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博导教给我的写作“杀手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0:07:01
以前博导教给我的写作“杀手锏”
★ ★ ★ ★ ★ ★ ★ ★ ★ ★ ★ ★ ★ ★ ★ ★
nxssw(金币+6,VIP+0):欢迎你的原创作品,感谢你的交流 2-22 13:15
zouzhq(金币+10,VIP+0):该帖达到精华一级标准,追加奖励10个金币! 2-23 09:37


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烂糊文章,每天都有无数文章被印出来。可是,当我读到那些学术论文,发现没有什么美感,就是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能够被国际杂志接收发表的文章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没有发表的草稿了。

我刚到美国读博士的时候,对导师Francisco Zaera说我擅长写论文。可是我把第一篇稿件交给他时,他看了稿件说我的问题是按照做实验的顺序机械地描述实验。也就是说,当时我用红外光谱研究了不同气体对手性改性剂在白金表面吸附的影响,我就把文章分为几个小部分:氢气的影响、氮气的影响、空气的影响、一氧化碳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影响。在每一个小部分,我都描述说在这张图中,我们看到这个峰在什么位置,那个峰在什么位置。

这种写文章的方法很常见。很多国内研究生写文章都是这么写的:“什么什么的影响”。这种写法其实是被做实验的套路所限定的:很多研究生合成了东西给不同的技术员测试,有的技术员做了电子显微镜,有的技术员做了红外光谱,有的技术员做了热重分析,然后研究生就把不同的图谱收集起来,说:电子显微镜显示了什么,红外光谱显示了什么,热重分析显示了什么。

但是2002年当我这么写以后,导师Francisco Zaera说我不能这么写,也就是说不能机械地“报数据”。如果只是机械地“看图说话”,那只是三流的写作手法。并不是说把文章随便写一下就能投稿的。

“杀手锏”就是先不要急着描述实验数据。首先要把现有数据汇总后分析:在这篇文章里面,我要说什么?表达什么观点?主要结论是什么?有哪几点希望读者在读了文章以后能够记住?然后在写文章的时候围绕着观点写文章。

现在很多研究生都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为了测试而测试。但是其实任何一个实验都是应该有目的的。好比说做红外光谱之前,首先要问自己:我做这个红外光谱是为了得到什么信息?我要看什么?我用其它仪器(如拉曼光谱)能否得到同样的信息?哪种测试方法更加快捷?哪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准确,更能说明问题?既然有针对性的某种测试手段已经能说明你想说明的问题,那么为什么还要遍地撒网、全面开花?

做实验不能象撒胡椒粉一样,用十几种表征方法同步表征几十个样品。同理,写文章的时候不能机械地说研究了什么什么的影响,堆砌数据。好的文章有逻辑思路,有“故事”。要研究什么东西,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东西,为了研究这个东西采取了什么手段,为什么用这个手段,当初始结果不好时采取了什么改进方法,这些东西都在文章里交待得很清楚。

写得特别好的文章里面有种无形的“气功”,读起来目的明确,有条有理,逻辑清楚,通俗易懂,多用描述性的语言,有作者自己的实验思路、分析判断和对数据的客观分析,有宽厚的学术底蕴,有正确的上下文,能说出别人不能说出的东西。“有宽厚的学术底蕴,有正确的上下文,能说出别人不能说出的东西”指的是阅历非常宽广,不但知道自己小课题的文献,还能通晓一级学科其它方向的文献,以至于看自己数据的时候能够高屋建瓴、触类旁通,找到和其它方向结果的类同,并把这些类同点出来。这才是真正对学术的负责精神。我可以说大多数一般的学术论文缺乏的就是这些无形的“气功”。

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非常难。很多抽象的东西很难领悟。博导对我的师弟也传授了一样的“杀手锏”,以至于他在毕业前终于学会了:http://zhenmafudan.ycool.com/post.2964635.html。我跟Francisco Zaera学了五年还没有完全学会,我是在做博士后期间读了很多书并且继续实践写了十多篇文章才领悟的。最近我这种“杀手锏”成功得运用到一篇第二作者文章中去,一举命中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这篇文章的写作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以下我推荐三篇使用了“杀手锏”的导师的文章。这些文章发表在一流的杂志:德国应用化学会志、美国自然科学院院报和自然-材料学。除了科学内容好以外,文章的写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写作水平一般的美国教授来写这些文章的话,发表的杂志至少降一到两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