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之:驳《就业难题源于大学“产能过剩”》—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10:04
王顺之:驳《就业难题源于大学“产能过剩”》
标签:大学生就业
● 王顺之
今日,沈彬的一篇《就业难题源于大学“产能过剩”》的文章传遍网上,他在文章中列举了“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等问题,因此他提出“减少大学的‘产能’,是保就业的一个重要方法,”得出的结论就是“大学需要减招,需要“压锭”。对于这种方向性错误的观点,本来不值得一驳,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不止他一个人,因此觉得很有必要说几句。 ( http://www.tecn.cn )
“教学质量严重下降”是因为大学扩招之后,相应教学管理水平没有跟上的缘故,是扩招之后如何管理的问题,要做的是尽快提高大学的民主管理水平,而不是简单懒惰的倒退回到过去的状态。至于“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熟知国情的人都知道,这是社会风气的问题,和扩招没有任何关系。 ( http://www.tecn.cn )
至于“是保就业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更加谬误,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便大学不扩招,这些大学生不上大学也不会从社会上消失,同样需要就业,只不过他们已经成了“农民工”,更加难以找工作。作者列举“1990年代中国棉纺织行业曾出现过产能过剩,利润下降情况,通过收缩产能,1997年起三年内淘汰1000万锭棉纺锭,使整个行业获得了健康发展的动力。”因此,作者提出:既然就业难源于大学“产能过剩”,那就“压锭”!的确,剥夺了一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可能会增加另一些受了高等教育人的工作机会。然而,人毕竟不是“棉纺锭”,学习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受教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高校扩招给了农村孩子、特别是困难群体子女更多上学机会,使知识改变他们命运的愿望得以实现,现在如果要减招,是一种社会进步还是倒退?! ( http://www.tecn.cn )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让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上大学,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根本。从大学生绝对数来说,我国很多,而相对比例,则远低于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美国著名学者、高等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在总结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精英—大众化—普及”三个发展阶段理论。“第一,英才教育阶段,即高等院校仅能容约15%以内的适龄青年。第二,大众化教育阶段,即高校能容约15%到50%的适龄青年。第三,普及阶段,即高校能容纳约50%以上的适龄青年”。因此,现在中国的大学不是应该减招,更应该扩招,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来拉动内需,用巨额的外汇储备来为中国培养更多人才。 ( http://www.tecn.cn )
这些年来,有同样思想方法的人有很多,共同之处就是“遇到创新事物产生的问题,不是深入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简单的加以否定,开历史倒车”。创新就意味着不完善,不能因为这种不完善就否定创新。如果可以肯定我们的大学扩招的方向是对的,那么就没有任何退回来的理由! ( http://www.tecn.cn )
本文责编:frank
附:
就业难题源于大学“产能过剩”
沈彬 刊发时间:2009-03-02 11:55:20 光明网-光明观察
[字体:大中小]
作者:沈彬
近日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在《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中说:近十年的高等教育“大跃进”需要一个“整顿”期,到2007年,中国大学在校生已达2700万,世界第一;授予博士学位的大学有365所,而美国只有253所。这种“繁荣”伴
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如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研究生泡沫化,学风浮夸和学术造假……他提出废除自学考试、砍掉一半大学的博士授予资格、让成人教育回归职业教育等十条意见。(见南方网2月27日)中国大学的确需要一个调整期,或者叫大学的“压锭”,减少大学的“产能”,是保就业的一个重要方法。
中国大学教育水平本身没有“质的飞跃”,倒是有了“量的爆发”,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日有媒体报道,教育部为解决高校生就业难,拟在应届生中招收MBA,虽然教育部予以否认,但华东理工大学、复旦、交大等高校仍会招收应届生。从“期货”角度看,这绝对是“看跌”信号,意味已经颁出的MBA学位正在缩水,正如大学毕业证正在缩水。
最近这种“良方”还真不少,地方两会期间,就有人建议设立了“学士后”来缓解就业压力,遭到网友无情的揶揄:学士找不到工作,可以读硕士;硕士再找不到,可以读博士;博士再找不到,可以读博士后;之后还可以读“壮士”、“圣斗士”……直到“烈士”,那时就没有就业问题了。
从宏观上说,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性过剩”,即大学“生产”的毕业生“供过于求”,这不是大学生调整求职心态、专业接轨职业、取消户籍限制等微观层面可以扭转的。有人或许会说,中国整体而言教育水平还是落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还是很低的,所以应坚持“扩招”。且不提近年高教的“普及化”兑了多少水分,客观现实是,正如几年前郎咸平就提出的,中国产业形态落后,跟美国无法比,一下子根本无法吸收如此多的大学生。
有些专家想当然地认为,高学历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然而大学扩招目的就是,为了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结果呢?原本是中学生就业难,变成大学生就业难!用几千万的大学毕业生的青春诠释了“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现在如果再扩招MBA、博士,乃至“圣斗士”、“烈士”,无非就是“缓解”矛盾,或者说把矛盾的爆发往后拖而已,到时“圣斗士”对自己的职业期望会进一步提高,更没有足够的岗位提供,所以这会让问题更难解决!
“高攀学历”不成,那么“低就”呢?《新华每日电讯》17日刊载《大学生如何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一文,称大学生不要一毕业就想当白领,要从基层做起,当一线普通工人,只要“不挑不拣”就有工作岗位。首先大学生付出很大的教育成本,他们理所当然觉得自己有一份优于未受大学教育者的工作;其次,如果大学生去从事根本不需要大学教育就可以胜任的“普通工人”的职位,那是去抢了中专生,乃至农民工的工作机会。
既然就业难源于大学“产能过剩”,那就“压锭”! 1990年代中国棉纺织行业曾出现过产能过剩,利润下降情况,通过收缩产能,1997年起三年内淘汰1000万锭棉纺锭,使整个行业获得了健康发展的动力。如果大学“压锭”,像刘先生建议的取消自学考试,砍掉博士点、在职研究生,甚至大学直接“减少招生”,不仅减轻今后的大学毕业生压力,而且人力资源市场将形成供应紧张预期,是对现在大学生的“利好”。另一方面,近年大学盲目扩张,就是依靠扩大招生来填补资金缺口,如不及时踩刹车,一旦资金链断裂,后果严重。
大学教育,不是比人头多,楼房大;大学需要减招,需要“压锭”。
王顺之:驳《就业难题源于大学“产能过剩”》—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王顺之:驳《就业难题源于大学“产能过剩”》 郭宇宽:流动性过剩是表象,社会安全感不足是症结———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林达:面对历史的难题———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林达:西班牙 面对历史的难题———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张鸣:研究生教育不是就业的筐———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张鸣:“上山下乡”解决不了大学生就业———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杨支柱:中国大学病象———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陶东风:中国大学病象———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李新宇:大学教育的三大缺失———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李新宇:大学教育缺少什么?———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王波:燕园里曾经有所大学叫燕大———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秋风:如何解决干部提拔的信息难题———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丁学良:大学生就业,要分开急性病和慢性病———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陈行之:谎言之为社会结果———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阮炜:大学官僚化:比学术腐败更严重的腐败———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阮炜:大学官僚化:比学术腐败更严重的腐败———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郑克中:揭开价值之谜(一)———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胡适:东西文化之比较———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章诒和:历史学家翦伯赞之死———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王建:论中国“和平崛起”之可能———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闲言:“大国崛起”之忧思———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靖国神社之“结”———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 徐培培:汪精卫的汉奸之路———天益:学习型社会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