理工作中,协同李学生生前所在企业的老板及李学生的家人,一起策划他的遗体告别仪式;温州日报还居中牵线,为李学生女儿找到了愿意免费接收她就读的温州市区的水心二小寄宿班。通过新闻策划主动介入,推动新闻事件的进程,深化新闻的内涵,使英雄人物更具人性美的感染力。

  《谁伸援手救救小夜鹭》,从发动社会各界救鸟入手,进而邀请市动物园鸟类专家、环保志愿者与记者一起上山给鸟看病。在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后,通过深度挖掘采写了一系列后续报道,比如《我真的不该伤害它们》,以盗猎者内心的忏悔来警示人们;《让更多人来保护大自然》发出号召爱护大自然;《杨家山,人鸟和谐曲》深层次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我要飞了,飞得很高》生动再现了首批长大的夜鹭放飞情景;记者还连同温州民间环保组织“绿眼睛”、市林业局、环保局共同发起成立“温州市野生动物与生态环境志愿队”,从而使报道从一个偶发的盗猎事件扩大到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使“拯救小夜鹭”的系列报道最终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爱心活动,较好地体现了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

  3.采写活,注重细节还原现场实现柳暗花明

  一个好的报道创意的成功,需要深入扎实的采访,独具匠心的编排来体现。它不仅要求运用实践能力和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及时地发现、甄别和获取客观存在的新闻信息资源,而且还要根据受众需要和媒介自身的定位、功能和特点,循着事物发生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个性化的角度和方法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内涵,从而赋予新闻信息更明确的针对性和更高的价值,做到把新闻激活做足,把事件挖深扩大,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

  在李学生事迹报道中,为了能挖掘李学生生前更多的细节,特派记者赶赴河南省商丘采访李学生的家乡人。在李学生的家乡,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起李学生生前为乡亲们所做的事,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从而使报道李学生的长篇通讯更加有血有肉,彰显英雄人物的人格魅力。使报道在同城媒体中高出一筹,也保证了党报的权威性。毛陈冰是一位性格内敛,行事低调,对媒体抱有戒心的女大学生,不少媒体在采访中都碰了钉子。而温州日报在这组报道上获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记者深入、细致的采访作风赢得了采访对象的认同和信任,获得了许多独家、感人的细节。

  救助小夜鹭报道中,记者驱车3个多小时,再爬1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到杨家山村采访。正是在现场,记者才发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从盗猎者手中救下的小夜鹭放归大自然后得不到成鸟相认,没有水没有食物,面临生存危机。这一发现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报道模式,提出了被救的小夜鹭该怎样生存这个引人关注的话题。此后,从炎炎夏日到年末寒冬,记者六上杨家山,与环保志愿者一起,为小夜鹭的生存呐喊,以情感“武装”报道,以细节打动人心,运用优美、真实、感人的文字,从夜鹭、盗猎者、志愿者、村民、有关执法管理部门等多角度出发,将报道一次次推向高潮,取得很好的社会效应,使这场小鸟救治行动演变成为一个爱心赛场。

  (作者系温州日报编委、采访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网—《 新闻战线 》(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