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夕阳下的索面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29:52

风雨夕阳下的索面巷

这条小巷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那么亲切那么温馨,冬夜的寒风刺骨,我却躲在黛瓦粉墙的屋檐下,等待一盏明亮的灯光出现,小担敲着清脆的竹梆,挑头上冒着袅袅的热气,悦耳动听的叫卖声在深深的小巷中,荡起阵阵诱人的涟漪。许多人家打开厚重的钉有铜环的黑漆大门,手捧雪白的瓷碗,争买热气腾腾的馄饨。

 曾记得,春暖花开的季节,这条小巷弥漫着令人心醉的花香,高高的马头墙关不住满园的春色,三二枝修长婀娜的桃花,小鸟依人似的顺着花窗的木格探出粉红的笑脸,一派春意盎然的模样。特别是炎热的多雨季节,清爽干净的条石路面,响起嘎嘎的木屐声,许多妙龄少女,撑起五颜六色的绸伞,在哗哗的雨中象绽开的荷花,一朵接着一朵,真令人赞叹不已。

说起这条小巷,它的历史与深深的巷道一样漫长。早在明代徽州大作家汪道昆的《芜湖县城碑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裁小横街西,留居室完美者百家”;到了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芜湖县志》中,就有这条小巷的大名。当时,这里居住着一些靠手工做面的商贩,他们发迹后便盖起深宅大院的住房。可以说,这条巷子全是庭院深深的徽式建筑,深有三至四进,每进均有“四水归堂”的天井,条石上摆着四季不谢的盆景、假山,隔间全为散发出清香的杉木制成,高大的木格屏风档住人们的视线,留下无限想像的空间。屏风后又有盘空架设的走马楼,不时闪现数位鬓环轻摇、腰带飘逸的小姐身影……

1911年,芜湖一场暴雨引发洪水猛涨,十里长街浸在一片大水之中,这里因地势高而引来无限商机,许多商户纷纷将门面设在巷中,顿时这里成了百姓的天堂。游浪的艺人、卖唱的演员,在此成立“迪智群”话剧团,大屋变为排练场;著名的导演齐正濂就住在隔壁的堂子巷,经常看见他活跃的身影穿梭在贯通如同走马灯的小巷中。

耄耋老人十分健谈,他自豪地告诉我,这条小巷也曾风光过,在芜湖历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康熙十九年(1680),徽商孙继禹等人在此创建新安文会馆,也就是“徽州会馆”的前身。沧海桑田,如今虽无法辨认会馆的遗址,但它撒下的文化种子却在小巷生根开花。六十年代,每年高考发榜时,清晨就能听见喜庆的爆竹声,谁家子女考取了清华、北大、同济、复旦,好像是司空见惯的事;一个门里有几个清华生也并不稀罕。一中高材生钟家庆就是从这儿走出去,到北京到美国一流大学讲学;八十年代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就出生在这条巷的九号,其父汪雨相是同盟会会员,与孙中山先生过从甚密;还有日伪时期的红人汪治东,改革开放时代表台商来大陆投资办厂……都成了小巷日常交谈的话题。

但是十年前,这儿形成新旧两重天:一边是漂亮高耸的楼群;一边是破旧低矮的老宅院,好象是两个世纪的分水岭。这条分水岭仅仅相隔一道水泥路!老宅院中住的多半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他们整天搬个凳子坐在门口,回避那阳光照不进的暗黑房间,小声计算着哪天能搬出这霉气冲天的旧院?